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平 米芾(1051-1107),原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北宋著名的書畫家、鑒賞家。祖籍棲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陽,世稱“米襄陽”、“米南宮”。米芾性情倜儻不羈,舉止頡頑,貌似顛狂,楊杰等友人戲稱為“米顛子”(楊杰,無為人,宋嘉祐四年<1059>進士。歷任太常、禮部員外郎、潤州<今鎮(zhèn)江市>州官、兩浙提點刑獄。北宋著名學(xué)者、詩人,一生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米芾“特妙于翰墨”,他藏有晉以來諸多名家古帖,不間斷地揣摩臨寫,博采眾長,自成新風(fēng)。他的書法“沉著飛翥”,真、草、篆、隸、行各體都擅長,尤其是行、草書運筆縱橫進鋒,點畫跳躍猛厲,雋雅奇變,筆力雄健,素有“風(fēng)穡陣馬,強駑射千里”之稱。黃庭堅評價他的書法是“如快劍斫之”。宣和年間,米芾在任書畫博士時(負責管理御前書畫所,重點收藏前代的書法、名畫、彝器、硯墨等物品,供宋徽宗欣賞行樂),曾與宋徽宗趙佶談?wù)?#8220;北宋四大名家”書法風(fēng)格時指出:蔡襄“勒字”(意為在石上刻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他自己則是“刷字”。短短數(shù)語,將“四大名家”刻畫得惟妙惟肖。為了驗證米芾的真才實學(xué),一次宋徽宗令他當眾作書法表演,在屏風(fēng)上撰寫《周官篇》。米芾立即褫衣解帶,拿起御筆,凝神聚力,一氣呵成。寫完,把筆一扔,大聲說:“一洗二王惡體,照耀皇宋萬古”(指米芾為宋太祖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宋太宗趙光義“戕兄奪位”,與史實相悖的歷史傳聞申洗冤案)。宋徽宗見他書法絕妙,眾人喝彩,又聽他說吉利話,很高興,便把自己十分喜愛的一方端硯賞賜給他。米芾的臨摹功夫亦十分驚人,流傳至今的王獻之《中秋帖》,據(jù)說是出自米芾的手筆。他的書法傳世作品主要有《苕溪詩帖》、《蜀素貼》、《復(fù)官帖》、《虹縣詩卷》、《多景樓詩》、《向太后挽詞》及《草書九帖》等。 米芾的天賦極高,聰明絕頂。書法、作畫自成一統(tǒng),獨創(chuàng)“米家云山”,畫史有“米派”之稱,馳名海內(nèi)外。米芾畫山水從董源演變而來,多以煙云掩映樹石,采用水墨點染,信筆勾勒的技巧,突破了古人勾廓加皴的傳統(tǒng)技法。他所作梅、松、蘭、菊等花卉及人物畫,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寓意深刻。久俱盛名的“無為紗燈”,其燈籠壁上的人物、山水、龍鳳、花卉等圖案,相傳亦仿效米芾畫繪制。他酷愛古書畫,臨摹的手法高妙到幾可亂真的地步。米芾魚目混珠的贗品畫作,常常使一些借畫者自覺上當。因此,米芾收藏古字畫真品極多。蘇東坡曾在《二王帖跋》詩中借以譏諷:“錦囊玉軸來無恥,桀然奪真疑圣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米芾在江蘇漣水做官時,有一次,他遇見一個賣畫人,畫是唐代畫家戴嵩的《牛圖》,是件真品,他愛不釋手。意欲購買,苦于囊中癟澀,只好將畫借回家中臨摹。數(shù)日后退還“原畫”時,卻被賣畫人發(fā)現(xiàn)破綻,要求歸還真品,米芾大驚失色,追問原因,方知真畫牛的眼睛中有牧童的影子。米芾連呼“可惜,可惜,大意失荊州。”米芾存世有《畫史》、《寶章待訪錄》等著作。還有一件稀世珍品“大白菜”。是米芾知無為軍時所繪。此畫葉嫩菜幫肥,秀姿舒展,形神逼肖,人見人愛。黎陽王太傅酷愛此畫,親撰《愛菜歌》169字。明萬歷壬辰年(1592),長至濡須協(xié)恭堂刊刻米芾菜畫。清康熙乙卯(1675年)孟冬,松山李璋鐫刻于石,這就是我國著名的“畫菜碑”,現(xiàn)鑲嵌在文物管理所墻壁上。 米芾為人自負,行徑怪癖,恃才傲物,與世不諧。雖居官日久,終其身不過“三加勛,服五品”?!端问?#183;本傳》謂米芾“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他曾于元祐年間居住京師,穿戴唐代衣冠,戴著高檐帽,坐著露頂轎,招搖過市,弄得親朋好友啼笑皆非。就是沒見過他的人,也知是米元章駕到。有人贈詩稱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晉風(fēng)流”,真是恰如其分。米芾不僅善長書畫,而且嗜石愛硯,特別對硯素有研究,著有《硯史》一書。提出“器以用為功,石理以發(fā)墨為上”的論點,與當時一些藏硯家的“玩物喪志”不同?!