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青花的故事】特展云覽第二章——藍(lán)白交響詩



          「青花的故事」

            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所出

            與海內(nèi)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對比展

          Memoirs of Cobalt

          ——A Comparison Exhibition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 from Imperial kiln Site and Worldwide Collections


          因疫情原因,展覽將延期舉辦,請您諒解并持續(xù)關(guān)注。


           蒼狼白鹿的卵白釉 甚適于心的“中國白” 

          白瓷是以含鐵量低及盡可能去除氧化鐵雜質(zhì)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經(jīng)高溫?zé)贫傻?。白瓷?chuàng)于中華,所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在白度、透光度、燒成溫度、吸水率、釉光等方面都接近于現(xiàn)代瓷的標(biāo)準(zhǔn)。據(jù)文物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長沙東漢墓中出土灰白釉器物有被認(rèn)為是“早期白瓷”,尚非真正的白瓷。白瓷燒造技術(shù)含量很高,在青瓷基礎(chǔ)上窯工逐漸減少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白瓷源于中國北方含鐵量較低的胚土,北齊范粹墓(公元575年)出土器為白瓷的初級階段,白釉中仍泛青黃。至隋開皇十五年張盛墓(公元595年)、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xùn)墓出土器則白度較高,不泛青黃,透影度和釉光均達(dá)到了白瓷的成熟階段。唐代白瓷日益精進(jìn),唐朝中葉以來,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已十分明顯,北方邢窯白瓷馳名天下,宋代窯口眾多,定窯、湖田窯等牙白釉器、青白釉器更是聞名遐邇。元朝以來,隨著景德鎮(zhèn)陶藝的進(jìn)步,色澤愈發(fā)純正的樞府卵白釉、永樂甜白釉相繼出現(xiàn),在陶瓷史上書寫下燦爛的篇章。


          隋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1957年陜西西安李靜訓(xùn)墓出土

          隋 白瓷透影杯等 陜西考古博物館藏品

          蒙元宮廷尚白尚藍(lán),關(guān)于蒙古人對白色的崇尚,史料中多有記載,如《蒙古秘史》開頭中就寫道:“成吉思汗的根祖是承受天命降生的孛兒帖赤那(蒙語,意為蒼狼)和他的妻子豁埃馬闌勒(蒙語,意為白鹿)”,蒼狼白鹿即是蒙古族的圖騰。陶宗儀在《輟耕錄》中即記敘“國俗尚白,以白為吉”,因在蒙古族崇信的薩滿教系統(tǒng)中,白是吉、善的象征,代表純潔和高尚。蒙古族風(fēng)俗中對白色的喜愛也隨處可見,所居蒙古包氈帳為白色,蒙古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也稱為“白節(jié)”,正月為“白月”,《馬可·波羅游記》中即描述“白節(jié)”時的情景:“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致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倍霰亓曳畈貍鞣鸾趟_迦派上師八思巴為大元帝師后,廣傳《大白傘蓋經(jīng)》,并設(shè)置白傘蓋于忽必烈御座之上,代表大白傘蓋佛母的法力“以鎮(zhèn)邦國“。故白色又有了佛法護(hù)佑加持之義。大都大圣壽萬安寺(”白塔寺“)等遍及全國的潔白喇嘛塔均為元代遺存的白色祥瑞符號。對白色的尚好,也直接促成了元代景德鎮(zhèn)樞府卵白釉的誕生。

          成吉思汗像

          元世祖游獵圖(局部)

