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臨床以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臨床根據(jù)病程長短,一般把起病急,病程在3個月以內者稱為急性蕁麻疹;風團反復發(fā)作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春季為發(fā)病高峰。有文獻報道,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fā)作過一次蕁麻疹。本病一般屬中醫(yī)學“風疹”、“癮疹”等范疇。
(一)辯證論治
1 風寒型
(1)主癥 皮疹色淡紅或淡白,以暴露部位如頭面、手足為重,吹風著涼更甚,得熱則緩,日久手洗冷水亦起,冬重夏輕。舌淡苔薄,脈浮緊或遲緩。
(2)處方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搖竹消、路路通各10g,黨參、茯苓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風熱型
(1)主癥 皮疹色紅,遇熱加劇,捫之有熱感,得冷則緩,瘙癢難忍,發(fā)于上半身部位較多,微熱惡風,心煩口渴,咽喉腫痛,重則面唇俱腫或脘腹疼痛。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滑數(shù)。
(2)處方 荊芥、防風、白蒺藜、牛蒡子、赤芍、梔子、黃芩、紫草各1Og,蟬衣、甘草各6g,生地、丹參、金銀花、連翹各1 5g,生石膏30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風濕型
(1)主癥 皮疹色淡而現(xiàn)水腫,或有水皰,常在陰濕天、潮濕氣候中發(fā)生。舌淡,苔薄白膩,脈弦滑。
(2)處方 蒼術、厚樸、陳皮、生姜、苦參、白鮮皮、防風、大棗各lOg,薏苡仁15g,蟬衣、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腸胃濕熱型
(1)主癥 皮疹淡紅,形如云片,劇癢,泛發(fā)全身,伴脘腹疼痛、腹瀉、惡心嘔吐、胸悶、食欲缺乏。舌淡紅,苔黃膩,脈數(shù):
(2)處方 防風、荊芥、川芎、白芍、梔子、枳殼、茵陳、苦參各10g,連翹15g,麻黃、薄荷、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蟲積傷脾型
(1)主癥 皮疹色紅,瘙癢,發(fā)無定處,多見于小兒,身體消瘦,面色萎黃或有白斑,時有臍周疼痛,偏嗜,睡眠中磨牙。舌淡,苔白膩,脈濡弱。
(2)處方 烏梅、黃連、黃柏、當歸、附子、防風、苦參各1Og,川椒、桂枝、蟬衣、甘草各69,細辛、干姜各39,黨參15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血熱型
(1)主癥 皮疹色紅,風團晚間發(fā)作加劇,首先皮膚灼熱刺癢,搔抓即隨后起風團或條索狀隆起,越抓越起,心煩不寐,口干思飲。舌紅尖赤,苔剝,脈弦滑數(shù)。
(2)處方 荊芥、防風、赤芍、紫草、白鮮皮、牛蒡子各10g,生地、金銀花、連翹、小胡麻各15g,生石膏30g,蟬衣、竹葉、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血瘀型
(1)主癥 皮疹暗紅或大片紫紅色,多見于腰帶、表帶受壓迫等處,患者面色晦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2)處方 荊芥、當歸、白蒺藜、桃仁、赤芍、防風、路路通各109,紅花、蟬衣、甘草各6g,丹參15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毒熱熾盛型
(1)主癥 發(fā)病突然,皮疹大片并遍布全身,呈鮮紅色,有時可呈出血樣皮疹,劇癢,常伴有高熱、煩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2)處方 水牛角(先煎)、生地、生石膏各30g,丹皮、赤芍、紫草、防風、蟬衣、白鮮皮各10g,白茅根、玄參、蘆根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氣血兩虛型
(1)主癥 風團反復發(fā)作,經年不愈,勞累時加重,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夜不安寐,面色蒼白,形體消瘦。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處方 北黃芪30g,防風、白術、白芍、白蒺藜、黃精各15g,烏梅、牡蠣各20g,熟地、僵蠶各10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 沖任失調型
(1)主癥 風團色淡,發(fā)無定處,常于經前2—3天,皮損增多,經后漸漸消失,以腹部、腰骶、大腿內側為多,下次月經來臨前又發(fā)作,伴月經不調、經來腹痛。舌質淡,苔薄,脈弦細或弦滑。
(2)處方 生地、丹參各15g,當歸、川芎、赤芍、仙茅、仙靈脾、柴胡、防風、蟬衣、荊芥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醫(yī)經驗
1.趙炳南診治經驗
(1)善祛衛(wèi)分風邪蕁麻疹的特點是皮膚出現(xiàn)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發(fā)無定處,忽起忽退,瘙癢不堪,消退后不留痕跡等。這與中醫(yī)學“風邪”致病特點一致。趙老指出,營衛(wèi)失和,衛(wèi)外不固,復感風邪而誘發(fā)是其發(fā)病的主要病機之一。風與熱相合則為風熱之邪,風與寒相合則是風寒之邪。風熱與風寒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趙老認為,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均與衛(wèi)分風邪為患有關.尤其是急性蕁麻疹,包括慢性蕁麻疹的急性發(fā)作期,表現(xiàn)為起病急,來勢快,疹塊驟然而生,迅速消退。其發(fā)病特點表明風邪客衛(wèi)是其發(fā)病的主要因素,趙老對于此時期蕁麻疹十分注重祛除衛(wèi)分風邪。而風邪既可偏于風熱,也可偏于風寒,故在治療用藥方面需明辨風熱與風寒。
對于風熱型蕁麻疹,趙老常用疏風解表藥物有荊芥、防風、薄荷I蟬蛻、浮萍、桑葉、菊花等。趙老用藥如用兵,在臨證中常將荊芥、防風、薄荷、蟬衣列為第一線辛散解表清熱藥組。認為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善祛風邪;防風可祛風解表勝濕,善去入于骨肉之風,故宣在衛(wèi)表之風邪,當以防風合用荊芥;薄荷清輕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蟬蛻其氣清虛,善于透發(fā),可涼散風熱,開宣肺竅.又常以具疏散風熱之效而作用稍緩的牛蒡子、浮萍、僵蠶為第二線藥組,協(xié)助第一線藥組透達風熱之表邪。趙老對風熱輕證是以桑菊飲為主進行加減,旨在清熱疏風止癢。在病情基本痊愈后,趙老常予服浮萍丸以鞏固療效。對于風寒型蕁麻
疹,趙老常用疏風解表藥物有麻黃、防風、荊芥、杏仁、干姜皮、浮萍、蟬蛻等。
對于一些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蕁麻疹,在其急性發(fā)作期,趙老善于趁其病情發(fā)作之時機強化祛除衛(wèi)分風邪之效力,可使風邪得除,營衛(wèi)自安,愈后常有不再復發(fā)之功。對于慢性蕁麻疹,趙老認為衛(wèi)分風邪亦是本病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加強針對內因以治本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祛除風邪,常選用荊芥、防風、刺蒺藜、麻黃以疏表散風止癢。
(2)重視營分調治趙老深入探究蕁麻疹病因病機,認為本病多因稟賦不耐,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之物;或因飲食失節(jié),胃腸實熱;或因平素體虛衛(wèi)表不固,復感風寒、風熱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間而發(fā)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機壅滯不暢,郁而化火,灼傷陰血,感受風邪而誘發(fā)。無論是急性蕁麻疹還是慢性蕁麻疹,趙老均重視營分病變之調治。
在急性蕁麻疹或慢性蕁麻疹的急性發(fā)作期,一般以實證多見。此時期以營衛(wèi)合邪,營熱內擾為常見。外雖有風熱或風寒之衛(wèi)分表邪,體內亦常蘊有血熱、濕熱、郁熱或滯熱等,而致營分受擾.趙老重視對營分熱邪進行調治。如內有血熱或風邪入里化熱內擾者,趙老常隨癥選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黃、紫草、茜草、白茅根、玄參清熱涼血活血;金銀花、連翹、牛蒡子、大青葉、生甘草清熱解毒;黃芩清上焦之熱;生石膏清氣以除熱;內有滯熱用大黃苦寒泄熱,蕩滌腸胃,通里導滯熱,潔凈腑以抽薪,并可合用厚樸以清腸胃之滯;蘆根清熱生津。如辨證為濕熱內蘊,復感風熱,風濕相搏而發(fā)病,常隨癥選用清熱祛濕止癢之白鮮皮、地膚子、苦參、黃芩、生大黃、茵陳蒿、絲瓜絡、秦艽、連翹及六一散等。在病情鞏固期則常選用防風通圣丸解表清熱攻下,以表里雙解。
慢性蕁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熱,灼傷陰血;或平素體弱,慢性疾病耗傷肺脾之氣,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fā)病。趙老認為慢性蕁麻疹多為虛實夾雜證或虛證為主。以營血不足較為常見,故針對內因加強用藥尤為重要,否則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對于常見的營血不足、血虛受風型,趙老治以滋陰和營、養(yǎng)血益氣、疏散風邪之法。營血不足常用白芍、何首烏、熟地黃、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生地黃等養(yǎng)血滋陰和營,可配黃芪益氣養(yǎng)血固表。
