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9g 澤瀉12g 白術(shù)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書為散劑,現(xiàn)在采用湯劑,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滲濕,化氣利水。
(主治)
主證:發(fā)熱頭痛,煩渴或渴欲飲水,水人則吐,小便不利,
脈浮或浮數(shù)。
副證:惡風(fēng),汗出,頭目眩暈;少腹脹滿;或水腫,身重,
或霍亂泄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證加減)
1.五苓散加味治療泌尿系結(jié)石:以白術(shù)、茯苓、地龍各
15g,桂枝、澤瀉、芒硝各15g,肉桂3g,豬苓6g,金錢草30g
為基本方。濕熱加黃柏、虎杖;陽虛加人參、制附片;陰虛加生
地、山萸肉;氣滯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術(shù);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舊醫(yī)論壇,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療小兒腎炎:五苓散加麻黃、黃芪、防己
制成片劑,治療小兒腎炎,屬風(fēng)水型,服藥后尿量即顯著增多,
水腫明顯消退,一般退腫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內(nèi)。
、 3.五苓散加味(春澤湯)治療尿潴留:五苓散加黃芪、黨
參,名春澤湯。
4.加味五苓散治療妊娠高血壓: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術(shù)12g,豬苓、澤瀉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為基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血壓高、頭暈?zāi)垦<酉?br>枯草、鉤藤、石決明各15g;頭痛、視物不清、惡心欲嘔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沖服)。水腫消退,血壓穩(wěn)定后
改為2---3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陜西中醫(yī),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療小兒鞘膜積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風(fēng)內(nèi)
服配合外治。
6.重劑五苓散治療腦積水:用漸增劑量方法,以重劑五苓
散加味,藥用茯苓、大腹皮各15g,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
各lOg,白術(shù)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脈絡(luò)膜病變:以豬
苓、地龍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術(shù)、葛根各12g,澤瀉
30g為基本方。初期黃斑區(qū)水腫甚者加蒼術(shù)、生薏苡仁、車前子;
水腫吸收而滲出多者加柴胡、枳殼、陳皮、昆布、海藻;黃斑區(qū)有
硬性滲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療慢性單純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決明、
楮實子、陳皮、菊花、蒼術(shù)。此為調(diào)整了眼內(nèi)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內(nèi)壓趨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藶生脈五苓
散為主。療效滿意。[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療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陸、黨參、赤芍與抗結(jié)核藥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縮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療肝硬化腹水:以豬苓、茯苓、澤瀉各
lO~15g。白術(shù)lO-20g,桂枝lO~12g為基本方.濕熱蘊結(jié)型
去桂枝,加茵陳、黃芩、黃連、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氣
滯型加柴胡、香附、枳殼、陳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紅花、當(dāng)歸、穿山甲、牡蠣;脾虛濕滯型加干姜,黨參、白術(shù)、
木香、薏苡仁;脾腎陽虛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黨參、白術(shù)
等;肝腎陰虛型去白術(shù)、桂枝,加山茱萸、山藥、丹皮、澤瀉、
青蒿、鱉甲等。每日l劑,水煎服,工個月為工千療程。[甘肅中
醫(yī),1997,(5):9]
12。五苓散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用五苓散(澤瀉、豬
苓、茯苓、白術(shù)及桂枝的比例為10:10:6:4;4,共為細(xì)面),
6—9個月L 5—3g,l歲6g,1.5歲9g,2歲12g,加水50ml煎
湯日分3—4次口服.[中國醫(yī)藥學(xué)報,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陳末10分.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者,名茵陳
五苓散。[金匱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
