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慢性胃炎慣用方
(1)胃熱濕滯證:
臨床常見癥狀為脘腹痞滿,或伴有噯氣惡心,口黏口苦,渴不欲飲,大便不暢,舌苔黃膩或濁,邊尖質(zhì)紅,脈滑帶數(shù)或弦遲。
本證多見于淺表性胃炎。
治宜和胃調(diào)氣、清熱化濕。
以小陷胸湯為主方,方用川黃連、姜半夏、全瓜蔞、厚樸、制香附、黑梔子、炒枳殼、白茯苓、白術等,隨證加減。
*濕偏重者,加平胃散。
*氣郁明顯者,加越鞠丸。
學習和運用體會
從臨床表現(xiàn)來看,胃中濕熱阻滯,氣機失調(diào)之證多發(fā)生于淺表性胃炎之中,小陷胸湯是治療此證之慣用方,方中黃連清熱以消炎,半夏燥濕以化痰,全瓜蔞功能潤滑以解凝。
藥雖不峻,能入胃絡,清熱化濕,濕化熱清,痞滿自除,確為治療胃黏膜炎癥的良好方劑。
如出現(xiàn)氣機郁結之證,則配合越鞠丸治之,以達調(diào)氣解郁之效。
(2)胃氣虛弱癥:
*臨床常見癥狀為面唇蒼白不澤,口淡納差,時欲泛嘔,或見干噫食臭,脘腹痞滿,間或出現(xiàn)疼痛、腸鳴、大便不調(diào)等癥,舌苔白膩或黃白相兼帶濁,脈象濡細或滑。
西醫(yī)纖維胃鏡檢查多提示為胃體或胃竇部萎縮性胃炎。
治當溫中健胃、益氣補血。
可選用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異功散等。
黨參、黃芪、桂枝(或干姜)、黃連、姜半夏、茯苓、陳皮、白術、炙甘草。
*胃黏膜糜爛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或連翹、金銀花。
*大便溏泄者,以干姜易炮姜。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癥屬胃潴留癥,加旋覆花、代赭石。
*胃酸減少者,加山茱萸、懷山藥,或生山楂肉。
*有上消化道出血者,一般去桂枝,加側柏炭,或改投黃土湯加減。
*氣滯腹脹者,加厚樸、枳殼,或大腹皮。
*胃痛者,加香附、延胡索,或生白芍。
*胃黏膜充血者,加丹參、川芎。
*血虛者,加當歸。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黃連功能清熱消炎,芍藥、甘草以治潰瘍;人參、黃芪功能培補胃氣;桂枝溫通經(jīng)脈,半夏、茯苓功能燥濕化痰;并輔以陳皮、枳殼、丹參、槐花等理氣和血,這是標本兼顧之法,從而使病情得治。
(3)胃陰耗傷證:
*臨床常見癥狀為兩頰輕度潮紅,唇紅,口干少津,干嘔、納差,脘腹痞滿,或胃中有灼熱感,大便不暢,舌苔光薄或邊尖質(zhì)紅、中間剝、兩側薄膩,脈象弦細或細數(shù)。
本證西醫(yī)纖維胃鏡檢查提示較多為胃竇部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顯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腸腺化生。
治宜益胃養(yǎng)陰、理氣和血。
可選用麥門冬湯、益胃湯化裁。
太子參、麥冬、石斛(或生地)、懷山藥、玉竹、丹參、半夏、香附、黃連、炙甘草
*胃納不良者,加生谷芽、雞內(nèi)金,或生楂肉。
*大便溏稀者,去麥冬,加茯苓、白術,或炮姜。
*伴有胃潰瘍者,加生白芍、延胡索,或高良姜。
*上消化道反復出血者,加側柏炭、地榆炭,或白及粉、三七。
*腸腺化生者,加半支蓮、白花蛇舌草或藤梨根。水煎服。
學習和運用體會
對于胃陰耗傷證的治療,益胃養(yǎng)陰固然重要,而黏膜萎縮與胃壁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營養(yǎng)減低亦不無關系。此與葉天士所說的“久病入絡”的病變相類似,故在滋陰的同時,需要加入丹參、川芎等活血之品,以達治療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