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學習筆記
           本擬只學習柴芩藥法,可是離不開柴胡劑問題,所以是雜談,想起什么學什么吧。

          一,半表半里問題
          本想只學柴胡藥法,可是柴胡-柴胡劑-柴胡證-少陽病,連在一起,扯不斷理還亂,又扯回六經(jīng)上來了!半表半里問題,學到今天仍然是霧里看花,不得要領。學習柴胡劑,這是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總得有個自己的基本認識吧,勉為其難,梳理如下。

          (一)第148條:“---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strong>
          成無己:“---與小柴胡湯,以除半表半里之邪?!?br>冉老:據(jù)康平本,此段文字系小字旁注。冉老認為是“前賢恐后人難解,---旁注---。”但是認為這個注解十分重要,無此不足以明經(jīng)義。
          姜老說:“此條似后人語”??赡芤皇墙弦埠芸粗乜灯奖荆潜緱l歷來注家爭議很大。
          郝老講:"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是上面的證候呢,卻是有一部分是表證,有一部分是里證。這是在《傷寒論》中唯一提到了半在里半在外的一處,并沒有把少陽叫做半表半里,把少陽叫做半表半里的來自于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他是不是根據(jù)了148 條半在里半在外的這句話,我們不知道。不過這里所說的半在里半在外,是指的這個證候有一部分是太陽表證,有一部分是陽明里證,而不全部是里陰寒證,所以說它不是純陰結(jié)。

          這類考證與理論問題,對我來說不必深究?,F(xiàn)實是,半表半里的提法與理解,已經(jīng)成為約定俗成的中醫(yī)理論部分,舍此則傷寒學與方劑學都將造成混亂。我學傷寒是著眼于與現(xiàn)代中基“接軌”的,所以我的問題只是如何理解這個半表半里概念。

          (二)郝老的解說:
          說太陽主表,是因為太陽的陽氣運行于體表,它起到了一個溫煦肌表、調(diào)節(jié)體溫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說陽明主里,是因為陽明的陽氣作用于胃腸道,胃腸道是人體最內(nèi)部的器官。它有腐熟水谷和變化糟粕的作用。
          少陽的經(jīng)脈,少陽的膽腑都在人體的一側(cè),可是少陽陽氣的作用部位是全身的。三焦有陽氣有相火,三焦氣機調(diào)暢通達,則太陽表氣調(diào)和,和主表有關。膽腑氣機的調(diào)暢,相火的旺盛,藏精汁功能的正常,和脾胃之氣的升和降,受納和運化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它和主里有關。因此少陽既不單獨主表,也不單獨主里,但是和主表也有關,和主里也有關,后世為了區(qū)別和主表主里的不同,就把它叫做少陽主半表半里。

          這個半表半里,是不是一半表一半里?如果是一半表一半里的話,表證我們用桂枝湯,里證我們用白虎湯,用桂枝湯和白虎湯的合方能治少陽病嗎?不能,所以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一半里,也不是表里之間的夾界,表里之間的夾層。
          有的書上說了,少陽外近太陽,內(nèi)臨陽明,屬于表里的夾界,表里的夾層。所以有的人就說了太陽主表,皮毛為表,陽明主里,肌肉為里,那么少陽是什么地方呢?皮里肉外的脂膜就是少陽,那就是那層大肥肉受邪了,那就是少陽病,對嗎?顯然不對。
          有人說太陽主表,軀竅為表,陽明主里,胃腸為里,那么少陽在哪里呀,軀竅之里,胃腸之外,那就是胸腹腔,胸腹腔就是少陽所主的部位,這個理解對嗎?顯然也不對,是吧。

