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為什么我很喜歡東周時代的春秋君子風度

          春秋人的獨立人格 

          我始終最喜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那時期的人有共鳴,理解那個時代的人。

          那個時期還沒有皇權和儒家三綱五常的約束。人之間更多的是平等,更多的是個性的張揚,更多的是獨立的人格。

          魏國宰相公叔痤病危的時候,魏王問他誰可以繼任,他推薦了門下舍人商鞅,魏王說相國老糊涂了,公叔痤見魏王不用他,就勸他把商鞅殺了,別讓他輔佐別國,魏王笑而不語。

          魏王走后,公叔痤召來商鞅,說我推薦你接替我的職位,魏王不愿意,我就勸他殺了你,免為別國所用,我盡了臣子和宰相的義務,現在我要盡我主人和朋友的義務,告訴你魏王要派人來殺你了,你快逃吧。

          晉國發(fā)生反亂,一對兄弟(東周列國志里作 羊舌,可能是叔向 叔魚)也被牽連,被老臣祁奚保了下來,弟弟想去登門感謝,哥哥說人家不是為了私交,你去肯定不讓進門(“彼為社稷,非為我,往謝,必不納”)。果然弟弟去了之后被人轟了出來?!拔腋銈儧]有什么私交,我保下你們純粹是為了國家利益。你們不必來謝我,走吧?!焙髞砻鞒砥谛祀A也碰到同樣的情況。

          晉悼公問祁奚:你看誰適合做中軍元帥?(當時也是最高執(zhí)政官,春秋時期文武不分)。祁奚說:“解狐不錯”。晉悼公問:“他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回答:“你問誰適合當中軍元帥,沒問誰是我仇人?!保ň龁柨?,非問臣之仇也)。然后問一個職位的時候,又推舉了自己的兒子。之后不論唐宋明,都有大臣拉幫結派地斗,像這樣的君子,已經沒有了。

          廉頗藺相如的事跡應該所有人都知道,廉頗作為大將不服藺相如耍作外交使節(jié)的功勞,到處侮辱他,藺相如怕惹事也就回避,他的門客就怪他太膽小,藺相如說,廉頗再厲害也不如秦王吧,我在繩池會和和氏璧的事上當場喝斥秦王,我不怕秦王還怕廉頗嗎,我和廉頗斗,對趙國不好,這話傳到廉頗耳朵里,廉頗自己背著打人用的荊條去找藺相如道歉,光著上身讓他打。后世好像還沒見到有人像藺相如這樣顧全大局的,也沒見像廉頗這樣自省自我懲罰的。

          相傳周武王打仗的時候,鞋帶散了,專門給他系鞋帶的人不在,旁邊的人都看著他系鞋帶,沒人敢上去越俎代庖。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賈季逃到狄國,趙宣子趙盾派臾駢把他的妻小送過去。賈季曾經在閱兵時羞辱過臾駢,臾駢的隨從要殺賈季的家小,臾駢阻止說:“《前傳》說,和別人的仇恨,不波及他的后代?!壁w宣子出于對賈季的禮貌,派我護送他的家小,我依靠趙宣子信任我,借機自己而報私仇,這不勇(不是自己獨立報仇),報自己的仇增加自己的敵人,這不明智,以私怨搞砸公事,這不忠。我失去這三個特點,怎么為夫子(趙宣子)服務?因此把賈季妻小家用全部整理好,自己親自送到邊境。

          原文摘錄:《前傳》有之曰:“'敵怨敵惠,不在后嗣?!抑酪?。夫子禮于賈季,我以其寵報私怨,無乃不可乎?介人之寵,非勇也;損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釋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左傳》里的子就表示某先生,因尊稱只稱第一字,《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說“孟子”指的是孟明視。還有一個也是這樣的。左傳原文是宣子,應該是趙宣子,就是夏天的太陽趙盾。

          周天子割讓八座城給晉文公,有一座叫“原”的城不肯歸順晉國,晉文公就說,攻城三天,三天攻不下就放棄了。到第三天,眼看就要攻下了,時間到了,晉文公舍不得,但還是依照諾言撤走了,那座城的人感慕晉文公高義,也就找人追上離開的晉軍請求歸順。

          魏文侯和部長虞人約好打獵,喝到一半的時候想了起來,當時下大雨,他也不顧,兩個人在林中相遇,跑了一天,累死。當時沒有手機。所以,尾生這樣的人也之在春秋有,秦漢以來兩千年未有。