(3)創(chuàng)設經驗專方趙老在研究繼承歷代名家診療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臨床實踐經驗,通過大量病例,總結出了許多療效顯著的經驗方。趙老對蕁麻疹的分期分型診治用藥給出了較明確
的方案,將一些古方劑加以改進,使其更加適宜于治療蕁麻疹。趙老更進一步針對蕁麻疹病因病機,創(chuàng)設經驗專方,使中醫(yī)藥治療蕁麻疹療效彰顯。如:趙老根據(jù)古方五皮飲化裁而成多皮飲,主要是針對頑固性慢性蕁麻疹經常復發(fā)者;將多皮飲與調和陰陽基本方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而成五皮五藤飲,也是主要針對慢性蕁麻疹而創(chuàng)設。
2.王玉璽診治經驗
王教授認為,蕁麻疹其成因有外因、有內因、也有內外因相結合者。急性期多屬于表證、實證,治以祛風、清熱、散寒、涼血、解毒為主;慢性期多挾濕、挾虛、挾瘀,應結合除濕、補虛及活血化瘀進行治療。蕁麻疹病因多與風邪有關,風邪有外風與內風之分,外風即風邪外襲,內風多因虛生風。治風的同時應注意養(yǎng)血活血。此外,內因有血熱、血瘀致病者,血熱生風亦不少見。常見皮膚灼熱刺癢,搔后立即掀起條痕,所謂外風引動內風,必須著重涼血清熱以熄內風。血瘀之證,由于久病瘀血阻于經絡膚腠之間,營衛(wèi)不和,發(fā)為風疹塊,應著重活血祛風。更有寒熱錯雜之證,又當寒熱兼治??傊?,病情比較復雜,當審證求因,庶能得治。
(1)風寒型初起為風寒外襲,營衛(wèi)不和所致,日久則為表虛衛(wèi)外之氣不固,風寒之邪易襲所致。癥見風團色淡微紅,以暴露部位如頭面、手足為重,吹風著涼更甚,得熱則緩,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緩。多見于冷激性蕁麻疹。治宜祛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前者用麻桂各半湯,后者用玉屏風散加桂枝湯加減。
(2)風熱型初起為風熱之邪,客于肌表,傷及營血,營衛(wèi)不和所致。日久則風熱之邪久戀,郁于肌腠,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而致。癥見風疹色紅,遇熱則劇,得冷則減。發(fā)于上半身部位為多,或兼咽喉腫痛,脈浮滑數(shù),舌紅苔薄白或黃。治宜祛風清熱。藥用疏風清熱飲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蟬衣、生地黃、丹參、赤芍、炒山桅、黃芩、金銀花、連翹、生甘草等。
(3)沖任不調型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肌膚失養(yǎng),生風生燥,郁于肌膚而成。經期或胎產前后發(fā)病,經前2~3天風疹發(fā)作,經凈后減輕或消失,主要分布在下腹、腰骶和大腿等區(qū)域,下次月經來臨前又發(fā)作,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弦細或弦滑。多見于月經疹。治宜調攝沖任。藥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川牛膝、丹參、益母草、黃柏、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淫羊藿等。
(4)濕熱型體內素有濕邪,復感外邪所致。癥見風團色澤鮮紅,瘙癢無度,腹痛腹泄或伴有惡心,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或濡數(shù)。治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痛。藥用蠶砂飲加減:蠶砂、蚤休、丹參、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蟬蛻、槐花、牡丹皮、赤芍、生甘草等。
(5)血熱型心經有火,血分有熱,血熱生風所致。癥見晚間發(fā)作較重,先則皮膚灼熱刺癢,搔后即隨手起風團或條痕隆起,越抓越起,發(fā)時心煩不寧,口干思飲,舌紅少苔,脈弦滑數(shù)。多見于人工蕁麻疹或稱皮膚劃痕癥。治以涼血清熱,消風止癢。藥用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生地黃、當歸、蟬蛻、苦參、白蒺藜、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6)血瘀型 由于瘀血阻于經遂,營衛(wèi)之氣不宣,風寒或風熱相搏而致。癥見風疹暗紅,面色灰暗,口唇色紫,風疹易發(fā)于腰帶、表帶及受壓部位(壓力性蕁麻疹),舌質紫或見瘀斑,脈細澀。治宜活血祛風,化瘀止癢。藥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地龍、皂刺、當歸、川芎、赤芍、鬼箭羽、丹參、蟬蛻等。發(fā)于上肢者加桑枝、桂枝;發(fā)于下肢者加川牛膝。
(7)血虛型血虛之人,肝失所養(yǎng)則風從內生,此屬血虛生風所致.常見于老年人或久病之后,風疹色淡紅,日輕夜重,或疲勞時加重,舌淡苔薄,脈弦細。治宜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藥用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荊芥穗、防風、何首烏、黃芪、炙甘草等。風盛者加僵蠶、烏梢蛇、全蝎;熱盛者加蟬蛻、薄荷。
(8)衛(wèi)外不固 此為汗出當風或露臥寒涼所致。汗出者,多因陽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營衛(wèi)不和,致使氣血不運,肌無所養(yǎng)而致。治以溫陽宣氣,固表御風。藥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黃芪、防風、白術、茯苓、甘草等。
3.張作舟診治經驗
(1)固衛(wèi)和營佐以酸斂 此法用于表虛不固,風邪乘虛而入,營衛(wèi)失和而發(fā)疹者。其疹塊小而色淡,時起時伏,多于汗后遇風寒而發(fā),反復不愈,癢劇。常伴惡風多汗,面色晄白,氣短乏力,舌質淡,苔白,脈沉。常用固衛(wèi)御風湯治療。方中取玉屏風散益氣固表以御風;入黨參扶正以治本;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烏梅、五味子酸澀以收斂陰氣;白鮮皮、秦艽驅客表之風邪;白芥子透達衛(wèi)陽;甘草調和諸藥。此方固表祛風,酸澀而不斂邪。兼有熱象者,去白芥子加青蒿;汗多者加生牡蠣;劇癢者加刺蒺藜。
(2)養(yǎng)血熄風內外同治 此法用于血虛氣弱,臟腑失養(yǎng),風從內生,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fā)疹者。亦有本虛復感風邪,外風引動內風而發(fā)者。其疹塊多淡紅或如膚色,形如云片,癢不甚,多夜起晝伏,勞累后加重,經年不愈。伴面白唇淡,頭暈健忘,失眠多夢,舌質淡,苔薄,脈沉細。常用養(yǎng)血熄風湯治療。方中以當歸補血湯益氣養(yǎng)血,重用黃芪以使氣旺血生;何首烏養(yǎng)陰血以助之;白芍、五味子酸柔斂陰以熄風;烏梢蛇、全蝎搜風止癢治內風;白鮮皮、羌活疏風祛邪治外風。疹塊頑固不退者加蜈蚣3條;疹塊色黯淡,伴唇紫舌黯者加桃仁、紅花、桂枝以活血通絡;若婦女每于經期發(fā)疹,為血虛沖任失調,可加益母草以養(yǎng)血調經。方中五昧子酸柔,有收斂氣陰而不戀邪之功,故氣陰虛多用之。
(3)滋陰清熱,潛陽熄風 此法用于陰虛內熱而發(fā)疹者?!端貑枴啡眨骸吧訇幱杏嗖∑け园a疹”,其疹塊色多紅赤,自覺灼熱而癢,午后或夜間加重,晨起消退,多伴有心煩易怒,口干目澀,手足心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常用養(yǎng)陰寧蕁湯治療。方中生地、白芍、女貞子養(yǎng)陰清熱;黃芪益氣生陰;五味子酸柔斂陰以助之;地骨皮、丹皮清虛熱;牡蠣、珍珠母潛陽熄風;白鮮皮、秦艽祛風止癢。虛熱重者加黃芩、青蒿;癢重者加蟬衣。張老認為,風藥多燥,陰虛者不宜使用,推崇祁坤“宜涼風潤燥,慎用風藥’’的主張。對虛陽外擾之證,用滋陰潛陽之法,多奏良效。
(4)清熱理脾,宣化濕濁 此法用于胃腸濕熱內蘊,化熱動風,濕熱風邪互結,“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fā)疹者。其疹塊多泛發(fā)全身,此起彼伏,色紅而劇癢??梢蚴承劝l(fā)之物而誘發(fā)或加重。常伴脘腹脹悶,或疼痛,便秘,或腹瀉,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常用平胃散加味治療。方中蒼術、厚樸、茯苓健脾燥濕;茵陳、青蒿、黃芩清熱除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使“濕不內戀,風無所依”;白鮮皮、刺蒺藜疏風止癢。便秘者加焦檳榔;納呆,苔黃厚者加焦三仙。
4.榻國維診治經驗
榻教授認為,慢性蕁麻疹多因平素體弱,陰血不足,陰虛內熱,血虛生風;或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熱,傷及陰液;或因產后受風;或因皮疹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fā)病。本病多屬虛證,亦有實證。實證者多為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外感風邪,風熱濕邪困阻肌膚而成。風邪是本病主要外因。同時榻教授強調脾胃運化功能的重要性,當脾胃運化失職,水谷精微無以化生營血,或大病、久病、產后氣血大傷,或沖任不調、營血不足,都可以導致血虛。血虛則風邪易于侵襲,亦可風從內生。
