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82.越鞠丸詳解研討


          182.越鞠丸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xí)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香附10克 川芎10克  蒼術(shù)10克  梔子10克  神曲10克  麥牙15克(包)  
          加減;
          1.濕郁,加茯苓10克、澤瀉、白芷10克
          2.火郁,加青黛10克、黃芩、黃連。
          3.痰郁,加星夏10克、瓜蔞10克、海浮石10克、半夏。
          4.血郁,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
          5.氣郁,加木香10克、檳榔10克,枳殼,香附。
          6.食郁,加麥牙10克,山楂10克、砂仁。
          7.挾寒,加吳萸10克。
          主治;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腸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 膽道系統(tǒng)感染、膽石癥、慢性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精神失調(diào)癥、梅核氣、痛經(jīng),以及偏 頭痛、頑固性繼發(fā)性癲癇、低血鉀、冠心病、腦血栓、頑固性口腔潰瘍、閉經(jīng)、盆腔炎 等屬氣、血、濕、痰、火、食等郁滯為患者?!?1.郁證  2.冠心病  3.癲癇  4.慢性胃炎   5.腦血栓  1.消化性潰瘍   2.偏頭痛  3.精神失調(diào)癥  4.梅核氣   六郁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越  鞠  丸    (《丹溪心法》卷3)
            [異名]  芎術(shù)丸(《丹溪心法》卷3)、越曲丸(《松崖醫(yī)徑》卷下)。
              [組成]  蒼術(shù)  香附  撫芎  神曲子  梔子各等分
              [用法]  上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用]  行氣解郁。
              [主治]  六郁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乃氣、血、痰、火、濕、食六郁而以氣郁為主之證。朱震
          亨認為:“人生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卷3)。何謂郁?其門人戴元禮曰:“郁者,
          結(jié)聚而不得發(fā)越也,當(dāng)升者不得升,當(dāng)降者不得降,當(dāng)變化者不得變化也”(錄自《丹
          溪心法》卷3)??梢?,郁的本質(zhì)是“結(jié)聚”。人身之中,氣、血、痰、火、濕、食皆可
          結(jié)聚為病,故均可致郁,因而有“六郁”之稱。六郁之中,又以氣郁為先?!皻庹?,人
          之根本也”(《難經(jīng).八難》),氣機沖和調(diào)達,升降出入有序,周流運行不息,則臟腑功
          能協(xié)調(diào),肢體百骸舒暢。若喜怒無常,憂思過度,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則可引起氣機
          失常而致病。氣機郁滯,可影響血液運行而致血郁,影響津液敷布而致濕郁、痰郁,影
          響脾胃受納運化而致食郁,氣郁不解又可生熱化火,諸郁隨之而起。六郁既生,故見胸
          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癥。    。
              [配伍意義]  由于六郁之中以氣郁為主,故本方立意重在行氣解郁,使氣行則血
          行,氣暢則痰、火、濕、食諸郁隨之而消。如《成方便讀》卷2所說:“治郁者必先理
          氣,以氣行則郁行,氣阻則郁結(jié)耳?!狈街邢愀叫袣饨庥?,以治氣郁,黃宮繡謂:“香附
          專屬開郁散氣”(《本草求真》卷3),用為君藥。川芎為血中氣藥,有活血行氣之功,
          既能治血郁,又可加強君藥行氣解郁之力。蒼術(shù)氣味芳香雄烈,可以悅脾化濕,以治濕
          郁。朱氏習(xí)以上述三味相協(xié)以治郁證,其本意則是取蒼術(shù)、川芎之升配香附之降,升降
          相因,令郁散而氣行。他曾說:“蒼術(shù)、撫芎,總解諸郁……凡郁皆在中焦,以蒼術(shù)、撫
          芎開提其氣以升之”(《丹溪心法》卷3),又說:“此方藥兼升降者,將欲升之,必先降
          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蒼術(shù)辛烈雄壯,固胃強脾,能徑人諸經(jīng),疏泄陽明之濕,通
          行斂澀;香附,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撫芎足厥陰藥直達