          人體的少陽經(jīng)和少陽膽腑雖然在人體的一側(cè),但是它的氣機暢達,也包括三焦氣機的暢達,就表氣調(diào)和,里氣調(diào)和。少陽陽氣的功能,少陽相火的功能是作用于全身的,外可以和太陽,內(nèi)可以和陽明、和太陰。這就像我們的門,門的軸是裝在一側(cè)的,門的外面我們可以比喻為太陽來抵御外來的風寒,門的里面我們可以比喻作陽明來保護房內(nèi)的溫度,而少陽經(jīng)和腑就像門的軸一樣,是裝在門的一側(cè),但是一側(cè)的門合頁的靈活運轉(zhuǎn),卻關系到整個門的開和合,所以我們不如把它叫做少陽主樞。
          我們應當正確理解這個半表半里,所謂半表半里是區(qū)別于表、里,但是和表里都有關。半表半里者,非表非里也,不表不里也,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間的夾層。

          (三)董建華:《淺談傷寒論少陽病的證治三要》一文節(jié)錄:
          從病位、經(jīng)絡、臟腑認識少陽本證的病機 (本節(jié)全文抄錄)
          少陽病本證,習稱小柴胡湯證。臨床表現(xiàn)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細或沉緊。其病機主要有三方面。
          1,邪正交爭于表里之間  是指外邪已離太陽之表,未達陽明之里。邪在太陽,衛(wèi)陽被遏,則發(fā)熱而惡寒;內(nèi)傳陽明,邪已化熱,則身大熱而不復惡寒。今病在表里之間,邪正交爭,郁陽漸達,有逐漸化熱的趨勢,故雖然尚有衛(wèi)陽郁遏,惡寒時作的現(xiàn)象,但當其發(fā)熱之時,已不復惡寒,呈現(xiàn)出寒熱往來的熱型。
          2,邪正相搏,結(jié)于脅下  少陽經(jīng)脈“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外邪侵犯少陽,循經(jīng)而入,結(jié)聚脅下,表現(xiàn)為胸脅苦滿(96條),按之可能有硬的感覺(230條、266條),甚之則胸滿脅痛(37條),這是少陽病病機的特征之一。
          3,邪從火化、膽熱郁蒸  少陽內(nèi)寄相火,病邪傳入,即有化火蘊熱之機。膽熱犯胃,則嘔吐不欲食;膽火上蒸,則口苦咽干而目眩。這些浮游之火,還沒有化燥成實,故與陽明里熱不同。
          此外,膽與三焦,為手足經(jīng)關系,所以少陽病不僅局限于膽腑,且也表現(xiàn)于三焦。如《傷寒論》96條所列兼證中,既能影響上焦心肺,而見胸中煩,或兼咳嗽上氣者,也有犯及中焦脾土,而為腹中疼痛者,還有三焦氣化不行,而為心悸,小便不利者,多是三焦病變的反映。足見少陽位處表里之間,歷絡三焦,其病變以肝膽為核心,可以上及心肺,中擾脾胃,下通水道,三焦氣分散漫之熱,在少陽病中表現(xiàn)甚多。

          (四)理解
          郝老認為148條“半在里半在外”,是指這個證候有一部分是太陽表證,有一部分是陽明里證。說少陽為半表半里是成無己的說法。言外之意,并非仲景原義。不贊成夾界、夾層的說法,主張使用少陽主樞以減少半表半里容易造成的概念混亂。
          董建華:“外邪已離太陽之表,未達陽明之里。---今病在表里之間,邪正交爭?!奔纫央x表,又未達里,表里之間,是哪里?只能是半表半里呀!

