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老師,對中醫(yī)有著獨到的見解,對治療疑難雜癥也十分擅長,善用經(jīng)方治療內(nèi)、外、婦、兒各科疾病,藥簡而效彰。
筆者在跟隨老師學習過程中收獲頗多,深刻體會到了經(jīng)方的價值,所開處方每劑僅僅幾元錢,甚者不足1元。藥雖便宜但效果良好,自感經(jīng)方治病安全、有效、廉價,突出中醫(yī)簡、便、廉、驗特色,今將老師一則醫(yī)案整理如下。
夏某,女,55歲,2009年10月18日初診。
患者于2年前胃脘脹痛,被診斷為“胃潰瘍”,曾服用西藥后緩解,此后反復發(fā)作。后又服用附子理中丸等成藥和湯劑,效果不佳。
診見:胃脘脹痛,偶有嘈雜、泛酸,饑飽皆不適,喜溫,腰困,小腹脹,咽干,頭昏悶,鼻干,睡眠欠佳,大便不調(diào)(不實)。舌質(zhì)淡暗,舌苔白,脈細弦緩。
有高血壓病史2~3年,數(shù)年前行子宮全切除術(shù)。
辨證:寒熱錯雜痞證,屬半夏瀉心湯方證。
處方:姜半夏9g,干姜6g,黃芩12g,黃連3g,黨參6g,陳皮9g,烏藥9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09年10月24日二診:諸癥皆大減,稍進食油膩胃脘有輕微疼痛。上方繼服7劑,諸癥皆消。
臨床上治療消化性潰瘍,老師不單純側(cè)重于局部病變,而是著眼于整體病情,謹遵張仲景的“隨證治之”的原則。
半夏瀉心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各出現(xiàn)一次,《傷寒論》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薄督饏T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卑胂臑a心湯的主證,一個是心下痞;一個是嘔而腸鳴,或大便不調(diào)。究其理: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邪氣阻滯,氣機不利,升降失度。
上案中,黃芩、黃連降胃氣上逆;干姜、半夏辛藥,能夠散脾氣之寒;再加上甘溫藥黨參、甘草補中益氣,調(diào)和脾胃。古人概括本方為“辛開苦降甘調(diào)之法”。加陳皮走脾兼顧胃,善疏理氣機,調(diào)暢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烏藥辛溫,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脾而寬中,行氣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