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祖上遺風
青田縣地處浙江南部,境內(nèi)山巒起伏,溪流縱橫,風景秀麗,人杰地靈,勤勞勇敢的祖先,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文明歷史。農(nóng)民辛勤耕耘,把荒山改成梯田種糧,手工藝人巧奪天工的精美石刻,古今聞名。經(jīng)商者遍及五洲四海,讀書人每見歷朝歷代,自南宋到清末,僅中進士者有121人,也算得上名人輩出了。
青田有座大山,原名青田山,現(xiàn)在人稱太鶴山,位于縣城的北面,因古時白鶴棲息得名。
相傳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琥Q升天而去。故又稱"試劍石"、"丹山"。道家稱。"青田山洞"為道教勝地第三十洞天。因蒼松參天,山奇石秀,景色幽雅。有謝橋春曉,丹山濺玉,仙鄉(xiāng)問鶴,環(huán)翠孕秀,扶松聽濤,滴露點易,混之試劍,望江舒嘯等八景,各具風采,主景'混之試劍',就在太鶴山頂上的混之峰,15米高的巨石巍然屹立,傳說葉法善丹成試劍,劈石為四,罏寬一米,呈十字形,石壁有摩崖題刻和青牛道士像。下有太鶴洞,盤龍洞,丹井,這里有李白,陸游,劉伯溫,郭沫若渡船登山足跡,歷代名人被這里的風光所陶醉,留下無數(shù)墨寶供后人觀摩?;熘迥_下南面,有一塊約二米高的秀石,叫"太鶴山孝順巖"傳說對父、母、長、老孝順的人,用手推孝順巖,其石會翩翩起舞。山下,早年都是我們陳家祖輩開墾的的菜地和墳地,據(jù)家譜記載,陳氏先祖,也曾出將入相,特別是名醫(yī)輩出,榮宗耀祖呢!
青田第一世祖陳中立在南宋紹興年間,從樂清遷至青田,已有八百年的歷史,陳氏宗族按輩份排列,傳到我已是第二十五世。
據(jù)一九九○年版的青田縣志記載,南宋的科學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宋王朝南遷定都杭州。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已由中原轉(zhuǎn)移南方。當時溫州的造船業(yè),漆器工藝相當發(fā)達。但是,由于統(tǒng)治者對人民橫征暴斂,在繁榮昌盛的同時,階級矛盾尖銳,農(nóng)民生活困苦,被迫揭竿造反。例如:方臘義軍1120年攻打溫州,1121年永嘉楠溪俞道率眾起義。又因天災不斷,大寒之年頗多,常風暴洪水橫行,暮春倒寒流降雪,故瘟疫流行。由于生產(chǎn)增長,文化繁榮,推動了醫(yī)學的發(fā)展,同時因疫病流行,在客觀上,向醫(yī)藥學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實踐的機遇。也促進了浙南甌江流域醫(yī)學的發(fā)展。當時溫州的天門冬,石斛,生姜,狗脊,蒼術(shù)藥材已影響到全國,同時也涌現(xiàn)出許多名醫(yī)和醫(yī)學書籍。據(jù)陳氏宗普記載:第六世祖陳鄂次子陳言(1121-1190年),就是當時醫(yī)藥界的杰出代表。南宗紹興辛巳(1161年)曾著《依源指治》、淳熙甲午(1174年)又撰《三因極--病癥方論》,該書在《金匱》的"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基礎上,結(jié)合《內(nèi)經(jīng)》五志太過致病的學說,探討受病之源,與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等三因,使中醫(yī)病因?qū)W得到新的發(fā)展,自此以來,論述病因者皆遵循三因?qū)W說,本書在祖國醫(yī)學史上是起了一定影響。
1957年8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曾選出古代中醫(yī)名著出版。1984年又再版。其中就有先祖陳言的生平事跡:
陳言[約1121-1190],字無擇,鶴溪人,南宋著名醫(yī)學家,他潛心醫(yī)道,精于方脈,治病立效,遇有不治之癥,能預測結(jié)果。根據(jù)臨床實踐,借鑒前人經(jīng)驗,探究醫(yī)道要術(shù),建立"三因極一"學說。宋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宋史》以《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書名載入?!度驑O一病癥方論》近24萬字,共18卷,分180門類,錄醫(yī)方1050余道,包括內(nèi)',外,五官,婦,兒各科病癥。在分論各癥之前,首敘醫(yī)學總論,其中關于病因的"三因"學說,為全書理論重點?!掇o?!?三因"條目釋文:三因,中醫(yī)學名詞,病因分類方法之一。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的總稱。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以寒,暑,燥,濕,風,熱{一般作'火'}'六淫'之邪為外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過度為內(nèi)因;其他如饑飽,勞倦,跌仆,壓溺,金瘡及蟲獸所傷等統(tǒng)稱為不內(nèi)外因。"三因"說在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已經(jīng)提出,但陳言在結(jié)合治療的基礎上加以闡明。大大發(fā)展了病因理論,為后世病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清《四庫全書》總目評論此書"每類有論有方,文詞典雅而理致簡賅,非他家鄙俚冗雜之比。"