          1,半表半里的空間屬性:
          從傳統(tǒng)的外邪犯表,由外之內(nèi),由淺入深的觀念看,“外內(nèi)”“淺深”自然是指空間。半表半里,反映著病位的空間變化。
          a 半表半里,作為一個獨立于表,獨立于里的概念,不在表,也不在里。
          b 半表半里,是表、半表半里、里三個獨立概念之一。不是一半表加一半里。
          c 半表半里,與表有關,與里也有關。
          d 外不在表,內(nèi)不在里,自然就是表里之間,還能是哪里?表里之間=半表半里。
          e 夾界、夾層的這個“夾”字,一般是指兩個比較大的物體之間的部位、區(qū)域,有相對狹小、狹窄的含義。   外表與內(nèi)里之間,就是半表半里。這個表有多厚,這個里有多厚,沒有人能說得清吧。但是這個“之間”的范圍、區(qū)域,顯然比表、比里的范圍、區(qū)域更為廣大??梢圆唤凶鲓A界、夾層,但是可以叫做“之間”!
          經(jīng)曰“少陽為游部”,所以少陽的空間范圍,比太陽之表,陽明之里所主管管理的空間范圍更為廣泛。理論上講,是因為十一個臟腑的陽氣都與少陽膽有關,三焦腑功能涉及的臟腑范圍也相當?shù)貜V泛的緣故。
          f 具體的臟腑經(jīng)絡空間定位,郝老強調(diào)了,主要涉及到足少陽膽經(jīng),膽腑,三焦腑的證侯。董建華老先生則加了一個:“結(jié)于脅下”,“以肝膽為核心”。
          少陽病,主要是病,所謂生理是從病的證侯表現(xiàn)逆向推導而來,結(jié)合了本論及經(jīng)典的理論解釋,但是只要是證侯就有見證部位,病機部位,這個部位自然是空間,空間存在。

          2,半表半里的時間屬性
          外邪犯表,由外之內(nèi),由淺入深。“之”,“入”是過程,是空間傳變具有的時間屬性。
          a 表,中,里,三個階段的劃分,中就是半表半里階段。表證、半表半里證、里證,都不是依據(jù)時間來劃分的,以見證為據(jù)。畢竟時間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因素,沒有不考慮時間的辨證。盡管有多種傳變形式,畢竟多數(shù)是具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律的。
          b 六經(jīng)是六個傳變階段,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三陽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太陽初起,少陽中期,陽明晚期。當然,傳變有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情況的不同。
          一種模式是按六經(jīng)病的太陽、陽明、少陽順序。我的問題就是邪入陽明無復傳,既入陽明,就不應該再傳少陽。一種順序是太陽、少陽、陽明,姜老的《識義》就依這個順序排列。

          我的看法是,太陽初起比較肯定,主要是一類非特異性抗病反應形式。至于是傳少陽,還是傳陽明,甚至傳三陰,決定于感受邪氣的性質(zhì),對具體臟腑經(jīng)絡的易犯性,具體臟腑經(jīng)絡對其的抵抗力,外環(huán)境與內(nèi)環(huán)境條件,以及治療等等多因素決定的。從西醫(yī)臨床的傳染病規(guī)律也可以理解。不同的細菌病毒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的特異性入侵規(guī)律不同;相同的細菌病毒在不同個體上,容易侵犯那個系統(tǒng)、器官等等,不是也可以進行中醫(yī)傳變規(guī)律的類比嗎?何況,傷寒論論述的是一大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病因、病理、病癥。
          仲景著述也好,叔和整理也罷,總的有個先后次序吧。 姜老,贊同清代高學山六經(jīng)原不分篇的意見,認為“后世爭論少陽與陽明之先后次第者可謂多事矣?!?br>
          3,半表半里的寒熱屬性
          表證寒熱并見;里證(三陽階段)但熱不寒;半表半里往來寒熱。  
          虛實屬性更復雜,置而不論吧。

          二,柴胡,方劑不多頻次多
          方劑不多:用柴胡只有7方,柴胡劑6方+四逆散。
          頻次較多:小柴胡湯17見;大柴胡湯3見;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湯、柴桂干姜湯、柴胡加龍牡、四逆散各1見。合計25見。
          除四逆湯外,其余5方都是小柴胡湯的變化方。分析柴胡藥法,主要還是小柴胡湯問題。