          三焦,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通陰陽氣血之使”(錄自《醫(yī)方集解.理氣之劑》)???br>見,朱氏原意與后人對本方用藥的理解有一定差異。山梔清熱瀉火,以治火郁。神曲消
          食和胃,以治食郁,  《湯液本草》卷6云其“調(diào)中下氣,開胃消宿食?!币陨瞎矠槌甲?br>藥。諸藥配合,則氣行血活,濕祛熱清,食化脾健,氣、血、濕、火、食五郁自解。至
          于痰郁,或因氣滯濕聚而生,或因飲食積滯而致,或因火邪煉津而成,今五郁得解,則
          痰郁自消,故藥雖只用五味,卻可統(tǒng)治六郁之證,體現(xiàn)了治病求本的精神。
              本方的特點主要是:①以五藥醫(yī)六郁,貴在治病求本。②諸法并舉,重在調(diào)理氣機。    '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六郁證的名方,臨床以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本方示人以治郁大法,臨床使用時可視何郁為重,重用相關(guān)藥物,并
          適當(dāng)加減。若氣郁偏重,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殼、郁金以加強行氣解郁之力;若
          血郁偏重,可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紅花等以助活血祛瘀;若濕郁偏重,可重用
          蒼術(shù),酌加茯苓、厚樸、白芷、澤瀉等以祛濕;若火郁偏重,可重用梔子,酌加黃芩、
          黃連、青黛以清熱瀉火;若食郁偏重,可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麥芽、砂仁以消食化
          滯;若痰郁偏重,酌加半夏、瓜蔞、南星、海浮石以化痰。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腸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
          膽道系統(tǒng)感染、膽石癥、慢性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精神失調(diào)癥、梅核氣、痛經(jīng),以及偏
          頭痛、頑固性繼發(fā)性癲癇、低血鉀、冠心病、腦血栓、頑固性口腔潰瘍、閉經(jīng)、盆腔炎
          等屬氣、血、濕、痰、火、食等郁滯為患者。
              [源流發(fā)展]  越鞠丸乃治療六郁的名方。關(guān)于“郁”,早在《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
          就提到了“五郁”及其相應(yīng)的治療大法:“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痹?。王安道在《醫(yī)經(jīng)溯洄集.五郁論》明確指出了郁的含義:“凡病之起,多
          由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敝煺鸷嗍壮傲簟敝f,他于《丹溪心法》卷3辟
          “六郁”門,在開頭部分就言明自己的觀點:“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
          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敝T郁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所謂“諸郁皆在中焦”。至于“六
          郁”的內(nèi)涵,則在六郁湯中有所展示,分別為“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
          郁”、“食郁”。而諸郁的證候表現(xiàn),朱氏本人未見提及,其弟子戴元禮云:“氣郁者,胸
          脅痛,脈沉澀;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guān)節(jié)痛,遇陰寒則發(fā),脈沉細;痰郁者,動則
          喘,寸口脈沉滑;熱郁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shù);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
          沉;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者是也”(錄自《丹溪心法》
          卷3)。吳謙等在分析本方時提到:“氣郁胸腹脹滿,血郁胸膈刺痛,濕郁痰飲,火郁為
          熱,及嘔吐惡心,吞酸吐苦,嘈雜噯氣,百病叢生”(《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
          5),進一步充實了六郁的內(nèi)涵,現(xiàn)今各版《方劑學(xué)》教材仍多崇吳氏之說。關(guān)于六郁的
          治療,朱氏在六郁門共出兩方,一為六郁湯,一為本方。前者是見何郁用何藥:氣郁用
          香附、蒼術(shù)、撫芎,濕郁用白芷、蒼術(shù)、川芎、茯苓,痰郁用海石、香附、南星、瓜蔞