陳氏宗譜記載,第六世祖陳融的長子陳中立行醫(yī)濟世,在甌江、括蒼山地域美名遠揚,南宋嘉定年間,有一日出診返回時,看見二個當差的捆綁一位少年坐渡船,詢問原委系欠富人的債無力償還,就慷慨解囊為少年還清,也不問問少年姓名地址。這一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仙手持節(jié)牌向他宣讀,奉上帝之命,說積金積書還不如積陰德,以蟠龍山相贈。第二天太陽剛從東方升起,果然有母子二人用木盤盛著一張契書,契書所寫在山口鎮(zhèn)小令鄉(xiāng)南木巖有一塊山地,正東至葵提宮垅脊水,南至三都雙坑口,西至大濟頭鍾潭上,北至頭車為界,計三十六畝。其母說兒子姓金名賢,昨日承蒙救命之恩,山地系祖?zhèn)魉?,?jù)說這蟠龍山是造墓的風水寶地,誠心酬謝恩公。恰巧陳中立之父陳融仙逝進棺尚未落土為安,即攜帶其子入山察看。南木巖背靠洞宮山脈,西臨佛教圣地清真堂(1984年趙撲初手書"清真禪寺"匾額)小令溪水彎彎曲曲流向甌江。這一日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山口,仁莊鄉(xiāng)到小令鄉(xiāng)下船,沿途花香鳥語,山清水秀,古樹參天,名貴藥材金銀花,天門冬,靈芝草,絞股蘭,山茱萸,神仙對座草,牛夕,杜仲,隨處可見,果然是人間仙境,與夢中所見相符。陳中立博覽群書,天文地理,陰陽術(shù)數(shù),無不通曉,察看蟠龍山為火局陽龍上貴之圖,祖山發(fā)脈火星為祿,坐山火星為官,朝山木星為印,關帳層層,左右都關欄砂水,穴地有蝦須蟹眼,內(nèi)外堂之水俱來朝抱,
各水會合出于戌方,有禽獸華表鎮(zhèn)守門戶,穿珠結(jié)穴具財官相印齊全,是大富大貴之局。就親自圈定龍脈墓址,并按價挨家付給地銀,把蟠龍山改名為大蟠龍山,次年丁丑年父棺從溫州運到大蟠龍山,入壙時雷聲大作,眾人說是吉祥的好兆頭,自此以后就定居在青田縣城和義坊。
吉人自有天相,積金積書不如積陰德,陳中立為青田第一世祖,位居貴贈朝請大夫,再贈通奉大夫,第二世祖陳升贈朝議大夫,第二世祖陳景行(1256年)寶佑四年丙辰科,父子居國子監(jiān)丞。殿中待御史兼禮部待郎。浙東安撫史;第三世祖陳適孫官職兩淮節(jié)度使;第四世祖陳瑞仁任醫(yī)學教諭;第五世祖陳茂祖任縉云縣醫(yī)學錄名醫(yī);第六世祖陳公恕任平陽醫(yī)學錄名醫(yī);第七世祖陳宗澤任醫(yī)學教諭,陳宗理先以薦名醫(yī)與朝太醫(yī)院;第八世祖陳定(明初?-1443年)字以靜,精醫(yī)術(shù),明洪武二十三、二十七年,青田疫厲流行,求醫(yī)者滿門??嫁龔堉倬?、劉河間、李知先醫(yī)學著作,撰《傷寒鈴領》〈〈小兒痘癥歌訣〉〉人身肖天地圖行;第八世陳宓任醫(yī)學訓科;第九世祖陳賜任醫(yī)學訓科;第十世祖陳洪任醫(yī)學訓科~~排到我父親輩份已經(jīng)是望族五房派第廿四世了。先祖儒醫(yī)濟世,代代相傳。坐堂開方間或出診,著奇方以傳世。開藥店注重藥材質(zhì)量,挑揀,浸潤,切軋,各承家傳。自制丸、散、膏、丹名聞鄉(xiāng)里,運銷云和、景寧、遂昌、松陽、永嘉等縣。常施藥濟貧。不計報酬。經(jīng)濟困難的可以賒銷。制良藥以救人,居白鶴之鄉(xiāng)至今傳為佳話。
朱國基民國20年畢業(yè)于省立醫(yī)學專門學校,曾任青田、金華、杭州市第一醫(yī)院院長,與我父親是世交好友,三十年代創(chuàng)辦青田第一所西醫(yī)診所。曾對我父親說:"你們是中醫(yī)世家,會后繼有人。"1983年其夫人患胃癌請我去診療時說:"我早講過陳家后繼有人,你繼承祖業(yè)是祖宗積德傳世??!"我投身于中醫(yī)事業(yè),冥冥之中其實也是祖上遺風。今年春節(jié),我赴樂清尋根,在雁蕩山大龍湫觸景生情,吟<大龍湫>詩一首:
龍湫瀑布天地連,
霓虹盤繞一瞬間。
積金積書積陰德,
山綠水清遺千年。
(附)陳氏宗譜記載
據(jù)穎川陳氏宗譜記載:"考余陳氏,始於嫣,封于虞,迨漢朝有蕃。公暨弟實,公受敕穎川郡城,至真定間,遷光之固,再遷閩之長溪。有諱彪公五代,時奉旨南巡,蒞溫郡之樂清,遂家焉嗣。*六世祖諱中立公,儒醫(yī)濟世,名彰甌括。宋嘉定間,就青邑城,施醫(yī)濟藥,累仁尚行。得石郭大盤龍-穴,計卅六畝,遂卜親柩於該山。此為青田一世始遷祖也。厥后二世景行公,父子官居浙之東西按撫,三世適孫公職膺兩淮節(jié)度使,處至濟傳。公由訓科,
授本邑縣尹,歷任九載,古今罕匹。且均精岐黃術(shù),世世以法,祖相遺故。前有撫擇言,公著三因諭,后有定公以靜作傷寒鈴,領痘疹歌訣,及人身肖天地圖,皆盛行於世,詳載邑志。語曰: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吾祖等庶幾,近之至若,游庠食(),明經(jīng)發(fā)甲,代多其人,或隱而不仕者有之,或仕而退隱者亦有之,何以知之?曰譜也。
第二篇
拜師學醫(yī)
一、先生生平
我的恩師毛達文先生1902生于浙江杭州。自幼聰穎好學,十五時拜當時浙江著名中醫(yī)王香巖先生門下,隨師侍診。悉心鉆研,精讀經(jīng)典。兩年后考入浙江中醫(yī)專門學校繼續(xù)深造,同期仍在王師處臨床實踐,經(jīng)五年刻苦勤學。先生通曉《金匱》《傷寒》《內(nèi)徑》尤擅溫病學說。1923年,先生畢業(yè)于專校,旋于浙江慈溪大隱鎮(zhèn)懸壺開業(yè)。1925年回杭在馬市街開辦診所。毛氏承王氏之訓,積幾十年之臨床經(jīng)驗,精干內(nèi),兒諸科,善治溫熱病,對脾胃病診療也有獨到之處。毛氏門診日以百計,影響很廣。至五十年代杭州艮山筧橋一帶常留行"吸咽要吸哈德門,看病要看毛達文"之俚語。