          北京白塔寺

          樞府釉瓷是在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基礎(chǔ)上創(chuàng)燒,是為元朝軍事機(jī)關(guān)“樞密院”、“行樞密院”所特制的日用瓷,它釉色白中微帶青色,釉質(zhì)失透如玉,器內(nèi)紋飾多采用模印而成,常于紋飾間印有“樞府”二字,故稱為“樞府器”,釉稱為“樞府釉”。又因其釉色酷似鴨蛋色,故也稱為“卵白釉”。此外,除模印“樞府”二字者,還見有模印“太禧”、“福祿”字樣及五爪龍紋者,均為元朝官辦性質(zhì)的官窯瓷器,經(jīng)現(xiàn)代成分分析表明,此種“樞府”卵白瓷的胎質(zhì)中氧化鋁的含量增加,說明瓷胎中加入了高嶺土的成分,提高了燒成溫度,而釉質(zhì)成分與宋代青白瓷相比,氧化鈣的含量大幅降低,由14%降至5%,同時鈉、鉀的含量提高,使得釉層粘度大,流動性降低,成品率高,釉質(zhì)較厚而潤澤。這一釉水成分的變化的實質(zhì),就是降低釉水配比中釉灰(即石灰石和草木灰的混合物)的比例從而實現(xiàn)的,即清初張九鉞《南窯筆記》中謂:“灰多則釉青,灰少則釉白?!北砻髟そ骋验_始掌握白釉的呈色規(guī)律,改進(jìn)胎釉配制等諸多工藝,追求更高白度的硬質(zhì)瓷了。本次展品中的元卵白釉模印云龍紋高足杯即為一件白釉精品,與常見樞府釉器相比白度更高,并不明顯泛蝦青色,紋飾工整細(xì)膩,富官樣氣度。

          元 卵白釉印龍紋靶杯

          高:13cm 底徑:4.5cm 口徑:13.8cm

          江西景德鎮(zhèn)市近郊元墓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本次展品)

          元亡明興,明永樂一朝,宮廷重白瓷,永樂甜白釉瓷器的誕生,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其釉色乳白,溫澤柔和,于白瓷中形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與乳濁的元代卵白釉相比更溫潤,呈半木光,似綿白糖色,給人以綿甜美感。從技術(shù)角度分析,當(dāng)是盡量提煉胎土,降低其中氧化鐵的含量,同時釉料配置上只使用釉石,不用釉灰,釉中含有多量的微細(xì)殘留石英顆粒和一定量的云母殘骸,并使用鉀石作助溶劑,使得釉中氧化鈣含量極低,氧化鉀含量較高?!疤鸢住笆侵袊状芍谱鞴に囘_(dá)到頂峰的標(biāo)志。

          明永樂 甜白釉錐“永樂年制”款高足碗(殘)

          殘高:5cm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本次展品)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纏枝蓮紋帶蓋梅瓶
          H:40cm
          (本次展品)

          明永樂 甜白纏枝蓮梅瓶

          臺北故宮藏品

          所謂“甜白”一語,最早見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王世懋的《窺天外乘》中記述:“永樂、宣德間,內(nèi)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秉S一正萬歷十九年所撰之《事物紺珠》,亦沿用了這一說法,同時贊美其釉色“白如凝脂,素猶積雪”?!疤鸢住庇钟小疤畎住敝Q謂?!疤睢睘樘罴又?。似指甜白器上常用的錐刻細(xì)線花卉及錐拱模印云龍紋飾。

          明永樂 白釉錐拱束蓮紋盤(殘)

          直徑:31cm

          2000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本次展品

          明永樂 甜白釉刻纏枝蓮紋大盤(盤心局部)

          D:40.5cm

          備注:海外私人舊藏

          (本次展品)

          明成祖(太宗)永樂皇帝對此種甜白瓷器尤為青睞,《明太宗實錄》永樂四年十月丁未條記:“回回結(jié)牙思進(jìn)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鈔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景德鎮(zhèn)明代官窯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永樂器物多為甜白釉瓷(景德鎮(zhèn)市珠山中路東區(qū)兩相連永樂堆積層,逾98%),然而甜白器傳世者較青花瓷則更為罕見,可知此類甜白器燒制極其艱巨,揀選嚴(yán)格,至釉色完美方能入貢;若稍有不善即告落選,最終打碎掩埋,由此益可見永樂皇帝對甜白瓷器的喜愛了。究其文化背景,多以為燕王朱棣北平府邸為“故元大內(nèi)“,受蒙元”國俗尚白“,以白為吉的遺風(fēng)熏染。為報答父母之恩,他從永樂十年開始于金陵建大報恩寺塔,以白瓷磚砌建而成,磚上浮雕佛像金身(珠山御窯遺址出土有十七塊永樂甜白釉折角瓷磚),故而大量燒制的白釉瓷磚不但帶有宗教意涵,同時也承載了皇帝對父母的追思。大報恩寺琉璃白塔于大明的重要意義宛如白塔寺之于元大都,而以御窯白釉瓷磚裝飾尊貴宮室建筑的傳統(tǒng)在洪武鳳陽明中都已有使用。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出土瓷磚