          (一本無南星、瓜蔞,有蒼術(shù)、川I芎、梔子),熱郁用山梔、青黛、香附、蒼術(shù)、撫芎,
          血郁用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蒼術(shù)、香附、山楂、神曲、針砂,春加
          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此方既可視作分治六郁的六首方劑,也可理解為用藥指
          南而非固定成方。后者的功用主治原書只提到“解諸郁”三字,雖是指功效,也提示主
          治為六郁證。朱氏治郁,重在調(diào)中焦氣機的升降,但不局限于理氣,而是理氣、活血、
          祛濕、清熱、消食或祛痰諸法并舉,從上述兩方的用藥就可看出這一點。至明《景岳全
          書》卷19提出:“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手
          心,此因郁而得病也?!彼煤筢t(yī)家漸漸重視情志因素與郁證發(fā)病的關(guān)系,并將郁證定義
          為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
          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其病機主要是肝氣郁結(jié),逐漸引
          起五臟氣機不和(其中主要是心、脾受累)。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方劑多用柴胡疏肝
          散之類,酌情配以活血、化痰、利濕、清熱、消食等品,此外還充實了有關(guān)虛證的證治
          內(nèi)容。可見,現(xiàn)代中醫(yī)對于郁證的認識及治法用方,既有承襲朱氏的部分,又有所發(fā)展
          變化。而這種變遷,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人對本方君藥以及方證病機的認識,并由
          此而造成了某些差異。秦伯未指出:“本方系一般行氣解郁的主方,不是肝氣的主方。
          ….凡研究和使用成方,須從前人的理論和實踐去認識它。朱丹溪對于本方明白指出,
          渚氣臏郁,皆屬于肺,又認為郁病多在中焦,脾胃失其升降,如果誤認為解郁便是舒肝
          氣,先失其本意了?!碧崾颈痉诫m為解郁主方,卻非專一治肝之劑,需全面理解其組方
          配伍意義,以利臨床運用。
              越鞠丸創(chuàng)制后,很快為世人所熟知而成為臨床常用方。后世仿本方加減進而組成新
          方,甚至仍以“越鞠”為名者甚多。完全同名者有:①《玉機微義》卷12方:由蒼術(shù)、
          白芷、撫芎組成,三味等分為丸。主治濕郁證。臨床對風(fēng)濕外感,頭重痛如裹,鼻塞流
          涕,苔膩者有一定效驗。②《玉機微義》卷17方:由桃仁、紅花、川芎、香附、青黛
          組成,五味等分為丸。主治血郁證。此方活血行氣,兼以清熱,對于氣血郁滯或兼化熱
          者較為適宜。以上兩方既可視作朱氏越鞠丸的變化方,也可作為六郁湯的變化方。
          ③《口齒類要》方:由蒼術(shù)(炒)、神曲(炒)、香附子、山楂、山梔(炒)、撫芎、麥
          芽(炒)各等分組成。主治六郁牙齒痛,口瘡,或胸滿吐酸,飲食少思。此即朱氏方加
          山楂、麥芽而成,其消食化滯之功略勝,可用于氣郁食滯病證。齒痛、口瘡乃郁滯化熱
          之象,臨證可酌加黃連等清熱藥或加重山梔之量。④《女科切要》卷2方-由香附、山
          梔、半夏、神曲、川芎、郁金、膽草組成。主治婦女思想無窮,所欲不遂,帶脈不約之
          白淫。此即朱氏方去蒼術(shù)加半夏、郁金、龍膽草,其行氣解郁,清化濕熱之力較強,故
          對肝經(jīng)氣滯,濕熱下注之白淫帶下有效。⑤《壽世保元》卷3方:由海石、膽星、瓜
          蔞、山梔、青黛、香附、蒼術(shù)、川芎組成。主治嘈雜,痰水,如阻食于膈。此即朱氏方
          去神曲加海石、膽星、瓜蔞、青黛而成,其清化痰熱之功較原方顯著,故對肝郁化火犯
          胃,且痰濕中阻之吞酸嘈雜,胸脘不舒,以及痰熱壅肺,咳嗽痰黃,胸脅疼痛,脈弦,
          舌紅苔黃膩之證較為適宜。方名不盡相同者有:①《易氏醫(yī)案》越鞠湯:由香附(醋
          炒)一錢,蘇梗六分,連翹六分,蒼術(shù)八分,神曲一錢,甘草三分,桔梗四分,黃芩八
          分,枳殼五分,山梔六分,撫芎六分組成。主治氣秘,二便皆秘,脈兩寸沉伏有力,兩
          關(guān)洪緩無力,兩尺不見。此方著重理氣清熱,故適用于氣郁化火,手陽明腑氣不通,足
          太陽氣化不利者。②《壽世保元》卷2越鞠二陳丸:由蒼術(shù)(米泔浸)、山梔子(炒
          黑)、南芎、神曲(炒)、香附(童便炒)、山楂肉、陳皮、半夏(湯泡,姜汁炒)、白茯
          苓(去皮)、海石、南星、天花粉各二兩,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甘草(炙)半
          兩組成。主治氣濕痰熱血食六郁。此即朱氏方合二陳湯加山楂、海石、南星、天花粉、
          枳殼,其化痰消食、行氣解郁、寬脾快膈之功勝于朱氏方,六郁而以痰郁為主者用此方