1952年,先生率先與何任,陳桐豐加入杭州廣興聯(lián)合中醫(yī)院(市中醫(yī)院前身)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力于為病人服務。先生為人正直,專研好學,因?qū)W驗豐富,治病救危,療效顯著。名著浙杭,于1957年被浙江省衛(wèi)生廳授于"省級名中醫(yī)"稱號。于1972年退休。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又是診斷和治療中必須遵循的法則。先生在辨證施治中既借鑒前人的立方之法,又結(jié)合當時病情靈活應用。審證求因,治病求本,重視氣候變化(六淫)和精神因素(七情)對人體的影響。根據(jù)三問、四診、八綱的歸納和處理把辨證論證治法體現(xiàn)在理法方藥之中。在立法用藥上"汗而毋傷,下而毋損,涼而毋凝,濕而毋燥,補而毋滯,消而毋伐",配方嚴謹,劑量小,藥味少(每張?zhí)幏揭话惆?、九味藥)價格廉,見效快,求診者紛至沓來,至今口碑載道,贊頌未絕。
毛達文先生于1990年逝世,至今已十二年了,他為中醫(yī)事業(yè)奉獻了一生,有二個兒(烈士)為中國的解放事業(yè)捐獻了生命。在其晚年收授我為關門弟子,寄予厚望,幸登高令,在其膝下陪伴22年,深得恩師青睞,教學有方,精心點撥,深得精華,醫(yī)道日進,昔日諄諄教誨,耳濡目染,終身難忘。先生所授醫(yī)術(shù)為我醫(yī)學生涯奠定基石,把治病救人的春風甘露灑向人間。
二、指點門徑
毛達文先生長生廣顙,音聲如鐘,白須偉然,兩眉清秀,雙目炯炯有神,蘊藏著洞察一切的慈祥之光。言行間總給人有道骨仙風的岐黃圣手之威。行醫(yī)50多年醫(yī)術(shù)精湛,在中醫(yī)界德高望重,有幸身為關門子弟,得以真?zhèn)?。踏進了醫(yī)學門檻。實現(xiàn)了上承祖業(yè),治病行善的愿望。
先生的家住在馬市街黃醋園1號,登門拜師的那一天,早上七點鐘已走進先生的客廳里,師母為我上了茶,滿臉笑容的說:"坐、坐。"先生正在書房打坐。
書房的供桌上燃著三支香,滿屋清香繚繞,先生雙目似閉非閉,雙手相合,手心朝上放在臍下,雙膝盤起內(nèi)坐。他聞聽了我們的聲響,就起坐走出書房,我上前向先生一拜,先生趕忙把我扶起,笑瞇瞇地說:"坐下來,今天我們師徒好好談一談,人事科跟我說,為了繼承祖國醫(yī)學遺產(chǎn),使杏林各醫(yī)的寶貴臨床經(jīng)驗為更多的大夫所掌握,并發(fā)揚光大,領導決定你們幾位退伍軍人由我們老中醫(yī)帶教,并一一作了介紹。先由我挑,你在退伍軍人中文化最高,只有你是高中畢業(yè)生,學軍中學第一期畢業(yè)生,學中醫(yī)最好文化高一點,悟性高才學的好,你在中藥房已經(jīng)工作了三年,藥店倌是半個郎中,藥性熟是基礎,平時你工作積極,肯吃苦,因此我挑中你。"先生突然停了一下,感嘆地說:"我以前帶的幾個徒弟,因成份不好都下放到鄉(xiāng)下去了,我的幾個兒子一個在鐵道部,另一個在上海民政局,還有二個犧牲了,毛家沒有人接我的班,我們師徒是緣分。我年紀老了,爭取在退休前盡快把你帶出來,努力??!友芝"。"先生,弟子笨拙,怎樣繼承中醫(yī),弘揚國粹,請先生指點門徑。"先生說:"醫(yī)道至精至微,習業(yè)貴求精專。古今中外之學問事業(yè),無有難于此矣。若胸無洞見,拘守舊規(guī),不知靈活變通,經(jīng)治必然功少;須得博覽群書,精讀精典,簡煉揣摩,由博返約,見識卓絕,曉天地陰陽之秘,知五運六氣之化,明地土人物之性,臨事不懼,沉心定氣,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經(jīng)治必然功多。
古人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我說良相難求,良醫(yī)難做。良醫(yī)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既要繼承前人經(jīng)驗,又要接受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任何一名老中醫(yī)都是在臨床上下過苦功的,步入中醫(yī)圣殿的門徑是識藥,求師,侍診,實踐。
識藥:中藥是中醫(yī)治療的重要階段,用藥如用兵,準確掌握藥性很重要,光靠書本上是不夠的,中藥材的產(chǎn)地,加工,炮制,品種品名不同,會直接影響療效。有不少的名老中醫(yī)是先做藥房學徒,從加工炮制到撮藥配方,藥店倌是半個郎中,藥性熟悉,又博覽眾多處方,再學中醫(yī)就方便多了。你做過三年藥房工作,看過的處方不下20萬張,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以你一上手隨我抄方就很熟練。
求師:'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名老中醫(yī)很多出自名師之門,有的拜過好幾個老師,博釆眾長。因為老師把前人傳授的經(jīng)驗和自己摸索、總結(jié)出來的畢生醫(yī)術(shù)傳給弟子,這是學醫(yī)的捷徑。
侍診:隨師學醫(yī),侍診抄方是臨床學習必經(jīng)階段。中醫(yī)的繼承和發(fā)展,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從前的中醫(yī)都是隨師侍診,抄方學出來的。我15歲開始跟香巖先生抄方,整整五年。侍診時應領會先生臨證的辨證思路與方法,遣方用藥的依據(jù)與韻味。
