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濕內(nèi)閉重癥:
朱**,男,86歲,退休職工,2009年8月12日初診,10天前患者因發(fā)熱、神怠、納呆住入杭州某大醫(yī)院心內(nèi)科病房,經(jīng)心電圖、B超、CT、生化等全面檢查診為冠心、心衰、肺部感染、高血壓、膽囊結(jié)石、慢性胃炎、前列腺炎,經(jīng)治療熱雖退,但精神極度困乏,嚴重厭食,湯飲難以下咽,入口即感惡心欲,頭暈,視物昏花,胸脘痞悶,自感呼吸不暢,咳嗽有痰,形體畏寒,四肢不穩(wěn),步履需人扶持,大便數(shù)日未行,舌質(zhì)淡紫,苔厚濁膩,如層層堆砌之狀,脈弦滑不和,脈癥合參,乃暑濕內(nèi)閉之重癥,老年陽氣不足,重感寒濕之邪,三焦氣化失司,上難以宣達胸中陽氣,中無以運化脾之寒濕,下不能通降腑濁積垢,已成暑濕窒閉之狀,正氣恐將不支,急擬宣達氣機,芳化暑濕,以期閉開濁降,方有轉(zhuǎn)機。處方:
光杏仁9克 石菖蒲6克 藿 香9克 廣郁金9克 姜半夏12克 陳 皮6克 茯 苓12克 蒼 術(shù)6克 川 樸6克 草蔻仁6克 焦 曲12克 扁豆衣12克
服三劑,胸脘痞悶緩解,呼吸較順暢,原法續(xù)進十四劑后,大便暢行,咳痰減少,胃納漸展,從米飲增至米飯一小碗,精神好轉(zhuǎn),尚乏力,續(xù)以挾助脾陽、清化余邪而康復(fù)。
按:今年大暑前后,因日全食及臺風“莫拉克”影響,盛夏之時,卻涼爽有余,乃非時之氣,高年之人,本陽氣式微,重感寒濕,邪氣乘虛而入,使陽氣困頓,脾失健運,肺氣郁閉,外不能宣達,內(nèi)無以運化,濁邪日趨泛濫。輸液抗菌消炎,雖壓制了體溫,但老人微弱之陽氣,終難振奮,機竅閉塞。家人見老父湯飲不進,精神日漸不支,恐危象難挽,遂決定出院,求治于中醫(yī)。該病人看似虛贏之極,實乃濁邪內(nèi)閉之險癥,三伏天寒濕郁閉如此之重,實屬少見,虛實之間,可不慎乎!
二.濕阻發(fā)熱案:
申*,男,68歲,離休干部,2009年10月2日初診。
患者發(fā)熱月余不退,體溫在37.5度—39度之間,四肢酸楚,神怠乏力,胃納不馨,3年前因膀胱Ca手術(shù)治療,查血象正常,泌尿科檢查亦無腫瘤復(fù)發(fā)癥象,經(jīng)多種抗菌素治療無效,病人憂心重重,觀舌紅苔白膩,脈細弦,中醫(yī)辨證,乃濕邪困阻,留連氣分,濕遏熱伏,宜輕宣淡滲,分消濕熱。
光杏仁9克 佩 蘭12克 石菖蒲6克 茯 苓12克 扁豆衣12克 法 夏12克 藿 香9克 連 翹9克 忍冬藤15克 佛手片6克 川樸花9克
叁劑熱退神爽。
三.慢性胃炎泛酸案:
呂**,男,65歲,大學老師,2009年5月19日初診。
患者胃脘隱隱作痛,終日泛酸頻頻,納少乏味,面黃不澤,脘腹飽脹,大便溏粘不爽,肢疲乏力,病已多年,屢治乏效,舌淡苔白膩,脈細滑,乃脾虛氣滯濕郁,濁邪內(nèi)積而肝氣不舒,擬健脾燥濕,理氣降濁。
蒼 術(shù)9克 川 樸9克 姜半夏12克 陳 皮6克 茯 苓12克
制香附9克 藿 梗9克 佛手片9克 焦 曲9克 草蔻仁9克 石菖蒲6克 扁豆衣12克 干 姜6克 平地木12克
此方加減,先后服藥3月余,諸癥好轉(zhuǎn),泛酸漸止。
按:該患者原有乙肝病史,經(jīng)中西醫(yī)多年治療,肝功穩(wěn)定,此后常感胃脘不適,隱隱作痛,便溏次多,倦怠乏力,面黃不澤,尤以終日泛酸不止,甚是痛苦。服西藥強力抑酸劑,如洛賽克、泮立蘇、雷貝拉唑,雖能暫時緩解,但停藥后泛酸如故,
多次做胃鏡檢查,均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亦求治于中醫(yī),屢屢更方,終不能根治此癥。
追問病史,得知患乙肝治病期間,多服苦寒化濕解毒之劑,遂致脾陽困頓,寒濕深伏,氣機不暢,甲乙肝木,曲直作酸,治以溫運脾陽,散寒化濕,兼理肝郁,諸癥漸輕,唯泛酸時有反復(fù),數(shù)年痼疾,沉寒積冷,非旦夕可除,效不更方,先后服藥3月,遂康復(fù)如初。由此可知,藥物須知其利,亦須知其弊,矯枉過正,亦即預(yù)伏病根,此其一;其二,此泛酸與常見之肝經(jīng)火郁犯胃作酸不同,此乃脾虛濕滯肝郁,兩者病機不同,臨床須加以鑒別,不能混淆。