          落馬橋出土洪武白釉卷草紋瓷磚

          明永樂 甜白釉折角瓷磚

          報恩寺用 

          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


           “長生天”與“霽青”釉 

          與青花瓷所用鈷料一樣,通體施鈷青釉料在適當(dāng)溫度和氣氛下可燒出深淺不同的各色藍(lán)釉瓷器。元代霽青釉(霽藍(lán)釉)施釉極為凝厚,這種與天空一樣深邃的高溫藍(lán)釉給人以空闊、遼遠(yuǎn)、超凡脫俗的精神體驗,亦為以進(jìn)口鈷青料燒制的高溫顏色釉瓷器。

          元 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中的主尊(局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曼陀羅唐卡供養(yǎng)人局部

          元文宗、元明宗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前文提及,蒙元宮廷尚白尚藍(lán),藍(lán)色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著永恒的神明“長生天”(騰格里),霽青釉瓷器也在元代創(chuàng)燒,二者應(yīng)有必然的聯(lián)系。元代宮殿琉璃瓦亦用藍(lán)色?!对赐ビ洝份d“元祖肇建內(nèi)殿,制度精巧……瓦滑琉璃,與天一色”。而深藍(lán)色亦為藏傳佛教本尊“大威德金剛”法身的顏色,大威德金剛作為文殊菩薩的忿怒相,護(hù)國護(hù)法,向為蒙元皇室虔敬供養(yǎng)。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唐卡中作為供養(yǎng)人的元明宗肖像即著藍(lán)地白龍袍,文宗則著白袍。元代霽藍(lán)釉瓷器在一色純凈之外,尚有兩種裝飾技法尤稱名貴,一為藍(lán)釉地繪金彩;一為藍(lán)釉地留白凸起刻劃龍鳳禽鳥等紋飾。元朝之后,洪武、永宣官窯繼承了霽青釉的燒造,在漢文化中,藍(lán)釉亦享祭器之尊。明初宮廷對皇朝禮器的使用有明確規(guī)定,《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行江西饒州如式燒造解?!奔醇捞煊盟{(lán)釉器。宣德霽青釉釉水更為明亮奪目,有“寶石藍(lán)”之稱,為一代名品,清初《南窯筆記》“宣窯”條即載:“(青花之外)又有霽紅、霽青、甜白,尤為上品”。

          元 藍(lán)釉描金朵云折枝蓮紋匜

          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地留白石榴紋大盤

          D:51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 :《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4(1),編號1667

          同時,藍(lán)色也是被旭烈兀西征所滅亡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阿拔斯王朝的流行顏色,也是兩河流域波斯地區(qū)貴族們崇尚的顏色。甚至有學(xué)者提出,藍(lán)色也是“波斯和波斯血統(tǒng)民族的皇家顏色”。因此,藍(lán)色和作為宗教顏色的綠色常出現(xiàn)在波斯地區(qū)的宗教場所、王宮和圣陵上。波斯各地清真寺的穹頂、門柱門楣以及外墻都不同程度地裝飾著藍(lán)色,這更使得藍(lán)色稱為波斯地區(qū)廣大穆斯林喜愛的一種顏色。而改宗伊斯蘭教的蒙古伊利汗國和之后帖木兒帝國作為波斯地區(qū)后續(xù)的統(tǒng)治者,視藍(lán)白為吉色。經(jīng)過長期審美心理上的積淀,“在宗教、王權(quán)、風(fēng)俗的相互作用中,恰巧藍(lán)、白二色正是滿足這三種心理要求的色彩”(蘇沛權(quán),《青花瓷與中外文化交流》,第41頁)。藍(lán)釉瓷器和青花瓷器一起成為這些伊斯蘭汗國的王室珍藏之器。

          伊朗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Jameh Mosque ofIsfahan)


           元明珍秘之“藍(lán)地白龍”與“青花地白龍” 