(1)衛(wèi)氣不固型癥見風團色淡不鮮,晨起或遇風加重,四肢困倦,面色無華,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治以玉屏風散加味:黃芪、防風、白術、茯苓、麻黃、白鮮皮、牡蠣、紅花、烏梅。
(2)胃腸失調型癥見胸脘痞滿,腹脹時痛,食欲缺乏,大便不調,舌質淡紅,苔略黃膩,脈弦滑。治以調理胃腸,用保和丸加減:山楂、麥芽、神曲、茯苓、綿茵陳、蘇葉、黃芩、枳實、白術、法夏、陳皮。
(3)氣血瘀滯型癥見患者面色晦暗,皮疹暗紅,舌有瘀斑,脈細澀。治以活血祛瘀,調血祛風,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生地、赤芍、桃仁、秦艽、當歸、川紅花、川芎、地龍、川蜈蚣、甘草、枳殼。
(4)肺腎不足型癥見患者動則氣促,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皮疹白而帶灰暗,舌淡苔少,脈細。治宜滋補肺腎,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山萸肉、懷山藥、茯苓、熟地、丹皮、澤瀉、烏梅、首烏、白蒺藜、五味子、甘草。
(5)沖任失調型癥見患者常在月經前2—3天開始發(fā)疹,或經期時加重,隨著月經結束而消失,但下一次月經又復發(fā),脈弦數(shù)。治宜調攝沖任,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白芍、茯苓、夜交藤、徐長卿、當歸、白術、柴胡、梔子、甘草。
(6)氣血兩虛型癥見患者平素體弱多病,失眠多夢,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疹塊形小色淡,舌胖質淡有齒痕,脈細弱。治宜補氣血益心脾,用當歸飲子加減:生地、白芍、首烏、白蒺藜、夜交藤、當歸、防風、黃芪、白術、烏梅、甘草、川芎。
5.范永升診治經驗
(1)風邪和飲食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①外邪入侵:“風為百病之長”,引起本病之外邪以風邪最常見。許多患者自述冬季冷風吹后即發(fā)作或加重亦說明了這點。風邪又常兼加寒邪或熱邪口風熱
客于肌表,絡脈盛而風團色紅;風寒外襲,腠理閉塞,絡脈結聚而風團色白,此即《諸病源候論》中所稱之赤疹、白疹。此外,外邪亦包括昆蟲叮咬或接觸花粉等過敏物質。②飲食不慎:因過食魚腥海鮮、辛辣厚味以及香菇、雞肉等,而致濕熱內蘊,化熱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間”,從而導致蕁麻疹的發(fā)病。
(2)首辨病情之緩急①急性蕁麻疹:患者常突然發(fā)病,泛發(fā)大小不一的風團樣皮疹,稍高于皮面,多呈紅色或粉紅色,搔抓后成片,奇癢,多伴發(fā)熱、惡寒、嘔吐、煩躁等全身癥狀,重則局部浮腫,苔薄黃或薄白,脈多浮或滑數(shù)。此類患者病程多短,藥后1周即可控制,療效滿意。②慢性蕁麻疹:多為局限性粉紅色扁平皮疹,時輕時重,刺癢,病程在1~2個月以上,甚則經年不愈,皮膚劃痕征陽性,常伴失眠、消化不良等兼癥,遇寒冷等因素即加重,頗為頑固。
(3)祛風法 多用于急性蕁麻疹屬風熱證者,以發(fā)病急,風團色紅,劇癢,伴風熱表現(xiàn)為辨證要點。方用消風散加減:荊芥7g,防風、蒼術、知母各9g,蟬衣5g,苦參、生地各15g,生石膏189,牛蒡子6g,全當歸12g.方中生石膏和知母的用量為2:1。風熱表證明顯者,加金銀花129以疏散風熱;上焦熱相明顯者,加黃芩10g以瀉肺火;癢甚者,加地膚子10g,徐長卿1 59,白僵蠶9g以祛風止癢;風熱挾濕者,加茯苓12g.
(4)和營法 多用于寒冷性蕁麻疹,以皮疹色淡紅,遇冷加重,伴風寒表證為辨證要點。方用桂枝湯加味:桂枝、炙甘草、防風、白僵蠶各9g,炒白芍20g,生姜3片,大棗10g.凡遇冷則作及對冷空氣過敏者,均可用之,其調和營衛(wèi)之功無方可出其右。遇風加重者加生黃芪30g,炒白術15g;下半身偏重者加川牛膝12g引藥下行;患者脈弦或澀,情志不舒時易發(fā)作者,加柴胡、佛手片各10g以疏肝理氣,因佛手片稍貴,對經濟有困難的患者多以川樸花、陳皮兩味代之;有藥物過敏者加白鮮皮12g以脫敏,同時亦有止癢之功.
(5)清解法 多用于血熱證,以皮膚灼熱刺痛,搔后立刻掀起條痕,伴血熱表現(xiàn)為辨治要點。此為血熱生風,須清熱解毒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味:水牛角片(先煎)、丹參各30g,生地、赤芍各15g,丹皮9g,炮山甲(先煎)12g.此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颊呱噘|黯,甚則有瘀斑者,加桃仁12g,紅花9g.范教授喜用丹參以涼血祛瘀,治蕁麻疹幾乎方方不離此藥,用量在15-45g之間,臨床每獲良效。此外,對于皮損明顯者,酌加青蒿30--45g.
(6)和胃法 范教授認為胃腸因素是蕁麻疹發(fā)病的內因和誘因,故立“和胃”法,臨床宜辨其虛實而和之。對胃腸熱盛的患者(癥見舌質紅,苔黃燥或黃膩,大便干結),即主張清胃火,藥用制大黃攻下,胃腸熱瀉則病情即好轉。此亦是解毒祛瘀之法,吳又可《瘟疫論》是使用大黃出神入化的典范,大黃用之得當,每可獲良效。對脾胃虛弱而見食欲缺乏便溏的患者,則于辨證基礎上加炒雞金7g,生薏苡仁10g,炒白芍30g,炒枳殼15g,粉葛根10~20g,以調理脾胃。
上述四法是辨證統(tǒng)一的,因患者過敏源復雜,往往寒熱并呈、虛實錯雜,各法可單獨應用,亦可數(shù)法綜合運用,千般變化,務以切合患者病情為是。此外,對頑固性蕁麻疹,范教授善用全蝎、地龍、蜈蚣、烏梢蛇等蟲類藥,因其藥力峻猛,多不長期使用,癥狀改善即止。
6.袁兆莊診治經驗
袁老根據(jù)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本病多因稟賦不耐,腠理失密,外感風熱、風寒、風濕之邪,或飲食失節(jié),濕熱困脾,脾胃失調,或衛(wèi)外不固,汗出受風,或外邪郁久化熱,傷及陰液,或平素體弱,氣血不足,加之風邪外襲,郁于皮毛肌腠之間,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正邪相搏而發(fā)疹。蕁麻疹的病因雖然復雜,但追本求源,終歸于風,以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shù)變,正符合蕁麻疹臨床表現(xiàn)的種種特點。而風邪致病最易兼夾其他病邪,如熱邪、寒邪、濕邪等,從而出
現(xiàn)各種相應的證候。
(1)風熱證 多見于急性蕁麻疹,發(fā)病急,風團密集成片,其色鮮紅,灼熱劇癢,伴有發(fā)熱咽痛,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或弦數(shù)。治以疏風清熱止癢為主。方用秦艽牛蒡湯加減。伴有發(fā)熱、屬風熱熾盛者,加生石膏;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咽紅腫痛明顯者,加金蓮花、金銀花;血熱重者,加赤芍。
(2)風寒證 此證多見于寒冷性蕁麻疹,風團色白,遇風遇冷皮疹加重,遇熱則輕,癢甚,伴惡寒,口不渴,舌質淡胖,苔白,脈浮緊。其致病因素為風寒襲表所致者,治療宜疏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可用辛溫散寒之藥,用麻黃湯加減;若素體虛寒,復感風邪者,可用陽和湯加減。故在治療時要分清是外感風寒引發(fā),還是內寒招致風邪所致。
(3)濕熱證 多見于慢性蕁麻疹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為風團較大,融合成片,皮損灼熱而癢,經久不退,常伴有胃脘脹滿,腹痛腹瀉,口渴,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除濕,疏風健脾。方用清脾除濕飲加減。若苔厚膩、濕熱重者,加黃連、大黃;以濕邪困脾為主者,加厚樸、白術等;癢甚者,加苦參、地膚子。
(4)風濕證 多見于慢性蕁麻疹、人工性蕁麻疹,風團成片,時隱時現(xiàn),久治不愈,舌淡苔白,脈沉緩。治以健脾化濕,祛風止癢,調和氣血。方用多皮飲加減治療。久治不愈少苔者加地骨皮;風濕重者加五加皮;舌質紅者加丹皮。
(5)氣血虛證 風團反復發(fā)作,遷延不已,午后或夜間和勞累時皮疹加重,伴有神疲乏力,心煩易怒,口干,舌淡少苔,脈沉細。治宜養(yǎng)血益氣,祛風固表。方用當歸飲子加減。氣虛明顯者加黨參;陰虛血虧明顯者加玄參、熟地等。
本病病因復雜,病機變化多端,證型多變,易慢性化,反復發(fā)作,臨床治療有一定難度,其治療時要注意幾個問題a①中醫(yī)治療,重在辨證:中醫(yī)治療蕁麻疹的特點是辨證論治,而其本質是在一些復雜的病因病機中,各個癥狀中,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證’,,并對“證”來治療,往往使許多頑癥迎刃而解。②體質因素,重在調整:體質因素一是指體質的特征,有強弱的不同,這與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成為人體發(fā)病的內在因素。二是指中醫(yī)所說的稟賦不耐,主要是機體對接觸或食入某些物質不能耐受,而出現(xiàn)氣血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在一部分蕁麻疹的患者中,有時很難找到真正的誘因,即使找到了如塵螨、花粉、灰塵等,但也無法脫離這種環(huán)境。所以只有改善和調整患者體質的特異性,提高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才能減少復發(fā)。③臟腑因素,不能忽視:蕁麻疹發(fā)生于皮膚,發(fā)病的部位在肌表營衛(wèi),但其發(fā)病原因與臟腑的功能失調也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故治療上要注意辨別臟腑的虛實,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以提高本病的辨治水平。
7.亓魯光診治經驗