          三,小柴胡湯的六經(jīng)篇分布:
          少陽篇,僅有10條條文,唯有小柴胡湯一方。而小柴胡湯各篇分布:太陽11;陽明3;少陽1;厥陰1;差后勞復1。
          因此,就有了方中行的條辯,把含有少陽柴胡字樣的條文,全部移入少陽篇的做法。也因此而注家多責疑王叔和的分篇問題。
          冉老則認為柴胡劑的如此分布,自有深意,方氏條辯的做法,“成了一個印版匯書,頓失原著活潑潑靈妙化機,---。”

          四,柴胡證是否等于少陽證? 口苦咽干目眩是否為小柴胡湯主證?
          郝老:“少陽病的七個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nbsp; “所謂柴胡證,就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脈沉緊,舌苔白,這就是柴胡證。”
          據(jù)此兩條,郝老是把少陽證與柴胡證劃等號的。
          冉老:“如寒熱往來,胸脅滿痛,不欲食,喜嘔等等,本屬少陽,但此為柴胡證,而非少陽證。少陽可以包羅柴胡,柴胡不可括盡少陽?!?br>
          問題
          如果有寒熱癥狀,則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說頭暈目眩作為次要證是常見的。如果沒有寒熱主證,苦干眩是否可以作為用方指征?例如:
          1,少陽開篇第一條,注家所謂的提綱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以藥測證是公認的,學傷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3,不僅是但見一證便是,這里有一個具體病人,是口苦、咽干、目眩三個主證、提綱證都具備,不考慮其它次要證、脈象、舌象。
          4,使用小柴胡湯,如何加減?小柴胡湯7味藥,柴胡不變,其余6味藥仲景都有加減變化。所以主藥柴胡不能動,柴胡8兩;黃芩針對火也好,苦、干也好,是唯一針對苦干眩的一味藥,黃芩3兩;“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去掉半夏,人參4.5兩,天花粉4兩。
          處方:柴胡8兩,黃芩3兩,人參4.5兩,天花粉4兩,甘草3兩,生姜3兩,大棗12枚。
          按郝老的說法,仲景用的人參,是我們當?shù)毓糯纳宵h人參,有止渴生津功效。即便如此,一個以柴胡8兩打頭的這樣的一個方子,我們用于“口苦、咽干、目眩,”為主證的病人嗎?
          如果只保留柴胡、黃芩、甘草,加入清熱瀉火的膽草之類,柴胡也不能使用到主藥地位的劑量,這樣的方子,我寧肯叫做自組方,也不愿意叫做小柴胡湯加減!如果說此三證,沒有其它證據(jù),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還叫做提綱證嗎?所以我贊成冉老的觀點:少陽可以包羅柴胡,柴胡不可括盡少陽!  
          本條,冉老的解釋從六經(jīng)氣化說,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大意是,這三個提綱證講的是少陽本氣為火的特性,不是指邪氣加臨少陽---。  姜老,則干脆不承認有提綱證。
          因而懷疑小柴胡湯適應證,首列“口苦咽干目眩”的慣例?苦干眩三證,少陽證無疑,作為小柴胡的次要證也沒問題。但作為主證據(jù),“但見”口苦咽干目眩三證,沒有寒熱往來者,使用小柴胡湯,無論外感還是雜病,我是不敢用的,后面專題學習三證時再說。

          五,外感耳聾
          耳聾,查閱手頭的柴胡劑病案報導,一例是董建華引用的宋愛人治案,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發(fā)熱10日不退,其中提到“頭痛耳鳴”;高德《傷寒論方醫(yī)案選編》,一例是“疹后耳聾”,用大柴胡湯及承氣丸。一例寒熱如虐,“耳”如聞撞大鈡,用柴胡姜桂湯加黃芪、鱉甲。

