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體量大的產品,越要關注最核心的業(yè)務和最核心的功能。
注:灰度上線,指的是先讓部分用戶使用新版本,以測試產品并收集用戶意見,從而形成更有針對性的方案。如果反饋良好,該版本更新將逐步擴展至更多用戶。
對比QQ發(fā)展,我們當初之所以離開QQ選擇微信,一大原因就是QQ好友太多,群太多,信息過載,因而選擇更克制的微信。微信的壁壘不是大而全的社交,而是熟人社交。
但微信發(fā)展至今,已逐漸偏離了它最初的定位。比如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關閉朋友圈,退出大部分微信群,不再看微信公眾號等。微信的社交關系由一開始的強社交,到現(xiàn)在不斷被沖淡,這些都是危險的。
究其原因,微信正陷入大量用戶信息過載,用戶時間變得極度稀缺的泥潭。如果一款產品帶來的打擾和時間損耗是大于它所提供的價值,用戶就會逃離。
因此,無論是之前推出的查看朋友圈范圍,到近期推出的好友互動可以設置不出紅點功能,還是現(xiàn)在的不常聯(lián)系人管理功能,都說明微信正在實現(xiàn)私人化屬性。發(fā)展到現(xiàn)在,微信需要降低整體對用戶的打擾,回歸產品初衷,延長產品生命線。
另一方面,對于好友數(shù)達到上限的用戶,微信后臺或許可以檢測得到他們的平均活躍度,且有極大可能性這種活躍度越來越低,就像公眾號的活躍度正在下降、朋友圈的相關數(shù)據(jù)趨于平淡甚至有下降趨勢一樣。因此,想要盤活這些用戶就要助其提升管理工具,增強用戶體驗。
微信體量巨大,每一個功能的上新都會伴隨著爭議,這次刪好友的功能也不例外。網友們對其弊端的詬病,首當其沖的就是維度選取太粗糙。
關于不常聯(lián)系好友,目前微信從三個維度來定義: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半年內沒有回復過他(她)的朋友圈。三個條件篩選后的結果,是否精準呢?網友們反應:三個條件交叉篩選后,還是沒有辦法選出真正想刪除的人。也有網友表示,雖然符合這三點,但對方并不是想要刪除的人。
此外,好友管理工具還會增加了用戶學習成本。雖然給用戶更大的選擇余地,但同時也增加了微信本身的臃腫程度,更多的功能對新用戶的友善程度降低。當流失用戶>新增用戶時,就是一款產品開始顯現(xiàn)出衰老的時刻。
雖然該功能目前備受爭議,但從產品角度,還是可以看出騰訊產品的邏輯。越是體量大的產品,越要關注最核心的業(yè)務流程和最核心的功能模塊。說來容易做來難,通常巨量產品的可能性超多,因此產品方向容易迷失在各種需求當中,反而忽視了產品最核心的功能。
微信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反應相當靈敏,無論是產品的核心功能,還是核心流程,都在不停的反思和迭代。從最開始的加法,到現(xiàn)在的朋友圈半年可見、朋友圈三天可見,可以說微信在逐步做減法。在核心的功能上聆聽用戶需求,不斷改善體驗,而不是在亂七八糟的功能上變著法彎新花樣。
雖然單從一個功能無法看出其對微信商業(yè)化的影響,但微信下一步的商業(yè)化毋庸置疑。用戶產品和商業(yè)產品的推動,是微信在進行的兩個維度,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二者之間需要找一個平衡。
期望時代變遷有您相伴——點擊關注IT戰(zhàn)略家,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