亓教授在中醫(yī)基本分型論治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慢性頑固性蕁麻疹的基本原則:益氣、治血、祛風、理肺、平肝、安神,諸法并舉。聯(lián)合治療慢性頑固性蕁麻疹,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益氣慢性疾病,邪氣未去,正氣已虛?!罢龤獯鎯龋安豢筛伞?,所以首先需要扶正。久病體虛,衛(wèi)氣不充,肺衛(wèi)不固,導致反復感受外邪,病情起伏,遷延不愈。治以玉屏風散之類,以黃芪、炒白術等益氣固表,以防風之類疏風散邪,使扶正而不戀邪,祛邪而不傷正。此外,尚可佐以山藥、黃精等奠中護胃,調理氣血化生之源,充汗源而助祛邪。
(2)治血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自古以來,風病治血就是中醫(yī)辨治癮診的一大原則。而對于治療慢性蕁麻疹來說,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第一:久病傷及陰血,則血虛風燥,血不養(yǎng)則風不去。而“津”、“血”同源,故當治以生津養(yǎng)血,如以生脈飲滋陰生津,或以枸杞、桑葚、旱蓮草、女貞子滋腎填精等,使血和而風去。第二:陰血虧虛,虛熱內擾,則見風團發(fā)紅瘙癢,甚至接連成片.治當涼血以熄風,如生地、丹皮、玄參、赤芍之類,此四者又兼有養(yǎng)血和血之功,可謂一舉而兩得。第三:‘‘久病人絡”o表邪不去,郁積化熱,正氣不充,祛邪無力,久之導致皮膚孔竅絡脈瘀阻不通。故治以蟲類搜剔經絡,活血化瘀,如僵蠶、蟬蛻、地龍等,另有金銀花藤、雞血藤等,通絡并能清熱涼血,稍微佐之,如有神效??梢姡窝敗梆B(yǎng)血”、‘涼血”、“通絡活血”三者兼顧,孰重孰輕,臨證加減。
(3)祛風 癮疹瘙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所以祛風止癢對癥治療是緩解患者痛苦的重要舉措,而選擇恰當有效的藥物就是關鍵之舉。開教授輕則用紫花地丁、蜂房之類,稍重則加入僵蠶、蜂房、蟬蛻等蟲藥,若癮疹仍然頑固不解則再加龍衣、白鮮皮之類。逐漸加大力度,有效地止癢祛風,同時防止藥重傷正。靈活運用,隨證加減,可謂是層次分明,用藥精當。
(4)平肝 臨床醫(yī)家治療慢性蕁麻疹,很少從肝論治。亓教授認為,肝為藏血之臟,起到調控全身血量的作用。久病血虛,必然導致肝血虧虛。肝血虛不能榮養(yǎng)皮膚,則易感受風邪,而見風疹瘙癢,甚至干燥蛻皮。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陰血虧虛又使陽熱亢盛,則見患者整個面部通紅,灼熱,心情煩躁。熱盛動風,內外風邪相合更是加劇癮疹。故而用藥當以夏枯草、刺蒺藜、鉤藤等平肝清肝治之,或以牛膝導肝熱下行。
(5)理肺 “肺主表,其合在皮”。傳統(tǒng)中醫(yī)的整體觀認為,全身的皮膚毛竅由肺所主,其生理病理與肺息息相關。在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治肺一方面體現(xiàn)出扶正氣、充肺衛(wèi)、固肌表,如玉屏風散之類;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在可以用桑葉、菊花等清肺平肝,肝肺同調,是一箭雙雕之舉。
(6)安神 古訓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說,皮膚瘙癢疼痛等不適本來就使患者心煩意亂,嚴重者甚至失眠,加之久病陰血虧虛,虛火上擾,更使得心神不寧,難以人眠,反過來增強了患者瘙癢的感受。因而,除了以上的諸法以外,亓教授在方劑中稍佐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等,或用中成藥七葉神安片、珍珠靈芝片寧心安神,尤其能緩解患者夜間瘙癢的感覺。
8.陳漢章診治經驗
(1)風邪襲表癥見風團時隱時現(xiàn),瘙癢,遇寒遇風加重,微惡風寒,或肢體困倦,舌苔薄白滑,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解表透疹。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羌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蒺藜。此型為外邪初犯肌膚,風雖可挾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但結合嶺南氣候潮濕特點,在臨床上熱多與濕相并直人陽明,成風濕熱之勢者,可以上方去羌活,加馬齒莧、黃芩等。若蕁麻疹單純風熱型者,可予銀翹散加減;若平日自汗多,易感冒者,可服
玉屏風散;若年邁體虛,陰血虧損者,宜用當歸飲子加減;若內有濕滯,復受風邪,而伴腹瀉、脘悶不適者,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2)邪侵肺衛(wèi)癥見風團,疹出色紅,發(fā)無定時,多伴咳嗽、咳痰、鼻塞、咽部不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清熱宣肺,解表透疹。方選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貝母、蟬蛻。此方本用于治療外感風邪、邪熱壅肺之“汗出而喘”癥,今治蕁麻疹多伴見鼻塞流涕、噴嚏、氣喘等癥狀之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哮喘的患者.
(3)邪陷少陽癥見風團發(fā)作有時,或朝或夕,有一定規(guī)律,如瘧疾之寒熱有時,或伴口干、泛惡、胸悶,舌苔白,甚如積粉,脈弦。治宜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減:檳榔、厚樸、草豆蔻、知母、芍藥、黃芩、甘草、柴胡、荊芥、防風。本癥為表邪不解,內傳人皮里膜外之少陽經。此方本為治療瘧疾之方,陳教授用此方治療其風團發(fā)作休止有時如瘧疾之狀者,常稱此為類瘧型癮疹。若臨床上出現(xiàn)風團發(fā)作不定,伴口苦咽干、胸脅不適、脈弦等少陽證者,可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4)邪入陽明本型多見于表證未解,而已化熱入陽明,從而出現(xiàn)陽明經證或陽明腑證,表現(xiàn)為太陽、陽明合病。陳教授多分為2型治療。①升降散證:多見風團,色紅,驟起驟伏,伴胸脘郁悶不適,口臭,大便干結難行,舌紅,苔黃,脈數(shù)。治宜透郁瀉熱,升清降濁。方選升降散加減:僵蠶、姜黃、大黃、蟬蛻、火炭母、鳳尾草、茵陳。本型乃由于外邪化熱,由表及里,充斥內外,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fā)病。②葛根芩連湯證:多見風團色紅,癢甚,發(fā)無定時,
伴身熱、下利腹痛,或伴胸悶心煩,舌紅,苔黃,脈數(shù)。治宜解表清熱,透疹止癢。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蒺藜、防風、珍珠草。本證為表證未解,又化熱入陽明,本方雖表里雙解,但重在清里熱。本型特點為熱利,故用葛根解表透熱,升發(fā)脾陽以止瀉,并用芩、連厚腸止利。若伴腹痛,可酌加白芍以柔肝止痛。葛根芩連湯證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胃腸型蕁麻疹。
(5)腎陰虧損癥見風團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色紅,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治宜滋補肝腎,祛風止癢。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蒺藜、防風。本病多為蕁麻疹反復發(fā)作,內傳人少陰腎經。如《薛氏醫(yī)案·赤白游風》所述:“……若肝腎虛熱,六味丸,則火自熄,風自定,癢自止”。
(6)血虛風燥癥見風團反復發(fā)作,色淡紅,或不高起皮膚,或伴面色無華,神疲無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養(yǎng)血祛風。方選當歸飲子加減: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蒺藜、黃芪、何首烏、荊芥、防風、甘草、蟬蛻。本證多由蕁麻疹反復發(fā)作,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當歸飲子為治療血虛風燥之代表方,不僅本病可應用,凡血虛風燥之皮膚病皆可用之。
(7)情志內傷癥見風團發(fā)作與情志波動有關,多在情緒波動時出現(xiàn),可伴頭痛目眩,脅下不適,或伴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舌紅,苔薄,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方選逍遙散加減:當歸、茯苓、白芍、白術、柴胡、甘草、蒺藜、防風。本型多由于所欲不遂,肝失疏泄,肝氣郁結,郁而化火,耗傷陰血,血虛生風所致。本型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膽堿能型蕁麻疹,多發(fā)生于婦女、兒童。若肝郁化火者,當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9.張合恩診治經驗
(1)疏風解表法根據(jù)臨床有風寒、風熱之不同,故有溫涼二法之分。①疏風散寒法:癥見皮起風團,時起時消,瘙癢較甚,或如蟲行皮中,遇風遇冷皮疹則重,得熱則消,時惡寒發(fā)熱,惡風頭痛,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浮緊。方用麻桂各半湯加減:麻黃、桂枝、荊芥各9g,杏仁、白芍各l0g,防風12g,生姜3片,大棗5枚。②疏風清熱法:癥見皮起紅色丘疹、風團以及紅斑、鱗屑、抓痕,或惡風惡熱,疹得熱則重,得涼而消,瘙癢明顯,舌質紅,苔白或微黃,脈象浮數(shù)。
藥用荊芥、黃芩各10g,防風、連翹、金銀花各129,蟬衣99,黃連、升麻、薄荷、甘草各6g.
