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頭條B輪融了1000多萬美元,當時我們還在北京一處民宅里辦公,整個公司只有三四十個人,那時候更令人意外。”對于今日頭條達到5億美元的高估值的質疑,今日頭條創(chuàng)始人張一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如是回應。
眼下,僅今年半年的時間,今日頭條的員工數已經翻了一番,達到200人,這讓張一鳴不得不包下知春路一棟寫字樓的另外兩層。
張一鳴說,在C輪1億美元的融資消息公布后,自己曾特意看了匿名社交秘密里的評論,“有兩種不同的評論: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挺正常的,估值不高,合理;不了解的,不屬于投資創(chuàng)業(yè)圈的就覺得很高。主要因為我們沒有(過渡的)臺階,當時B輪沒有披露。”
一家成立兩年多的公司,一款自己不創(chuàng)造內容、僅為個人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資訊內容的App,估值高達5億美元。而挑戰(zhàn)和麻煩也隨之而來:一方面騰訊、搜狐新聞客戶端已經陸續(xù)推出個性化推薦服務,這讓它必須直面門戶巨頭的競爭,而今日頭條如何更加精準地給用戶推薦內容仍需苦練內功;另一方面則是版權問題,盡管它自稱并不創(chuàng)造內容,但當大量內容被今日頭條“拿來”使用、變現,提升自身估值,昨日有消息稱,有媒體要聯合向今日頭條收取巨額版權費。
高估值與爭議
今日頭條憑什么值5億美元?
張一鳴的答案是:一是做事情的方向,二是過去團隊出來的成果。例如,投資方之一的新浪微博上,目前今日頭條已經是新浪微博上分享量最大的新聞資訊類應用。
今日頭條官方的數字稱,今日頭條目前下載激活用戶1.2億,日活躍用戶超過1300萬。
此前,當搜狐、騰訊等傳統(tǒng)門戶新聞客戶端,還在給手機用戶推送千篇一律的新聞熱點時,“今日頭條”的做法是根據用戶的興趣標簽,個性化地推薦新聞,找到差異化的突圍路徑。
這款應用基于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就能夠自動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用戶感興趣的信息,并且使用次數越多、資訊推薦就越準確。
在張一鳴看來,傳統(tǒng)的新聞客戶端在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方面存在明顯的空白。“比如你投資某家小公司,你關注的這家公司信息在傳統(tǒng)的新聞客戶端上會有嗎?從邊際角度上看,他們無法做到完全細分。你只能看它提供給你的。”
他由此判斷,未來在智能手機上,信息獲取方式將不再是傳統(tǒng)的媒體渠道采用的人工編輯模式,而是更加智能和個性的自動化推薦模式。
在今日頭條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里,60%以上的員工是產品和技術人員,信息的展現由機器控制,通過上億級別的大數據分析進行推送。
在此基礎上,目前今日頭條的商業(yè)模式主要通過精準信息流廣告和開屏廣告,以點擊或展示的形式向廣告主收費。今年前5月營收遠超百萬級別,但還未覆蓋全部投入。
不過,當今日頭條通過算法實現突圍,通過媒體的內容給自己變現并步步提升估值時,版權問題由此而來。
昨日有消息稱,有媒體要聯合向今日頭條收取巨額版權費。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在PC端,今日頭條toutiao.com頁面的文章用戶在點擊后均跳轉原網頁,實現導流;但移動客戶端的情況卻有些復雜,其中一些有Wap且優(yōu)化好的網站,用戶點擊瀏覽內容即給對方網站帶來流量;而對那些沒有技術實力、沒有Wap而有合作協議的網站,今日頭條則提供技術支持為對方提供適配手機閱讀的中間頁轉換。
關于版權問題,張一鳴的回應是:“我們會對所有用戶能接受手機界面展現形式都允許訪問到任何媒體原網站,只要服務器是穩(wěn)定的,頁面在手機上能打開載入的,像好123導航一樣,都可以導進去?!?/p>
他同時透露,如何把媒體、用戶以及廣告主形成一個共贏的媒體生態(tài)系統(tǒng),預計在今年內完成平臺的搭建,讓內容創(chuàng)造者擁有內容頁商業(yè)開發(fā)的權利。“我們希望把這部分正文閱讀本身利益絕大部分返還給媒體?!睆堃圾Q說。
估值5億過后
C輪融資完成后,今日頭條拿1億美元做什么?
“現在我們有服務器1000臺,每3~6個月要翻一番;員工人數半年也翻了一番。人員、服務器投入,還有市場的投入不少。”張一鳴說。
在張一鳴看來,信息推薦技術的核心是“機器學習”,1億美元將主要用于人才和基礎技術如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投入,同時加快構建移動互聯網內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市場投入。
他曾在公開場合演講時表示,機器具有觀察、記憶、理解人的能力,而打造一個可以自我演化、不斷改進的系統(tǒng)是件令他感到非常興奮的事。
“現在最不滿意的就是處理的數據不夠全,不夠精細。”張一鳴對本報記者說,未來借助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精細化處理更多信息,“例如用戶看這個文章下劃了幾下,是一下,還是五下,有沒有倒回劃,要做得很細。我們目前就存了兩節(jié),中間到結尾?!?/p>
盡管他希望“機器做得比人好”,但眼下,今日頭條仍需要人工輔助機器做數據的訓練和糾正?!袄纾F在有一個事情挺重要,但是今日頭條應用卻沒有推薦給很多人,這就需要有支撐小組人工標記出來,反饋給機器哪些重要新聞漏判。”
“人在參與,參與的目的是為了不參與。”張一鳴對記者強調。
而在平衡商業(yè)化與用戶體驗方面,張一鳴稱,目前一個用戶一天可看到四條信息流廣告。但想要不明顯影響到用戶體驗,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廣告量,二是匹配效果,這同樣需要依靠更精準的數據挖掘和匹配技術等來解決問題。
目前,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引擎已經開始在電商方面展開嘗試。例如通過分析哪些用戶對奢侈品是否感興趣,投放相關廣告或者商品,“但效果有的好有的不理想,目前來看偏標準類的產品好一點。”張一鳴說。
在與投資方之一微博的合作上,張一鳴昨日告訴記者,與微博的合作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和評論上有一些意向,“下個月我們和微博有更多的溝通配合,但是具體如何合作并不是在投資條款里?!?/p>
而當騰訊和搜狐等新聞客戶端陸續(xù)嘗試“個性化推薦”服務后,今日頭條開始更加直面門戶巨頭挑戰(zhàn)。
“我們覺得這個事情挺難,大家也跟我們吐槽一些不足的地方,即使這樣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投入,還有很多空間改進,需要更多的投入,”張一鳴回應,“如果你未來的空間還很多,還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得更好。一個公司怎么做產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自己對這個事情的理解,同樣做個性化推薦,理念不一樣,結果也大不一樣?!?/p>
(編輯:李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