          天下為重

          晉靈公派人行刺趙盾,刺客看到趙盾早上早早起來穿好朝服考慮國事,累得睡了,覺得這樣國家棟梁不該殺,不殺又不能完成任務,就觸樹而死。

          衛(wèi)國一次內亂,大夫石碏平定了叛亂,他的兒子參與了叛亂,衛(wèi)國人念他功大,都想免了他兒子的罪,可他力排眾議,一定要當眾處死自己那個參與反亂的兒子。相比之下,之后的趙盾就不如他了。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繼任者,也不推薦自己的好友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

          秦國護送公子夷吾回晉繼位后,公子夷吾恩將仇報打擊秦軍,恰巧晉國發(fā)生饑荒,秦國一致認為晉國活該,秦穆公說:晉國是活該,晉侯如此惡行,但是受饑荒的是晉國老百姓,晉國老百姓并沒有錯,所以還是大量送糧食給晉國度過難關。

          晉國的國君信了讒言要殺兒子,人家勸兒子反抗,兒子說,我要是反抗了,國家就會起內亂,我要是出逃了,諸侯間都知道了我國國君父子不和的丑事,這兩種做法對國家都不好,既然國君要抓我,我還是待在家里吧,春秋早期很多王子都這樣。

          楚國的國王要殺一個王子,王子在往前走,有個人為了救王子就冒充王子去讓他們殺了,結果王子又折回去找到他們說你殺錯了,那個不是我,再主動就戮。

          衛(wèi)國也發(fā)生同樣的事,那時候的王子們受的教育就是這個風格,詩經《乘舟》中“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就是為他們而做的。

          那時的人就是如此純真。

          尊重史官

          趙盾族弟趙穿殺了晉國國君,史官董狐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去跟他解釋,當時趙盾在晉國的權勢,想殺誰殺誰,先、狐等從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就是不敢動董狐,只好讓他這樣寫。

          同樣在齊國,崔抒因為齊國史官寫“崔抒弒其君”就殺掉他,換他弟弟來寫還是這句依舊殺,殺了兄弟三個人,第四個人依舊如此,甚至鄰國的史官跑過來要接替崗位,他也終于屈服了,不再殺史官兄弟的第四個弟弟。其實以慶封的權勢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讓后人不知道慶封弒其君,但他還是給歷史留下了一份光彩。所以有一段評論說:我們要極力贊美的不是太史一家子犟種,而是崔杼這個慫貨。秉筆直書固然可敬,但讓“崔杼弒其君”這一筆留史的,正是崔杼自己。

          晉國一些貴族對董安于不滿,就對執(zhí)政的趙文子說,范、中行兩家族的叛亂,是趙氏的謀臣董安于引起的,晉國有命,始禍者死,請殺了董安于,換晉國安寧。這很像后來晁錯的劇情。當時范、中行兩家正在進攻趙氏。這董安于就是董狐的后代。董安于聽說后說,人誰不死,我的死能換取晉國安寧,趙氏安定,那一定值得,于是他果斷地上吊了。后來智伯攻打趙氏,后來的趙襄子趙無恤根據老爹趙簡子的囑咐,不論多遠都逃到晉陽,晉陽就是董安于給造的,城墻使用青銅取代了傳統(tǒng)的木質,墻骨也用堅韌的植物(堅果?)建造,抵擋了知伯的水攻。

          智伯瑤以國士待豫讓,智伯瑤覆滅后,豫讓要去行刺趙無恤,被趙無恤發(fā)現后,說:智伯死后,黨羽很多都投降了,還有一個人肯單獨為他報仇,敬佩他是個有理想的勇士,他爺爺又是全晉國聞名的俠客,就放了他,以后自己躲開他這個刺客就是了。

          豫讓為了偽裝自己,化妝變聲整容,他從前的同事在智伯瑤覆滅之后投靠了趙無恤,看到他,認了出來,說你何苦自殘,如果投靠趙無恤,肯定能飛黃騰達。

          豫讓回答:我要是侍奉趙無恤,再刺殺他就是不忠,我要讓以后懷二心背叛主君的人,提到我而感到羞愧??墒?,多少年過去了,可有哪個亂臣賊子內奸反賊被豫讓感動過。為此,豫讓不惜毀容,結果聲音被老婆認出來,又自己吞碳變聲。