(2)消風涼血法癥見皮起風團、丘疹、紅斑,皮膚潮紅脫眉,皮膚瘙癢,皮疹反復發(fā)作不愈,伴發(fā)熱、心煩、口燥咽干,甚則神昏譫語,舌質紅或絳,苔黃而燥,脈象弦數(shù)。藥用生地、玄參、白茅根各15g,丹皮、赤芍各12g,石膏30g.,知母、防風各10g,荊芥9g,甘草6g.
(3)疏風勝濕法癥見皮起丘疹、紅斑、水皰、風團,甚則糜爛滲出,或見鱗屑脫落,瘙癢不絕,或伴納呆、腹脹、腹瀉,夏秋季加重。藥用茵陳、藿香、苦參、白鮮皮各15g,黃芩9g,黃柏、云苓、地膚子、荊芥、防風各12g,甘草lOg.
(4)固衛(wèi)御風法癥見風團、丘疹,皮膚瘙癢,惡風怕冷,疹出于暴露部位,伴體倦乏力,氣短懶言,遇勞累后則發(fā),舌質淡白,脈象濡弱。藥用生黃芪15g,白術、防風、白芷、白蒺藜各l0g,桂枝9g,白芍、沙參各12g,辛夷、甘草各6g.
(5)祛風潤燥法癥見皮膚干燥、肥厚、脫屑,瘙癢難忍,或發(fā)生皸裂等,常伴有口干咽燥,便秘,或五心煩熱。藥用當歸、生地、熟地、雞血藤各15g,白芍、何首烏、合歡花各12g,玉竹、甘草各10g,珍珠母30g。
(6)化瘀消風法癥見皮起風團、丘疹,皮膚干燥脫屑、肥厚,瘙癢明顯,皮損色黯,或見有瘀血斑點,常伴有失眠多夢,腹痛便秘,或可見有痛經和月經不調等,舌質黯紅,或有瘀血斑點,苔黃或白,脈弦細或澀。藥用當歸尾、赤芍、桃仁、白蒺藜各12g,紅花10g,荊芥、蟬衣各9g,甘草6g.遇正氣不足,氣短懶言,體倦乏力,舌質黯淡,邊有齒痕,或有瘀血斑點者,加黨參、白術各10g,生黃芪15g;遇大便干結,胃腸內有實熱者,加大黃12g;沖任受損,月經過多或有血塊者,加阿膠、巴戟天各10g,杜仲12g.
(7)鎮(zhèn)肝熄風法癥見皮膚瘙癢不絕,丘疹、結節(jié)及鱗屑迭起,皮膚干燥肥厚,抓之有血痕或條痕,每于晚間為甚,常伴有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煩躁易怒,舌質紅,苔微黃,脈弦而有力。方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赤芍、白芍、天冬、當歸各129,玄參、生牡蠣、牛膝各15g,代赭石、生龍骨各24g.鉤藤、白蒺藜、僵蠶、防風各10g,土茯苓30g,甘草6g.
(8)搜風止癢法癥見皮膚瘙癢不絕,抓之則甚,或癢如蟲行皮中,或起丘疹、風團,或有抓痕,或皮膚肥厚脫屑。病程已久,頑固難愈。藥用荊芥、防風、僵蠶、烏梢蛇、赤芍、桂枝各10g,全蝎9g,白蒺藜、當歸尾各12g,皂刺、甘草各6g。
10.郝文軒診治經驗
(1)疏散風寒法 “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一旦失和,則“邪氣客于皮膚,復遇風寒相搏則為癮疹”.所謂“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是也。風寒傷表,病屬氣分,故癮疹色白,逢風、冷則甚,得晴暖則瘥。發(fā)疹時間多在隱晦之日或朝夕陽微之時。癥見皮膚瘙癢,周身拘急,舌苔薄白,脈浮緊,頸背、胸腹及四肢出現(xiàn)豌豆大丘疹,愈搔愈多,灼癢難忍。此邪氣犯表,欲出而不能也?!秱摗匪^:“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是也。治應疏風散寒,急驅外邪,荊防敗毒散主之。方中荊防、二活辛溫解表,以驅外邪;桔梗、前胡、枳殼、茯苓宣肺化濕,以展氣機;柴胡、川芎暢發(fā)少陽,以杜傳變;參、草扶正祛邪,以固正氣;姜、薄少許為引者,“輕以去實”、“治上焦如羽”也。
(2)解表化濕法 癮疹而投荊防敗毒散,是從太陽立法。倘胸悶,苔膩,頭目昏重,四肢煩痛,則非上法所宜,亦猶感冒挾濕之例也,須從太陰調治。經云:“太陰之上,濕氣治之”o芳香通陽之藥,應當隨時加入。蕁麻疹患者,凡癥見舌苔白膩,胸痞不饑,頭重體倦,精神疲困,癮疹消現(xiàn)較慢,分布多在胸腹及四肢內側,不搔不癢,下午較重,則應“二太”合治。宜辛溫之劑以通太陽之表,芳香之藥以化太陰之濕?!毒址健废L散主之。方中荊、防、羌辛溫輕浮以通太陽;藿、樸、橘、苓芳香苦濕以醒太陰;川芎上行頭面,下行血海,走經竄絡以行血中之氣;蟬蛻、全蝎輕揚純真,而去皮膚之游風;而方中參、草外助衛(wèi)氣,內補脾肺,正所以建“安內攘外”之功也。
(3)消痞透疹法 《局方》消風散,雖為“二太”合病設,但畢竟偏重太陽,以解表逐邪為主。倘癥見心下痞塞,飲水則嘔,不饑不食,四肢沉重,苔黃而膩,口中苦黏,脈濡數(shù),癮疹團聚,遍布各部,則病機重在太陰矣。治應消痞透疹,展布氣機,應予瀉心湯主之。方中芩、連、蒲、夏辛開苦降,消痞開結;蘇葉、川樸、檳榔、竹茹、杷葉芳香化濕,止嘔消脹。但得痞消結開,氣機暢和,則癮疹自退。此不治之治也?!皻馇屣L自消”、“濁化疹自退”也。
(4)疏達募原法 “募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瘟疫論》),“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通俗傷寒論》)。倘穢濁之邪,聚結其處,則脹滿不食,舌苔厚為積粉。西醫(yī)所謂“腸胃型”蕁麻疹是也。癥見面色晦黃,精神呆滯,腹痛而脹,口膩納呆,脈沉滯,風團團聚,偏著胸腹四肢某處,片大色滯,消失遲緩。此穢著募原,表邪郁滯而發(fā)癮疹也。治應疏達募原,化濕透疹,達原飲加茵陳、浮萍主之。方中檳榔、川樸、草果降氣導濁,疏達膜原;黃芩、知母、白芍苦寒堅陰以清伏熱;茵陳、浮萍不僅清熱化濕,也能解表透疹。
(5)疏散風熱法 《證治準繩》日:“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風為陽邪,其色必赤,故《千金方》日:“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煩癢,極者重沓壟起,搔之遂手起”。癥見舌尖紅赤,脈浮數(shù),疹色浮活紅嫩。此風熱束表,郁而為疹也。治應疏風解表,透疹止癢,桑菊飲加牛蒡子、蟬蛻主之。方中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解表;桔梗、杏仁、甘草、牛蒡子、蟬蛻宣肺透疹;蘆根上通肺氣,下達陰竅,生津止,渴兼透肌竅,誠解肌透疹之良藥。
(6)宣散風濕法 癮疹色紅隱于肌肉之間,四肢重著,此風熱挾濕也。多因浴后感風或汗出解衣而得。癥見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而浮,胸悶口膩,心煩惡食,小便黃赤,口渴而不引飲,疹色紅滯,搔之煩癢,血痕密布。治應宣散風濕,透疹止癢,《外科正宗》消風散主之。方中荊、防疏風透表;蒼術、苦參清熱燥濕;石膏、知母獨清胃熱,取白虎湯之意;生地、木通、甘草專戕心火,取導赤散之旨;當歸、胡麻仁養(yǎng)血潤燥;蟬蛻、僵蠶、白蒺藜、牛蒡子消風透疹而止癢。全
方剛中具柔,動中有靜,為蕁麻疹之有效方劑,隨證加減,輒有奇效。
(7)升清降濁法 升降出入,是氣機運動的唯一形式,清升濁降乃自然之常態(tài),倘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則必表里閉塞,絡脈阻滯,外邪襲人,則發(fā)癮疹。《傷寒序例》所謂:“風氣相搏,必發(fā)癮疹”是也。癥見舌紅苔黃,脈急數(shù),胸中煩熱,大便堅澀,癮疹累累,結塊成條,瘙癢病急,久治不愈。治應升清降濁,斡旋氣機,升降散主之。方中僵蠶、蟬衣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達,而雜氣流毒頓消?!皻馇逖獣场倍a疹自愈矣。
(8)通瀉陽明法 “陽明如市”,經日:“五臟六腑之?!币忠嗖匚奂{垢之所。一有積滯,則氣血失和,脈道不利,經氣立見郁滯,所以然者“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故也。且夫“陽明之上,燥氣治之”,燥則生風,為疹作癢,亦屬常態(tài)。故《醫(yī)學入門》日:“赤疹,因天熱燥氣乘之,稍涼則消,得溫反劇”。癥見舌苔干黃,脈沉數(shù),癮疹云集,色澤紅黯,甚則間發(fā)粟狀丘疹,血痕遍布,捫之礙手。此燥熱生風,病在陽明血分也。宜子和“玉燭散”滋陰和陽而下之。其方即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也。方中四物滋陰和陽而榮木,承氣瀉火堅陰而存津,四物得承氣補不滯氣,承氣得四物下不竭陰,剛柔相濟,適相輔而相成也。
(9)清肝瀉火法 濕熱伏匿肝膽而礙疏泄,亦能郁而發(fā)疹,所以然者“木郁之發(fā),太虛?;?,云物以擾”(《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氣失榮故也。癥見面色蒼黃,口苦脅痛,頭暈耳鳴,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癮疹入夜即發(fā),色紫癢痛,抓痕遍布。此肝火偏熾,風氣內郁也。治應清肝瀉火,消風止癢,當歸龍薈丸加蟬蛻、白蒺藜主之。方中當歸滋養(yǎng)血脈以補肝陰之不足;龍膽草、青黛清肝瀉火,以制肝陽之有余;芩、連、梔、柏、川大黃通瀉上下三焦之火。借蘆薈、川大黃之大苦大寒,俾火由地道而出,所謂肝膽實火,必假陽明為出路也a麝香、木香辛而通竅,雖無啟門逐邪之訓,頗具通絡消疹之能。再加消風止癢之蟬蛻、白蒺藜,癮疹豈不見藥而退。無麝香可用茵陳代之。
