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諸 氣 ( 附 : 奔 豚 氣 )
人參枳殼湯 《御藥院方》卷 五方。功能消痰利膈 , 下氣。治諸 氣痰飲。人參 ( 去蘆頭 ) 一兩 , 枳殼 (麩炒 , 去穰 ) 一兩 , 陳皮 ( 去白 ) 三 兩 ,半夏二兩半。為末 , 每服二兩 半 , 加 生姜 七 錢水 煎 , 食 后溫 服。 如大便秘, 加白蜜少許服。 九氣 丸 《血證 論》卷八 方。 治諸氣不和疼痛。姜黃三錢 , 香附 四錢 ,甘草二錢。蜜丸。 三神煎 治奔豚氣上沖心腹。 方見“積聚·三神煎 ”。 三倍丸 治氣不升降 , 結(jié)痞滿 悶。方見“髭發(fā)病·三倍丸 ”。 大黃丸 治五膈 氣。方見 “黃疸·大黃丸 ”。 治久積 滯氣 ,不能飲食 , 食則不消 , 風(fēng)熱氣 上沖。方見“黃疸·大黃丸 ”。 小三 棱 煎 治 諸 臟腑 積 氣。 方見“積聚·小三棱煎”。 小降氣湯 亦名快 氣湯。方 見本病證門“快氣湯”。 木香 散 治 諸 氣。方 見“痢 疾·木香散 ”。 烏沉 湯 《太 平惠 民和 劑局 方》卷三方。功能理氣祛寒 , 調(diào)中 補(bǔ)虛 , 益精壯陽。治膀胱、腎間冷 氣攻沖 , 背膂俯仰不利 , 婦人血?dú)?nbsp; 攻沖 ,心腹撮痛 , 及吐瀉轉(zhuǎn)筋 , 癥癖 疼痛 , 風(fēng)水毒腫 , 冷風(fēng)麻痹。又治 中惡心腹痛 , 蠱毒疰忤鬼氣 , 宿食 不消 , 天 行瘴疫等。烏藥一百兩 , 沉香五十兩 , 人參三兩 , 甘草 ( 炙 ) 四兩半。為細(xì)末 , 每服半錢 , 入生 姜三片, 鹽少許 ,空腹沸湯點(diǎn)服。 玉女散 治陰毒氣攻上腹痛 , 四肢厥冷。方見“腹痛腹脹·玉女 煎”。 四味丸 治久積奔豚氣 , 時(shí)攻 膀胱 切痛。方 見“痿痹 · 四 味 丸 ”。 四神散 治一切氣 痛。方 見 “痢疾·四神散 ”。 半夏湯 治逆氣心腹?jié)M , 憂 氣積聚。方見“嘔吐呃逆·半夏湯 ”。 治氣滯 , 胸脅不利 , 腹中 脹 ,氣急妨悶。方見“嘔吐呃逆 · 半夏湯 ”。 治胸 滿氣滯 , 心 腹中冷。方見“嘔吐呃逆·半夏湯 ”。 治婦人氣滯 , 咽中如 有 炙臠 , 咽之不下 , 吐之不出 , 胸滿 , 心下堅(jiān)。方見“嘔吐呃逆·半夏湯 。 防風(fēng)白術(shù)牡蠣湯 《雜病源流 犀燭》卷十一方。治沖氣 犯肝 , 頭 眩 , 汗不出 , 筋惕肉 , 腹內(nèi)拘急 , 298 諸氣 六畫~八畫 ] 食下初氣反劇 , 身雖有熱 , 臥則欲 踡。防 風(fēng)、白 術(shù)、牡 蠣 粉 各 等 分。 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 ,酒或米飲送下。 抑氣散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婦人門》方。治婦人氣盛于 血 , 變 生諸證 ,頭暈膈滿 , 體痛怔忡 , 或不 孕。香附子 ( 炒 ) 四兩 , 茯神 ( 去木 ) 一兩 , 橘紅二兩 , 炙甘 草一兩。為 細(xì)末 ,每服二錢 ,食前用沸湯調(diào)服。 吳茱萸飲 《圣濟(jì)總錄》卷 七十一方。治腎積奔豚, 氣注小腹 急痛 ,發(fā)即不識人。