實踐:'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師父把你領進門,修行卻得靠個人。猶如大匠海人,能給人以規(guī)矩,卻不能使人巧。良醫(yī)、名醫(yī)成才來自實踐,來自勤苦。平日讀書臨證,兩不可廢。滿師應診時要學習孫思邈'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白日診病,夜間還要讀書,研究病癥,反省診治失誤。在醫(yī)學生涯中,以勤補拙,用誠生智,功夫不負有心人,日積月累,我看你日后必成大器。"
我聽從師訓指點門徑,全神貫注,竟忘記了時間。師母悄悄地走進來說:"我看你們談得介起勁,連吃飯都忘記,已經(jīng)12點半了。平時你先生言語不多,今天他特別高興。這段時間先生下班回來曾跟我說起:友芝這個徒兒靈光,跟我抄方二個月,我才報了第一味藥,他就能按照我的思路把處方都開出來,可見他早幾年在配方部已經(jīng)用心啄磨我們的處方。"
師母是杭州人,燒的菜清口入味,色、香、味具全。先生帶我走到樓下的餐廳,八仙桌上擺著青菜、紅燒肉、黃瓜、茭白、黑魚,剛坐下身,又端上來二只大螃蟹,每只足有半斤,一只圓麒,一只長麒,八只腳朝天放在中央。師母給先生倒了一杯紹興加飯酒,說:"先生啊,平時沒什么嗜好,上班一壺龍井茶,晚飯喝一杯加飯酒,吃菜很簡樸,就是喜歡吃螃蟹。來,來,先吃蟹,醋漬漬。"我說:"師母的菜燒得太好了,比早上先生講《內(nèi)經(jīng)》陰陽五行還要妙,看:二只蟹一雌一雄,一陰一陽,《內(nèi)經(jīng)-陰陽應象大論》篇開頭就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內(nèi)經(jīng)-金匱真言論第四》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黃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腎。'桌上的菜:青菜色青,屬木;紅燒肉色赤,屬火;黃瓜色黃屬土;茭白色白,屬金;黑魚色黑,屬水,木火土金水,五行齊全,這叫陰陽五行大席。師母的菜真是妙在其中,把整個宇宙都搬到桌上,徒兒哪有這么大的胃口。"先生與師母聽我這么一說,都哈哈大笑起來,"說得好!說得好!真是學以致用,現(xiàn)燒現(xiàn)賣。"
吃完中飯,先生拿出二本書遞給我說:"陰陽五行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先看一下《陰陽五行》這本書,再學《內(nèi)經(jīng)》概念就清楚多了。"我捧著書走出了先生的家門,一路上在想,千萬不能辜負老師的厚望,恩師用心良苦,真是望徒成龍??!
三、醫(yī)乃仁術(shù)
我常在師父家用餐,幾乎桌上都有螃蟹。師母告訴我:說起螃蟹是有來由的,民國16年,菜市橋河下有個叫張阿水的,五十歲取妻,生了一個獨養(yǎng)兒子當命寶,三歲那年患了溫病,高熱不退,抽搐不止,昏迷不醒,跑了幾家醫(yī)院,看中醫(yī)、西醫(yī)不見效。父母急得走投無路,半夜子時,張阿水敲門請師父救治。春寒料峭,細雨綿綿,師父披衣急急趕到病家,仔細切過脈,說:"有救!有救!"從藥箱取出至寶丹為小孩灌服,又開了處方:石膏 羚羊角 淡芩 銀花 青龍齒 全蝎。不多久患兒抽搐漸止,睜開眼喊"媽媽",張阿水高興極了,第二天一大早又去藥店配方給小兒服用。兩天后,小孩熱退神清。張阿水高興之余又為付不起藥費及出診費而心中內(nèi)疚。先生說:"治病行善是應該的,免了,免了。"此后,張阿水經(jīng)常送螃蟹來,缸里的蟹從沒間斷過。先生知道做小生意的人家境困難,每月結(jié)帳都多給他一點錢。現(xiàn)在張阿水過世了,獨養(yǎng)兒子小毛也做螃蟹生意,所以缸里的螃蟹呆板有的。
先生經(jīng)常告誡我:"醫(yī)乃仁術(shù),攸關人命壽夭。為醫(yī)者當具仁愛之心,以治病救人為首務,急病人所急"。前人拜師學醫(yī),為師送與弟子三件禮物:一雙草鞋,一把雨傘,一盞燈籠。意即不論路程遠近,刮風下雨,白晝深夜,都當克服困難,前往出診。若人請客吃飯,許是客套,你可不去;若相請看病,須即刻前往,不得推拖,否則延誤病情,致病家傷懷。唐代醫(yī)家孫思邈是注重醫(yī)德的典范,其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明代江瓘曰:"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蛑骨笏帲思窗l(fā)付,勿問貴賤,無擇貧富,專以救人為心"。
治病救人,行善積德,乃祖訓、宗訓、師訓,千年遺風,一脈相承。
四、韜光講大黃
跟隨恩師毛達文抄方侍診的幾年里,每逢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菩薩圣誕,九月三十日,藥師佛圣誕,只要是天氣晴朗的周末,清晨五點半,恩師便會來到我原先的住址湖濱六弄,敲響我家門,喊道:"友芝,跟我走。"先到官巷口奎元館,廚師老王便會親自下廚燒出二碗爆鱔面端上桌來,吃畢先生買單{外出買單先生規(guī)定由他付,從不讓我花費},記得當時的爆鱔面是壹圓六角壹碗,相當于工薪人一天的工資。
坐車到靈隱寺后,往韜光走去。一路上,先生會說:"以前四月二十八日,好比現(xiàn)在的中醫(yī)學會搞活動,中醫(yī)師同行都會聚集在韜光茶室,大家一來見見面,問生意{來看病的人多不多}可好;二來交流一些學術(shù)經(jīng)驗?,F(xiàn)在很少有中醫(yī)到韜光來了。"走到靈隱大殿正門口,先生就會高興起來,用拐杖指向佛殿柱子上的對聯(lián),一句句地讀著:"布袋無雙,破顏垂笑,爾等莫待龍華三會;法門不二,大腹能容,來人全憑念佛一心"~~~。