          元 祭藍(lán)釉地留白龍紋梅瓶 北京頤和園藏

          元 祭藍(lán)釉白龍紋梅瓶 揚(yáng)州博物館藏

          元 藍(lán)地白龍紋硯盒

          底徑:29.5cm

          1988年御窯珠山北側(cè)風(fēng)景路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如前所述,在民族與宗教意義上寓意圣潔的白與藍(lán)在元明景德鎮(zhèn)瓷器中均有精彩體現(xiàn)。而于一器中,藍(lán)白鮮明對比最富于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品莫過于元藍(lán)釉地刻白龍梅瓶了,揚(yáng)州博物館、北京頤和園與巴黎吉美博物館各藏一件。帝王象征之矯健的三爪白龍遨游于深邃的藍(lán)釉蒼天,似象征帝王受到祖先、長生天與佛法的多重庇佑,極為神秘尊貴。本次展品之1988年御窯珠山北側(cè)出土之藍(lán)釉地海水白龍紋硯盒亦采取相同工藝,并無完整器傳世,極為珍罕。元代同時期或稍晚,景德鎮(zhèn)又創(chuàng)燒青花海水地留白刻龍紋品種,以1964年保定窖藏出土兩件青花留白八棱梅瓶及鎮(zhèn)江出土之青花留白龍紋大爐為代表。其以青花滿繪海水波濤的風(fēng)格應(yīng)來自于南宋吉州窯水波紋瓶,極富動感。這一青花海水地白龍的樣式為明初永樂一朝所繼承發(fā)揚(yáng),并更臻化境,成為永樂開創(chuàng)中華大航海時代的藝術(shù)象征。

          元 青花海水龍紋香爐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元 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 河北省博物館藏

          元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爐

          1966年冬江西新干縣城東寶塔山下出土

          本次展覽中,將展出一件于歐洲秘藏近百年的永樂御窯神品——“明永樂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這也是這一重器重回故國的首次亮相。本件大盤形制規(guī)整,大口微斂,弧腹廣底,淺圈足,為明初大體量盤式的經(jīng)典造型。通體青花描繪紋飾,內(nèi)壁繪牽連纏繞的纏枝花卉十二朵;外壁繪奔龍四條,其間以壬字云紋間隔。盤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奔涌的海濤為地,再以留白技法淺刻須爪鱗片表現(xiàn)一半側(cè)面立龍,僅雙目龍睛以青花點繪,身旁圍繞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現(xiàn),在青花海水地子的波濤襯托下,使得龍躍于淵,極具神韻。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龍紋大盤

          D:40cm

          備注:丹麥著名建筑家所羅門·塞倫森(1856-1937)舊藏

          (本次展品)

          盤心留白而成的白龍紋樣于明初青花器中十分罕見,并多為襲宋元遺風(fēng)的三爪龍形。采用此種技法者,所見均為御窯重器,以天球瓶最為知名,北京故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伊朗國家博物館、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等均有收藏,此外還有梅瓶、大碗等造型。葉喆民先生對這一品種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評價頗為中的,“用濃重深厚的青色海水襯托出一條矯健飛舞的白龍,使人感到仿佛它置身于波浪滔天、洶涌澎湃的大海中,騰云駕霧,氣勢兇猛。尤其是深藍(lán)的海水與潔白的龍身形成鮮明的對比,充滿了動力美,充分表現(xiàn)了匠師們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才能。”

          明永樂 青花海水白龍紋撇足梅瓶

          腹徑:26.7cm 高:40.6cm 口徑:8.9cm 底徑:18.6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永樂神品 帝皇之相 

          本件丹麥建筑師所羅門·塞倫森舊藏永樂青花白龍盤,除伊朗國家博物館藏兩例,上海博物館藏一例宣德年款者外,完整器僅此一例。1993年景德鎮(zhèn)御窯珠山出土尺寸較小一例(直徑28厘米),青花發(fā)色較為晦暗,未揀選供御,即行銷毀。可見其燒制之難,存世之罕。

          明永樂 青花海水錐白龍紋盤(盤心局部)

          高:5.3cm 底徑:20cm

          1993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本次展品)

          明太祖御容畫像(局部)