(10)溫通厥陰法 肝藏血而主春生之氣,倘血??仗摚練獠粯s,則絡脈經氣失其敷布之性。“邪氣入經,則身癢而癮疹”o癥見面色不華,四肢清冷,舌質脹大,脈虛細,疹色紅淡,分布稀疏。此營血虛寒,經氣疲憊,復感外邪,痹而為疹也。治應溫養(yǎng)營血,以通血脈,當歸四逆湯主之。方中歸、芍、桂、草溫養(yǎng)營血以滋肝木;細辛、通草開痹散結以祛風邪。但得木氣敷榮,則萬物皆春,不治疹而疹自消矣。
(11)養(yǎng)血潤燥法 癮疹邪搏血分,久治不愈,必耗營陰。癥見皮膚枯槁,疹色滯黯,夜間發(fā)作,刺癢徹心,舌赤無苔,脈見細數(shù),甚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夜難人寐,得暖則甚,稍冷則消。此陰虛內熱,風氣乘之也。治之之法,剛藥宜戒,“唯潤藥以滋其燥,靜藥以養(yǎng)其血”,營血一復則癮疹自消。地黃飲子主之。方中歸、地、首烏、甘草大滋營陰以制其燥;僵蠶、丹皮、蒺藜、紅花微動郁陽以止其癢。
(12)養(yǎng)血消風法 營血素虛,客風再至,發(fā)為赤疹,瘙癢無度。倘舌赤無苔,脈見細數(shù),夜間瘙癢,風團時起,色澤較鮮。此血虛風客也,四物消風散主之。方中歸、地、芎、芍養(yǎng)血潤燥;荊、防、柴胡、獨活辛溫輕浮以消客風;薄荷、蟬蛻、白鮮皮疏風止癢;棗肉為引煎服,為護陰以防燥也。
(13)清熱解毒法 癮疹搔后,往往潰爛痛癢,形成膿瘍。倘舌紅脈數(shù),口渴心煩,便燥溲赤,胸中灼熱,此邪火充斥,濕熱交蒸也。治宜清熱解毒,瀉火護陰,解毒瀉心湯主之。方中芩、連、梔苦寒清熱以蠲熱毒;石膏、知母辛寒清熱以護胃陰;滑石、木通、甘草導火下行;防風、牛蒡子宣表透疹,以免毒熱內陷;獨一味玄參咸寒人腎,以啟陰液,上濟心火,以護神明。
(14)活血搜風法 濕熱搏于血分,久則絡脈瘀塞。癥見疹色紫晦,結條聚壟,肌膚甲錯,搔后見血,脈見沉澀,舌有瘀點。此血瘀而風邪內伏也。治應活血搜風,以冀痊愈。桃紅四物湯加蟬衣、全蝎、烏梢蛇等治之。久瘀非此不效。
(15)溫補少陰法 少陰為太陽之里。癮疹火化,多耗腎液,然亦有戕及腎陽者不可不知?!端貑枴に臅r逆從論》所謂:“少陰有余,發(fā)為皮痹癮疹”是也。有余謂何?水盛火衰也。癥見舌質胖大,脈沉細而微,形寒肢冷,腰膝無力,甚則便溏,下利清谷,精神疲憊,雙目無神,癮疹遇冷則發(fā),得暖則瘥。此少陰虛寒,生氣不充也。治應扶陽抑陰,溫經通絡,茯苓四逆湯主之。方中附、姜、草辛甘化陽以補先天之火;參、苓甘溫益氣以扶后天之正。但得陽氣充沛,則癮疹不治自愈。
(三)內服效驗方
1. 過敏煎
(1)處方防風6g,生黃芪、生烏梅、制首烏各15g,地膚子、地龍、丹皮、甘草各1 0g.疹色鮮紅,遇熱則甚者,加生地、蟬衣;遇冷即收者,加桂枝、制附子等;伴腹痛、腹瀉者,加廣木香、生薏苡仁;氣虛衛(wèi)弱者,生黃芪增至30g,加白術;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者,烏梅增至30g,防風增至15g,甘草增至12g;伴胸悶氣急者,加桔梗、生杏仁;經前必發(fā)者,加仙靈脾、當歸;久延不愈者,地龍增至20g,首烏增至30g。本方有益氣固表,通絡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多皮飲
(1)處方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丹皮、川槿皮各9g,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鮮冬瓜皮、扁豆皮各15g,干姜皮6g.
(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慢性蕁麻疹。
3.蔥白湯
(1)處方蔥白(切碎)35條。風寒型,加荊芥10g,甘草3g;風熱型,加大青葉、連翹各15g。本方有通陽解表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以蔥白15條煎藥內服。同時外用蔥白20條水煎局部濕敷。
4.消疹湯
(1)處方蒼術、黃芩、連翹、地膚子、茯苓、蟬蛻各10g,厚樸6-9g,陳皮6g,甘草5g,丹皮10~12g。癢甚者,加蛇蛻、苦參、徐長卿各lOg;脘腹痛甚者,加炒枳殼、焦楂曲各10g;疹紅赤或咽紅赤者,加金銀花、地骨皮各10g.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胃腸型蕁麻疹。
5.葛根湯
(1)處方葛根12g,麻黃、坐姜各6~9g,桂枝、甘草、白芍各6g,大棗4--6枚。若無汗或口渴者,加知母;有汗口渴者,加石膏、西洋參(或沙參)、天花粉;汗出而口不渴者,此屬陽明中風,加重桂枝用量;疹團片大且色淡,舌質不紅者,此為氣虛,無力鼓邪外出,加高麗參(或重用黨參)、陳皮;周身瘙癢劇烈難忍,脈浮緊者,加大葛根、麻黃用量,再加蟬蛻、白鮮皮、玄參、生黃芪;若瘙癢晝輕夜重,脈沉細而數(shù),舌紅無苔者,加生地、丹皮或再加少許阿膠(烊化沖服)、雞子黃均可;若病程遷延月余不瘥者,加炙黃芪、黨參、丹參等。本方有解肌發(fā)表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6.荊防湯
(1)處方荊芥、防風、黃芩、黃柏、連翹各10g,升麻3g,生石膏30g,蟬蛻8g,白鮮皮12g.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風熱型急性蕁麻疹。
7.紫銀湯
(1)處方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g,連翹、生地各12g,防風、蘇葉、白蒺藜、蟬衣、白鮮皮、荊芥、赤芍、甘草各9g.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急性蕁麻疹。
8.消癢湯
(1)處方生黃芪15g,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防風、荊芥各9g,菟絲子、潼蒺藜、白蒺藜、僵蠶各12g,蟬蛻7g,苦參13g.氣虛風寒型,去苦參,加黨參、蛇床子、蜈蚣;血虛風熱型,去黃芪、菟絲子,加生地、黃芩、連翹、地膚子、浮萍、全蝎;胃腸實熱型,去黃芪、熟地、潼蒺藜、白蒺藜、菟絲子,加生大黃、薄荷、芒硝、黃連、地膚子、浮萍;氣血兩虛型,去苦參,加何首烏、生地、烏梢蛇、白術、蛇床子;沖任不調型,去苦參,加肉蓯蓉、仙茅、夜交藤、珍珠母、蛇床子、烏梢蛇;心脾兩虛型,去黃芪、潼蒺藜、白蒺藜、菟絲子,加麥冬、棗仁、夜交藤、桂圓肉、焦山梔、浮萍。本方有補氣養(yǎng)血,祛風除濕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9.保安湯
(1)處方 蒼術、防風、當歸、黃芪各9~15g,麻黃、川烏(先煎)、草烏(先煎)各3—9g,羌活、荊芥各9~12g,細辛3~5g,艾葉、川芎各6-9g,全蝎3~12g,甘草4g.腹部冷痛者,酌加高良姜、制附子、丁香;頭痛鼻塞者,酌加辛夷、白芷、藿香;關節(jié)冷痛,四肢不溫者,加
桂枝、制附子、桑枝。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冷性蕁麻疹。
10.驅疹湯
(1)處方 白鮮皮30g,生地、槐花各24g,苦參15g,蟬衣、丹皮各12g,赤芍、防風、地龍各9g,甘草6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9劑為1個療程。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11.荊桂湯
(1)處方 荊芥、防風、川羌活、干姜皮、土茯苓各15g,桂枝、地膚子各20g,威靈仙、蟬蛻、赤芍、川芎、柴胡各9g.表虛者,加黃芪;頭痛者,加白芷;易出汗,遇風即起者,加龍骨、牡蠣;頑固不愈者,加熟附塊。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寒冷性蕁麻疹。
12.五蟲湯
(1)處方 全蝎3g,蜈蚣2條,僵蠶、地龍、桂枝、防風、生姜各10g,蟬蛻、麻絨各5g,大棗5枚。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13.消頑湯
(1)處方 熟地、當歸、白芍各20g,黃芪、何首烏各30g,川芎、白蒺藜、荊芥、防風各12g,蟬蛻、甘草各10g.劇癢,低熱,遇熱加重,苔白膩,脈浮數(shù)者,加黃芩10g,苦參15g;如身體素質虛,遇冷風即加重,脈浮,舌淡苔薄白者,加桂枝1090本方有益氣補腎,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4.當歸拈痛湯
(1)處方 當歸12g,羌活、升麻、甘草各6g,防風、白術、蒼術、黃芩、豬苓、澤瀉各10g,葛根、黨參、茵陳各15g,苦參30g.熱重者,加金銀花12g,蒲公英15g;濕重者,加薏苡仁20g,車前子12g,竹葉10g;有積滯者,加大黃9g.本方有清熱除濕,祛風止瘁,消腫散結,
宣通經脈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5.地膚白鮮湯
(1)處方 地膚子30g,白鮮皮、荊芥、秦艽各15g,土茯苓20g,防風、蟬蛻、浮萍各10g.偏風熱者,加牛蒡子10g,連翹15g;偏風寒者,加艾葉3g,桂枝10g,麻黃6g;營衛(wèi)不和者,加桂枝lOg,芍藥12g;內熱甚者,加梔子10g,生石膏30g;癢甚者,加白蒺藜1Og;丘疹紅腫者,加大腹皮、桑白皮各12g.本方有清熱利濕,祛風解表,透疹止癢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6.扶正祛濕湯
