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和鎮(zhèn)痛飲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殼,厚樸12殼,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蔬干和胃、行滯鎮(zhèn)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服法:上藥每劑煎三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清瀉肝火;口干口苦、苔黃者加黃岑15克、黃連6克清瀉郁熱;食后痛甚者加雞內(nèi)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dǎo)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家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扶土抑木定痛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shù)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后樸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延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土抑木、行滯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郁氣滯所致胃脘痛。服法:同肝胃兩和鎮(zhèn)痛飲。
加減運用:若干脾不和諸癥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zhèn)痛飲治理以從其變;標(biāo)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家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家人參6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家黃芪30克,夜交藤30克以養(yǎng)心安神。
砂半理中湯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殼(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機煎兩次,日服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暖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肋背或胸中。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jù)病情辨證酌加藥物。
1、肝胃痛癥:見胃痛連肋功撐作痛,呃逆暖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可加生梔子6—9克;肋痛較痛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者: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于關(guān)。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guān),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癥: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用9克。
4、肺胃痛癥: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guān)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癥:見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弦或狀。治療半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分沖)2克:同是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沖)2克。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沖)2克。
舒肝安胃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臺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yǎng)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腸炎。
服法:空腹服,一日一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面,和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一日三次飯前服。
加減運用: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蒲連護胃湯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干姜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廷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兩次服,將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一日三次飯后服,效果更佳。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噯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滯腹脹加川樸花、大腹皮:哎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隱痛加炒白芍:
嘈雜泛酸加吳萸、煅牡蠣:脘腹墜脹加檳榔
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三黃胃炎湯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姜3片,大棗6枚。
功能:鍵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加減運用: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qū)約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chǔ)方和常用方。
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脹痞滿為主癥脈見弦象,癥屬肝氣犯脾、肝胃不調(diào)、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diào)型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為主證,癥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干松、佛手等;若以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古麥芽、焦楂等;若口干咽干癥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若經(jīng)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并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隨癥加減,療效更加。
理脾愈瘍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樸10克、干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一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克、(分二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行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如暖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養(yǎng)胃理氣湯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術(shù)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樸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luò)。
主治:身體贏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肋不適,舌質(zhì)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三次,空腹溫服。
加減運用: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肋者加白芍15克、郁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煅瓦楞子15克。
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八珍益胃湯
組成:黨參15克、焦術(shù)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0克。
功能:補氣養(yǎng)氣,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加減運用: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黨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溫陽健胃湯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shù)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服法: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
功能: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胃腕痛屬于中虛氣滯型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加減:食欲不香去黨參,加炒山楂、雞內(nèi)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上曲;睡眠欠佳加熟棗仁、夜交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