從前靈隱大殿后側(cè)有藥師殿,后來毀于一旦,相信以后會重新恢復。說起這靈隱寺,先生又會說:"清朝晚期,靈隱寺最后一次修復是我父親做的,那時侯轉(zhuǎn)塘一帶強盜、長毛出沒,從建德、富陽、臨安、桐廬運來的木材插上黃旗,強盜就不敢來搶。父親是做木匠出身,每當給東家修造房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在屋里朗朗讀書,自己卻在屋檐上凍得手腳皮肉裂開,就不怕辛苦,掙了一點錢給我們兄弟幾個讀書。"
我挽扶著先生慢慢走上360級石階,先給韜光菩薩點上一束香,然后跪拜。先生講:"窮人無錢看病,有的就來這里撮點香灰,拎一桶泉水回去治病。我們做郎中的治好毛病是治病救人,毛病醫(yī)錯就害人。所以做郎中要做良醫(yī),處方用藥筆下留情,藥可治病亦可毒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是一樣的。藥性一定要熟悉,大的藥房有一千味中藥,常用的500味。一個中醫(yī)有50味藥用得好,用得妙就很不錯了。今天先給你講大黃:大黃是通便瀉下的藥物,因其色黃,故名大黃。功能推陳致新,極其駿快,如戡定禍亂,至于太平,故又有將軍之號。屬蓼科草本植物,藥用是大黃的地下莖部份。大黃又名川軍,一名錦紋,一名黃良,四川、山西、陜西、云南均有出產(chǎn)。色鮮黃,有紅筋紋的為錦紋,以四川汶縣、灌縣,陜西漢中、興安出產(chǎn)的最為上等。大黃歐洲、日本、俄羅斯亦有出產(chǎn),中國產(chǎn)的性味厚實,世界第一。
大黃的制法:有生用、熟用、蒸用(又名九制大黃);酒浸入太陽經(jīng),酒洗入陽明經(jīng),炒黑為大黃炭。大黃苦峻下走,用于下焦必須生用;若邪氣在上,如目赤、喉癉、頭腫、膈上熱痰,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驅(qū)熱而下。
大黃的成份:有克里蘇香,愛瑪易紅及二種樹脂質(zhì)阿皮列丁、愛里期洛列丁,此外含有苦味質(zhì)單寧,沒食于酸,揮發(fā)油,澱粉、修酸,石灰等。
大黃的功用:必須要熟練,精確掌握,它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在胃中略能助胃液不足,次促進消化作用;至腸能激勵腸腔蠕動,使積糞瀉下,然一次瀉下后,因RHEO-TANNICACID有斂腸之功,故緩行便秘。大黃用微量(1克以下)是止瀉健胃,劑量少(1-12克)是瀉下,劑量大是止瀉;大黃泡服或后下是瀉下,久煎是止瀉;大黃初服是瀉下,久服會緩下或止瀉。制大黃瀉下作用大減,涼血清熱;大黃炭涼血止血。
大黃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經(jīng),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
講到大黃的臨床應用,恩師更是滔滔不絕:在所有的中成藥中含有大黃的占五分之一,可見大黃用途之廣泛。大黃不是單純的通便瀉下藥物,而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衰老、抗腫瘤、退黃利疸降酶,收斂、消炎、止血、補益,免疫雙向調(diào)節(jié),美容降脂減肥,活血祛瘀,排毒凈血等多功能良藥。在臨床上廣泛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血液疾病,物理因素性疾病,急腹癥,跌打損傷、閉經(jīng)、眼結(jié)膜炎、扁桃腺等內(nèi)、外、婦、傷、五官各科。
恩師列舉歷代名家對大黃的認識和運用,首推醫(yī)圣張仲景。張氏認為:大黃主治通利結(jié)毒,故能治胸滿腹?jié)M,便秘,小便不利,旁治發(fā)黃,瘀血腫膿。著方有大陷胸湯,治從心下至少腹鞭滿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結(jié)。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證,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小承氣湯治腹微滿,大便不通。厚樸三物湯,治痛而閉者。大黃甘遂湯,治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大黃硝石湯,治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桃核承氣湯治少腹急結(jié)。調(diào)胃承氣湯,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腹脹滿,大便不通。大黃附子湯,主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抵當湯,治發(fā)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下浮者。麻子仁丸,治腸胃燥熱,大便干結(jié),小便頻數(shù)。茵陳蒿湯治濕熱黃疸。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少腹腫痞。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者。大黃蟅蟲丸,治五勞虛極贏瘦,腹?jié)M不能飲食。鱉甲煎丸,治久瘧不愈,結(jié)成瘧母。己椒藶黃丸,治腹?jié)M,腸間有水氣。大柴胡湯,治按之心下滿痛者。計有十八個處方之多。
恩師講解唐-黃敬編著的《新修本草》,宋-《日華子諸家本草》,金-張元素《珍珠囊》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繆希壅《本草經(jīng)疏》,李土材《本草圖解》,清-黃宮繡〈〈本草求真〉〉,張隱菴〈〈本草崇原〉〉葉天士〈〈本草經(jīng)解〉〉及國外學說對大黃的認識。還談了王香巖先生傳授應用心得。最后,特別強調(diào),凡血分無熱郁積者禁用。一味瀉下藥大黃,恩師整整講了半天。