(1)處方 黨參15g,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全蝎、蟬蛻、薄荷、柴胡各10g,當歸、胡麻(搗碎)各12g,甘草6g。風熱甚者,去羌活、獨活,以丹皮易川芎,加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氣血兩虛者,重用黃芪,加生地、白芍。本方有扶正解表,散風除濕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7.二蛇祛風湯
(1)處方 烏梢蛇、當歸、防風、僵蠶、赤芍、丹皮、黃芩、蒼術各10g,丹參、金銀花、生地各3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藥渣煎汁外洗,每日1—2次。同時另取白花蛇1條,焙黃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吞服。蕁麻疹消退后,去白花蛇,再服藥3劑以善后。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18.祛風二烏湯.
(1)處方 烏梅20g,烏梢蛇12g,夜交藤30g,蘇木5g,防風、生甘草各10g.風寒者,加制草烏、川桂枝;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血熱者,加生地、丹皮、凌霄花;血瘀者,加丹參、紅花、川芎;血虛風燥者,加當歸、黃芪、黨參、制首烏;沖任不調者,加柴胡、當歸、仙靈脾、仙茅。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甩于皮膚劃痕癥(人工性蕁麻疹).
19.變通陽和湯
(1)處方 麻黃、炮姜各5g,白芥子、紅花各10g,熟地黃、桂枝各12g,鹿角霜、荊芥、防風各15g,黃芪18g,炙甘草6g.腰酸冷痛,形寒肢冷者,加制附片10g,狗脊15g;四肢末節(jié)青紫者,加桑枝10g,丹參12g;瘙癢較重者,加烏梢蛇15g,全蝎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寒冷牲蕁麻疹。
20.九昧羌活湯
(1)處方 羌活、生地黃各10g,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g,北細辛1.5g,生姜2片,蔥白頭3枚。無寒熱者,去生姜、蔥白頭;風熱者,去北細辛;因藥物反應者,重用甘草8g,綠豆30g;寄生蟲(蛔蟲)引起者,加檳榔、烏梅肉各lOg;反復發(fā)作者,加凈蟬衣、浮萍草、地膚子。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急性蕁麻疹。
21.益氣固表湯
(1)處方 北黃芪、牡蠣各25g,防風、白術、魚腥草、茯苓、蒺藜、酸棗仁、烏梅各15g,白芍、山楂各18g,甘草5g.本方有益氣固表,收斂止癢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2.十全大補湯
(1)處方 黃芪、地膚子各30g,肉桂、附子各6g,黨參、茯苓、赤芍、白芍、當歸各12g,熟地15g,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g.本方有補益氣血,祛風止癢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3.烏蛇祛風湯
(1)處方 烏梢蛇15g,黃芪20g,生地、當歸、川芎、白芍、劉寄奴各10g,白術、防風、荊芥穗、苦參、蜂房各6g,雄黃2g.偏寒邪者,重用荊芥穗,加桂枝10g;偏熱邪者,加牛蒡子、夏枯草各10g;偏濕邪者,加蒼術、羌活各12g;脹痛惡心者,加白芍30g,半夏10g,甘草
6g;喉頭水腫者,用生地30g,加射干、葶藶子各10g;情緒易激動者,加龍膽草10g,合歡皮30g;瘙癢難忍者,加地膚子、蛇床子各12g,白鮮皮15g.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2次,取汁分次溫服,第三次藥液熏洗皮膚。適用于老年慢性蕁麻疹。
24.玉龍紫苦湯
(1)處方 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土白術各30g,防風、紫草、苦參各10g,地膚子12g,蟬蛻6g,甘草9g.兼熱者,加生石膏、白鮮皮;兼寒者,加細辛、浮萍草;兼血熱夾瘀者,加丹皮、赤芍、生地;藥物過敏者,重用甘草、綠豆各30g;寄生蟲引起者,加檳榔、烏梅各1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25.麻黃參芍湯
(1)處方 炙麻黃10g,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g,白芍、代赭石、制首烏各20g,麥冬、黨參、黃芪、當歸各12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寒冷性蕁麻疹。
(四)中藥外治方
1. 四味湯
(1)處方 茵陳、地膚子各30g,黃柏15g,甘草12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1 500ml,煎至1 000ml,待溫,浴洗全身,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
2.夜藤湯
(1)處方 夜交藤200g,蒼耳子、白蒺藜各100g,白鮮皮、蛇床子各50g,蟬衣20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500ml,煮沸20分鐘,先熏后洗。每劑藥可用3—5次。
3.苦苓湯
(1)處方 苦參、土茯苓各30g,蛇床子、食鹽各20g,明礬、荊芥各12g,白鮮皮15g,花椒6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入盆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每日2次。
4.藥礬湯
(1)處方 百部50g,白鮮皮、苦參、蛇床子、明礬各20g.
(2)方法 將上藥(除明礬外)用紗布包在一起,加水適量煎煮,開鍋后煎15分鐘,待溫度適宜時,加明礬溶解,用紗布蘸藥液洗患處。
5.洗疹湯
(1)處方 紫草、苦參、地膚子、牡丹皮、淡竹葉、白鮮皮各40g,蟬衣、黃芩各30g,冰片8g.風寒型去黃芩、冰片、淡竹葉,加麻黃、細辛、蛇床子各20g;陰血不足型去淡竹葉、黃芩、冰片,加當歸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溫泡浴患處,每次30分鐘。
6.浮萍湯
(1)處方 紫背浮萍30g,木防己、桑葉各15g.
(2)方法 將上藥共用水煎,取濃汁,外涂患處。
7.蒜藥湯
(1)處方 荊芥、防風、食鹽各15g,艾葉、蒜薹尖、地膚子各30g.
(2)方法 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8.艾皮湯
(1)處方 艾葉50g,地膚子、白鮮皮、脂麻梗各25g.花椒15g.
(2)方法 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9.紫荊湯
(1)處方 紫荊樹皮、苦參各60g,艾葉10g,食鹽3g.
(2)方法 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0.消風散
(1)處方 蟬蛻、紫草、荊芥、苦參、防風各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倒入木桶中,患者全身浸入藥液中,浸泡30分鐘,每日1次。
11.麥醋散
(1)處方 小麥麩1 000g,鮮桃葉3509,醋250ml.
(2)方法 將麥麩、桃葉加醋拌勻,放入鍋內炒至熱粘為度(不能炒干),趁熱揉搓患處。
12.杏仁散
(1)處方 生杏仁、炒杏仁、金銀花各10g,朱砂3g,冰片2g。
(2)方法 將杏仁碾如泥,其余研極細末混合備用。治療時取藥適量,用紗布包敷在肚臍上,四周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取,7次為1個療程。
13.消疹散
(1)處方 蟬衣、細辛、防風各等量。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加入適量冰片。每取藥末0.2—0.4g
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貼曲池、大椎、懸鐘、梁丘穴,每日1次。
14.防風散
(1)處方 防風、蒼耳草、徐長卿各25g,鉤藤2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治療時取麝香壯骨膏2張,將適量藥末置于膏藥中央,直徑15cm,外貼雙側膈俞穴.4天換藥1次。
15.復方散
(1)處方 徐長卿30g,烏梅、銀柴胡、烏梢蛇各10g,撲爾敏40mg.