          本品之圖像學(xué)意義亦頗可考究,盤心白龍口齒張開,怒發(fā)上沖,龍須揚(yáng)起,有威加四海之氣勢,造型與現(xiàn)藏臺北故宮的明太祖與明成祖御容畫像中皇帝所穿明黃色常服上之團(tuán)龍紋飾十分相近,可見此式龍形紋樣頗得洪武、永樂青睞,并將其運用于各式不同工藝門類,與明初剔紅漆器、金器之龍紋亦十分接近。永樂帝御容原在北京故宮南薰殿所貯,出自明朝內(nèi)府畫師之手,其對永樂面貌的描繪無疑是十分寫實的,其面目肅穆威儀,氣宇不凡,尤其是胡須的樣式頗為獨特,分作五綹,髭須與下頜兩側(cè)的兩綹長須應(yīng)當(dāng)是特意加以定型,與前后洪武、洪熙、宣德諸帝胡須樣式均不同,試將本品白龍形象與成祖御容相對比,二者確有神似之處。

          明永樂 剔紅云龍紋圓盒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

          明初 金制刻龍紋扁壺湖北省博物館藏

          明太祖  朱元璋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成祖 朱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仁宗  朱高熾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宗  朱瞻基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聯(lián)想到朱棣本人由燕王之封發(fā)動“靖難”直至登基改號永樂,無論是正史還是戲說,描述中都充滿了戲劇性的情節(jié),以姚廣孝一句“臣奉白帽著王”(暗示“王”將為“皇”)用為謀士,對相士袁珙加以重任,永樂對相術(shù)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實打?qū)嵉男欧盍?。永樂在為父皇太祖朱元璋所作“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對中對父親相貌的描述為“龍髯長郁,然項上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儼然一副“異人”模樣,而這正是相術(shù)之中的“帝王之相”,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皇權(quán)的正統(tǒng),自己必然也要有“龍形虬髯”的“帝王之相”。何為“龍形虬髯”,眼前的騰躍的這條白龍,無疑讓那“帝王之相”變得鮮活起來。言及此處,“白帽”,“白龍”,“甜白瓷器”,與大白傘蓋庇佑下著白衣的忽必烈一樣,白色似乎也正是朱棣的一種幸運色。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龍紋大盤(盤心局部)

          D:40cm

          備注:丹麥著名建筑家所羅門·塞倫森(1856-1937)舊藏

          (本次展品)

          在王朝道統(tǒng)上,恢復(fù)漢人統(tǒng)治的“大明”承繼“大元”正統(tǒng),永樂本人也多次提及忽必烈入主中原為天命所在,其時“甲兵強(qiáng)盛,天下寧謐”。并以行動恢復(fù)元世祖“四夷朝貢”之盛。早明宮廷文化也頗多蒙元遺風(fēng),如崇奉喇嘛教法王國師、尚武好巡幸狩獵、皇帝休閑常戴蒙古式寬檐笠式帽、重視海外貿(mào)易珍寶等等。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文化均頗多建樹,他南征安南,北伐蒙古,東納日本朝貢,西辟烏斯藏入朝,完成了遷都北京、疏通漕運的大事,編篡《永樂大典》這一史詩百科全書,派鄭和七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前無古人的大航海時代,使明朝完成了由“洪武之治”到“永樂盛世”的過度。朱棣最終的未竟夢想就是征服蒙古,成為唐太宗式的“天可汗”,并逝于第五次出征蒙古的塞外之地。萬斯同《明史稿》謂其“有明功烈,于斯為盛矣”,梁啟超則語:“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yáng)威德于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實絕世英主”。在中國陶瓷史上,永樂御窯也名副其實地堪稱“開一代未有之奇”。


          “湮散”“黑斑”與青花之美 

          元明之際青花瓷器在原料、技術(shù)、紋飾等各個方面,受到中亞、波斯地區(qū)釉下彩陶的的影響,與伊斯蘭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明人對于瓷業(yè),無論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術(shù)均漸臻至完成之頂點。而永樂已降,因波斯、阿拉伯藝術(shù)之東漸,與我國原有之藝術(shù)融合,于瓷業(yè)上,更發(fā)生一種異樣之精彩?!保▍侨示?,辛安潮?!吨袊沾墒贰罚虅?wù)印書館,1936)產(chǎn)自中亞的“蘇麻離青”鈷料飄洋過海運抵景德鎮(zhèn),最終在中國工匠的毛筆下描繪而成的,既有布局繁密、充滿伊斯蘭風(fēng)情的“回回花”圖案,也有疏朗有致、蘊(yùn)含筆墨趣味的花鳥異獸。“高鐵低錳”的進(jìn)口青料給瓷繪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若純用蘇料,發(fā)色固然深沉紫妍,但因青料淘洗研磨后仍含有氧化鐵微粒的問題,繪制的纖細(xì)線條中常有黑色的小點,落筆濃重處則會使鐵元素聚集,形成黑斑;而“低鐵高錳”的國產(chǎn)青料在繪制時,發(fā)色雖呈灰藍(lán),但呈色穩(wěn)定。故實際繪制時,工匠常將進(jìn)口料與國產(chǎn)料搭配使用。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卉壽桃墩式大碗(碗心局部)

