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清火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氣喘熱咳、黃疸、痢疾、痔瘡、禿瘡、疥癬及蛇、蟲、犬咬傷。
【別名及產(chǎn)地】
黃結(jié)、廣豆根、苦豆根、北豆根、柔枝槐、金鑰匙,為豆科植物廣豆根的干燥根及根莖。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湖南、貴州等地。
【植物形態(tài)】
灌木,莖細(xì)長,有時(shí)攀緣狀,高1~3米。根通常2~5條,圓柱形,黃褐色,味苦。枝無毛,嫩枝有灰色短柔毛。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9對,對生或近互生;小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5~7月開花,8~12月結(jié)果,果為莢果,呈串珠
狀,果皮有短柔毛,成熟時(shí)開裂成2瓣,種子卵形,黑色。 【藥材性狀】 干燥根呈長圓柱形,略彎曲,常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0.3~1.5厘米;表面灰褐色至褐棕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略突起的皮孔。質(zhì)硬難折斷,斷
|
|
面略平坦,皮部淺黃棕色,木部黃白色。微有豆腥味,味極苦。以粗壯塊大、粉多者為佳。【禁忌提示】
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藥方精選】
方一:治療宮頸糜爛
將山豆根研成細(xì)粉,高壓消毒。先以11000新潔爾消毒宮頸,后用棉球蘸山豆根粉涂宮頸糜爛處,1~3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二:治療頭癬
取山豆根烘干后研為細(xì)末,加入油調(diào)成糊狀后外敷患處,每日擦藥1~2次。一般用藥4~5次即可治愈。
方三:治療痢疾
山豆根6克,水煎服。
方四: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山豆根9克,板藍(lán)根30克。水煎服。
方五:治療扁桃體炎、咽喉腫痛
山豆根9克,桔梗9克,馬蘭12克,玄參15克,射干9克。水煎服。
方六:黃疸性肝炎
山豆根9克,雞骨草30克,水煎服。
方七:治療痔瘡
鮮山豆根20克,豬大腸250克。燉食。
方八:治療牙齦腫痛
山豆根6克,水煎服。
方九:治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及肺炎
山豆根120克,射干150克,錦燈籠180克,干青果300克,生梔子240克,麻黃24克,孩兒茶90克。上藥共研極細(xì)面,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2歲以下酌減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