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秋季腹瀉,按其臨床表現(xiàn)可辨證分為三種。
寒濕泄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臭味不濃或伴嘔吐,四肢欠溫,不渴,溲清,舌淡苔白。此為寒濕傷脾,運化失司,清濁不分。治當芳香化濕,溫中運脾。選方:異功散加味。藥用: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陳皮、煨姜、藿香、蘇葉、烏梅、木瓜等。
濕熱泄瀉:大便水樣似蛋花湯,黃色或醬褐色,瀉時呈噴射狀,有熱臭氣,小便短赤,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肛門鮮紅。
此為寒濕不解,郁而化熱,積熱下迫大腸,傳導失司。治當清腸泄熱。方選葛根芩連湯。藥用:葛根、黃連、茯苓、澤瀉、六一散、馬齒莧、黃芩、烏梅等。
脾虛泄瀉:泄瀉久不痊愈,大便稀溏,時輕時重,帶有不消化食物,納差,精神不振,面色不華,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此為小兒脾常不足,脾虛運化無力所致。治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藥用:黨參、茯苓、白術、扁豆、山藥、苡米、砂仁、煨姜、訶子、烏梅等。
筆者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喜用酸收之品,如石榴皮、烏梅、木瓜、訶子、五味子、白芍等藥,效果顯著。
這是因為小兒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脾胃功能失調(diào)后,肝氣往往乘機橫逆,而出現(xiàn)嘔吐腹瀉,同時小兒吐瀉易損失津液,用酸收法可以減少陰津陽氣的耗散,“澀以固脫”正是適合該病病機的治療方法。
應用酸收法必須在辨證前提下結(jié)合具體證候?qū)徸C求因。如用真人養(yǎng)臟湯,痛瀉要加入烏梅、木瓜等;如用芍藥甘草湯,要加烏梅、石斛、沙參、太子參等;如用葛根芩連湯,要加烏梅、石榴皮等;如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湯、赤石脂禹余糧湯,要加烏梅,訶子等。
筆者認為對小兒秋季腹瀉而言,不可單純用“利小便以實大便”一法,因為這種腹瀉,津液易傷,若利小便則犯虛之又虛之誤。其次,醫(yī)家如畏懼“收澀留邪”而坐視津氣滑脫,亦往往釀成陰傷陽衰重證,不可不慎。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看,酸收之品有抗菌、抗病毒之作用,臨床實踐亦證實,使用酸澀之品對秋季腹瀉確有顯著療效.(江蘇省寶應縣中醫(yī)醫(yī)院李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