          D:34cm

          備注:亞洲資深藏家舊藏
          (本次展品)

          在永宣青花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自然的“湮散”(暈散)和“黑斑”現(xiàn)象,是進(jìn)口鈷料在燒制過程中產(chǎn)生的缺陷,但由之產(chǎn)生的渾然天成的水墨淋漓、氣韻生動的美感又是后世難以企及之處。要使青花現(xiàn)出美麗的色調(diào),必須使用還原焰,進(jìn)口鈷藍(lán)料在強(qiáng)還原焰下呈色力非常強(qiáng),但溫度過高時線條湮散,而在氧化焰氣氛中,即便是上等青料也會變成黑褐色。永宣器物胎釉、用料中的諸多天然成分在御窯廠從氧化焰至還原焰再至中性焰的窯火中幻化天成,再經(jīng)過無比嚴(yán)苛的揀選制度,方有世上之完整永宣御窯器的傳世,識者不可不珍。

          明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局部)
          (黃釉為清代后施)

          H:36.5cm

          備注:法國重要私人收藏

          (本次展品)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盤(盤心局部)

          D:34cm

          (本次展品)

          蘇麻離青濃重處有鐵銹黑斑現(xiàn)象,其原因除進(jìn)口青料有高鐵低錳特點,還由于青料本身起著媒溶劑的作用,使得充分掛有青料的地方很容易熔化到上面的釉中去,因此若在這時候開窯放進(jìn)新鮮空氣,那么這個尚未凝固的部分的鈷便被氧化,變成褐色或紺黑色。關(guān)于這個問題乍一想來,似乎是窯的缺點,其實卻是它的長處,所以明初的圖樣能夠做出渲染生動、濃淡不同的顏色,而且產(chǎn)生了后世青花瓷所望塵莫及的那種深厚濃艷之趣。(葉喆民,《中國古陶瓷科學(xué)淺說》)


          明永樂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 (殘)

          底徑:12cm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本次展品)

          這種“深厚濃艷之趣”便體現(xiàn)于本次展品的永樂青花折枝瑞果大梅瓶和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盤等作品。御窯出土器中則對應(yīng)一件1988年珠山南麓東司嶺所出青花折枝瑞果梅瓶,此瓶在燒造過程中胎體塌陷,與匣缽粘接,但瓶口、瓶底皆完整,成為一件被壓扁的扭曲梅瓶,從底徑12厘米判斷,原瓶高度應(yīng)為28.5厘米左右制式。本器青花色澤幽菁,釉光瑩潤如玉,于600年前經(jīng)歷的一次窯火意外使這件本應(yīng)亭亭玉立的梅瓶折疊、凝固成今天扭曲的存在,宛如歷經(jīng)了一段相對論的時空隧道,在梅瓶美麗的骸骨中我們仿佛看到達(dá)利筆下彎曲的鐘表和畢加索、培根畫中那些解構(gòu)的面孔。靈魂可以出竅焉。

          明永樂 青花四季花果梅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H:29.4cm


          「青花的故事」

            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所出

            與海內(nèi)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對比展

          Memoirs of Cobalt

          ——A Comparison Exhibition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 from Imperial kiln Site and Worldwide Collections

          本章節(jié)主題展品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纏枝蓮紋帶蓋梅瓶
          H:40cm

          明永樂 甜白釉刻纏枝蓮紋大盤

          D:40.5cm

          備注:海外私人舊藏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花卉石榴碗

          D:17cm

          明永樂 白釉錐拱束蓮紋盤(殘)

          直徑:31cm

          2000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明永樂 甜白釉錐“永樂年制”款高足碗(殘)