瀉不止,名胃苓湯。[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內(nèi)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醫(yī)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傷暑表里不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譫語,及癉瘧煩悶,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濟(jì)局方]
17.本方加人參、柴胡、麥門冬,名春澤湯。治伏暑發(fā)熱,
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兼治傷寒陰陽不分,疑二之間,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參(或黨參)亦名春澤湯;再加甘
草,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醫(yī)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氣虛衰,少氣懶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腫。
18.本方加蒼術(shù)、附子。治陽虛而寒濕內(nèi)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腫等證,名蒼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豬苓。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若冒眩
者,名澤瀉湯。[金匱要略]
20.本方去桂枝、豬苓、澤瀉,加生姜皮、大腹皮、陳皮。
治妊娠面目浮虛,四肢腫,如水氣,名曰胎腫,名生白術(shù)散。[校
注婦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豬苓,加麥門冬、桑白皮、紫蘇、檳榔、
術(shù)瓜、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
如瓜之狀,手按而凹陷,手起隨之而高突,喘滿倚息,不能轉(zhuǎn)
側(cè)...小便秘澀、溺出如割而絕少……名導(dǎo)水茯苓湯。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數(shù)而短,名茯苓琥珀
湯。
23.本方合小柴胡湯。治發(fā)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
操心煩,名柴苓湯。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
飲。
豬苓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膠,溫服,日 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熱利水,育陰生津。
(主治}
主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fā)熱,脈浮,舌質(zhì)紅,苔水滑。
副證:心煩不得眠,或咳,或嘔,或下利,脈細(xì)數(shù)。
(臨證加減)
1.熱淋:加篇蓄、通草、瞿麥,以清熱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薊、大黃炭、仙鶴草,以
涼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陰虛有熱:尿色深,加連翹、蒲公英
敗醬草、土茯苓,以清熱利濕。
4.急性腎盂腎炎陰虛型:加旱蓮草、女貞子、三七粉,以
滋陰涼血、止血。
5.腎結(jié)核陰虛:加生地、天冬、麥冬、元參、五味子、太
子參等滋陰涼血之味。
6.豬苓湯加減治療反復(fù)發(fā)作性尿路感染:以豬苓湯加減,
治療抗生素療效不佳,反復(fù)發(fā)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蓮草易
阿膠養(yǎng)陰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蓮加強(qiáng)抗菌消炎。[江蘇中醫(yī),
1994,(1):16]
7.豬苓湯化裁在腎系疾病的臨床應(yīng)用:以豬苓湯化裁,治
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功能衰竭等腎臟疾
病。對腎小球腎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湯、六味地黃丸加減;腎
病綜合征全身水腫者,合五皮飲驅(qū)逐水濕,效果顯著。[古方新甩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91]
8.豬苓湯加味治療乳糜尿;用豬苓湯加萆薢、黃柏、瞿麥、
生地、仙鶴草、白茅根,效果顯著。[中國農(nóng)村醫(yī)學(xué),1990,cs,:33]
9.豬苓湯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藥用生白術(shù)30~60g,豬苓、
茯苓各12~25g。氣滯濕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脹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螻、大腹皮等;夾熱加白
茅根、車前草;濕熱蘊結(jié)加黃芩、黃連、知母、大黃、板藍(lán)根、
山梔、虎杖、茵陳、枳實、厚樸、陳皮、砂仁;脾虛濕困加香砂
六君子湯、薏苡仁;肝腎陽虛加附子理中湯、濟(jì)生腎氣丸;便溏
加芡實、蓮子、扁豆或四神湯;肝腎陰虛加一貫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蘆瓢、車前草;鼻衄、齒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鱉蟲、水蛭、三棱、莪術(shù)、桃仁或大黃廑蟲丸;血白細(xì)
胞低重用黃芪、黃精、當(dāng)歸;紅細(xì)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膠、阿膠、
龜板、鱉甲等。頑固腹水用雙氫克尿塞25-50mg,安體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間隔3-5日;并補充血漿、
白蛋白、鮮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復(fù)肝湯(含黨參、
黃芪、黃精、鱉甲、龜板、生地、丹參、桃仁、土鱉蟲、制大黃、
虎杖、郁金、白術(shù)、云苓、板藍(lán)根、茵陳。劑量酌情而定),穩(wěn)定