          再次被抓之后,趙無恤跟他說“豫讓,你上次行刺我的事,全晉陽城無人不曉,列國豪俠之士提到你的事跡也肅然起敬,你還要行刺于我,是為什么?”他說為智伯瑤報仇,趙無恤問他:以前作為范氏、中行氏的家臣,為什么不為他們報仇,豫讓回答:范氏、中行氏以眾人禮待我,我以眾人禮報答,智伯瑤和我同吃同穿同睡,以國士待我,故我以國士報之。

          趙無恤說,之前我敬重你是個勇士,所以放了你,并且避著你。這次你自行了斷吧。(算是最客氣的死刑)豫讓知道自己這是最后一次行刺并失敗了,感謝趙無恤前次的寬舒,并認命這次的死罪,還有最后一個愿望,就請趙無恤把衣服給他刺,算了卻他為智伯瑤報仇的心愿。

          趙無恤感慨于他的執(zhí)著,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讓他用刀刺,豫讓用力連刺三下,大聲喊為智伯瑤報了仇,了卻心愿,隨即自刎。

          秦穆公護送晉公子夷吾入晉國繼位,公子夷吾曾許諾割河西五城,但是繼位后就和秦國對著干,被秦國打敗后,秦穆公知道夷吾不愿意割讓五城,也就不勉強他了。

          晉國大夫士會逃難到秦國,想回晉國,他設計出使晉國,并先讓秦穆公對著黃河發(fā)誓好好對待他的家人,秦穆公事后發(fā)現上當,雖然不情愿,也就把他的家屬送回晉國。

          秦穆公最喜歡的馬跑丟了,追到的時候發(fā)現被農民吃了,按當時的法律和觀念是可以治罪農民的,但他想想,馬已經死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還給他們酒喝,說吃馬肉不喝酒不好,你們吃了吧。

          楚國圍攻宋國,晉國使者要進城被楚國捉住了,楚莊王讓使者喊喪氣的話,使者卻大喊說晉國馬上就來救你們,后世很多人這樣都是被殺的,但是楚莊王很佩服他的勇氣,沒有殺他。

          春秋時期,殺使者、關押使者的事很少,晉國先軫干過一次,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這個規(guī)矩被秦國屢次破壞,在春秋之后,打仗殺使者很常見。

          吳國公子慶忌像呂布一樣勇猛,矮小瘦弱的要離去當他的侍衛(wèi),乘機殺他得手,重傷的要離拎起他的腳把他泡在水里再提上來三次,衛(wèi)士要殺要離,慶忌說不要殺他這樣的勇士,要離當場自殺了。

          公而忘私

          魯國在一次國際糾紛中抱錯了大腿,得罪了晉國,后來準備重新抱上晉國的大腿,就派大臣嬰齊去交涉。晉國接見的是權臣郤犨,不愿意就此原諒魯國,但是很欣賞魯國大臣嬰齊,覺得對方人不錯,就說要為對方請封邑,嬰齊說,感謝您的厚愛,我此來奉寡君之命來達成外交任務,如果您能讓我完成任務答應我主君所請,那就是您對我最大的恩賜了,我怎么還好意思開口問您索要其他東西呢。(承寡君之命以請,若得所請,吾子之賜多矣,又何求。)

          知恩圖報

          楚國一次宴會,一個姓唐的小將調戲了妃子,妃子抓了他頭盔上的紅纓,楚王讓所有人摘下頭盔,以保護這個小將,后來這個小將努力沖鋒,報答楚王恩德。

          當然也有晉惠公這樣的人,以德報怨,但是是遭到全天下人唾棄的。當時晉國人都不服他。

          淡泊名利

          介子推看不慣狐偃等人,于是在護送晉公子重耳回國繼位后,隱居了起來,他鄰居寫了詩贊揚他的功德,晉文公重耳圍了那座山要找他出來答謝,最后魏姓武士放火想引他出來,可是介子推被燒死了。晉文公每年這時候紀念他,這也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心智清明

          找介子推時燒山的魏姓武士有個年輕的婢女,他曾吩咐自己的兒子們?yōu)殒九覀€好人家嫁了,但是臨死前改主意讓婢女殉葬。他的兒子魏顆主張從遵從他神智清醒時的話,就為婢女嫁了個好人家。

          遵守古制

          燕國被北方異族攻滅,齊桓候為他們復了國,燕君相送不舍,不知不覺就出了國境,齊桓候說:“自古國君相送不出國境,你現在送到這里,我們不能違反了古禮,這塊地送給你,就不違反古禮了?!贝说匾院缶徒凶鲅嗔?。