          較為適宜。③《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越鞠逍遙加味丸:由當(dāng)歸四錢,白芍三錢(炒),
          撫芎一錢五分,醋柴一錢五分,香附三錢(炙),蒼術(shù)三錢(炒),炒梔三錢,焦曲三
          錢,橘紅二錢,半夏三錢(炙),云苓四錢,黃連一錢五分,桑皮三錢(炙),骨皮三
          錢,川貝四錢,生草一錢五分組成。共研極細面,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
          服三錢,白開水送下。主治憂思氣怒,飲食不調(diào),損傷肝脾。此即朱氏方合逍遙散加橘
          紅、半夏、黃連、桑皮、地骨皮、川貝,有解郁和肝,理肺健脾,順氣化痰,清熱止咳
          等效,故宜于肝脾不和,抑郁少食,兼有肺熱咳痰者。上述諸方,或偏重燥濕,或偏重
          活血,或擅長消食,或長于清除濕熱,或長于清化痰熱,或以理氣為主,或藥簡效專、
          治證單一,或大劑合方、諸郁兼顧,頗能啟發(fā)后學(xué)臨床活用古方之思路。
              [疑難闡釋]
              1.關(guān)于方證病位  本方證的性質(zhì)屬氣郁為主的六郁證,諸家看法大致相同,但關(guān)
          于其病位卻有三種解釋。其一,肺與中焦?!夺t(yī)方集解。理氣之劑》引朱震亨語:“肺屬
          金,主氣……傷則失職,不能升降,故《經(jīng)》曰:諸氣聵郁,皆屬于肺。又郁病多在中
          焦。中焦,脾胃也,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主,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郁
          也?!奔境氐纫喔胶痛苏f。其二,脾胃。  《丹溪心法》卷3六郁門只提“凡郁皆在中
          焦”,未論及肺,其后以吳謙等為首,  《方劑學(xué)》二版教材、廣東中醫(yī)學(xué)院主編《方劑
          學(xué)》1974年版及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中藥方劑學(xué)》等均承襲此說。認為六郁為病,主要責(zé)
          之脾胃氣機不暢,升降失常,以致濕、食、痰、火、氣、血等相因郁滯。其三,肝
          (膽)與脾(胃)。如《方劑學(xué)》教材四版、六版以及《醫(yī)方發(fā)揮》等。認為氣、血、火
          三郁病在肝膽,食、濕、痰三郁病在脾胃。此外,還有只論六郁,不提病在何臟者,如
          《方劑學(xué)》五版教材。我們認為,上述第三種觀點較為符合臨床實際。從肝脾的生理病
          理特點來看,肝主疏泄,為藏血之臟,肝膽互為表里,為相火寄居之所,若抑郁憂思等
          因影響到肝,則肝氣郁結(jié),肝氣郁則肝血亦郁,并可化火生熱而成火郁。肝病最易傳
          脾,脾主運化而惡濕,為生痰之源,肝氣郁滯,則脾胃納運失常,水谷不化,而致濕
          郁、痰郁、食郁;從藥物歸經(jīng)分析,方中所用,皆為人肝(膽)、脾(胃)之品;瀏覽
          古今有關(guān)本方的臨床運用記載,用于肝脾病變甚多而治療肺系病變者極少。以上可從不
          同角度分別說明本方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膽)脾(胃)。
            2.關(guān)于本方君藥  朱氏制方原意是以蒼術(shù)、川芎二藥為君。他認為“蒼術(shù)、撫芎
          總解諸郁”,治諸郁皆可以此二味為基礎(chǔ),  “隨證加入諸藥”(《丹溪心法》卷3)。丹溪
          六郁湯即用川芎治六郁,蒼術(shù)、香附各治五郁,足見川芎、蒼術(shù)在方中的重要性。再聯(lián)
          系越鞠丸的別名一一芎術(shù)丸之取芎、術(shù)為方名來看,也可印證這一點。同時他還認為,
          此二味之解諸郁,要在調(diào)理中焦而升降氣機?!胺灿艚栽谥薪?,以蒼術(shù)、撫芎開提其氣
          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丹溪心法》卷3)??紤]到
          本方證的主要癥狀一一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與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有一定
          關(guān)聯(lián),故致力于恢復(fù)中焦氣機升降和傳化功能有其積極意義,然而,這種對于郁證病機
          以及藥物功用的理解,與今天的認識已有一定差距。另一種觀點是視何郁為重,選用相
          應(yīng)藥物為君,氣郁以香附為君,濕郁以蒼術(shù)為君,血郁以川芎為君,以此類推。吳謙、
          費伯雄等均持此看法。他們認為,本方用藥不過示人以大法,臨證尚須酌情加減,方能
          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這種看法,對于啟迪后學(xué)活用成方頗有可取之處,但就分
          析方義而言,則須從越鞠丸本身是一首成方,有其固定的組成、用量及劑型這些基本因