恩師花了足足一年的功夫,把常用藥:人參(包括黨參、太子參、西洋參)、天冬、澤蘭、羚羊角(牛角片)、丹參、參三七、萸肉、當歸、龍齒、茯苓、靈芝、五味子、守宮、熟地、紫河車(坎炁)、杞子、青蒿、柴胡、米仁、黃芪、冬術(shù)、黃柏、黃芩、白僵蠶、枳殼(實)、蒼術(shù)、荊芥、半夏(竹瀝半夏、仙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石菖蒲、地龍、首烏,石斛(藿山、金釵、鐵皮、銅皮)三葉青,半枝蓮、仙鶴草,黃精、杜仲、山藥、蘇葉梗、淮牛膝、冬蟲夏草、知母、紅花(藏紅花)、瓜蔞皮、甘草、白芍、桂枝、麻黃、石膏、象貝、川貝等一一作了敘述。
恩師每一次向我傳授醫(yī)術(shù),仿佛帶我置身于博大精深的中醫(yī)圣殿上,從陰陽五行到五臟六腑,從望聞問切到六淫七情,從四氣五味到立法選方,處處展示著祖國醫(yī)學在歷史長河中的輝煌。內(nèi)容絲絲入扣,玲瓏剔透,恩師用心血,用父愛在哺育我,我聽著,聽著,好象恩師扶著我在學走路學跑步,每當我悟到恩師的精華之處,心里有一種升華、騰飛的感覺。時隔三十多年了,每當我遇到難題,腦海里會顯示出恩師的思路集成板塊,指引我獨辟蹊徑,切入要害,很多疑難雜癥就會迎刃而解。有許多實例記憶猶新。
第三篇
五運六氣學說
1.運氣學說與杭州氣候
祖國醫(yī)學認為氣候與人體有密切關聯(lián)。《內(nèi)經(jīng)》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氣矣"。所謂"天道"即天體運行變化,"地理",即地土方宜,"氣之先后",則指氣候變異。古人發(fā)現(xiàn)變異有周期性的規(guī)律,《內(nèi)經(jīng)。天元紀大論》:"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辶嗪隙甙俣畾?,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提出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其紀年方法是以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等,故六十周期又稱"甲子"。干支相配不僅用于計數(shù),與木、火、土、金、水(稱"五運")及風、寒、暑、濕、燥、火(稱"六氣")配應而有一定的氣候?qū)W意義,稱"五運六氣學說",簡稱"運氣學說"。古代醫(yī)家常據(jù)此而推斷某一年的氣候變異與疾病發(fā)病情況。這種推斷與規(guī)律是主觀唯心的臆測?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呢?讓我們以杭州地區(qū)的氣候來觀察五運六氣的科學性:如1976年為丙辰年,按五運六氣學說推論當年為寒氣太過之年。從實際氣候看,該年冬季酷寒,西湖結(jié)冰甚厚,為幾十年來所罕見,最低氣溫達零下10.5度,而甲子一周前的1916年,也曾出現(xiàn)過零下10。5度的嚴寒。又如1978年為戊午年,年運為火熱太過之年。該年夏季酷熱,最高氣溫達攝氏42。1度,因暑熱致病傷者甚眾。
除氣候寒暑之外,五運六氣學說還指出風、雨、燥、濕等氣象變異。以手邊查到1951~1970年氣象資料看,1957年為丁酉年,1967年為丁未年,均為"清燥流行"之年,應該比較干燥,從氣候資料看, 1957年平均濕度為16.7毫巴,系20年中最低之年份;1967年降水量為945.6毫米,為20年中最少之年份;1962年為壬寅年,運氣為"風乃大行",記載該年大于6級風日數(shù)達67天,為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61年為辛丑年:1964年為甲辰年,五運六氣學說認為應是"雨濕流行"之年,從資料看,1961年平均濕度為18。1毫巴,1964年降雨量為2356。1毫米,均為20年中最高者等等。運氣推算與實際很相符合,說明五運六氣學說是古人經(jīng)過長期實踐而得出的規(guī)律,有一定的科學性。
當然,以上提到的僅是五運六氣學說對全年氣候的預測,比較粗糙,遠不是學說的全部內(nèi)容。五運中有主運、客運;六氣中有主氣、客氣;客氣中有充于天的司天之氣,臨于地的在泉之氣等等,綜合分析,可以預測一年中上下半年,每個月份及各個節(jié)氣的氣象變化規(guī)律。如1979年為己未年,己為土運,年干屬陰為不及,年運特點為克己之氣,勝之則木氣主事,風乃大行。風者,善行而速變也;地支未,五行屬土,不及的土運得地支未土相助而轉(zhuǎn)為平氣;六氣為太陰濕土司天,平氣得司天之氣相助而轉(zhuǎn)為濕氣偏勝;由于天干地支與司天之氣相合同為土,稱為太乙天符年,所以該年運氣特點多風多雨,變化芻暴。我們從該年的客氣主氣來看,三之氣為少陽相火,故初夏氣候較熱,而下半年在泉的太陽寒水之氣漸盛,所以下半年閏六月以來寒氣所致而氣溫較低,臺風相繼頻繁襲擊雨水綿綿。我們再從客主氣加臨來看:三之氣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太陰濕土,四之氣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少陽相火,三、四兩氣濕熱相爭。綜上所述:司天的太陰濕土,在泉的太陽寒水,克己的木氣,三、四兩氣的濕熱,四氣短兵相接為風、寒、濕、熱相爭,氣候多變。反應在晚秋作物上生長欠榮,枝梢提早枯萎,病蟲害多;反應在人體上由于濕勝,濕性粘膩重著,使人肢懈,頭昏,胃納呆鈍。因風、寒、濕三氣相雜;冷熱無常,肺氣宣降失司,易受外感;由于夏季火盛體熱,而寒濕為陰邪凝滯,得風相助而束縛肌膚,內(nèi)熱受郁而難以外泄,故內(nèi)火熾盛傷陰而心煩、咽燥。按祖國醫(yī)學辨證屬濕熱之邪致病的肝炎、腸胃炎患者,該年發(fā)病人數(shù)亦明顯增多,原有肝炎史者復發(fā)率也較高。
