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對于西域還很陌生,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終于有精力來對付游牧政權(quán)并且剛剛?cè)〉煤犹椎貐^(qū),可惜秦末天下大亂,又讓匈奴重新占領河套。到了漢朝,西漢前幾位皇帝始終為匈奴所威脅,甚至還屈辱的和親。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西域慢慢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那么為什么西域會成為游牧政權(quán)的枷鎖呢?
西域地理位置
首先從地理上來分析: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qū),本身是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以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由于該地區(qū)遠離大海,又受大山阻隔,造成西域長年干旱,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西域境內(nèi)有著眾多高山,這些高山山上的雪水融化滋潤這一個又一個綠洲。正是這些綠洲讓西域的農(nóng)牧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西域在地理上是亞歐大陸的中心,是東西方的連接通道,是東西方交流的樞紐。特別是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更加的繁榮,所以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都想控制該地。
從地緣政治來分析:西域東接河西走廊,西連中亞大片草原,北靠蒙古高原,南臨青藏高原。西域通過陽關玉門關就可以到達河西走廊,再往東就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關中平原;向西走就是中亞諸國,所以西域又是東西方的交通咽喉和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地;南走就是青藏高原,北走就是蒙古高原。如果西域在中原政權(quán)手中,在經(jīng)濟上可以享受絲綢之路的紅利;在軍事上可以威脅蒙古高原與青藏的游牧民族,切斷雙方的聯(lián)系,縱觀中國歷史,掌控西域的王朝對付北方游牧政權(quán)那是一個得心應手。這樣一個既能帶來暴利又能威脅游牧政權(quán)的西域怎不能讓統(tǒng)治者動心呢。如果西域在游牧政權(quán)手中,在經(jīng)濟上輕則可以向絲綢之路商人和西域諸國收取高昂的賦稅,以此增強實力,重則可以掐斷絲綢之路,阻斷東西方交流與貿(mào)易,削弱中原王朝;在軍事上可以從西域至河西走廊至關中威脅關中平原(宋朝以前中原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還可以相互聯(lián)系,半包圍中原政權(quán),后金就是這樣對付明朝的。特別是漢唐時期,中原王朝的核心關中平原主要受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威脅。所以只要是大一統(tǒng)王朝,無一不想拿下西域,將西域掌控在手中,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權(quán)一直為此地爭奪。
西漢打擊匈奴
從歷史上來看: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人,派張騫出使大月氏,想要聯(lián)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人,由此開始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可惜大月氏沒有同意,但是漢武帝自己拿下西域并且經(jīng)營起來。由此西域第一次納入華夏版圖。西域在中原王朝的經(jīng)營下以及絲綢之路紅利帶動下更加的繁榮。自中原政權(quán)掌控西域后匈奴就一蹶不振,漢控西域:斷匈奴之右臂。被中原政權(quán)打壓,直至后來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內(nèi)附東漢王朝,北匈奴北打得西遷歐洲(有待考證歐洲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唐朝建立初期,此時的唐朝也深受北方突厥人的威脅,經(jīng)常南下騷擾,唐朝滅了東突厥之后,為了更好地打擊西突厥,與西突厥反復爭奪,最后西域納入唐朝統(tǒng)治,西域在手,西突厥沒有蹦跶幾年就被滅了順其自然的就滅了西突厥,并設置安西四鎮(zhèn)。自此唐朝北方西北方邊境便平靜下來。唐朝最大的敵人吐蕃崛起,,吐蕃眼紅西域的繁華自唐太宗時期就與吐蕃反復爭奪西域,西域在雙方之間多次易手;在太宗、高宗時期唐朝在西域還是守勢,武周時期勢均力敵,玄宗時期處于攻勢,正是西域在唐朝手中,牽制著吐蕃西邊軍力,吐蕃才不敢在隴右、河西大打出手;但是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朝將隴右、河西、安西四鎮(zhèn)精銳大部抽調(diào),導致吐蕃占領河西走廊,掐斷西域與中原的聯(lián)系。最終安西軍在西域孤軍戰(zhàn)斗半個世紀,至此西域全部落入吐蕃手中。西域和河西丟失后,唐朝西北隨時面臨吐蕃的威脅,兩度攻入長安。自此一千年后的清朝,乾隆帝平定了西域才重新回歸中原政權(quán),并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并且為了經(jīng)營新疆,清朝每年補貼新疆幾百萬兩白銀,花如此大的代價來經(jīng)營此地,可見此地之重要性。隨著清末實力的衰落,阿古柏占領新疆大部,清朝當時陷入海防與塞防之爭,最終左宗棠曰:保新疆得以保蒙古,保蒙古得以保京師。左宗棠借貸2000萬兩白銀,抬著棺材出征最終收復新疆。
西域第一次易手吐蕃
清軍收復新疆
現(xiàn)在,蘭新鐵路、亞歐鐵路橫跨新疆并作為我國一帶一路陸上最有力的支撐。新疆是我國一帶一路重要的一環(huán),南聯(lián)巴鐵,西交中亞各國;每天開行的中歐列車為我國快速崛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新鮮血液。
(圖片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