          素出發(fā),不宜拋開這些因素單純強調(diào)變通活用,更何況《丹溪心法》原書同卷已有一首
          圓機活法、隨證合藥的六郁湯。第三種觀點是以香附為君。吳昆首先提出本方以理氣為
          主,后人遂從之而以理氣藥香附作為方中君藥,其中包括張秉成、盛心如以及五、六版
          《方劑學(xué)》教材。其理由主要是諸郁以氣郁為主,氣郁多責(zé)之于肝,而香附主人肝經(jīng),
          功擅疏肝解郁。這種看法較之上兩種觀點更為符合現(xiàn)代中醫(yī)對郁證病機和有關(guān)藥物的認識,是對本方配伍認識上的發(fā)展。
            3.關(guān)于方名解釋  對于越鞠丸的解釋,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以功用命名。越,
          發(fā)越也;鞠,彎曲也,郁也。越鞠,即發(fā)越郁結(jié)之氣。朱氏謂本方“解諸郁”,其門人
          戴元禮云:“郁者,結(jié)聚而不得發(fā)越也”(錄自《丹溪心法》卷3),可見,朱氏治郁之法
          是使結(jié)聚之氣得以發(fā)越?!霸骄稀倍?,系該方發(fā)越郁結(jié)之氣作用的概括。故吳昆釋本
          方名曰:“越鞠者,發(fā)越鞠郁之謂也?!逼涠?,據(jù)方中藥物命名。川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
          名芎勞,別名撫芎,而在《左傳》中名為鞠窮。梔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名木丹,《名醫(yī)別
          錄》稱作越桃,至《藥性論》始稱山梔子。朱震亨從“越桃”與“鞠窮”中各取一字,
          得名越鞠丸。李時珍于芎勞釋名項云:“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窮,故以命
          名”(《本草綱目》卷14)。朱震亨創(chuàng)制的越桃散,即梔子一味,方名亦是取自梔子的別
          名。以上二說均有道理,但以第一種說法更為貼切。蓋原書在越鞠丸之下明言+該方
          “又名芎術(shù)丸”。通常以藥物命名的方劑,方名藥物多為方中的主要藥物,朱氏本以蒼
          術(shù)、川芎為方中君藥,取名芎術(shù)丸乃順理成章之事,若云其同時又以梔子、川芎名方且
          作為正名,似乎于理不通。此外,一般由一人命名的方劑,如有兩個或超過兩個的方
          名,其中之一若用主要藥物命名,其余的則多以功效、主治或某一相關(guān)因素命名,不大
          可能出現(xiàn)兩個均以主要藥物命名,而具體藥物又不盡相同的情況。因此,以功用釋方名較為符合朱氏本意。
              [方論選錄]
              1.吳昆:“越鞠者,發(fā)越鞠郁之謂也。香附理氣解,蒼術(shù)開濕郁,撫芎調(diào)血郁,梔
          子治火郁,神曲療食郁。此以理氣為主,乃不易之品也。若主濕郁加白芷、茯苓,主熱
          郁加青黛,主痰郁加南星、海石、瓜蔞,主血郁加桃仁、紅花,主食郁加山楂、砂仁,
          此因病而變通也。如春加防風(fēng),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此《經(jīng)》所謂升降沉浮則順
          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耳?!?《醫(yī)方考》卷4)    .  .
              2。季楚重:“《內(nèi)經(jīng)》論木郁達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詳。所謂郁者,清氣不升,
          濁氣不降也。然清濁升降,皆出肺氣,使太陰失治節(jié)之令,不惟生氣不升,收氣亦不
          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經(jīng)云: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又云:諸氣憤郁,皆屬于肺。
          然肺氣之布,必由胃氣之輸,胃氣之運,必本三焦之化,.甚至為痛、為嘔、為脹、為
          利,莫非胃氣不宣、三焦失職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氣,調(diào)肺之郁;臣以蒼術(shù)開發(fā),強
          胃而資生;神曲佐化水谷,梔子清郁導(dǎo)火,于以達肺,騰胃而清三焦;尤妙撫芎之辛,
          直人肝膽以助妙用,則少陽之生氣上朝而營衛(wèi)和,太陰之收氣下肅而精氣化。此丹溪因
          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遙散調(diào)肝之郁,兼清火滋陰;
          瀉白散清肺之郁,兼潤燥降逆。要以木郁上沖即為火,金郁斂澀即為燥也。如陰虛不知
          滋水,氣虛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錄自《古今名醫(yī)方論》卷4)
              3.吳謙,等:“夫人以氣為本,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病從何生?
