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人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甘草5克。
主治:脾虛氣弱,運化力弱,腹脹食少,腸鳴泄瀉,面色萎黃,發(fā)語聲低,四肢無力,脈象細致。
此證屬于脾虛氣弱。脾虛不運,則腹脹食少,泄瀉腸鳴;脾虛食少,無以養(yǎng)其四肢百骸,則四肢無力;氣來源于后天水谷所化,今因脾虛食少,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發(fā)語聲低;陽明之脈榮于面,脾胃虛則面色萎黃。
本方藥味平淡,不偏寒熱,是補氣的基礎方劑。人參一般可改用黨參50克。若氣虛重證,或氣虛不能攝血的失血證,則宜用人參,療效顯著。茯苓常與白術同用。白術促進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茯苓使水濕從小便而去,兩者相須為用,相得益彰。若痰濕中阻,則茯苓與半夏同用,義與白術同。
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病后或慢性病的腸胃功能減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滿悶,胃有停水,精神不振等。
化裁:1.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治脾虛肌熱、泄瀉。2.本方加陳皮。治嘔吐、瀉下,不思飲食。3.本方加陳皮、半夏。治胃虛食少、咳嗽吐痰、嘔吐或腹瀉。4.本方加陳皮、半夏、砂仁。治氣虛兼見食、痰、氣滯所致的痞滿及脾胃素虛的妊娠嘔吐等證。5.本方加全蝎、天麻。治小兒久病或吐瀉。6.本方加陳皮、半夏、山楂、建曲、麥芽。治脾虛、食后即困倦、思睡者。7.本方加陳皮、半夏、姜汁炒黃連,治饑不能食,屬胃中虛者;再加吳茱萸,冶嘈雜如饑,得食則嘈雜少止,止而復作,火盛作酸者。8.本方加陳皮、半夏、柴胡、白芍、當歸。治脾虛腹痛或婦女痛經屬脾虛者。9.本方加蒼術、陳皮、半夏、升麻、柴胡、生姜。治脾虛有痰,飲食減少,時時帶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