          項羽后期形勢很不利,他的一位部將早已投降了英布,看到故主在陣中艱苦地左沖右突,很是同情,就建議英布進行一些部署,等英布部署完,才發(fā)現部將是為了緩解項羽壓力而設的計,英布心理雖然有些氣,但也不怪罪他,反而感覺他思念故主是有義氣的人,英布自己也曾經是項羽的先鋒大將。

          鄭國的公子出奔逃到晉國,正好晉文公要討伐鄭國,鄭國公子說,鄭國是他的故國,不想參與對故國的圍攻,晉文公同意了。后來晉鄭和解,鄭伯捷要不行了,這個公子回去做了鄭國的世子。

          楚國有一次打敗陳國,想借機吞并,有個大臣(字太難打了)勸諫楚王不聽,于是威脅了楚王,楚王聽了他之后,他說,自己威脅國君是罪(春秋時期不是死罪),砍自己一只腳作為懲罰。楚國以前的規(guī)矩,沒打勝仗的部隊不許進城,他守城的時候就沒讓國君進城,等國君重新打了勝仗才讓他進城,但是國君傷勢沒能及時治療感染擴散去世了,他也自殺了。

          晉國元帥先軫聽說晉侯放走了被俘的秦國將領,對主君吐了唾沫,然后他說:“侮辱了主君的人怎么可以不受懲罰?!本兔撊ゼ纂袏^勇殺到狄陣求死。

          公平作戰(zhàn) 騎士風度 任義待人 按規(guī)則打仗

          在崤山伏擊戰(zhàn)之前,春秋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全是堂堂正正地行軍到指定地點比武,堂堂正正地比試,三軍依次一對一打,叫“觀兵”。不偷襲,不搞計謀。

          宋襄公是最后一個維護規(guī)則的人。

          當時的史書都贊揚宋襄公。

          秦國要撤退,晉國準備伏擊打殲滅戰(zhàn),晉國將軍趙穿趁著秦國使者在的時候大聲喊了出來,表示自己不乘人之危,打贏對方靠堂堂正正的正面對決。

          晉國和齊國打仗,齊國將領去晉國大營挑戰(zhàn),按規(guī)矩不能多帶箭,達成任務就撤回。晉軍小分隊追擊,齊國將軍的箭因為按規(guī)矩帶得少射完了,就最后一枝箭射了旁邊一頭鹿,獻給追擊的晉軍。晉軍因為對方是來獻鹿的,就不抓對方,拿了鹿放對方回去。

          歐洲教廷有一次迫害一些不信基督教的德國人“阿米須”族,追的人落水了,這個逃的人回身救了他,但是教廷的人還抓他了。要是在春秋,這個追的人獲救后是絕對不會再抓他的,畫地為牢這種自覺,也只有春秋時期才有,唐朝不可能有。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華豹之戰(zhàn)十分典型。雙方戰(zhàn)車在赭丘相遇,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標。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意思是戰(zhàn)爭的規(guī)則是雙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規(guī)則,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結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華豹。史書并沒有嘲笑華豹愚蠢,相反卻肯定他以生命維護了武士的尊嚴。

          現在很多人說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失算什么,這完全是扯談。

          古代日耳曼人都有規(guī)矩,即使有仇,但人家是客人,招待客人,是不可以傷害客人的。

          要抓人,以后堂堂正正地以后去抓。所以李小龍第一次去個美國的日本酒館,要找對方比武,對方說他是客人,拒絕和他比武,說等他下次以比武者的身份次來才肯比武。

          項羽當時也是如此,他何嘗不想殺了劉邦,但是絕對不能請人家來吃飯做掉他,太下作了,項羽當時志在得天下,當然不能用小人的手段。范增作為亞夫,不好當面阻止,自己不出面組織項莊,已經很給亞夫面子了。

          后代就不管那么多了,各種“鴻門宴”計謀數不勝數。其實吳國公子光暗殺吳王僚已經是打破這種規(guī)矩了,因為吳王僚平時包得粽子似的,一般辦法已經無法除掉他。

          誠信待人

          楚國圍攻宋國,宋國撐不下去了,宋國司馬華元潛入楚營劫持楚國司馬,告訴他城內易子而食,希望楚軍撤退,楚國司馬告訴他說他們自己糧食也差不多了。楚王知道后怪他泄露軍事機密,司馬說“匹夫之交尚不欺人,況我大國司馬乎,人家已經告訴我了,我怎么還可以欺騙人家?!彼螄f,可以投降,但不能是屈辱地像鄭國一樣作城下之盟,如果楚軍能撤出城外十里,宋國自然恭恭敬敬地投降,如果楚國要城下之盟,那么對不起宋國要血戰(zhàn)到底。后來楚軍依言放棄圍城工事,撤出十里,宋國也按照諾言投降。

