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名稱:芫花
英文名:FLOS GENKWA
別名:南芫花、芫花條、藥魚草、莞花、頭痛花、悶頭花、老鼠花、癩頭花
科屬:瑞香科,瑞香屬
芫花是可以入藥的一種植物,可以治:逐水、滌痰、痰飲癖積、喘咳、水腫、脅痛、心腹癥結脹滿、食物中毒、瘧母、癰腫。
功能主治:花:瀉水逐飲,解毒殺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 疥癬禿瘡,凍瘡。根皮:消腫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急性乳腺炎,癰癤腫毒,淋巴結結核,腹水,風濕痛,牙痛,跌打損傷。
分布:生于山坡路邊或疏林中; 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及山東、河南、陜西也有。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達1米;莖多分枝,幼枝有淡黃色絹狀柔毛,老枝褐色或帶紫紅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葉對生,很少互生,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3—4.5厘米,寬0.9—1.5厘米,背面有長絹狀柔毛,葉脈上尤密;先葉開花,紫色或粉紅色, 3—5朵,簇生于葉腋;花萼外面有白色絨毛,花瓣狀;花瓣缺;雄蕊8,排成2輪;子房有白色柔毛;柱頭紅色。核果長圓形,肉質,白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本品常3~7朵簇生于短花軸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脫落為單朵。單朵呈棒槌狀,多彎曲,長1~1.7cm,直徑約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 裂,裂片淡紫色或黃棕色。質軟。
該物種為 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花蕾和根毒性較大。含刺激皮膚、粘膜起徊的油狀物,內服中毒后引起劇烈的腹痛和水瀉。大鼠腹腔注射花蕾的煎劑LD50為9.25g/kg,死亡前有驚厥現(xiàn)象,多死于呼吸衰竭;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470g/kg,出現(xiàn)活動減少、伏地、肌松、后肢無力,最后衰竭死亡,死前未見驚厥。
莖皮纖維柔韌,為高級文化用紙的原料,也可作人造棉原料;花蕾為瀉下利尿藥;枝皮能活血、解毒,可治乳腺炎等;全株亦可作土農藥。
氣味
?。ɑ?、根)辛、溫、有小毒。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花蕾和根毒性較大。含刺激皮膚、粘膜起徊的油狀物,內服中毒后引起劇烈的腹痛和水瀉。大鼠腹腔注射花蕾的煎劑LD50為9.25g/kg,死亡前有驚厥現(xiàn)象,多死于呼吸衰竭;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470g/kg,出現(xiàn)活動減少、伏地、肌松、后肢無力,最后衰竭死亡,死前未見驚厥。
魚腥草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莖上部直立,常呈紫紅色,下部匍匐,節(jié)上輪生小根。葉互生,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緣,背面常紫紅色,掌狀葉脈5~7條,葉柄長1~3.5厘米,無毛,托葉膜質長1~2.5厘米,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ㄐ?,夏季開,無花被,排成與葉對生、長約2厘米的穗狀花序,總苞片4片,生于總花梗之頂,白色,花瓣狀,長1~2厘米,雄蕊3枚,花絲長,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由3個合生心皮所組成。蒴果近球形,直徑2~3毫米,頂端開裂
唐本草說江左人好生食,魚腥草葉子有刺激的魚腥味,那真是有逐臭之夫喔。會稽賦說兇年民斷其根食之,會稽志也說越王曾采蕺于蕺山??赡懿淮蠛贸裕匠J遣划斒卟松献赖?,但是什么收成都沒有的時候,就只好將就吃。越王不止臥薪嘗膽,還親自采集沒有人要吃的菜來吃,宣示作用。
如今的浙江紹興地區(qū)在春秋時期是越國的地界。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勾踐忍辱負重假意百般討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國?;貒蠊篡`臥薪嘗膽,發(fā)誓一定要使越國強大起來。傳說勾踐回國的第一年,越國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親自翻山越嶺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親口嘗野菜中毒后,勾踐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這種野菜生長能力特別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于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而當時挽救越國民眾的那種野菜,因為有魚腥味,便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
在西雙版納,魚腥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蔬菜,當地居民大多喜食之,常見的吃法有幾種:一是將魚腥草地下莖除去節(jié)上的毛根,洗凈后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將嫩葉加入其中),放入醋、醬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涼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較重;二是將地下莖連同嫩莖葉一同煮湯、煎、炒或燉,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腌漬加工成咸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開胃。
