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當下,很多人都忙于工作,忽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健康,而此時,頸椎病、肩周炎等一系列疾病就可能跑來湊熱鬧,工作已經(jīng)夠折騰,疾病的出現(xiàn),可謂是雪上加霜。面對頸椎病,如何治療?和解樞機、化痰活血、祛風通絡以治頸椎??!新招,聽說過嗎?且看正文!
溫馨提示:第二屆全國悅讀中醫(yī)之星評選活動復賽大眾投票正在進行中,具體操作流程,可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查看,或長按下面的二維碼查看!
頸椎病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不同,可分頸項強痛、肩頸痛、頭痛、眩暈等。其病機、治法較為復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決的,現(xiàn)我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所能治者說明如下。頸椎病可用之方很多,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不過是眾多方劑中的一個。究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能治療什么類型的頸椎病呢?
首先,從部位和經(jīng)脈循行來看,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頸是指頸部的兩側(cè),在古書里面,頸和項是有區(qū)別的。后部叫做項,兩部叫做頸。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nèi)……”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從后面通過,而不是從側(cè)部通過的。足少陽膽經(jīng)是“循頸”,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下項”。其病多有此二脈所過處之酸麻脹痛,或頭痛、眩暈等。從經(jīng)脈循行來看,太陽、少陽這兩條經(jīng)脈直接經(jīng)過頸項。
那么,問題來了。本方所治之病,雖較復雜,但據(jù)107條原文所載及方藥組成分析,當與太陽無關。此問誠然有理,然則前已說明,我用之方常加入白芍。加白芍的理由,一方面,意在與桂枝配伍調(diào)和營衛(wèi);另一方面,能夠幫助活血藥,增強活血通絡的作用。另外,加入白芍后,其方暗含柴胡桂枝湯意,是藥加一味,而兼治少陽、太陽二經(jīng)。所以,我們在學習《傷寒論》、運用《傷寒論》時,要理解張仲景辨證論治的精髓,掌握張仲景方劑組成、變化、加減的精髓。這個方子加上一味藥,方義就不同了。沒有白芍,怎么樣也牽連不到太陽;加上了白芍,這個方子就可以治療太陽經(jīng)脈的病。我個人體會,張仲景的《傷寒論》語言非常簡樸,但是意義非常深刻。
還有問題,什么問題呢?足少陽膽經(jīng)循頸,而足陽明之脈亦循頸,何不加入治陽明之藥?再加一味,是不是又治一經(jīng)呢?我的回答是:若上述癥狀確與陽明有關,并伴有頭痛頭暈之類的癥狀,那就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假令這位病人是屬于陽明風熱上擾,我常用葛根芩連湯,葛根芩連湯可以很好地清陽明之熱。再從病情來看,此類病證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且與職業(yè)相關,如長期伏案工作,靜多動少之人,常有經(jīng)脈不利,氣血失和,虛實夾雜等潛伏因素。又因少動,以致脾運失職,而生濕痰?;蚣鎯?nèi)風上擾,或兼外風侵襲。如此則本方頗為相宜。
肖某,女,63歲。
病史:退休前為行政干部,退休后除家務外,很少活動。來診時頭昏,體位改變時加重,頭痛,頸項強痛,伴睡眠不安、心煩、易驚惕,苔白略厚,脈弦緩。頸椎MRI發(fā)現(xiàn):頸椎第2~7椎間盤向后突出,頸椎第6~7椎管狹窄。
辨證分析:以此病情對照前述說明,較為符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對照《傷寒論》107條之論述,則心煩、易驚之主證已經(jīng)出現(xiàn)。為什么我舉的病例都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呢?因為病人出現(xiàn)的癥狀都與煩、驚有關。不過這位病人的主證應該是眩暈、頭痛、頸項強痛,煩、驚是次要癥狀。又因體位改變時頭昏加重,故不僅活動時十分謹慎,即使令其臥位時,亦不敢隨意轉(zhuǎn)側(cè)身體。此與107條之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的機理相似。但大家不要形成這樣一個印象,認為體位改變的時候眩暈加重,就要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因為體位改變的時候,眩暈加重,與痰飲、水濕、瘀血都有關系。如《傷寒論》苓桂術甘湯證:“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起則頭眩”是什么意思???“起則頭眩”表明體位改變的時候眩暈加重。有些病人一起床就會出現(xiàn)頭暈,有些病人是在床上翻個身就覺得天旋地轉(zhuǎn),還有些病人坐久了一站起身就頭眩,甚至有跌倒的趨勢。這種情況引起的頭眩,就不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所能治的。那是水飲證,還有痰飲痰濁上犯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體位改變引起頭眩有多種原因。大家要注意。
治法:和解樞機,化痰活血,祛風通絡。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磁石10g,茯苓30g,陳皮10g,白芥子10g,當歸10g,川芎10g,土鱉蟲10g,紅花10g,全蝎10g,蜈蚣2條。7劑。
二診時,諸癥減輕,于上方加水蛭6g,再服14劑,諸癥不顯。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此病有年輕化趨勢,如下例。
杜某,男,25歲,學生。
病史:患者因?qū)W習緊張,休息、鍛煉均少,以致頭昏,失眠,視力疲勞,不欲睜眼,手足麻木,乏力,情緒緊張,易激動,納差。頭頸部MRI發(fā)現(xiàn):左側(cè)卵圓中心小軟化灶,頸椎上段輕度反弓,頸椎第5~6椎間盤輕度變性。眼科檢查:屈光不正。
辨證分析:證屬樞機不利,經(jīng)脈失和,風痰上擾。
治法:和解樞機,化痰活血,祛風通絡,重鎮(zhèn)安神。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磁石10g,石菖蒲10g,遠志10g,郁金10g,當歸10g,川芎10g,酸棗仁30g,茯苓50g,夜交藤30g,合歡花20g。共服21劑,諸癥明顯好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