          齊桓候會盟的時候被曹沫劫持,要歸還田地,這種劫持時的許諾是可以作廢的,但是齊桓侯還是歸還了。

          曹操的老朋友許攸去看他,曹操就不對他說實話,雖然也有戰(zhàn)場防間諜的考慮。

          注重諾言

          吳國雄起之后打敗齊國,和晉國在黃池爭霸會盟,期間雖然為爭先歃血,但是諾言中有“好惡同之”,吳王夫差老窩被越王勾踐掏了,被越國攻城奄奄一息。晉國趙無恤(《左傳》作趙孟,度娘說是趙鞅,根據上下文看可能是趙無恤)聽說后,自減飲食三等,別人問起他,他才說了當年和吳國會盟時的承諾,我晉國無法出兵救援吳國,我只有降低飲食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于是派人去慰問吳王。勾踐也很爽快地讓他進城見吳王。

          趙無恤的母親是狄人被俘虜的女子,他是庶子沒地位的,后來算命先生跟他父親趙簡子趙鞅說,趙無恤才是將才,真正的繼承人。后來經過尋寶等一系列考察,趙鞅確立趙無恤世子的地位。趙無恤后來也知道,他死后把家主之位回傳給侄子,也就是趙鞅本來的繼承人的繼承人,這種古風在春秋時期雖不常見,但是吳國、宋國也有過類似的讓賢情況。

          鄭莊公被母親討厭,他母親幫助小兒子要顛覆鄭莊公,他很氣地說:“不及黃泉,勿相見也。”在穎考叔的勸說下,他原諒了母親,但自己說的話不能反悔,于是找人挖了地道,黃色的泉水作“黃泉”。與母親相見,后來“大隧之道” “其樂融融”這樣的成語也從此流傳至今。

          吳王闔閭大軍伐楚,楚王逃到曾經的附庸國隨國,吳軍也追到隨國宮殿附近,要隨國交出楚王,說如果交出,可以分給隨國漢陽之田地。楚國公子子期長得像楚王,他自告奮勇冒充楚王去被捕讓真楚王逃出去。隨國人回復吳國使者說,楚與隨世代盟約,不能因為朋友有難而出賣盟友。

          同時,楚臣申包胥到秦廷搬救兵,秦王說您遠道而來先去旅館休息吧,申包胥說,我的主君現在還在草叢中躲避吳國追兵,我怎么好意思睡旅館!秦國本來不肯出兵,不符合秦國利益,申包胥靠著秦庭的柱子一直哭,哭聲不絕,不吃不喝,也是以他個人的毅力感動秦國公卿,既然人家這么努力付出,也必須給人回報,于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興于師,修我戈矛”成為詩經中最著名的歌。

          衛(wèi)國被北方異族攻滅了,衛(wèi)國的大臣找到衛(wèi)國國君暴露在外的尸體,國君肢體破碎,心臟也暴露在外面,他為了讓國君尸體的心臟有安葬,就挖開自己肚子把心臟挖出來,然后把國君的心臟放進去。

          鄭莊公和周天子有了矛盾打仗了,周天子戰(zhàn)敗受傷,鄭莊公還派人去慰問。

          魯襄公四年,陳國不想當楚國小弟,楚國出兵討伐陳國,半路上聽到陳國國君死了,于是禮不伐喪撤兵了。

          穆叔前往拜見晉國大臣,晉侯讓樂器奏《肆夏》第三樂章,他不拜,讓樂工唱《文王》第三樂章,他不拜,讓歌手唱《鹿鳴》三曲,穆叔拜了三拜,韓獻子問他“你因為受主君的任命而受辱地到我們這破爛地方來(自謙說自己地方爛,春秋習慣謙虛如此,原文:子以君命辱于鄙邑)”,大曲不拜拜小曲,是為什么?穆叔回答:《肆夏》是天子招待諸侯的禮儀,我不敢聽到,《文王》是兩國國君相見的禮儀,我也不敢參與,《鹿鳴》是君王嘉獎寡君的,《四牡》是國君慰勞使臣的,《皇皇者華》是教導人咨詢疑問的,我受到這樣的教導,怎么敢不再三拜謝呢。