          我認為仲景傷寒論,感冒是個次要疾病??墒俏夷芸吹降?,也只能從感冒說了。在感冒病程中尤其是后期,出現(xiàn)的耳癥狀,聽聲音或者咽唾沫時有隆隆聲的感覺,聽力下降,自覺耳內(nèi)塞著東西。我沒有查過書,自己叫做咽鼓管發(fā)炎。(知道的可以指正一下。)
          以往沒有從少陽角度想過。現(xiàn)在看來,定位屬少陽經(jīng),經(jīng)絡的經(jīng),不是少陽證的意思,定性為熱。用抗菌藥加清熱解毒中成藥。個別效果差,又不愿意喝中藥的,加用過早上一次量的強的松15mg。顯效后遞減停藥。
          中藥湯劑用于病程超過半個月者,有幾例。有一例超過一個半月,去過醫(yī)院,輸過液,效果差。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清熱利水,加少量祛風藥,效果比較可靠,我遇到的幾例都臨床治愈。
          西藥效果差,猜想有兩種可能,一是并非局部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性感染,二是細菌病毒繁殖已經(jīng)控制,局部炎性反應沒有消退。如果確實如此,則是中藥的適應證。這里的利水藥是指澤瀉、茯苓或者加車前子。最早的是一個外傷性鼓膜穿孔病例。
          大約30年了,男性,20多歲。被人用手掌打了右耳,耳道滲出血性分泌物。那時這類病例不輸液,肌注青霉素加口服藥。兩三天后,對側(cè)的左耳也出現(xiàn)明顯的耳聾,需要很大聲叫喊才能聽見。中藥湯劑,憑回憶:二花30,連翹30,生甘草15,丹參20,赤芍15,澤瀉30,茯苓30,防風15,大概是這些藥。上呼吸道,我一直不習慣用黃芩,覺得苦寒傷胃,用二花連翹,劑量大些,有偏散的意思。配合澤瀉茯苓是針對炎癥紅腫熱痛的“腫”字,結(jié)果是見效很快。此后,外感耳聾,也就形成必加利水藥的習慣用法。復診時再酌情調(diào)整寒溫比例。盡管是中藥西用,還是要看飲食、二便、體質(zhì)偏傾,而選藥有所不同,由于脈診不行所以比較注意舌象。
          今后,也許會酌情加用柴芩,作為少陽經(jīng)藥物來使用,增強用藥的針對性。即便如此,也是用了柴芩藥對、藥組,仍然覺得“兩耳無所聞”,是少陽證,但不是小柴胡湯適應證。

          六,柴胡劑用于發(fā)熱
          柴胡在本論中只用于柴胡劑,所以還是個柴胡劑用于發(fā)熱的問題。
          本論中柴胡劑可以用于:少陽經(jīng)的往來寒熱;少陽腑的頭痛發(fā)熱;嘔而發(fā)熱;陽明熱郁的發(fā)潮熱;差后復發(fā)熱;血室瘀血的往來寒熱。郝老說臨床上各種類型的發(fā)熱都有使用小柴胡的報道。
          以我的臨床來說,也有個別人外感早期要求吃湯藥者,但大多數(shù)中藥湯劑使用于,一是外感的發(fā)熱超過一周,沒有明確的合并癥;二是雜病有名或無名的長期發(fā)熱。