          殘高:5cm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龍紋大盤

          D:40cm

          備注:丹麥著名建筑家所羅門·塞倫森(1856-1937)舊藏

          本品形制規(guī)整,大口微斂,弧腹廣底,淺圈足,為明初大體量盤式的經(jīng)典造型。盤底砂底無釉,可見胎體堅致細(xì)膩,足沿微泛火石紅。通體青花描繪紋飾,口沿內(nèi)外繪回紋一周,內(nèi)壁繪牽連纏繞的纏枝花卉十二朵,計有山茶、蓮花、月季、扁菊等數(shù)種;外壁繪向前奔走的行龍四條,龍口半張,腦后毛發(fā)向前豎起,龍須向兩側(cè)飛揚(yáng),其間以壬字云紋間隔。盤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奔涌的海水為地,再以留白技法表現(xiàn)一側(cè)面立龍,僅雙目龍睛以青花點繪,龍身下肢朝向畫面右側(cè),身軀中段則向后扭動,使得上肢及龍首面向畫面左側(cè),上肢兩只前爪一前一后,龍嘴張開,龍角后的鬃發(fā)上揚(yáng),氣勢威猛,身旁圍繞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現(xiàn),在青花海水地子的襯托下,使得龍形似乎站立在波濤之上,極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此種留白工藝難度極高,十分考驗工匠謀篇布局的功力,制作時須在素胎之上將底稿打好,將需留白的部分之輪廓線以青花勾勒,再將需要以青花表現(xiàn)的部分以鈷藍(lán)青料描繪出來,且繪制時也需加倍小心,切不可在留白的區(qū)域落筆;最令人嘆服的是立龍的鱗片、爪牙、須發(fā)均以暗刻工藝表現(xiàn),施釉后紋飾也十分清晰,纖毫畢露,工致非凡,具有立體效果,可謂鬼斧神工之作。通體青花發(fā)色深沉妍麗,尤其色澤濃重處可見明顯的鐵斑沉積效果,頗得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筆墨淋漓之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


          盤心留白而成的白龍紋樣于明初青花器中十分罕見,采用此種技法者,所見均為御窯重器,以天球瓶最為知名,北京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伊朗國家博物館、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等均有收藏,此外還有梅瓶、大碗等造型,而究其肇始,母本則應(yīng)自元代藍(lán)釉留白、青花留白器物而來,前者如揚(yáng)州博物館所藏藍(lán)釉留白龍紋梅瓶,后者則見1964年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出土的兩件青花留白八棱梅瓶。

          遍查海內(nèi)外重要公私收藏及藝術(shù)市場,與本品相近者僅見發(fā)表兩例,一例藏上海博物館,外口沿書“大明宣德年制”單行楷書款識,另兩例原藏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現(xiàn)藏于伊朗國家博物館(據(jù)John Alexander Pope于他的著作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中記載,阿德比爾清真寺中曾發(fā)現(xiàn)兩例,此外另有一例尺寸稍小者藏于伊斯法罕,但未見發(fā)表),本品為唯一可于市場流通者,至為珍罕。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

          D:40cm

          阿德比爾寺藏  編號29.37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
          伊朗阿爾達(dá)比勒省謝赫薩菲阿德丁墓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明宣德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
          D:40.7cm

          上海博物館藏


          元 藍(lán)地白龍紋硯盒

          底徑:29.5cm

          1988年御窯珠山北側(cè)風(fēng)景路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明永樂 青花海水白龍紋撇足梅瓶

          腹徑:26.7cm 高:40.6cm 口徑:8.9cm 底徑:18.6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唇口、短頸、園肩、撇足、平底微內(nèi)凹。瓶身刻白戲珠五爪龍,地飾青花海浪。龍眼以青料點出,肩部繪蓮瓣紋內(nèi)填雜寶。撇足繪蓮瓣紋,內(nèi)填蓮花。該梅瓶青料濃艷,多有黑褐色斑塊。

          明永樂 青花海水白龍紋碗

          高:6.8cm 底徑:8.4cm

          1993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敞口,弧腹,淺圈足。內(nèi)外青花裝飾,外壁及碗心繪海水白龍紋,內(nèi)壁及碗底作團(tuán)龍紋,內(nèi)口沿飾一周海水紋。

          明永樂 青花海水錐白龍紋盤

          高:5.3cm 底徑:20cm

          1993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澀底。內(nèi)外施釉,青花裝飾。內(nèi)壁飾纏枝花卉紋,外壁飾云龍紋,盤心作海水白龍紋。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卉壽桃墩式大碗