          若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喜怒無常,憂思無度,使沖和之氣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飲
          食,脾郁不消水谷,氣郁胸腹脹滿,血郁胸膈刺痛,濕郁痰飲,火郁為熱,及嘔吐惡
          心,吞酸吐酸,嘈雜噯氣,百病叢生。故用香附以開氣郁,蒼術(shù)以除濕郁,撫芎以行血
          郁,山梔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五藥相須,共收
          五郁之效。然當(dāng)問何郁病甚,便當(dāng)以何藥為主。至若氣虛加人參,氣痛加木香,郁甚加
          郁金,懶食加谷蘗,脹加厚樸,痞加枳實,嘔痰加姜、夏,火盛加萸連,則又存乎臨證
          者之詳審也?!?《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5)
              4.費伯雄:“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統(tǒng)治六郁,豈有一
          時而六郁并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郁者,香附為君;濕郁者,蒼術(shù)
          為君;血郁者,川芎為君;食郁者,神曲為君;火郁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
          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讀一切方書,皆當(dāng)如是觀?!?《醫(yī)方論》  
            5.張秉成:“越鞠者,發(fā)越郁鞠之意也。郁者,抑郁不伸之謂出?!秲?nèi)經(jīng)》本有五郁
          之治,此特以五運而言。然五運六氣之郁,皆屬無形之邪,故雖郁而易愈。若夫濕痰、
          瘀血、食積等物有形者,一有郁遏,則為患多矣。而治郁者必先理氣,以氣行則郁行,
          氣阻則郁結(jié)耳。故首以香附流行氣分之品為君,而以蒼術(shù)燥濕郁,川芎行血郁,神曲消
          食郁,三者皆能調(diào)有形之郁而致平和。但郁則必?zé)?,所謂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山
          梔之降火,化陰中之伏熱,使之屈曲下行,而合之香附開氣郁,山梔降火郁,亦仿《內(nèi)
          經(jīng)》五郁之治。此丹溪之大法,學(xué)者尤當(dāng)臨證變通,觀病之所在,加減可也。”(《成方便讀》卷2)
            6.盛心如:“是方也,丹溪本《內(nèi)經(jīng)》五郁之法而變通以治氣、血、痰、食、濕、
          火諸郁也。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痰濕與食則并屬于太陰陽明,火則并司于少陰少陽。
          香附長于行氣,所以開氣之郁也:蒼術(shù)苦燥,所以泄?jié)衽c痰之郁也;川芎上升,所以調(diào)
          血之郁也;梔子苦寒,所以清火之郁也;神曲消食郁,更所以發(fā)越其郁遏之氣也。氣郁
          則血與痰、食、濕、火靡不因之而俱郁;故以香附為君。方后更備隨癥加減之法,用治
          一切郁癥,無余蘊矣。”(《實用方劑學(xué)》)
            7。蒲輔周:“郁之為病,人多忽視,多以郁為虛,惟丹溪首創(chuàng)五郁、六郁之治,越
          鞠丸最好。郁證主要抓氣郁、肝胃不和。”(《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8.秦伯未:“本方系一般行氣解郁的主方,不是肝氣的主方。方內(nèi)用蒼術(shù)解濕郁,
          香附解氣郁,川芎解血郁,山梔解火郁,神曲解食郁,并因氣行濕去,痰亦不化自解,
          故藥僅五種,總治六郁之病。六郁之病,多由氣滯為先,然后濕、食、痰、火、血相因
          而郁,但并非一郁而六者皆郁。又六郁的出現(xiàn),各有輕重,不能同樣看待。故用藥應(yīng)分
          主次,對本方亦當(dāng)加減。如氣郁偏重加木香,濕郁偏重加茯苓,血郁偏重加紅花,火郁
          偏重加青黛,食郁偏重加砂仁,又痰多可加半夏,挾寒可加吳萸等。凡研究和使用成
          方,須從前人的理論和實踐去認識它。朱丹溪對于本方明白指出,諸氣臏郁,皆屬于
          肺,又認為郁病多在中焦,脾胃失其升降,如果誤認為解郁便是舒肝,先失其本意了?!?《謙齋醫(yī)學(xué)講稿》)
            [評議]  臨床運用本方必須因病證而變通,乃諸家共識。吳昆首釋“越鞠”之義,
          指出本方以理氣為主,要言不繁。季楚重以《內(nèi)經(jīng)》的理論闡發(fā)“郁”的發(fā)生與肺、