吳茱萸 ( 湯洗 , 焙干) 、桃仁 ( 湯 浸, 去皮 尖、雙仁 ) 各一分 ,黑豆半兩。三味同炒至黑 豆熟 , 用童便一升浸少頃 , 煎至六 合 ,去渣 ,分三服 ,空腹服。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六十一 方。治 產(chǎn) 后 中 風(fēng) 腹 痛。吳 茱 萸 (炒 ) 四兩。為末 , 每服半兩 , 水煎 溫服 ,不拘時(shí)。 吳茱 萸 散 治 奔豚 氣 , 心煩 亂 ,不省人事。方見“霍亂·吳茱 萸散 ”。 牡蠣奔豚湯 《外臺秘要》卷 十二引《小品方》方。治奔豚 , 氣從 少腹起沖胸 , 手足逆冷。牡蠣 ( 熬 ) 三兩 ,桂心八兩 , 李根白皮 ( 切 ) 一 斤 ,炙甘草 三兩。以水一斗 七升 , 煮李根白皮得七升 , 入余藥煮取三 升 ,分為五合 , 日三次 夜二次。忌 生蔥、海藻、菘菜。 住痛散 《傷科匯纂》卷七方。 治氣壅疼 痛。杜仲、大茴香、小茴 香 各 等 分。為 末, 每 服 二 錢 , 水 煎服。 皂莢 丸 治 肺 積 息賁 上 氣。 方見“咳嗽·皂莢丸 ”。 快氣 湯 《太 平惠 民和 劑局 方》卷三方。又名小降氣湯。功能 和胃 降 氣 , 健 中 消導(dǎo)。治 一 切 氣 疾 , 心腹 脹 滿 , 胸 膈噎 塞 , 噫 氣 吞 酸 ,胃中痰逆嘔吐 , 及宿酒不解, 不 思飲食??s砂仁八兩 , 香附子 ( 炒 , 去毛 ) 三十二兩 , 甘草四兩。為 細(xì) 末 , 每服一錢 , 用鹽湯點(diǎn)下?;?yàn)?nbsp; 粗末 ,入生姜數(shù)片 ,水煎服。 沉香 降氣 湯 《是齋 百 一 選 方》卷四 方。治 諸 氣 疾。沉 香 七 錢 ,炙甘草、縮砂仁各二兩 , 香附子 (去毛 )六兩。為細(xì)末 ,鹽湯點(diǎn)服。 陳曲湯 《圣濟(jì)總錄》卷五 十 四方。治三焦滯氣。陳曲 ( 炒黃 )、 萊菔子 ( 炒黃 ) 各等分。為末 , 每服 三錢匕 , 水煎三四沸 , 入麝 香末少 許 ,再煎一沸。溫服 , 不拘時(shí)。 茂香散 《全生指迷方》卷 二 方。治氣痛而游走不定 , 脈亦聚散 不定 , 或促 或 澀。蓬 莪術(shù) ( 炮 ) 一 兩 ,人參一分 , 木香一錢。為細(xì)末 , 每服方寸匕 , 醋湯調(diào)下。若不止 , 服延胡散 ( 延胡索、當(dāng)歸 )。 金鈴散 《雜病源流犀燭》卷 七方。治膀胱氣 痛不可忍。金 鈴 子、巴豆肉各三十枚。各切片同炒 焦 ,去巴豆 , 再用茴香 (與金鈴肉等 分 ) 炒 , 并 入木 香一 錢半 , 共 為 細(xì) 末。每服二錢 , 水酒各半 , 煎蔥白 湯調(diào)下。 降氣檳榔丸 《御藥院方》卷 三方。功能調(diào) 理三焦 , 升降陰陽 , 增進(jìn) 飲 食 , 潤 腸 去燥。治 一 切 氣 疾。檳 榔 二兩 , 杏 仁 ( 去 皮 尖 , 麩 炒) 一兩。為細(xì)末 , 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 食后生姜湯送下。 參橘丸 治結(jié)氣 , 思 慮過多 , 心下似硬 , 按之即無 , 常覺膨脹, 多 諸疝 二畫 299 ] 食則吐 , 噫氣不除。方見“臟腑熱 證·參橘丸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傷寒 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方。