野生魚腥草腥味較重,初食者大多不適應,地下莖纖維多,適口性不理想,因此作為商品性蔬菜發(fā)展較晚。起初以魚腥草作為蔬菜食用的,多為知其功效的醫(yī)生。近年來由于受“回歸大自然”、“藥食同源”之風的影響,民間采挖魚腥草出售和作為特色山野菜食用之風漸盛,尤其在云南、四川、貴州等地,開發(fā)利用魚腥草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野生資源供不應求,市場價格較高。目前為了緩解供需矛盾,開始出現(xiàn)人工大量種植,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guī)模。魚腥草由野草變?yōu)樵耘嘧魑锖?,由于生境改善,生長周期短,植株生長快,地下莖粗狀,淀粉含量增多,纖維含量減少,食用時鮮嫩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特異的魚腥味變淡,適口性增強,更受食者歡迎。
在西雙版納,魚腥草又是一種傳統(tǒng)藥用植物,民間醫(yī)師大多認為,它性味辛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尿涌淋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肺膿潰瘍、肺熱咳喘、熱痢熱淋、水腫、腳氣、尿路感染、白帶過多、癰腫瘡毒等癥。所以,魚腥草在中醫(yī)處方中往往成為有關肺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主藥。
現(xiàn)代醫(yī)學則對魚腥草有更新更深的認識:其特異氣味主要來源于魚腥草揮發(fā)油中的一種有效成分——魚腥草素(癸酰乙醛)。魚膽草素是魚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外,魚腥草還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魚腥草對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慢性氣管炎、慢性宮頸炎、百日咳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對急性結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療效。另外,魚腥草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白細胞吞噬能力,具有鎮(zhèn)痛、止咳、止血,促進組織再生,擴張毛細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每100克魚腥草的營養(yǎng)成分
碳水化合物0.3克
膳食纖維0.3克
維生素A575微克
胡蘿卜素3450微克
維生素C70毫克
鈣123毫克
磷38毫克
鉀718毫克
鈉2.6毫克
鎂71毫克
鐵9.8毫克
鋅0.99毫克
銅0.55毫克
錳1.71毫克
藥名:魚腥草
漢語拼音:Yú Xīnɡ Cǎo
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別名:折耳根、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性味:性微寒,味苦。
歸經:歸肺經。
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
主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喉哦;熱痢;癰腫瘡毒;熱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25g,不宜久煎;或鮮品搗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藥材基源: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溝邊、溪邊及潮濕的疏林下。
資源分布: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采收和儲藏: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收,洗凈,陰干用或鮮用。
1、虛寒癥及陰性外瘍忌服。
2、《名醫(yī)別錄》:多食令人氣喘。
3、孟詵:久食之,發(fā)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地上部分含揮發(fā)油、內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deCanoy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a-蒎烯(a-pinene)和芳樟醇(linlool),前兩者并有特異臭氣。還含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丁香烯(caryophellene)。通常所說的魚腥草素指的是癸酸乙醛的亞硫酸氫銷的加成物。另含阿福甙(afzelin),金絲桃甙(hy-perin),蕓香甙(rut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葉含槲皮甙(qUercitrin),花和果穗含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腎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于尿路感染的頻尿澀痛。
3、增強免疫系統(tǒng)作用,提高慢性氣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腫瘤作用,提高癌細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魚腥草的藥用療效:
1.用于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痰黃而稠等。前者,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后者,常與黃芩、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藥。
2.用于熱毒瘡瘍,常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內服外用均可。
3.用于熱林小便澀痛,常與木通、滑石、車前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現(xiàn)代多用治肺膿瘍,肺炎,急、慢性氣管炎,尿路感染等。
魚腥草入藥,中醫(yī)認為其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利尿除濕、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單用或配伍復方,內服外用或民間多種食療方法的使用均療效確切。藥理研究,魚腥草主含揮發(fā)油,癸酰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份,對各種致病桿菌、球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體免疫調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