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維良教授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師從郭士魁、趙錫武等名老中醫(yī)。從事中醫(yī)臨床和科研工作,學驗豐富,勤求古訓又善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尤其長于活血化瘀治療各種心臟疾病,每獲良效。筆者有幸作為翁老第四批師帶徒學生,跟隨翁老臨證學習,受益頗多。現(xiàn)將翁老在活血化瘀基礎上靈活化裁治療冠心病典型醫(yī)案四則介紹給大家,共同探討。
1 單獨應用活血( 養(yǎng)血) 化瘀之法
對于冠心病病情單純,或病人體質較強,或瘀滯過甚者,通脈是改善心肌供血最為重要的手段。目的在于攻逐瘀滯,使心脈暢通。翁老在活血藥物選擇上很有講究,若病人瘀血重但體質虛弱,多選用養(yǎng)血活血之品,如丹參“破宿生,生新血”;佐當歸、川芎、赤芍、雞血藤等養(yǎng)血而通瘀,活血不傷正;若病人體質尚強,多選用活血類藥物,包括川芎、紅花、三七、牛膝、郁金、姜黃、益母草等;對于瘀血重而體質堅實者,慎用破血類藥物,如大黃、三棱、莪術等。
案1:王某,男性,59 歲?;颊咝那皡^(qū)不適感9年余,癥狀不重,未系統(tǒng)服藥治療。1 月前做心臟CT 診斷為多發(fā)性狹窄,最窄部位達90% 以上,造影提示雙支病變,狹窄70% ~ 90% ,建議做心臟搭橋手術?;颊邿o心痛癥狀,偶感心前區(qū)不適,癥狀輕。舌質暗紅,苔薄有裂紋,脈弦。既往有肝內血管瘤病史,血脂偏高。中醫(yī)診斷為胸痹,證屬血脈瘀阻,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治以活血通脈為法:丹參15g,川芎12g,紅花12g,赤芍12g,姜黃12g,桂枝10g,郁金12g,當歸15g,雞血藤15g,路路通15g,絡石藤15g,患者在此方基礎上隨癥加減,納食不香加焦三仙、佛手;大便稀溏加白術、山藥;皮膚過敏加地丁、地膚子?,F(xiàn)已服藥9 個月,患者諸癥平穩(wěn),心前區(qū)癥狀基本消失。
按:造成胸痹的最根本原因是各種因素致瘀血阻滯心脈,即“不通則痛”,與血瘀證的現(xiàn)代機理研究和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相吻合。本例患者病史9年,心臟造影顯示多支血管狹窄,程度較重,即中醫(yī)之瘀阻脈絡,肝血管瘤亦血瘀日久,積聚成塊所致。病人體質尚強,瘀血重,故翁老用冠心2 號方為主組方,活血化瘀通脈,加姜黃、郁金、當歸等加強活血、養(yǎng)血之力;同時翁老還擅用藤類藥物治療瘀血致血脈不通的病證。如《本草便讀》:“凡藤類之屬,皆可通經入絡”所述,根據取類比象原則,對于久病不愈、邪氣入絡、絡脈瘀阻者,加雞血藤、絡石藤以理氣活血,散結通絡。通過活血化瘀藥物的配伍應用,能夠疏通氣血、調整陰陽、平衡氣血,最終達到消除瘀血的目的。
2 活血化瘀為主,其他治法為輔
冠心病血瘀病人兼其他證候,如氣虛、氣滯、寒凝、痰阻、熱結、臟腑虛損,應佐理氣、溫陽、清熱、疏肝、和胃、理脾、溫腎、育陰之品。此類病人多為在瘀血為主的證候基礎上,出現(xiàn)失眠心悸、納差、倦怠乏力、口干喜飲、便秘、苔黃各種兼癥。翁老即在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方法的同時,加用珍珠母、酸棗仁、夜交藤改善失眠,黨參、黃芪益氣,香附、陳皮理氣,焦三仙、厚樸、白術健脾消食,黃芩、黃連清熱,北沙參、百合養(yǎng)陰,決明子緩解便秘,苦參治療心律失常。
案2:李某,男,56 歲,陳舊性心梗病史8 年,因冠心病于某醫(yī)院做支架術后3 個月,心絞痛發(fā)作頻繁,西醫(yī)建議再置支架,患者拒絕再行手術,求治于中醫(yī)。目前心痛如針刺刀割,胸悶憋氣,兩肩背痛,面脹目赤,頭暈而沉,口唇青紫,舌質紫紅,舌體有瘀斑點,舌苔薄白,脈弦。中醫(yī)診斷為胸痹,證屬氣滯血瘀,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 支架術后) ,治以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法:黃芪12g,太子參12g,桃仁12g,川芎12g,丹參15g,赤芍12g,紅花12g,棗仁15g,柴胡10g,郁金12g,香附12g,良姜10g。服藥20 劑,無明顯心絞痛發(fā)作,硝酸甘油減量,精神可,余癥改善,舌脈同前,再進前方理氣活血治療。經以上方加減,如咳嗽加杏仁、枇杷葉、百部,外感加防風、羌活,便秘加栝樓、胖大海,服藥治療1 年余,心絞痛未發(fā),一般情況好,囑仍理氣活血調理。
按: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病機包括本虛和標實2 個方面。本虛有氣虛、陰虛、陰陽兩虛之不同,標實有氣滯、痰阻、血瘀、寒凝之異。因此,辨證時應詳審病機。本例患者支架術后,心痛如刺,舌紫有瘀斑點,標實血瘀明顯,血脈瘀滯是病機關鍵,治療重在活血化瘀,翁老以冠心2 號組方;術后體虛,用黃芪、柴胡、郁金、香附等補氣行氣之品,活血不忘理氣。本方是以活血祛瘀止痛為主而氣血兼顧的方劑,寓行氣于活血之中,使之疏泄正常,則氣分之郁結得散,血分之瘀得除。