          胃、三焦的關(guān)系,進而論及本方的配伍機制,又從前人金郁、木郁以逍遙、瀉白分治兼
          顧生熱化燥傷陰,提出善用本方者見陰虛、氣虛當(dāng)予滋補。吳謙等簡要說明了六郁的證
          候表現(xiàn),充實了原書主治內(nèi)容,并明確提出了何郁病甚就當(dāng)以何藥為主的觀點。費伯雄
          認為六郁豈能一時并集,本方不過昭示治郁大法,進一步演繹了吳謙等的觀點。張秉成
          指出《內(nèi)經(jīng)》之五郁皆無形之郁,本方則兼調(diào)治濕痰、瘀血、食積等有形之郁,說明丹
          溪治郁之大法在《內(nèi)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又進了一步。蒲氏認為郁證主要抓氣郁、肝胃不和,
          反映了當(dāng)代中醫(yī)對郁證的看法。秦氏提出應(yīng)正確理解解郁的含義,不可將本方與治肝氣
          的專方混為一談,其論述頗為中肯,值得借鑒。
              [驗案舉例]
              1.郁證  《新中醫(yī)》(1994,1:5):某女,22歲,服務(wù)員?;忌窠?jīng)衰弱多年,近因精
          神受刺激,出現(xiàn)情緒低沉,表情淡漠,胸脘痞悶,多疑善慮,心煩欲哭,失眠多夢,甚
          則徹夜不眠,頭昏沉,體虛出汗,食欲不振,大便偏于,舌淡嫩紅,苔薄膩,脈沉細
          滑。證屬肝郁臟躁。予以越鞠丸合甘麥大棗湯加麻仁、珍珠母、龍骨、夜交藤。連服
          18劑后,諸癥消失,睡眠安穩(wěn),情緒穩(wěn)定。后改服加味逍遙丸、天王補心丹調(diào)理半月余,隨訪半年,未再發(fā)作。
              2.冠心病  《湖南中醫(yī)雜志》  (1987,3:43):某女,43歲,工人。左胸悶痛,心
          慌,納呆,食后腹脹,神疲乏力,表情抑郁,舌質(zhì)瘀紫,苔微黃而滑膩,脈弦滑。心電
          圖:T波倒置,ST段下移。實驗檢查:總膽固醇280mg%。證屬氣滯血瘀,痰濁痹阻,
          胸陽不宣。方擬越鞠丸加靈脂、生蒲黃、山楂。進藥lO劑,心絞痛、胸悶、短氣癥狀
          自覺減輕大半。守原方15劑后臨床癥狀基本緩解,但氣虛未復(fù),繼予原方加黃芪,服
          藥月余,心電圖檢查:基本正常;實驗檢查:總膽固醇180rag%。
              3.癲癇  《四川中醫(yī)》(1991,5:19):某女,5l歲?;夹膬?nèi)膜炎繼發(fā)腦栓塞、癲癇
          20年?,F(xiàn)每周發(fā)作1—3次,甚則日發(fā)數(shù)次,發(fā)作時畏寒肢冷,兩目上視,四肢顫動,
          大汗淋漓,昏不知人,持續(xù)lO一15分鐘緩解,每2—3月必持續(xù)發(fā)作3—5天。診見:
          納呆,語謇,舌苔左半黃膩,脈沉細弦。以越鞠丸為主方,配醒脾化濁藥物如白蔻仁、
          薏苡仁、清半夏、豆黃卷、蓮子、蘆根等。服藥1年,計60余劑后自停。治療后胃納
          大增,言語思維較以前流利清楚,癲癇發(fā)作延至2—4月發(fā)作1次,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已經(jīng)9個月未見發(fā)生。    .
              4.慢性胃炎  《吉林中醫(yī)藥》(1994,2:35):某女,33歲,農(nóng)民。有慢性胃炎病史
          3年,近10余天胃脘作痛以空腹為甚,嘈雜泛酸,有燒灼樣感,精神不佳,寐差,小
          便色黃,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屬胃氣不和,濕熱蘊中。方選越鞠丸
          加黃連、吳茱萸、厚樸、枳殼、木香,服藥3劑后,胃脘灼痛泛酸等證均減,睡眠亦
          佳,大便正常。原方繼服8劑,胃脘痛基本消失,后又投和胃之劑以鞏固療效。
              5.腦血栓  《時珍國藥研究》(1993,l:41):某男,75歲?;颊哂?月前因胃潰瘍
          穿孔行外科手術(shù),術(shù)后1月,左側(cè)上、下肢麻木,站立不穩(wěn),嘴角歪斜。用脈通、維腦
          路通、丹參片治療5月余,未見明顯療效。初診:精神抑郁,煩躁失眠,頭痛目眩,胸
          悶腹脹,食欲不振,噯氣吐酸,面色黧黑,左側(cè)喁僻不遂,血壓140/90mmHg,舌淡苔
          白,脈弦細。辨證屬情志不遂,氣血郁滯,血脈空虛,脈絡(luò)失養(yǎng),擬越鞠丸,以溫開水
          入黃酒少許送服。服藥15天后,諸癥均減輕,續(xù)服20天后左半身能自由活動。為鞏固
          療效,加服歸脾丸、六味地黃丸1月善后調(diào)理。
              按語:越鞠丸之運用,重在變通,前賢早有明示。案1氣郁而兼臟陰不足,心肝不
          和,故配合以甘麥大棗及安神之品;案2血郁偏重,故加入活血化瘀藥;案3痰濁偏
          勝,故增加祛痰化濁之力;案4濕熱內(nèi)郁,故處方中又含左金丸、連樸飲之意;案5從
