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往日里分散各處或不常相聚的親人匯聚在一起,共享歡聚時刻。但是,迎來送往也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種勞累,一些小毛病乘虛而入。那么,通常會出現(xiàn)哪些“節(jié)后綜合征”?有哪些防治妙招?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
疲倦乏力
由于春節(jié)期間走親訪友、聚會、路途勞頓等因素較多,極易造成疲倦乏力。此時除適當休息外,還可采用下面的方法,迅速消除疲倦乏力的癥狀。
★防治妙招 艾條溫和灸關元穴和足三里穴各15分鐘,然后拇指按揉合谷穴和太沖穴各5分鐘。關元穴和足三里穴為人體保健強壯要穴,具有固護元氣、補腎壯陽、健脾益氣的作用,氣足則疲倦乏力感可迅速消除。具體方法為將艾條點燃后,對準穴位,在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的高度施灸,以感覺局部溫熱但不燙傷皮膚為度。合谷穴和太沖穴中醫(yī)又合稱為四關穴,按揉這兩個穴位可起到開關利節(jié)、通行經(jīng)絡氣血的作用,使人四肢矯健,可消除四肢的酸痛乏力癥狀。
胃脘不適
春節(jié)期間,各種美味佳肴讓人大快朵頤,肥甘油膩之品大量增加,胃腸負擔激增,極易造成諸如胃脹、胃痛、胃酸等胃脘不適。
★防治妙招 摩腹5分鐘,拇指按揉中脘穴、梁門穴和足三里穴各3分鐘。摩腹時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將手掌疊放于上腹部并施加一定壓力,以肚臍為中心做環(huán)形揉動,動作要緩慢、均勻,以腹內(nèi)有熱感、舒適為宜。摩腹可起到健運脾胃、理氣止痛的作用,按揉中脘穴、梁門穴和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胃消食、理氣除脹、和胃止痛的作用。摩腹與按揉穴位合用有助于快速消除胃部癥狀,緩解胃脘不適。
頸肩腰痛
春節(jié)假期較長,上網(wǎng)、看電視、打麻將等娛樂活動增加,一坐下來少則幾個小時,多則通宵達旦,頸、腰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容易造成肌肉痙攣、僵硬,產(chǎn)生頸肩痛、腰痛等問題。
★防治妙招 頸肩痛:提拿頸項部、肩部10~15次,按揉風池穴、肩井穴、合谷穴和后溪穴各3分鐘。提拿頸項部、肩部時,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捏住頸項部或肩部肌肉,先將其捏住并提起,然后松開,反復進行,以局部酸痛但能耐受為度。此法有解痙止痛的作用,可使局部肌肉放松,緩解疼痛。按揉風池穴、肩井穴、合谷穴和后溪穴四個穴位,是通過遠近配穴法,可起到疏通經(jīng)絡氣血,通經(jīng)止痛的效果。
腰痛:搓腰骶3~5分鐘,按揉委中穴、人中穴各3分鐘。搓腰骶時采用坐位,以手掌掌根或小魚際著力于腰骶兩側皮膚,自上而下進行快速往返搓動,以局部發(fā)紅發(fā)熱為度。此法可刺激腰部膀胱經(jīng)的諸多穴位,如腎俞、大腸俞、膀胱俞、八髎穴等,起到疏通經(jīng)絡,緩急止痛的作用。委中穴、人中穴配合應用又稱為二中腰痛方,是治療腰痛的經(jīng)驗效方,二穴均屬循經(jīng)遠端取穴,具有很好的通經(jīng)止痛作用,在臨床上治療腰痛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眼睛干澀
長時間注視電腦、電視或手機屏幕,以及熬夜等不良習慣,可導致眼睛干澀。
★防治妙招 摩掌熨目5~10遍,點揉印堂穴、睛明穴、四白穴和太陽穴各3分鐘。摩掌熨目是防止眼睛干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方法是先將兩掌相互摩擦,使手掌發(fā)熱,然后將兩手掌心放置在雙眼之上,使眼部有溫熱舒適之感。此法有安神定志、養(yǎng)睛明目的作用。印堂穴、睛明穴、四白穴和太陽穴均位于眼睛周圍,點揉這些穴位可以疏通眼部氣血,使眼睛得到充分的滋養(yǎng),進而消除眼睛干澀。
痔瘡
每年春節(jié)期間,痔瘡的發(fā)病都會呈現(xiàn)井噴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在此期間飲食多肥甘厚膩及辛辣之品,加之過量飲酒、久坐等因素,極易造成痔瘡發(fā)作或加重。
★防治妙招 搓八髎穴3~5分鐘,點揉承山穴、二白穴各3分鐘。搓八髎時采用坐位,以手掌掌根或小魚際著力于八髎穴處皮膚,自上而下進行快速往返搓動,以局部發(fā)紅發(fā)熱為度。此法可起到疏通經(jīng)絡,通利二便、調(diào)肛止痔的作用。承山穴和二白穴是治療痔瘡的經(jīng)驗效穴,臨床效果顯著,點揉這兩個穴位可起到消痔止痛的作用。
鏈 接
常用穴位定位
關元穴: 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
足三里穴: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1橫指。
合谷穴: 手背,當拇、食指合攏時,隆起的肌肉最高處即是本穴。
太沖穴: 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處。
中脘穴: 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梁門穴: 上腹部,中脘穴旁開兩寸。
風池穴: 后頸部,枕骨下兩大筋即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處,約與耳垂相平。
肩井穴: 肩部,從乳頭直上肩部的最高點即是。
后溪穴: 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jié)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委中穴: 腘窩橫紋的中央。
人中穴: 面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印堂穴: 前額兩眉內(nèi)側端兩線的中點處。
睛明穴: 眼部,目內(nèi)眥內(nèi)上方眶內(nèi)側壁凹陷中。
四白穴: 眼部,目視正前方,在瞳孔正下,眼眶下緣可觸及一個骨性凹陷即眶下孔,即是本穴。
太陽穴: 顳部,眉毛外側端與眼角外側端兩線的中點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八髎穴: 骶區(qū),第1、2、3、4骶后孔分別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左右共8個穴點,合稱八髎穴。
承山穴: 小腿后區(qū),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xiàn)人字陷紋頂點即是本穴。
二白穴: 前臂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肢兩穴。
內(nèi)關穴: 前臂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穴: 腕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中日醫(yī)院中醫(yī)針灸科博士 劉乃剛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chuàng)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