案2:崔某,女性,58 歲?;颊吖谛牟∈?0 年,8年前因急性心梗在安貞醫(yī)院做支架2 個( 左前) ,術后5 年心絞痛癥狀無明顯發(fā)作,日?;顒踊菊?。3 年前心臟超聲發(fā)現(xiàn)室壁瘤,且逐漸增大,自覺癥狀也逐漸加重?,F(xiàn)患者心前區(qū)不適間斷發(fā)作,有時牽引至左上臂內側,活動后氣短,體力下降,無明顯心悸,食納差,夜眠可。舌質淡紫,口唇紫紺,苔微黃,脈弦細?;颊哂形赶麓?、子宮輕度脫垂病史。中醫(yī)診斷為胸痹,證屬氣虛血瘀,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陳舊心梗、室壁瘤。治以益氣活血、通脈止痛法:升麻10g,生黃芪15g,丹參15g,川芎12g,黨參15g,紅花12g,赤芍12g,郁金12g,姜黃12g,當歸12g,良姜10g,白術12g,神曲15g,元胡粉3g。上方連服21劑,心前區(qū)疼痛癥狀減輕,仍感乏力,食納較前增加。時感頭暈,耳鳴,間斷發(fā)作。舌質暗紅,苔薄中黃,脈弦細。前方去白術、神曲,加黃精、葛根15g?;颊叻幒蟀Y狀逐漸減輕,翁老根據病情變化加減,睡眠不佳加珍珠母、棗仁;咳嗽痰多加桔梗、杏仁,長夏季節(jié)加藿香、荷葉,初冬漸冷時加防風預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F(xiàn)患者已治療1 年,諸癥改善,無明顯心絞痛發(fā)作,復查室壁瘤未增大。
按:隨著心外科技術的進步,對冠心病患者采用支架治療的病人逐漸增多,中醫(yī)藥在對術后并發(fā)癥的治療及其再發(fā)心絞痛的預防均具有較好的效果。本例患者術后心氣不足、乏力,且患者有胃下垂、子宮脫垂病史,氣虛癥狀明顯。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之氣虧虛,帥血無力,而致血流不暢,阻塞脈道致血瘀證。且患者術后留瘀,室壁瘤形成,說明血瘀明顯?;颊邭馓撗霾⒅?,屬本虛標實,氣虛是本,血瘀是標,氣虛是因,血瘀是果,應標本兼顧、氣血同治。方用補中益氣湯合冠心2 號方加減。選用黃芪、黨參等甘溫益氣之品以扶正培本,溫壯元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旺則氣充,故用白術健脾益氣;冠心2 號方活血通脈;加元胡粉活血化瘀、行氣、鎮(zhèn)痛;復診加葛根、黃精,不僅緩解良姜、姜黃、白術溫燥之性,更體現(xiàn)了翁老益氣不忘養(yǎng)陰的治療特點。綜觀全方,標本兼治,藥證相合,病情好轉。
4 其他治法為主,活血化瘀為輔
雖然血瘀證貫穿冠心病發(fā)病的始終,但在冠心病發(fā)病的不同階段,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病情表現(xiàn)各有不同,亦有其他病機為主而兼有血瘀者。翁老擅長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但在臨證中一再強調絕不可拘泥于活血化瘀治療,一定不能偏離辨證論治這一根本,更不能只是活血化瘀藥物的堆積。尤其現(xiàn)代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療中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活血化瘀中成藥研制成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不分實際情況濫用已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故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不是惟一也不是必須的方法。
案3: 程某,女,36 歲。體檢發(fā)現(xiàn)ST-T 改變2月,追問病史偶有心前區(qū)悶痛,性情急躁,心煩易怒,睡眠多夢。高血壓病史5 年,未系統(tǒng)治療,血壓控制不好,前幾日測血壓178 /100mmHg,時有頭暈。舌質略暗,苔白,脈弦。中醫(yī)診斷為胸痹,證屬陰虛陽亢兼有瘀血,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高血壓。治以平肝潛陽、活血通脈為法:葛根15g,天麻12g,鉤藤12g,郁金12g,決明子12g,菊花15g,生杜仲12g,丹皮12g,丹參15g,川芎12,赤芍12g,棗仁15g。服藥2周后復診,仍有頭暈,有時胸悶,心痛不顯,睡眠多夢,前方去郁金、丹皮、丹參、川芎、紅花、降香,加五味子、白薇、桑寄生、土茯苓,服藥2 周后患者諸癥明顯改善。
按:根據《素問·痹論》“心痛者,脈不通”的認識,很多學者在對冠心病證治上都認為血瘀為患,采用活血祛瘀的治法,這當然是對的。但翁老不拘泥于活血化瘀治療,強調治病要詳審病機,辨別虛實標本主次,有針對性地治療。本例患者心前區(qū)悶痛、舌暗紅,為有瘀證候,但以性情急躁、心煩易怒、睡眠多夢、頭暈脈弦為主要表現(xiàn),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為主要病機,故治宜平肝潛陽為主、活血化瘀為輔。本案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配合冠心2 號方,共奏平肝潛陽、活血通脈之效;復診患者血瘀證減,原方去活血化瘀之品,加強養(yǎng)陰清熱之力。
活血化瘀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尤其是心血管病的活血化瘀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研制出許多臨床療效肯定的成藥。翁老強調,這并不代表活血化瘀治療適合所有冠心病病人,而是必須以辨證論治為前提,活血化瘀治療才能發(fā)揮臨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