治傷 寒發(fā)汗后 , 臍下 悸 , 欲 作奔豚。茯 苓半斤 ,桂枝四兩 , 甘草炙二兩 , 大 棗( 擘 ) 十五枚。以水一斗煮茯苓 , 減二升 , 納余藥 , 煮取 三升。每溫 服一升 ,日三次。 枳橘湯 《雜病源流犀燭》卷 二方。治 氣郁 凝 滯 上焦 , 心 胸痞 痛。枳殼一錢半 , 陳皮八錢 , 生姜 四片 ,水煎服。郁甚加姜黃少許。 秘傳枳殼丸 《類編朱氏集驗(yàn) 醫(yī)方》卷三方。治積氣痛不可忍。 枳實(shí) ( 瓤 ) 十八片 , 巴豆、丁香各二 十七粒。用枳實(shí)二片合作一個(gè) , 入 巴豆、丁香各三粒 , 線縛定 , 用醋一 碗煮干 ,去巴豆 , 用小盞醋煮面糊 , 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 , 姜湯 送下。 益智散 治一切冷氣奔沖 , 心 脅臍腹 脹滿 絞 痛。方 見“胸 痹心 痛·益智散 ”。 調(diào)氣丸 治氣道不通 , 胸膈壅 塞。方見“溫病·調(diào)氣丸 ”。 硇砂丸 治痃氣疼痛 , 腹脅脹 滿 ,發(fā)歇不定 , 不思飲食。方見“腹 痛腹脹·硇砂丸 ”。 清膈丸 《醫(yī)學(xué)正傳》卷四方。 治濕熱氣滯。黃芩 (炒 ) 、黃連 ( 炒 ) 各五錢, 香附一兩五錢 , 蒼術(shù)二兩。 為細(xì)末, 新取紅熟瓜蔞 , 去皮搗爛 , 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 , 白 湯下。 紫蘇湯 治一切氣。方見“傷 寒·紫蘇湯 ”。 黑丸子 《楊氏家藏方》卷 五方。治氣積氣塊 , 胸膈痞塞 , 心 腹堅(jiān)脹 , 大小便不通。黑牽牛子、 天門冬 ( 去心 ) 各等分。為細(xì)末 , 水 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 食后開 水送下。 《類編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卷 六 引黃伯 材 方。治 積 滯。烏 梅 ( 去 核 , 焙干 ) 三 個(gè), 生半 夏 ( 大者 ) 五 個(gè) ,杏仁 ( 去皮尖、面炒 ) 五粒 , 巴豆 (去油存性 ) 二十粒。為細(xì)末 , 姜汁 煮糊為丸 , 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 丸 ,姜湯送下。 《重訂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羨補(bǔ) 門》方。治精血耗竭 , 面色黧黑 , 耳 聾目昏, 口干多渴 , 腰痛腳弱 , 上燥 下寒而不受峻補(bǔ)者。鹿茸 ( 酒蒸 )、 當(dāng)歸( 酒浸 ) 各一兩。為細(xì)末 , 煮烏 梅成膏, 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 ,空腹米飲湯送下。 檳榔散 治奔豚氣。方見“傷 寒·檳榔散 ”。 磁石散 治奔豚冷氣上沖 , 昏 亂 ,四肢軟弱不收。方見“金刃 刺 傷·磁石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