吨玖帧份d:米芾得以端州硯石“抱之眠三日,囑子瞻(蘇軾)為之銘”??梢娝麗凼睢C总涝跓o為州任通判,初入州署,發(fā)現(xiàn)院內(nèi)立著一塊一人多高大石(太湖石),通透多竅,形狀奇特頗像人形,口、鼻、雙臂齊全,公見而喜之。曰:“此足以當吾拜之”,于是,他立刻整衣冠而拜之,此后他還戲稱這塊大石為“石丈”。不久,他又聽說河岸邊有一塊奇石,“狀奇丑”,便命衙役將其移至州署院內(nèi)。米芾一見此石,大為驚奇,急令仆人取過官袍、官笏,設(shè)席跪拜于地,口中念念有辭:“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后人建有拜石庭。米芾當年所拜“奇丑石”,實為隕石,今仍藏于無為縣圖書館院中,任憑風(fēng)吹雨打,日曬夜露,冰雪摧殘,近千年來,絲毫無損。米芾癡愛奇石,曾有“私而忘公”之嫌,遭同行嫉妒告發(fā)。《世紀補》載:米元章守漣水,地接靈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則終日不出。楊次公為察使(楊杰),因往廉焉(察看),正色曰:“朝庭以千里之邑付公,那得終日弄石,都不省録郡事”。米徑前,于左袖中取出一石,嵌空玲瓏,峰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宛轉(zhuǎn),翻覆以示揚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之袖,又出一石,疊璋層巒,奇巧又勝,又納之袖。最后出一石,天劃神縷之巧,顧揚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揚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得之,徑登車去。一場“玩石忘公”案,隨之迎刃而解。 米芾的個性雖然孤傲,但對老百姓卻體恤倍加。膾炙人口的《驅(qū)蝗詩》,是米芾關(guān)心群眾疾苦的真實寫照。宋人周紫之《竹坡詩話》記述軼聞:米元章治邑有政績,大旱之年,緊急抗災(zāi),捕滅蝗蟲,成績卓著。一日,鄰縣忽然發(fā)來公文,責其驅(qū)蝗至彼縣。米公笑書絕句與公牒:“蝗蟲本是天災(zāi),不由人力擠排,若是敝邑遣去,卻煩貴縣發(fā)來!”米芾差人把原信退回,那個縣令看了,哭笑不得,自認倒霉。宋人筆記和《無為州志》記載這一趣聞,略有出入。北宋何元《春諸紀聞》:米芾《驅(qū)蝗詩》作于雍丘(今河南杞縣)任上,其詩為七絕:“蝗蟲元是空飛物,天遣來為百姓災(zāi)。本縣若還驅(qū)得去,貴司卻請打回來。”米芾“驅(qū)蝗詩”兩地雖然略異,但米芾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優(yōu)秀品質(zhì)卻譽載史冊,彪炳千秋。 米芾在無為留有不少墨跡,《無為州志》載:城內(nèi)景福寺有清泉一泓,米芾手書“甘泉如惠山”五字,后人稱為太守泉。錦繡溪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文昌閣,北宋建,匾額為米芾親書。東門城樓名為明遠樓,西門城樓名為稻孫樓,米芾題額。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述稻孫樓來歷:米元章與僚佐秋日宴飲于城樓,遙望田野一片青綠,詢問老農(nóng):“秋已晚矣,刈獲告功,而田中復(fù)青,何也?”老農(nóng)答:“稻孫也。稻已刈,得雨復(fù)抽余穗,故稚色如此。”米元章以為“可喜”,因古人亦亟希罕再生稻,并視為“瑞祥”載于史冊。欣喜之下,米芾即大書“稻孫樓”三字,作為城樓匾額。清人劉元玟(字東玉,鄉(xiāng)試第一名,膺歲薦,晚年授山東訓(xùn)導(dǎo),未赴任)曾詩詠《稻孫樓》:“清秋和煦宛春溫,閑上城樓望濕原,隔岸蓼花紅結(jié)子,中田禾穗綠生孫。額懸三字風(fēng)流遠,碣寶千年翰墨尊。誰道米家一顛老,樂民之樂見深恩”。如今備受群眾敬仰的無為實驗小學(xué),建校之初即為“稻孫樓小學(xué)”?!稛o為縣志》載:米芾為民間針灸名醫(yī)章迪親書墓碑301字,有米公‘平生書法,推吉老碑為第一’的贊譽。由于歷史上種種原因,上述真跡都不復(fù)存,僅留“墨池”和“寶晉齋”兩大遺址供游人懷古戀舊,思念先賢。墨池,系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米芾知無為軍時所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個石凳,四周可依欄而座,這是他經(jīng)常休憩讀書揮毫的最佳場所。