          晉悼公的弟弟楊干擾亂隊伍,他的仆人被魏絳正法了,悼公很憤怒要滅了魏絳,魏絳也知道了,去請罪,留了封信,說大王的軍隊不威武,是我這執(zhí)事失職,我教導不好,以至于用了刑罰。下臣罪過大,怎么敢不服從主君的話而激怒主君?請讓司寇懲罰我吧。晉悼公聽到后,鞋子也顧不上穿,跑出去赦免了魏絳,說:“我的弟弟不能遵守行伍,擾亂了軍紀,也是我的過失,你不要讓我再犯錯?!?/p>

          秦漢之后,有過大量的全族株連,再也沒有人像程嬰和公孫杵臼那樣的舍人家臣。

          晉國和楚國交換戰(zhàn)俘和尸體,晉國被俘的人知瑩將被送回晉國,楚王問他你怪我嗎?(子其怨我乎?)他回答說:兩國交兵,我沒有本事,被抓,沒有拿我像別的俘虜一樣用血途在鼓上,已經是大王開恩,又敢怨誰?!岸稳?,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p>

          楚王又問那你感激我嗎?(然則德我乎)他說兩國交好互換俘虜,可惜我并沒有參與和談作貢獻,又敢感激誰呢?

          楚王又問他:子歸,何以報我?他說我不被人恨,您也不被人感恩,無怨無德,不知所報。楚王說:那你總有想法說說吧。他說如果我回去被殺了,死且不朽,如果他們安排我任務,我將全力完成,即使遇到大王的部下也不退縮,竭盡全力不惜生命來完成任務,以報答大王的不殺之恩。

          楚王說“晉未可與爭?!焙翊@個俘虜,讓他回晉國。<左傳 成公三年>

          自尊人格

          瀟水也曾說(大意):春秋時期,國君侮辱臣子,臣子有的忍受不住,當場就做掉國君,比如宋國南宮長萬。漢之后儒家強調忠君思想,君主無論怎么侮辱臣子,臣子也只能撅起屁股默默忍受,沒有了獨立的人格。

          讓賢

          雖然有兄弟相爭,但是宋國子魚兄弟、吳國季札四兄弟等讓賢也有。

          趙簡子鞅的車右少室周業(yè)余時間鍛煉武藝,和牛談比武,幾個回合下來大敗,于是就把牛談推薦給趙簡子取代自己的位置。為了自己的職位上能有更好的人能履行職責,不顧自己就此失業(yè),敬業(yè)如此!

          屬下公平

          趙簡子攻打衛(wèi)國,自己拿著盾牌在安全處指揮,他是主帥,但是旁邊的人不滿意,他知道了,于是撤掉盾牌,走入敵人的射程之內。

          敬重勇士

          齊國太后羞辱晉國使者郤克,雙方打了一仗,齊軍作戰(zhàn)很猛,齊頃侯組織了一輪齊射,晉軍主帥郤克都身上中了箭,血一直流到鞋子上。他說他撐不住了,敲不動鼓了,這時候駕駛員解張說,我的手臂和肘被射穿,左邊的車輪全紅色了。我們車上有帥旗,全軍根據我們的舞旗敲鼓指揮進退(師之耳目,在吾旗鼓),是全軍關注的地方,如果我們撐不住,帥旗一退,全軍就潰退了,整場戰(zhàn)役戰(zhàn)敗了我們就是罪人。說完拔掉身上的箭,把韁繩合到一個手里,另外一個手也拿起骨槌幫著敲鼓,越敲越響,鼓舞士氣,終于又頂住了齊軍一次猛攻。解張一個手控制不住韁繩,馬亂跑,高高的帥旗沖入對方陣中,晉軍以為中軍突破了,跟著往前沖了出去,最終終于把齊軍給打垮了。

          齊國戰(zhàn)敗,保衛(wèi)齊侯的車右保鏢逢丑父和齊侯換裝,讓齊侯去取水,逃了。

          韓厥的戰(zhàn)車追上了齊侯的戰(zhàn)車,把他逼停,韓厥慢慢下車走到齊侯戰(zhàn)車前,手中端著酒杯和玉,采用外交時拜見其他諸侯國君的禮節(jié),對齊傾侯道歉說,下臣不幸,不能逃避軍役,又不能臨陣脫逃害兩國國君蒙羞。國家沒有其他人,就讓我這樣不稱職的人來作戰(zhàn),害貴君受驚了。(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下臣我韓厥是軍士,愿意為君侯您駕車,請您不吝往我們這里來一趟。(厥忝在戎行,愿御君侯,以辱臨于鄙邑。)古人請人家來都很客氣,顯示自己這里不好,讓別人來這里是羞辱別人,以自謙自己這里不好。抓對方的主君也是很有風度的,但是本職工作俘虜對方主君的任務不能不完成。但他其實擺了個金館長的表情,說:“請跟我走一趟”。