          諸郁論治腦血栓后遺癥,投以原方,竟使久用常規(guī)藥物不效者有了明顯起色。丹溪云:越鞠丸“解諸郁”,信矣。
              [臨床報道]
              1.消化性潰瘍  以本方加柴胡、白芍、罌粟殼治療消化性潰瘍50例。若氣滯偏重
          者加枳殼;痰濕偏重者加茯苓、法半夏;火郁偏重者加黃連;食積偏重者加麥芽;脾胃
          虛寒者去梔子,加黨參、高良姜。20天為1療程,隔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結(jié)果:
          全部50例患者,治愈(自覺癥狀消失,纖維胃鏡或胃腸鋇餐證實原發(fā)病灶消失)19例
          (38%),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纖維胃鏡或胃腸鋇餐檢查證實原發(fā)病灶縮小1/3
          以上)25例(50%),無效(自覺癥狀減輕或如故,纖維胃鏡或胃腸鋇餐證實原發(fā)病灶
          無變化)6例(12%),總有效率88%。其中,胃潰瘍19例,治愈8例(42%),有效
          9例(47%),無效2例(u%),總有效率89%;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4例,治愈9例
          (38%),有效12例(50%),無效3例(12%),總有效率88%;復(fù)合性潰瘍7例,治
          愈2例(29%),有效4例(57%),無效1例(14%),總有效率86%。一般用藥10天
          后癥狀明顯改善,1個療程后主要癥狀消失,最長不超過1個月,癥狀有效率達98%(13。
              2.偏頭痛  以越鞠丸為基本方,氣郁甚者,加柴胡、白芍;血郁甚者,加丹參、
          延胡索、紅花;痰濕食郁甚者,加天麻、羌活、炒蔓荊子、竹茹;火郁甚者,去蒼術(shù),
          加黃連、菊花、鉤藤、石決明、白蒺藜、龍膽草;病久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子、.炒棗
          仁、夜交藤。共治50例。結(jié)果,服藥后頭痛消失、腦血流圖恢復(fù)正常者45例,病情好
          轉(zhuǎn)者5例。其中病情輕者,服藥3劑頭痛即明顯減輕或治愈;病情重者,服藥12—16
          劑后頭痛明顯好轉(zhuǎn)。經(jīng)隨訪,治愈后1年內(nèi)復(fù)發(fā)過1次的3例,復(fù)發(fā)過2次的2例,復(fù)
          發(fā)者用本方治療仍然有效l”。
              3.精神失調(diào)癥  以越鞠丸治療中學(xué)生精神失調(diào)癥72例。用原方效果不顯著者,如
          濕郁明顯,舌苔白膩者以茯苓、白芷煎湯代水服;火郁明顯,舌紅苔黃者加服青黛;痰
          郁明顯,舌苔滑者以制半夏、制南星煎湯代水飲;血郁明顯,舌有紫斑者以桃仁、紅花
          煎湯代水飲;氣郁明顯,噯氣、喜嘆息者以木香、檳榔煎湯代水飲;食郁明顯,腹脹、
          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化者加服山楂、麥芽、砂仁。在藥物治療過程中,貫穿精神治
          療,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結(jié)果:治愈5l例,好轉(zhuǎn)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4%[33。
            4.梅核氣  以本方為基本方,治療梅核氣44例。痰多加二陳湯;咽干加麥冬、玄
          參;食少加雞內(nèi)金、麥芽;胸悶加厚樸、蘇梗;心煩加淡豆豉、郁金。結(jié)果:痊愈19例,總有效率為95.45%L4j。
              [實驗研究]  本方為常用中成藥。以方中梔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梔子甙為對照品,應(yīng)
          用薄層層析法,來鑒別中成藥中的梔子,方法簡便,重現(xiàn)性好15l。采用雙波長薄層掃
          描法對越鞠丸中梔子甙的含量進行測定,薄層分離良好,方法亦較簡便,重現(xiàn)性亦佳,可作為越鞠丸的質(zhì)量控制方法之一L6j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越鞠丸,解諸郁—氣血痰火濕食六郁】...
          越鞠丸(芎術(shù)丸)
          為什么越鞠丸可以治療抑郁癥?
          經(jīng)典背誦班《方劑》第三十五天
          氣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藥店這樣推薦用藥
          靈活辨證治脾胃的范本——越鞠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