(2)方法 以上中藥粉碎過80目篩,每穴用藥粉3g.陳醋調膏,攤于4cm×5cm的塑料薄膜或敷料上,撒上撲爾敏藥粉,貼于雙側曲池、血海穴上。隔日換藥1次。
16.烏敏膏
(1)處方 烏梅10枚,撲爾敏30片,甘草末1 5g.
(2)方法 先將烏梅去核,研為細末,將撲爾敏、甘草末混合研為細末,再與烏梅粉拌勻,用米醋調為軟膏狀,裝瓶備用。治療時取藥膏適量,貼敷于神闕穴處,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2次。
17.貼穴膏
(1)處方 黃芪、黨參、紫草、知母、大黃各20g,白術、赤芍、郁金各15g,石膏50g,甘草10g.
(2)方法 以上方藥研成細末,過180目篩,混勻裝瓶備用。取穴合谷、曲池、三陰交、足三里、血海、大椎、肩髑。先將藥粉用姜汁調成膏,制成約0.5cm厚藥塊,每穴貼1塊,膠布固定。每次選2—3穴,交替應用,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18.碧桃酊
(1)處方 鮮嫩桃葉、膽礬、薄荷冰、冰片、魚腥草、75%乙醇各適量。
(2)方法 將鮮桃葉洗凈,切碎,加入膽礬粉末,按滲漉法操作貯取滲出液1 000ml,溶入薄荷冰、冰片,過濾,瓶貯即得。每用少許,以棉球蘸藥,涂敷患處,每日5—7次,以愈為度。
19.百部酊
(1)處方 百部、白酒(或75%乙醇)各適量。
(2)方法 將百部浸泡于白酒或乙醇中,夏天浸泡3~5天,冬天浸泡5~7天,過濾取汁,外擦患處,每日3—5次。
20.癢疹搽劑
(1)處方 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浮萍、薄荷、爐甘石粉各50g.冰片20g,蒸餾水1 000ml.
(2)方法 上藥除爐甘石粉外,均研細粉,置一容器內加入蒸餾水充分搖勻后,分裝瓶中。為防止皮膚感染,每lOOml藥液中加入呋喃西林粉1g.用時以毛刷蘸搽皮疹處,每日5次。
(五)針灸治療法
1.毫針法
(1)取穴 風熱犯表型取大椎、風池、風門、曲池、血海;風寒束表型取風門、肺俞、風池、曲池、血海;腸胃實熱型取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血虛風燥型取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膈俞、脾俞、氣海、風門。
(2)操作 常規(guī)消毒穴位局部皮膚,快速針刺,得氣后根據(jù)病情施以補瀉手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電針法
(1)取穴 主穴取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風池;若胃痛加中脘,腹瀉加天樞,喘息加膻中,外感風邪加大椎。
(2)操作 選用2寸毫針,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接G6805-A型電針儀,連續(xù)波。留針20分鐘,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
3.耳針法
(1)取穴 肺、胃、腸、肝、腎、腎上腺、神門、相應部位。
(2)方法 耳郭常規(guī)消毒,針刺用中等或強刺激,留針20分鐘,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耳壓固定,囑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持續(xù)1分鐘,3日換1次;或用皮內針埋針,外蓋膠布固定,留置72小時。
4.走罐法
(1)定位 背部督脈及膀胱經。
(2)操作 讓病人俯臥,將其背部用紗布蘸溫水擦濕,選2號玻璃罐,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大椎穴處,然后手握罐身,沿督脈及膀胱經在背部的走向上下往返移動,至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為止。待皮膚恢復正常后再進行第二次治療,治療不超過5次。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一切藥物。
5.頭皮針法
(1)取穴 額旁一帶(雙側)、頂顳后斜帶(雙側),額中帶。
(2)操作 用32號1.5寸毫針,針體與頭皮呈30 °夾角,沿刺激帶迅速刺入,進入帽狀腱膜下層后,將針體放平,繼續(xù)捻轉進針,刺入1~1.2寸,以每分鐘200次左右的速度持續(xù)捻轉1~2分鐘,得氣后,行小幅度提插瀉法。同時囑患者閉目,全身放松,意想氣至肌膚。醫(yī)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行針的指端。其中額旁一帶、額中帶由上向下刺,頂顳后斜帶用3-4根毫針順帶接力刺。共留針1小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6.三棱針法
(1)取穴 大椎、血海;疹發(fā)上肢加曲池,疹發(fā)下肢加風市、委中,疹發(fā)背部加膈俞、風門。
(2)操作 先在穴位的局部按揉,使其達到紅潤充血,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三棱針點刺,當血溢出,速用閃火法將玻璃火罐吸附在穴位上,并左右旋轉,使出血量增加,留罐15分鐘。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再進行下一療程。
7.皮內針法
(1)取穴 大腸俞、大椎、風門、膈俞。
(2)操作 每次選取2穴,用顆粒型皮內針,針體與膀胱經脈成“十”字交叉型,針尖沿真皮呈水平刺入0.5~l.Ocm,壓之無痛時,膠布固定。夏季2日更換1次,其余季節(jié)4-5日更換1次,5次為1個療程。
8.皮膚針法
(1)取穴 風門、曲池、血海、三陰交、相應的華佗夾脊穴。
(2)方法 局部常規(guī)消毒,用中等或重手法叩刺,至皮膚充血或隱隱出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9.腕踝針法
(1)取穴 腕踝針雙上1、上2.
(2)操作 先取腕踝針雙上,進針點,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2寸30號毫針,針尖向上與皮膚呈15 0—300刺入皮下,進針后將針放平,沿皮下刺入1.5寸,要求針下無任何感覺,留針1~2小時,并密切觀察變化,若30分鐘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再加針雙上20每日針1次,3次為1個療程。
10.穴位埋線法
(1)取穴 ①足三里、風門、肺俞、曲池。②血海、膈俞、膻中。③胃俞、風池、百蟲窩。腹痛、腹瀉加天樞或中脘、上巨虛。
(2)操作 用注線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2號羊腸線,裝入12號穿刺針中。背俞穴斜刺,四肢穴直刺,埋入腸線2cm,退針后外蓋敷料,20天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
11.穴位埋鬃法
(1)鬃針制作 將豬鬃用10%堿水共煮沸約40分鐘后,用潔凈水沖洗,剪成每截約0.5cm長以作鬃針,然后行高壓蒸汽消毒,放在干燥儲針盒內備用,定期消毒。
(2)取穴 風寒型取足三里、腎俞(均雙側)、大椎、關元;脾胃型取足三里、上巨虛、血海、合谷(均雙側)、中脘、巨闕;血熱型取曲池、合谷、三陰交(均雙側);血瘀型取委中、血海、膈俞(均雙側)o
(3)埋鬃 方法用裝有7號注射針頭的注射器抽入5ml 5%- 10%葡萄糖注射液,用鑷子夾取1根鬃針插入針頭內。常規(guī)消毒穴位處皮膚,將針頭刺人穴位至所需深度,見無回血,邊推藥邊退針,鬃針即埋入穴位內.1穴1根鬃針,一般每半月治療1次。
12.穴位注射法
(1)取穴 曲池、足三里、血海、尺澤四穴交叉配合分為四組,即左曲池、右足三里,右曲池、左足三里,左尺澤、右血海,右尺澤、左血海。
(2)藥物 維丁膠性鈣注射液Iml,維生素B12:注射液500μg.
(3)操作 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藥液,用6號半針頭對準穴位垂直進針1.5~2寸,待穴位處產生針感回抽無血時,緩慢注射藥液,每穴注射1ml.四組穴交替注射,每天1次,連用8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食腥發(fā)動風之品。
13.耳穴水針法
(1)取穴 心、肺、神門、腎上腺、皮質下、蕁麻疹點。
(2)操作 患者取坐姿,側頭俯案位,一側耳部向上,常規(guī)消毒,術者用2ml注射器和4號半注射針頭,抽取胎盤組織液2ml,左手固定耳郭并把注射局部皮膚繃緊,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孔斜面朝上,針頭與耳郭皮膚呈30 °細心地刺入耳穴皮下,然后旋至針孔斜面向下,以防藥液注射外溢,調整好后,回抽無血,即可注入藥液形成耳穴處綠豆大小的皮丘,拔出針頭。針眼可能稍有滲血或藥液外溢,應以消毒干棉球輕輕壓迫,不宜重壓和按摩,讓藥液自然吸收。耳穴水針得氣后,會出現(xiàn)耳部發(fā)熱充血,血管擴張輕度脹痛感。每日1次,兩耳交替注射,7次為1個療程,每次穴位可適當調整。
14.耳穴割治法
(1)取穴 一側耳穴蕁麻疹區(qū),位于耳舟指與腕二穴之間。
(2)操作 耳郭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手術刀片在耳穴蕁麻疹區(qū)切2cm長切口,深度適宜,以不傷及耳軟骨為宜,并擠出3-4滴血液,覆以無菌紗布,膠布固定。1周后再割治另一側耳穴,兩側耳穴交替應用,7次為1個療程。
15.隔姜灸療法
(1)取穴 曲池、血海、三陰交、膈俞、百蟲窩,均取雙側。
(2)操作 均按艾炷隔姜灸療法操作,每穴每次各灸3~7壯,以灸處出現(xiàn)汗?jié)窦t暈現(xiàn)象為度。艾炷如黃豆大小,每日灸1—2次,至癥狀完全消失停灸。慢性者應多灸2~5次,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