          請跟我走一趟

          齊頃侯的車右逢丑父見保護不了主君脫險,就先和主君換了衣服,韓厥到了之后,使喚齊頃侯去為他取水。晉軍主帥郤克認得齊頃侯,發(fā)現金蟬脫殼逃了,說:“欺三軍者,按軍法罪應死”。逢丑父很自豪地說:“我逢丑父今天雖然戰(zhàn)敗,也盡了保護主公的責任,保住了我家主公性命,自古以來還沒有人這樣,請大家記得,古今第一個犧牲自己保護主君脫險的人是我逢丑父?!?。晉帥非常敬佩他的勇敢,就免了他死罪。齊頃侯逃出來后,為了救逢丑父,親自帶殘軍突入晉軍陣中,齊國重臣勸他不要這樣,他說“逢丑父代寡人陷于陣中,未知生死,寡人坐不安席,是以求之”。后來晉軍大舉反擊,攻勢太猛,齊頃侯才不得不撤退回臨淄。

          公而忘私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晉楚兩國一百多年來圍繞鄭國宗主權進行的中原爭霸戰(zhàn)。一共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會戰(zhàn),第一次城濮之戰(zhàn)晉軍后退轉向二打一打敗楚軍,第二次邲之戰(zhàn)晉軍冒進被楚軍趕到河里大敗,第三次鄢陵之戰(zhàn),雙方再度決戰(zhàn)。

          之前晉軍大將范文子不想打,郤至說:“我大晉有三恥,韓原之戰(zhàn)被秦軍反敗為勝(惠公不振旅),箕之戰(zhàn)元帥先軫被敵軍斬首,邲之戰(zhàn)被楚軍趕到水里淹死無數,這都是我國家的恥辱,這次躲避楚軍又會增加恥辱?!狈段淖诱f:“之前是有原因的,對手秦、楚、狄、齊都是列強,現在他們的后代弱了,三強都買我國的帳,只有楚國不服我國,自古只有圣人能無內憂外患,我們哪比得上圣人,外寧必有內憂。有楚國這樣的外敵,我國諸臣會團結起來對付他,而不至于內斗?!?/p>

          楚軍趁著天蒙蒙亮的時候,摸到晉軍大營之外,準備包圍并偷襲晉軍。晉軍已經來不及出營布陣了,眼看就要被無陣法地群毆,眾人正沒有辦法的時候,范文子的兒子在軍中,說“把井灶填平了,把營帳收起來騰地方,就在營中列戰(zhàn)車陣。”眾將都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他爹想得更遠,如果戰(zhàn)敗了,大家還能團結一心對抗楚國,要是打贏楚國,晉國在中原獨孤求敗,那些大臣就更恣意妄為爭權奪利了。所以抄起長矛就往他兒子身上刺,被其他將軍們攔住。

          于是晉軍也開始在營內布陣,楚共王爬到一個很高的瞭望臺上觀察晉營動向,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一個晉國外逃的叛臣,叛臣了解晉營規(guī)則,告訴他先是眾將在商量問題,決定交戰(zhàn),然后占卜,戰(zhàn)前宣誓,調度軍隊。同樣楚國也有叛臣在晉國,也同樣把楚軍的動向解釋給晉國將軍們。晉國占卜結果是復卦,坤上震下。

          楚共王還在盤算要不要和晉軍決戰(zhàn),晉軍完成了戰(zhàn)前一系列動作后,在營里列完陣就往前沖鋒了。欒書和范文子的私人部隊護著晉厲公的戰(zhàn)車從左右兩邊轟隆隆地開出,晉厲公的戰(zhàn)車沒地方拐,前面有個水坑也無法規(guī)避,陷進去了。