          D:34cm

          備注:亞洲資深藏家舊藏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卉紋直口碗

          高:13.8cm 底徑:18.4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碗直口,弧腹,圈足。內(nèi)外施釉,青花裝飾。內(nèi)外口沿分飾卷草紋及纏枝花卉紋,外壁腹部飾折枝花卉紋,內(nèi)壁則飾纏枝花卉紋,碗心作一束折枝牡丹。

          明永樂 青花內(nèi)外纏枝花卉紋碗

          D:19.8cm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盤

          D:34cm

          明永樂 青花花卉紋大盤

          D:38cm

          明永樂 青花并蒂蓮折沿盤

          D:37.5cm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折沿盤

          D:37.5cm

          備注:日本重要藏家舊藏

          明永樂 青花六出開光蓮紋菱口折沿盤

          高:7.5cm 口徑:40.6cm 底徑:23.8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菱口,折沿,淺弧腹,圈足,澀底。內(nèi)外施釉,青花裝飾??谘仫椧恢芾p枝蓮紋,內(nèi)外壁均飾折枝花卉紋,盤心作六出開光折枝蓮紋。

          明永樂 青花折枝牡丹紋折沿盤

          口徑:43.1cm 底徑:28.1cm 高:7.3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侈口,寬折沿,淺弧腹,圈足,白砂底。胎質(zhì)細(xì)膩,青花發(fā)色濃郁。內(nèi)外青花裝飾,盤心繪折枝牡丹紋,內(nèi)外璧繪纏枝蓮,板沿飾折枝花果八朵。

          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雙系小罐

          H:6.4cm

          備注: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明永樂 青花外蓮瓣內(nèi)花卉紋小雞心碗

          D:10.3cm

          備注:民國“聚和祥”古玩商號舊藏

          明永樂 青花“內(nèi)府”梅瓶

          H:34.2cm

          明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

          (黃釉為清代后施)

          H:36.5cm

          備注:法國重要私人收藏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抱月瓶

          (黃釉為清代后施)

          H:30.5cm

          備注:法國藏家舊藏

          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蓋罐

          通高:30.1cm 口徑:15.2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罐直口,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蓋平沿、拱頂、寶珠鈕。外壁青花裝飾,蓋面飾纏枝海石榴花紋,罐身外壁主要由三層紋飾組成,肩部作一周瓔絡(luò)紋,罐腹部飾纏枝蓮紋,近足處作折枝花卉紋一周。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扁壺

          高:44.8cm 口徑:8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直口,長頸,扁圓腹,橢圓形圈足,底刷釉。內(nèi)外施釉,外壁青花裝飾??谘仫椌聿?,頸飾纏枝花卉。壺身飾纏枝四季花卉。

          明永樂 鳳穿花紋梅瓶

          口徑:7.3cm 底徑:15.6cm 高:37.6cm

          1999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唇口,豐肩,肩以下漸收,近足處外撇,矮圈足,澀底。內(nèi)外施釉,外壁青花裝飾,繪鳳穿花紋。

          明永樂 青花開光折枝花果紋執(zhí)壺

          口徑:7.6cm 底徑:10.5cm 高:30cm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喇叭口,長頸,鼓腹,圈足。外壁青花裝飾,頸肩處飾蕉葉及卷草紋。腹部對應(yīng)開光內(nèi)飾折枝瑞果紋,環(huán)繞開光分別飾折枝四季花卉。足飾卷草,流外壁飾折枝花卉,與壺身連接處作卷草紋一周。

          明宣德 霽青釉暗刻朵云行龍紋盤

          “大明宣德年制”款

          D:20.2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展覽:「玫茵堂收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倫敦,1994年,編號136


          明弘治 霽青釉加青花石供紋罐

          H:30.8cm

          備注:北京著名藏泉家駱澤民先生“匯泉堂”舊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青花札記(三)
          紫禁城水晶宮,看明朝皇帝們見過沒見過的御窯瓷器
          歷朝歷代瓷器連載,永樂的極大開放帶來的瓷器極大發(fā)展
          館藏陶瓷品(組圖)
          件件精美!故宮館藏明永樂瓷賞析
          看明代瓷器:賞珍品中的精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