氣候變化是一個復雜現(xiàn)象,受許多因素影響,在運用五運六氣學說預測氣候時,還應考慮地理位置,宇宙變化,人為因素等方面,不能機械搬用。且學說形成于二千年前,受到歷史條件限制,不可能十分完善和精確,但從上面這些簡介和實際觀察資料來看,祖國醫(yī)學中的運氣學說也是一項寶貴的遺產(chǎn),值得進一步學習與研究。
2.運氣學說與杭州流行病
(關鍵詞)預測與發(fā)病運氣相臨五運六氣學說是研究大自然氣候變化對宇宙萬物,特別是人類生命活動影響的一門學問,張景岳說:"自余有知以來,常以五六之義,逐氣推測,則彼氣盈虛,十應七八,即有少不相符者,正屬井蛙之見。"我據(jù)此觀察杭州市幾十年來的氣候及流行病發(fā)病情況:如1959年與1987年元旦前后的肝炎流行,1961年的浮腫病,1978年暑熱傷人……究其原因?運氣學說預測了流行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幫助我們增加了見解。
預測與發(fā)病實況
1959年司天之氣厥陰風木、在泉之氣少陽相火,中運少宮、土運不及、稱卑監(jiān)之紀,司天之氣下克中運,運氣相臨為以上克下的天刑年,其氣惡、危害烈,年運己土不及受司天之氣厥陰風木相克,該年風濕邪勝。據(jù)杭州氣象資料記載:
1951~1970年平均風速為2米/秒,1959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為風速最大之年份,該年反應在人體上肝木受邪較甚,從上下看,三陰在上,三陽在下,上虛下盛,土的化氣失令,五谷秀而不實,木勝風動克土,災宮五發(fā)病區(qū)域廣,人體癥狀為脘腹脹滿,痞塞不通,土運不及則木化之故也;下半年厥陰風木之氣漸衰,在泉少陽相火轉(zhuǎn)盛,火生土則見中運脾土得其相助,濕熱相爭,民病黃疸也。由于木衰金氣來復,所以夏秋二季患黃疸性肝炎者甚多,運氣學說所預測的與杭州實際情況相符。
1961年司天之氣太陰濕土,在泉之氣太陽寒水,中運少羽,水運不及,稱涸流之紀,司天下克中運亦是天刑年,其氣亦惡,中運辛與在泉同屬水。為同歲會;運氣相臨寒濕較重,該氣平均濕度為18.1毫巴,是1951~1970年中最高年份,該年年降雨量達1451。4毫米,也是20多年里較多之年份?!稓饨蛔兇笳摗吩唬?民病腹?jié)M,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fā),腘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跗腫,臟氣不致,腎氣不衡,上應辰星,其谷秬。上臨太陰,則大寒數(shù)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陽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則腹?jié)M浮腫。"古人對天、地、人三者的相應變化作了如實記述。與1961年杭州浮腫病癥見肢體倦重、脘腹脹痞、懶言思睡,畏寒浮腫等寒濕困阻、脾腎陽虛節(jié)節(jié)相合;歲會年"病徐而遲。"故不少患者經(jīng)久不愈,至次年孟夏才得以康復。
1987年元旦前后,上海、寧波、杭州地區(qū)甲肝大流行,據(jù)查因食毛蚶有關。1987年中運土運不及、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勝氣勝、復氣熱,災宮三,《六元正紀大論》曰:"民病咳嗌塞、寒熱發(fā)暴、振溧癃秘,清先而勁,毛蟲乃死、熱谷而暴,介蟲乃殃。"該年"五之氣、春令反行、草乃生榮,民生和。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1988年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于先天,天氣肅、地氣靜。""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運氣學說預測到1987年小雪至1988年春分期間,長江沿海地區(qū)氣候溫熱,毛蚶、螺螄等介殼類動物災殃,人民犯溫病,疫病流行,當時甲肝大流行狀況與運氣學說預測的十分確切。我根據(jù)運氣所臨六氣應用苦寒之品大青葉、山梔、淡芩防治甲肝令人滿意。
運氣相臨
根據(jù)運氣相臨、陰陽五行所屬情況,分出天符、歲會、太乙天符年,在天符與歲會年中,中運與司天、在泉之氣同化、氣候?qū)R?、則更要慎防"至而太過"而危害成災,《六微旨大論》曰:"天符為執(zhí)行、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zhí)行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遲,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從1950~1980年里僅有的二個太乙天符年來看:
1978年運氣同化為火、而三之氣的主客氣為少陽相火與少陰君火、夏季火邪極盛、氣候?qū)R弧o所克侮、以杭州市為例:最高氣溫竟達42.1℃,為歷史上罕見,因酷暑致死者甚多,七月份僅火葬人數(shù)有539人,是其它月份的二倍之多,也是解放以來所未見的。