          楚共王的一個王子看到了,率領親兵沖了過來,要活捉晉侯。晉軍元帥欒書看到了,要把主君接到自己的戰(zhàn)車上,元帥的兒子是君主的保鏢,乘著車大喊“書,我的任務是保護國君,你的任務是指揮軍隊,我會盡好責任,你也要盡你的責任,你是中軍元帥,你去接主公,誰來指揮部隊,我是主公車右,主公由我來保護?!逼渲兄苯臃Q呼了父親的名字,在一般場合是不允許的,但是戰(zhàn)場上戰(zhàn)事為大,為公事而直呼對方姓名,而不顧兩人私下的父子關系,事后也都因為理解先公后私,沒有人怪罪他的行為。

          欒書聽了之后就停下,他兒子跳下車,奮力把晉侯的戰(zhàn)車從水坑里推上去,欒書則活捉了沖過來的楚國王子。

          楚共王要去救兒子,被晉將呂锜射中一只眼睛,他急忙叫來養(yǎng)由基,給他兩支箭讓他射對方,別人的界面大概像某某無雙basara,養(yǎng)由基的界面是CS,養(yǎng)由基按下4、3換上重狙,打開瞄準外掛,對準呂锜,一箭爆頭。戰(zhàn)前訓練的時候養(yǎng)由基射箭非常好,楚共王不喜歡,把他的箭沒收了,所以他沒箭,要給他箭才能射。

          楚國仍然遵守春秋時期三軍一對一作戰(zhàn),而晉人當時已經學會了后退轉向二打一,所以分別打殘了楚軍兩翼,對楚中軍進行合圍。

          楚共王也就只能邊打邊退,楚兵一邊撤退一邊朝后射擊,晉軍戰(zhàn)車排成一字陣往前壓,舉起盾牌護住車上三人,像一堵墻一樣黑壓壓地撲過來。楚軍靠養(yǎng)由基的連續(xù)放箭和另外一個人把人當手榴彈扔過去阻滯了晉軍進攻的步伐,楚軍暫時穩(wěn)住了陣腳,楚王雖然受了傷,但一直在擂鼓沒有停過,之前郤克與齊國打仗,由于齊國兵武藝高強,漸漸支撐不住,就是他始終在擂鼓和指揮,晉軍最終守住撐到齊軍先崩潰。

          郤至在混戰(zhàn)中遇到了楚王,仍然遵守古代外臣(其他諸侯的臣子相對某一諸侯稱為外臣)見諸侯的禮節(jié),站到下風頭。楚王也派人去跟他按諸侯見外臣的禮節(jié)打招呼,因為還在打仗,郤至就把本來要拜諸侯的禮節(jié)朝使者拜了,和使者告別。

          韓厥的部下說快去追楚王,韓厥說“不可再辱國君?!?/p>

          鄭國在楚國一邊作戰(zhàn),鄭伯的戰(zhàn)車要逃不出去了,車右唐茍對御者(駕駛員)說,你比我能干,帶國君逃到安全地帶的任務交給你了,我去拖延他們時間,跳下戰(zhàn)車擋住敵人,戰(zhàn)死了。(子以君免,我請止)

          欒堿(金字旁)曾經碰到楚國大夫子重,跟他說晉軍作戰(zhàn)特點整和暇,如今晉軍隊伍也混亂不堪,食言了,就派使者去跟他說,我之前跟你說的話,沒有做到,說錯了,罰我請你喝酒。于是子重也受酒喝了,短暫停戰(zhàn)保護使者安全,等晉軍使者回到晉營后,雙方再度擂鼓再戰(zhàn)。

          這有點像一戰(zhàn)的時候,德國和英法軍人在戰(zhàn)壕前共慶圣誕,還有一個英國兵逃不回去,對面一個德國兵跑上來幫他解開勾住他的東西,雙方都很默契地像紳士一樣?;?,等德國兵安全回到自己的戰(zhàn)壕之后,雙方才再度交火。

          主要參考《左傳 魯成公十六年傳 晉楚鄢陵之戰(zhàn)》 《東周列國志 五十八回》 《青銅時代的蜥蜴戰(zhàn)爭》

          所以我很欣賞東周時代的君子風度,看似傻傻的一根筋中透露著一種不敢說公平正直,但是說不上來的可愛,這也不是魏晉的頹廢可比的。他們和偽滿清治下的中國人根本就不像同一個物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里?
          中國古代著名戰(zhàn)役1
          鄭國從勝到衰的歷程
          中國第一位有元帥頭銜的軍事大佬——先軫
          宣公·宣公十五年 解揚守信 宋及楚平 晉師滅潞 魯初稅畝
          漫談華夏.退避三舍,城濮一戰(zhàn)定晉國霸主之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