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馮驥才對于農村的建筑現(xiàn)狀曾這樣說到,其實縱觀現(xiàn)在老家鄉(xiāng)村,這不無道理。
鄉(xiāng)村是喧囂中的一片凈土,是嘈雜中的一抹寧靜,是物欲橫流社會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但是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讓人有些難過,回到老家,看到的是純樸的消失,原本期待的風景和物件也逐漸消散在記憶中了。
這些工具在上世紀的鄉(xiāng)村里非常常見,是農民們生活生產必不可少的東西。
不過隨著經濟發(fā)展,它們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搖籃。供嬰兒睡覺,母親在旁邊哼著搖籃曲,輕輕搖晃,孩子就能睡得非常香甜。
熱水瓶?,F(xiàn)在還有,可是這種鐵殼的熱水瓶很多年輕人沒見過吧?以前一度很流行。
旁邊的這個鐘,以前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在上世紀80年代也是家里重要的高檔物件了。
過去捕魚人常用的竹制魚簍,很多古詩詞里的捕魚人都要使用的工具。
旁邊的竹制水桶,在以前保溫杯、塑料杯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農民外出干活,需要帶在身上盛水用。
農村常見的煤油燈,又叫洋油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經常停電,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常備幾個煤油燈。
沒有電子計算器的年代,算盤可是農村會計算賬必備工具。
石磨,小時候家里如果有一個這個的話,肯定是件幸福的事。
黑白電視機,那時候家里有一臺電視機的話,絕對是土豪,不知道你家現(xiàn)在還有沒有黑白電視機呢?
時代在不斷的變遷,這些物件在我們的生活中慢慢的消失,曾經生活的那個環(huán)境,也在變化。
據統(tǒng)計,短短十年,已經有90萬個村落消失。
房屋錯落有致,有樹林、農田、小徑、水塘,雖不是世外桃源但也和諧融洽。
如今僅有少量的古村落古建筑還遺存,如紹興市諸暨市東白湖鎮(zhèn)的斯宅村。
馬頭墻,小青瓦,明墻,漏窗,石雕......
因為處在會稽深山中,山環(huán)水繞,鮮為人知,斯宅村在歲月的流轉中靜默地看盡了浮華滄桑。
這里清朝江南典型的大型建筑群保存完整,依山傍水的千柱屋,雕梁畫棟,雖歷經滄桑但仍保留得很完好。
若你第一次來千柱屋,你絕對不能想象這是同一幢房子,1200根屋柱撐起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村莊,被稱為江南巨宅。
但也有不少被拆除破壞的,如石拱橋。
石拱橋,即用石料建造的拱橋,外形美觀,養(yǎng)護簡便,并可以就地取材,以極低造價達到長年使用的目的。
在中國古代農村曾大量使用,在現(xiàn)代隨著更多建筑材料出現(xiàn)而極少建造。
其實代表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的,是它的街區(qū)生活、建筑文化。
比如,真正代表北京的文化,不止是故宮那些象征性的建筑,還有那些四合院和胡同所組成的歷史街區(qū)。
當那些由一花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組成的鄉(xiāng)村文化特色,那些一磚一瓦構建的建筑,一代又一代傳承不息的農村記憶,在大時代的潮流中,舉步維艱、不知向何處去的時候,我們該如何?
文化自覺。
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文化自覺。
如馬未都所說:“如果想有一天我們的文化能重新凝聚起來,就靠我們自己,就靠今天的文化自覺、文化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