后以蜜丸鞏固。
10。豬苓湯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藥用豬苓,阿膠(烊兌)
各20g,茯苓25g,澤瀉、車前子(包煎)各15g。氣虛加白參、
黃芪、白術(shù)、大棗;血虛加白芍;陰虛加龜板、鱉甲、枸杞子;
陽虛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參、郁金。每日1劑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ts,:16]
11.豬苓湯加味治療干燥綜合征:用豬苓湯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療繼發(fā)性口眼干燥綜合征,8周為工個療程。其依據(jù)是本綜
合征屬中醫(yī)“燥證”范疇,病機(jī)以初傷胃津,繼灼腎液,兼夾濕
熱為特點,這種燥濕兼具的病機(jī)模式恰與豬苓湯相似。[中國醫(yī)藥
學(xué)報,1994,(6):30]
12。豬苓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報道:豬苓湯組,口服
豬苓、澤瀉、阿膠各30g,茯苓15g,適當(dāng)補給不同濃度晶體液
和葡萄糖液.[中醫(yī)雜志,1982,c6,;34]
13。豬苓湯治頑固性嘔吐:陰傷而水熱互結(jié),氣化不利則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則渴欲飲水。陰虛火旺,水火失濟(jì),心腎不
交,則見心煩不得眠。若水邪下漬腸道,則可見下利;上千胃
腑,則可見嘔逆;上犯于肺,又可見咳。下利、嘔、咳皆因水邪
流竄所致,而主證則不離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與心煩不得眠。
14.本方去澤瀉、阿膠、滑石,加白術(shù),治“嘔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火者,”名豬苓散.[金匱要略]
15.同名異方四首
(1)豬苓湯: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書]
(2)豬苓湯: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份,為末,飲調(diào)方寸
匕,日三。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此
湯主之.[赤水玄珠]
(3)豬苓湯:豬苓、滑石、澤瀉、阿膠各等份,水煎.阿膠
烊化,食前溫服。治淋瀝。[濟(jì)生拔粹]
(4)豬苓湯:豬苓、黃芩、炒大黃、梔子、樸硝各一兩,為
粗末,每服五錢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黃。
文蛤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文蛤15g
研細(xì)末,服3~5g,以沸湯50ml沖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熱,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彌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
脈弦細(xì)。
注:潠灌者,潠為之外澆冷水,灌為內(nèi)飲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療法。
(臨證加減)
l.文蛤散治療消渴:曾使用治療消渴病的常規(guī)藥方,如人
參白虎湯、金匱腎氣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據(jù)“吐后渴欲得水
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之記載,又查閱
《本草綱目》關(guān)于文蛤的記述:“文蛤其味酸咸,斂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
爛”。故大膽把文蛤湯試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頗佳.
2。文蛤散的臨床應(yīng)用:本方藥性咸寒,一一脾虛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熱生津,軟堅化結(jié)之功,咸能軟堅散
結(jié),故用于癭瘤、瘰疬、痰核和其他無名腫毒等癥;寒能清熱利
濕止渴,故能療肺熱喘嗽,水腫脹滿,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癥。將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飲水不止之消渴癥,病屬肺胃有熱而渴者。
②痰熱咳喘:曾用貝母瓜蔞散加黛蛤散,治療嗆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氣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氣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癭瘤:用于結(jié)節(jié)性甲狀腺腫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貝母等。 [張仲景藥法研究.北京: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臨床應(yīng)用:本方藥只一味,張仲景將其用
于消渴癥,現(xiàn)臨床常將其配瓜蔞、川貝母,以清化熱痰,故用于
熱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熱利濕;加麥冬、花粉、石斛、蘆根等,以清熱生津止渴。[實
用經(jīng)方集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療咳喘:楊百蔸教授常將此方用于痰熱咳
喘,認(rèn)為蛤粉具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但很少單獨使用,常與清
肺化痰的瀉白散、清氣化痰丸、麻杏石甘湯、貝母瓜蔞散等聯(lián)合
使用,療效甚佳。[實用經(jīng)方集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43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