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紀××,男,3 7歲,初診日期:1952年6月25日。
患有胃病,肝氣亦旺。往在胸膈偏右作痛,牽及脅肋及后背作痛。業(yè)經年余,時發(fā)時止,或重或輕,食物消化力薄,肝脾不和,為日太久,法當從本治。
米炒臺黨參9克 土沙冬術9克 麩炒枳殼9克 真郁金9克 制乳沒各9克 佛手片12克 焦雞金9克 大腹皮9克 沉香曲9克 生熟稻芽各9克 生甘草6克 干藕節(jié)5枚 鮮蘆根1尺
6月27日(二診):服前方各病皆輕,胃痛雖未減,然氣已不四竄,食物消化力仍薄,當依昨法加減再進。
臺黨參9克 炒枳殼6克 鹽砂仁6克 黃郁金6克 生熟稻芽各9克 焦雞金9克 佛手片9克 大腹皮6克
沉香曲9克 廣水香6克 生甘草9克 生荸薺5枚搗
服此方三劑后,胃不痛,食漸能消化。原方去郁金、木香,加檳榔9克,澤瀉9克,云茯苓12克。
(張紹重整理:蕭龍友醫(yī)案《中醫(yī)雜志》) 2:115,1958)
例二 郭×× ,男, 38歲。
因胃脘刺痛反復發(fā)作,于1976年6月7日來院診治?;颊哂?972年開始胄脘痛,經鋇餐透視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目前空腹胃痛,刺痛拒按,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燒心、吐酸、黑便,舌質微紅,苔薄黃膩,脈弦細。
辨證:氣滯血瘀,郁久化熱,且有傷絡征象。
治法:活血化瘀止痛,調血以和氣。
方藥:
炙刺猬皮、九香蟲、佛手、元胡粉(沖)、甘草各4.5克 馬尾連6克 白芍、金鈴子、香櫞皮各9克 煅瓦楞12克 吳萸1.5克
上方取六劑后,空腹胃痛大減,吐酸已止,唯脘脹倒飽,食欲差,前方去芍、草、連、萸,加枳殼、砂仁、香附、大腹皮等行氣寬中,開胃醒脾。又服3劑,胃院痛脹基本消失,食欲增加。一個月后,因飲酒病情反復,仍按前法治療,亦取同樣效果。
(董建華主治,杜懷棠等整理:談談治療胃脘痛的經驗,《新醫(yī)藥雜志》10:15, 1977)
例三 趙×× ,女, 27歲, 初診日期:1978年6月2日。
胃脘痛如針刺,拒按,胃中嘈雜不適,胸悶時時嘆息,噯氣。經期腹痛,經血色暗有瘀塊。脈沉弦,舌偏紅,苔薄白。
辨證:肝胃不和,氣滯血瘀。
治法:調和肝胃,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
青皮10克 五靈脂15克 制沒藥12克 炒元胡12克 炒香附10克 甘松12克 大貝10克 4劑。
二診:胃疼減輕,新添咯痰粘白之癥,仍胸悶,脈舌同前,效不更方。于上方加入蛤粉10克、川楝子10克以清肝肺之熱,水煎服。
三診:胃已不痛,脅肋脹滿,手心熱,脈弦,舌苔薄白。胃痛雖愈,肝郁尚未盡解,仍治從理氣解郁活血之法。
方藥:
益母草30克 香附15克 當歸25克 丹皮20克 烏藥6克 炒蘇子12克 白芷12克 生山楂15克
服藥10劑后諸癥消失,月經也漸趨正常。
(《竺友泉醫(yī)療經驗》)
例四 逯×× ,男,48歲。
胃痛年久,食入飽脹,噯氣口苦,曾經×醫(yī)院胃鏡檢查為“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看到間變細胞,胃液分析空腹游離酸“0”,總酸度“10”。舌黃膩,脈弦數(shù)。胃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之腑。胃失和降,則水谷積聚易于化熱,治擬理氣消脹,清熱降濁。
老蘇梗10克 藤莉根30克 菝葜20克 炙猬皮6克 馬梅6克 陳皮6克 茯苓12克 生紫菀5克 桔梗5克 廣木香3克 烏藥6克 麥芽10克 雞金10克
丸藥方:炙升麻20克 龍膽草60克 吳萸15克 參三七15克 砂蔻仁各15克 烏藥20克 沉香末15克 青陳皮45克 炙猬皮30克 綠萼梅30克 九香蟲30克 麥芽45克 雞內金45克 炙紫菀20克 桔梗15克 廣木香30克 川楝子20克 上藥共研細末,用蜂蜜半斤糊泛為丸,早晚各取9克。
二診:患者二月后來信述,胃部脹痛明顯好轉,復查胃液分析:游離酸及總酸度皆上升,接近正常值。
再按以上丸方配服。
三診:半年后胃鏡復查,間變細胞未找到。患者欣喜。僅訴腹部略有氣脹隱痛,余癥皆除。胃失和降,久病入絡,再循原法舒肝調氣,清熱化瘀,丸藥緩圖,以善其后。照原方加烏梅、白芍、藤莉根、菝葜、五靈脂、丹參,蜜丸
(《黃一峰醫(yī)案醫(yī)話集》)
例五 李,男,胃痛已八年,多作于食后,三小時許,得食可稍緩,曾有黑糞史,其為潰瘍病,殆無疑義。方藥:
鳳凰衣、玉蝴蝶各30克 輕馬勃、象貝母各21克 血余炭、琥珀各15克 共研細末每服1.8克,一日三次,食前服。
患者經鋇餐造影確診為復合潰瘍,共服上方兩料,復查龕影消失,而告痊愈。
(朱良春整理:章次公先生生平及其學術思想簡介,《新醫(yī)藥雜志》1O:14,1978)
【評按】 胃痛又稱胃脘痛,不少中醫(yī)古籍或有稱之為“心痛“者,系指以胃脘部經常性疼痛為主的病證。發(fā)病原因多由憂思惱怒,肝失條達,橫逆犯胃,或脾不健運,胃失和降所致。其他尚可因火郁、血瘀而引起。例一證屬肝氣旺,肝脾不和,法以健脾舒肝和胃,從本治之,因其病程日久,加用乳、沒活血止痛,寓意較深。例二證屬氣滯血瘀郁久化熱,且有傷絡之象,治以活血化瘀止痛,調血以和氣。治在血而行在氣,佐以通下之元明粉,方治頗具膽識。例三屬血瘀,證候較著,故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待胃痛緩解,則續(xù)以理氣解郁活血之法,治有側重,法有緩急。例四系因濕法壅滯胃脘而作痛。故用龍膽草、藤莉根、菝葜苦泄降濁;蘇梗、陳皮、沉香、刺猬皮理氣消脹;金鈴、廣木香、烏藥、綠萼梅疏肝解郁;雞內金、麥芽消食助運,配以三七、五靈脂化瘀通絡;烏梅、白芍酸斂護陰。調治半年,非但癥狀改善、病理變化亦有良性改變,值得研究。例五西醫(yī)確證為復合性胃潰瘍,經治后 影消失。用藥獨特,方中鳳凰衣善治潰瘍不斂;玉蝴蝶舒肝和胃生肌,善治肝胃氣痛、瘡口不斂;馬勃解毒止血;象貝療瘡散結,琥珀散瘀止痛;血余消瘀止血,共研細末吞服,療效較好,是為章氏經驗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