四. 肝郁氣滯胃痛案:
徐**,男,63歲,2009年8月3日初診。
患者噯氣頻作,食入作脹,脘痛連及兩肋,矢氣不多,病起2月,嘆息連連,細問病史,其妻子患肺癌骨轉(zhuǎn)移住院治療,老父年邁多病又需照顧,兩頭奔波,不勝煩惱,自知憂郁過度而起病,擬疏肝理氣和胃,兼祛寒濕。
柴 胡9克 制香附12克 蘇 梗9克 佛手片9克 藿 梗9克
草豆蔻9克 蒼 術(shù)9克 姜半夏12克 砂 仁6克 甘 松6克
陳 皮6克 茯 苓12克 七劑。
五.氣滯胃痛兼乳脹案:
何*,女,27歲,2009年9月20日初診。
常感胃脘隱隱作痛,經(jīng)前乳房作脹,小腹不舒,舌紅苔薄脈細弦,乃肝郁氣滯兼有內(nèi)寒,擬舒解。
柴 胡9克 蘇 梗9克 川 芎6克 烏 藥6克 高良姜6克
制香附9克 當 歸12克 玫瑰花9克 佛手片9克 甘 松9克
七劑
六. 陰虛胃痛案:
陶**,女,65歲,2009年6月11日初診。
患者胃脘嘈雜,隱隱作痛,反復(fù)發(fā)作已數(shù)年,形體消瘦,納差寐劣,口干少津,牙齦腫痛,手指麻木,咽喉不利,有少許粘痰難出,大便干而不暢,舌尖紅輕灼痛,舌根剝,脈細弦,擬養(yǎng)陰清熱泄肝和胃。
麥 冬12克 生 地15克 鐵皮石斛12克 淮山藥15克 川 連3克
竹 茹9克 川 貝6克 桑 枝12克 珠兒參12克 代代花9克
丹 參15克 粉丹皮6克 靈 芝15克 淡竹葉9克 七劑
七.氣滯寒飲胃痛:
丁**,女,57歲,2009年5月15日初診。
患者胃脘脹痛,時重時輕已數(shù)年,噯氣不斷,自感上腹部如有重物壓迫,難以承受,腸鳴漉漉,大便干結(jié)不暢,形體瘦弱,57歲看上去象70多歲老婦,面色萎黃,滿臉皺紋,每餐僅吃半小碗飯,畏寒尤甚,盛夏外出,需穿帶長袖衣衫,診脈沉細澀,舌淡苔白,乃陽微寒甚,飲邪內(nèi)停,氣血郁滯至甚,先擬溫陽散寒化飲,理氣解郁。
桂 枝6克 干 姜6克 公丁香3克 姜半夏12克 茯 苓12克
蘇 梗9克 高良姜6克 制香附12克 廣木香6克 川 芎6克
七劑
藥后胃痛腸鳴便結(jié)形寒均減,面色略轉(zhuǎn)潤澤,后以越鞠理中,歸脾調(diào)理數(shù)月,氣血漸暢,陽氣來復(fù),諸癥好轉(zhuǎn)。其中便秘一癥,病家多以熱盛津傷,喜食香蕉、蜂蜜之類,不知愈食愈脹,乃寒凝氣閉,用溫通之法,寒散氣通,不用通便之藥而大便自通。
按:以上四例胃鏡檢查均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按中醫(yī)辨證,病機都各有不同。
徐,何二例為肝胃不和,以柴胡疏肝散加減出入,氣暢郁舒痛悶伸,取效甚捷,陶案為郁久化熱傷陰,肝氣偏亢,肺胃失降,因久病本體已傷,先后調(diào)治3月余,陰虛體質(zhì)才逐漸改善,療效得以鞏固。丁案經(jīng)詳細詢問,知其生活困苦,家庭不和,氣惱抑郁,無處申訴,被迫外出做保姆,長期情緒低落,肝氣抑郁,脾陽衰,寒氣盛,運化升降失司,飲邪內(nèi)結(jié)于腸胃,先予溫陽化飲解郁,后以肝脾并調(diào),加之思想疏導,依法循序漸進,服藥數(shù)月,逐步使氣血舒暢,肝脾協(xié)調(diào),諸癥緩解,病人從新樹立了生活勇氣。
概言之,前兩例為肝胃不和之常規(guī)用藥,病在氣易治。后兩例為肝胃不和之變。陶案傷陰,丁案傷陽。傷陰者易化熱上犯心肺,使胃失潤降之職,傷陽者易化寒停飲,使脾失健運之功。統(tǒng)言之曰脾胃,細分之脾胃各司其職,處方用藥當細加分辨。胃喜柔潤,脾喜剛燥,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肝胃不和與肝脾失調(diào),病機不同治亦有異,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