相傳有一天夜里,池中的青蛙聒耳不絕,鬧得米芾心煩意躁,讀書情緒不佳,逐取石硯一方,濡墨寫下“上”字,投入池中,蛙鳴頓絕。又大書“墨池”二字,令勒石池邊。無為州志載,米芾投硯驅(qū)蛙后,池水盡黑,因名“墨池”,于是,留下了米芾“投硯止蛙”的千古佳話和“墨池”、“投硯亭”的勝跡。明萬歷三年(1676),趙范知無為州撰《重修墨池記》載:南宋以后,米公手書“墨池”碑石已斷殘。嘉靖三十二年(1663)修復(fù)此碑,立于“墨池”一側(cè)。十余年后,舊址又廢。重新修葺的“墨池”池岸砌石,池中筑水心亭,池前壘土山立“墨池”碑。墨池周邊栽柳,水中綠荷芳香,有小橋通投硯亭?,F(xiàn)池、亭、碑尚存(米芾當年勒石碑已殞,今天保存完好的“墨池碑”為明代嘉靖年間朱麟書)。清朝詩人顏堯揆(無為知州)曾作《七律》詩“初晴步墨池”贊譽墨池。“散衙偶爾步林塘,水滿孤亭似客航。竹忽出欄無約束,鶴思沖漢獨昂藏。墻傾久雨籬能補,橋濕初晴屐自將。綠柳四圍眠復(fù)起,欣然人在水中央”。米芾墨池不止一處,江蘇漣水縣亦有。米芾曾任職漣水軍,為官清正,據(jù)說離任時,把平時所用毛筆也一一洗凈,以示清白。今漣水有米公島,島上有米公墨池,池邊有米公亭。 聞名遐邇的“寶晉齋”,又名“米公祠”,是安徽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無為人民引為自豪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江南通志》載: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在無為城中建有聚山閣、仰高堂,又有寶晉齋,后改米公祠,古跡猶存。因米芾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在其離任、去世后,世人感其德政,將“寶晉齋”與米公軍邸舊址擴建為米公祠(湖北襄樊也建有米公祠)。“寶晉齋”是米芾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獻之《十二日帖》及顧愷之的名畫《凈名天女》,戴逵的名畫《觀音》墨跡后自題于藏書房的匾額,原齋與部分藏品早已毀失。近代在遺址上建起了圖書館、文物管理所,藏書、藏品頗豐?,F(xiàn)館、所內(nèi)珍藏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一百五十余方,還有50多位書法家的70余冊行、草、篆、隸不同書體的法帖原件。諸如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摹本,唐代鐘紹京的小楷《臨飛經(jīng)》,宋徽宗趙佶的楷書《題唐十八大學(xué)士》,黃庭堅的行書《題畫梅花帖》,蘇軾《起居帖》,蘇東坡與蔡襄的行書信札,元代趙孟頫\的行書《前出師表》,明代祝允明的小楷《摹鐘元常薦季直表》,文徵明的草書書信,董其昌“小樓刻燭聽春雨,白晝垂簾看落花”的行書楹聯(lián),清代劉墉的行書《錄詩數(shù)十首》等。還珍藏米芾篆書《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贊》碑刻,經(jīng)董其昌鑒定并題跋為米芾早期的楷書《題陽關(guān)圖》以及值得一提的行書《炎宋章吉老墓表》拓片等,堪稱洋洋大觀。這些稀世珍品和孤本,在十年浩劫期間,幸有圖書館干群悉心防護,使這批文化瑰寶免遭破壞。諸如石刻珍品,如今完好無損的鑲嵌在縣文物管理所的閱覽室墻壁上,為游客提供了寶貴的學(xué)習(xí)、研究資料,也是驗證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有力佐證。 目前,無為縣政府調(diào)動了社會各方面力量,集巨資將“米公祠”修葺一新。新建成的米公祠,是根據(jù)清嘉慶年間《無為州志》圖錄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無為籍著名建筑學(xué)家戴復(fù)東先生的創(chuàng)意,恢復(fù)了寶晉齋、聚山閣、紅雨亭、竹深處等景點,同時增建無為歷代名人陳列館、文物陳列館、碑廊等新設(shè)施。米公祠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享譽海內(nèi)外,每年港澳臺、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地眾多游客都來此觀光,專家、學(xué)者、書畫界名流常慕名而至,旅居海內(nèi)外的無為籍人士更視其為心馳神往圣地。昔日的“米公祠”,如今大放異彩,他不僅成為省內(nèi)外著名的文化勝地,旅游景點,還成為無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