1979年運氣同化為土,六之氣的主客氣均為大陽寒水,氣候寒凝,陰盛于上下。其冬季死亡火葬人數(shù)比其它季度多四分之一以上,"太乙天符為貴人""其病暴而死"。這是事實的佐證。
五運六氣結(jié)合發(fā)病特點,是從運氣相臨的盛衰決定的,歸納為五種情況:
一、司天之氣生中運,上生下稱為順化,屬正常,如司天為木、中運為火、木火同德,主善。
二、司天與中運同氣,上下同為天符,亦主善。
三、中運生司天,下生上為小逆、雖屬不正常,但危害不大,故稱小逆。
四、中運上克司天,下犯上為不和、屬不正常,危害較大。
五、司天下克中運,以上克下為天刑,屬反常,其氣惡,危害烈。
1957~1979年,其中1957~1961年為天刑年,從手頭的資料來看:杭州市1957~1961年平均死亡人數(shù)為7612。4人,其它非天刑年份為5495.6人,天刑年比其它非天刑年份死亡人數(shù)多39%。從發(fā)病情況看:1959年的肝炎,
1961年的浮腫病均發(fā)生在天刑年,其它乙腦、痢疾的發(fā)病率,其天刑年也明顯高于其它年份。從氣候變化觀察,
1957~1961年氣候反常、自然災害嚴重、農(nóng)業(yè)歉收。從歷史上看:1897~1901年亦為天刑、當時山東境內(nèi)黃河連年潰決、水災之苦又遭蟲災,旱災;二個甲子前的1837~1841年,全國各地的自然災害也相當嚴重。從以上天刑年的發(fā)病與氣候情況來對照"其氣惡,危害烈"并非言過其實。
幾點體會
祖國醫(yī)學的病因?qū)W,十分重視氣候"太過不及"引起六淫發(fā)病,客觀上天災的發(fā)生往往伴隨著某些流行病、傳染病的暴發(fā)與流行。凡有所勝、必有所制,凡有所生、必有所助、五運六氣的生克制化,造成某些流行病的發(fā)生與流行,也可遏制另一些疾病的發(fā)生與傳播,人體也因六氣的來復使原有的疾病應時而自愈。某些因外邪所致的慢性病、時令病,經(jīng)各種治療效果不顯或痊愈后體力久不康復,待六氣的來復,自然會痊愈和康復?!段宄U笳摗吩唬?養(yǎng)之和之,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圣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待其來復。"現(xiàn)代易地療養(yǎng)治療就是取其避邪就宜之意。
某些驗方與經(jīng)驗介紹有很好療效,但實際應用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古人已有先言:"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也。"例如1955年石家莊用白虎湯治療乙腦療效很高,而次年北京用白虎湯療效不顯著,蒲輔周根據(jù)北京1956年六氣所臨濕氣較勝,脾虛濕困癥狀,加用芳香化濁的藿佩蘭,療效則明顯提高,運氣學說恰正是提高了辨證的全面性。
運氣學說以天人合一的氣候變化,與流行病發(fā)病實況相對照,有其一定的準確性。氣象學家已經(jīng)驗證了天體運轉(zhuǎn)的氣候變化確有甲子一周的規(guī)律,但我們在運用時,不能生搬硬套,《六元正紀大論》曰:"行有順逆,至有遲速,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探討運氣學說的目的在于古為今用,吸取精華。
此文發(fā)表于《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年第十五卷第2期
3.《內(nèi)經(jīng)》運氣學說與87年上海甲肝瘟疫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的七篇大論,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運氣學說,內(nèi)容十分豐富。它從中醫(yī)學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病因病機認識、到診斷治療原則,方劑藥物的運用都作了較系統(tǒng)的論述,特別是氣候變化與物候、病候及其診斷要點更作了詳細的歸納和說明。因此"七篇"可以說是《內(nèi)經(jīng)》一書基本精神的總結(jié)性篇章,是《內(nèi)經(jīng)》一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代研究《內(nèi)經(jīng)》的著名學者,多數(shù)都加以肯定并作詮釋,其臨床的應用價值至今仍閃耀著科學的光輝。筆者是搞中醫(yī)臨床的,講究的是實效,曾于80年與90年撰寫《運氣學說與杭州氣候》、《運氣學說與杭州流行病》。在此,對《內(nèi)經(jīng)》的運氣學說與87年上海甲肝瘟疫再作一點探討。
1987年為丁卯年,1988年為戊辰年。
稍有年長的都還記得,1987年的秋冬至88年的春季,上海、寧波、杭州地區(qū)甲肝大流行,瘟疫從大上海向周邊地區(qū)迅猛擴散,舉國上下一片驚慌,海內(nèi)外人士不敢進入上海害怕甲肝瘟疫禍殃自身。公共汽車上人們不敢觸摸扶桿,朋友見面也忌諱握手,飯店生意清淡,板藍根成了最搶手的藥品,一包箭牌進口煙換不到一包板藍根沖劑。醫(yī)學權(quán)威人士驚呼與食毛蚶有關。
害人的瘟疫已經(jīng)流行漫延,如何預防治療,眾說紛紜。
著書于2000多年前的《內(nèi)經(jīng)》中的五運六氣學說,恰恰從天體運行的周期性變化中,尋求氣候變化規(guī)律,預測氣候、物候及人體的病理變化,并提出預防,指導治療,立方選藥。其中對87年秋冬至88年春季,上海甲肝瘟疫的發(fā)生,流行狀況,所作出的預測,精確程度令世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