          西醫(yī)診斷:超過3-5天的感冒發(fā)熱,必須重新考慮診斷問題?!耙磺薪杂锌赡堋?,不是“萬一”,“百一”也不到。不夠一百個發(fā)熱病人,至少有一個不是“感冒”吧!例如,肺炎、肺結(jié)核、肺癌---。一旦誤診,不考慮醫(yī)療糾紛,也有損聲譽和醫(yī)生自己的自信。即使是所謂“無名發(fā)熱”,也要經(jīng)過醫(yī)院折騰,才能接手!
          重視如面色晦滯、精神狀態(tài)、鼻塞流涕、咳嗽聲濁的望診聞診,比西醫(yī)的眼晴只盯著體溫計、咽部、化驗單看更為重要。有的初起即見,有的因為早期即發(fā)熱,這些癥狀不明顯,過了兩天才出現(xiàn)。如果遲遲不見這些傷風,或者叫上呼吸道癥狀,就必須警惕這種僅有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的病人,是否是個“感冒”病人?
          普通感冒的發(fā)熱過程,據(jù)我個人四十年臨床所見,有延長的趨勢!第一個,病原體問題。多年前看過一個資料,說的是兒童肺炎。大意是,貧困國家以細菌感染為主,發(fā)達國家以病毒性感染為主。我認為,基層農(nóng)村的普通感冒,也存在這個變化趨勢。臨床上幾乎無例外的程度不同的都在使用抗生素,而基層臨床使用的抗病毒藥,近乎無效。第二個,就是體質(zhì)因素。我的說法是:壽命延長,體質(zhì)下降。既然抗病毒藥效果不確切,體質(zhì)就成為感冒康復更為突出的內(nèi)因啦。中藥的使用以調(diào)動正氣抗邪,幫助機體抗病反應為指歸。這里的“調(diào)動”、“幫助”,是指中藥正確的辯證使用,不是說一概用“補藥”!由于湯藥本身的麻煩、難喝等問題,只好盡量使用中成藥制劑,然而目前這類制劑不盡如人意!
          感冒使用激素問題,也常遇到。病人就是個感冒,在村子里吃了藥,輸了液,退熱后又發(fā)熱來診。問來問去,有的明確地知道輸液加了激素,有的則不清楚。顯然是病程沒有結(jié)束,激素停藥后的發(fā)熱反彈。也有的已經(jīng)不發(fā)熱,但是全身不適。這種病人的特征,就是乏力,面部或者全身烘熱,食欲差。臨床觀察,以老年人、體質(zhì)差的較為明顯。這種激素停藥反應,心知肚明,嘴上別說,于人于己,有利無害!只要沒有明顯的合并癥,有愿意吃中藥的,在益氣養(yǎng)陰基礎上,酌情清熱解表理氣開胃,補藥比例過半,很快緩解。甘草有類激素作用,我通用甘草,注意配伍。不愿意喝中藥的,用些廣譜抗生素或者一般中成藥,注意不傷胃,一般體質(zhì)一兩天也就過去了。如果是反復使用于經(jīng)常“感冒發(fā)熱”者,則必須停止使用激素,比較長時間的吃一段中藥。實在不愿意或不方便者,只好采取其他措施,例如注射免疫增強劑如卡介苗核糖核酸針劑,加用扶正類中成藥。之所以提到這些,因為畢竟是發(fā)熱病人使用中藥前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以往都是比較隨意的自組方,現(xiàn)在來看看柴胡劑的使用指征與技巧?

          (一)往來寒熱:
          1,臨床特征:
          《袖珍詞典》:指忽寒忽熱,惡寒與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一天可發(fā)作數(shù)次。
          《臨證備要》:這種發(fā)熱,有時能夠退清,有時不能退清。
          《證治概要》:寒時自寒而不覺熱,熱時自熱而不覺寒,一日三五發(fā),甚則數(shù)十度,與惡寒發(fā)熱之寒熱互見有別,與寒熱如虐之寒熱有時亦異,---。
                        郝老:是病人自覺冷的時候不發(fā)熱,熱的時候不發(fā)冷。

          第一條:是自覺癥狀。是主觀體驗,不是指體溫計的客觀測量。秦伯未說“有時能夠退清,有時不能退清?!彼坪踔缚陀^的體溫
                          測量或醫(yī)生的手感判斷。
          第二條:自覺冷的時候不發(fā)熱,熱的時候不發(fā)冷。
          第三條:二者交替出現(xiàn),不是同時并見。同時并見是惡寒發(fā)熱。
          第四條:二者交替出現(xiàn),不是“寒熱有時”。發(fā)作有時間規(guī)律的是寒熱如虐,不是寒熱往來。
          第五條:我的補充:不在退熱藥作用時段內(nè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