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說
憤怒,是一種情緒,但也是一種表達。
它背后的原因,主要來自三種需要。
當我們的需要無法被滿足時,通常憤怒,是我們的第一選擇。
因為直接說出需求,就等于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所以我們越來越學不會表達。
憤怒,大概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情緒了。
很多時候,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大發(fā)雷霆;還有些時候你想控制憤怒,結(jié)果卻敗下陣來;也有一些時候,你就是想要表達歇斯底里的憤怒……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么要憤怒呢?
你在用“憤怒“說什么
王小波有一句名言:人的一切憤怒,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仿造這個句式,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一切憤怒,本質(zhì)上都源于求而不得。
人活于世,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除了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外,還有很多形而上的精神需求,每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憤怒,就如影隨形而來了。
人主要通過憤怒,表達以下三種“求而不得“:
第一種:被愛的需求。
比如一個男人經(jīng)常加班,加班后還宵夜,總是很晚回到家。時間長了,家里的妻子可能就會變得很容易憤怒,并且會指責對方:“你還回這個家干什么?你干脆不要回來了!“
看似是女人在表達自己的憤怒,其實,她是在用憤怒求被愛,用這樣的憤怒在說:“我想要你多陪伴我,想要你多愛我一些,但是你卻把時間全部留給了工作和宵夜“,這就是被愛需求,沒被滿足所帶來的憤怒。
第二種需求:被看見的需求
生活中常見的憤怒,就是兩個人各執(zhí)一方、互不相讓。比如老婆說中午想吃酸菜魚,老公說,不,就是要去吃牛肉火鍋,兩個人都不讓步,結(jié)果就變成了“憑什么要聽你的“這樣的戰(zhàn)爭。
看上去是互不理解、胡不妥協(xié)的憤怒,其實本質(zhì)上是在爭奪控制權(quán):你就要聽我的。
每個人都有掌控的需求,獲得掌控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我的存在感,讓自己感覺“我挺重要的“。
存在,意味著生,不存在,意味著死。
吃牛肉鍋還是酸菜魚確實不那么重要,但是生和死就非常重要了,所以,當對方不聽自己的(當然,一定是習慣性的不聽),這個人就會體會到自己的“不存在“,這時的憤怒,實際上就是通過控制權(quán)在”求存在“,在用憤怒說:你要看見我。
第三種需求:安全感的需求
還有一種憤怒,在咨詢室里很常見。經(jīng)常有來訪者控訴身邊的同事、朋友讓Ta體驗到巨大的憤怒,但你仔細一問,好像對方也沒做什么。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來訪者說,她在商場遇見了一位前同事,那位同事和她打招呼后,寒暄地問她在哪里高就。彼時正在家中待業(yè)的她,感覺到前同事是在故意嘲笑她,所以內(nèi)心涌起了巨大的憤怒。
可能你會覺得,這有什么可憤怒的呢?
可對于我的來訪者而言,由于她內(nèi)置了一個不接納她的客體,所以導(dǎo)致她敏感度頗高,也總是能夠從別人的言辭中體會到自己不被接納,所以,她就會經(jīng)常很緊張,也很容易憤怒。
表面上看,她在憤怒那個前同事問她在哪里高就,但本質(zhì)上,她是在用憤怒求安全感,她想表達的是:“我不相信你是充滿善意的,我覺得我自己很不安全,憤怒,會讓我覺得可以保護我自己“。
為什么不能夠直接說需求
既然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可是為什么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非得用憤怒來表達呢?
那是因為,直接表達需求,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兒啊。
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
1. 直接說需求,意味著我把傷害我的權(quán)利給了你
很多人用“憤怒”來表達被愛的、被看見的、安全感的需求,這些需求代表著一個人脆弱的部分,最柔軟的部分。
如果直接表達這些需求,就意味著我把最軟弱的部分直接呈現(xiàn)在你面前,把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部分展示給你看,那這個時候,你是拿刀還是那創(chuàng)可貼,幾乎決定了我的“生死“。
也就是說,如果直接表達需求,意味著我把傷害我的權(quán)利交給了你,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因此,Ta需要用“憤怒“來裝飾自己的需求,防御外部的傷害。
2. 直接說需求,和“理想自我”有沖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本能。換言之,每個人的“理想自我“都是希望自己變得優(yōu)秀、變得強大、變得可以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因為有這樣一個“理想自我”的愿景,所以很多人在意識上就會催眠自己“你要強大,不可以那么弱”,所以,他們就會壓制自己脆弱的一面。
可是壓抑需求,不代表需要會消失。需要還是在那里,再強大的人,也還是會渴望被愛、被關(guān)注。
既有需要,又不允許自己渴望,那怎么辦呢?用“憤怒”來隔離自我的需求。
3. 從小就沒被允許過表達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部分人,從小就沒有被允許過表達自己的需求,當然,這種“不被允許”很可能是非常隱性的。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小時候她的母親很愛她,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管理得妥妥貼貼,一直到大學,她的媽媽還會寄新衣服給她,并且告訴她怎么搭配。
這位來訪者和我說,“我記得小時候有雙鞋子穿著特別不舒服,和媽媽說過兩三次,她總是回復(fù)我說,再穿兩次就好了”,她說在那之后,她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了。
像我的這位來訪者一樣,很多人可能從小就沒有被允許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也意味著,Ta在成長過程中“丟了自我”,所以,Ta或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即便知道,也不敢表達,因為Ta擔心再次失望。
壓抑久了,憤怒也就多了。憤怒,就是Ta試圖“活出自我”的努力嘗試。
我們該如何看待憤怒
憤怒,也和食物一樣,分為“健康的憤怒”和“不健康的憤怒”。
怎么區(qū)別健康和不健康呢?
個人認為,區(qū)別的標準,一是在于你的憤怒是否讓你覺得舒適,二是它是否給你帶來生活或者人際關(guān)系的困擾。
比如,有些人會偶爾釋放自己的憤怒,你會體驗到這個人的“邊界感“很強,不容侵犯,但與此同時,你又覺得,Ta在遵守原則的同時,其實還是蠻和藹可親的,那么,這種憤怒,大概就是”比較健康“的憤怒。
再比如,有些人習慣性地懟天懟地懟空氣,Ta自己是覺得很爽,但與此同時,Ta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完全沒什么朋友。那么這個憤怒,就是影響到了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應(yīng)屬于“不太健康“的憤怒。
如果你覺察到了自己擁有“不太健康“的憤怒,那么很可能是你平時在生活中,習慣將自己內(nèi)心積攢的憤怒進行”移情處理“。
所謂“移情“,就是你把曾經(jīng)有的一些感受,移置到了當下。
比如,一個小朋友如果小時候總是被爸爸媽媽打,而且還不允許Ta反抗,那么這個小孩子的內(nèi)心在當時就會累計很多憤怒。這些憤怒不允許被表達,因此就壓抑在潛意識里,等到Ta長大,有機會表達了,Ta就會把那些憤怒全部調(diào)動出來,一找到機會就去宣泄這些被壓抑的憤怒。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莫名其妙地為一些芝麻大小的事兒的而生氣,那么,你可是嘗試讓自己大度一些,因為你要知道,Ta生氣,是因為內(nèi)心住了一個滿身是傷的小孩兒。
對于憤怒,最好的態(tài)度或許是:想發(fā)火的時候就發(fā)火吧,別憋著;
但是,也不要把“憤怒“當成一種利刃,拼命捅別人,因為你在捅別人的時候,也在傷自己。
憤怒,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但也是傷害自己的方式。
如果贊同,請給我們一個好看!
現(xiàn)在掃描下面海報二維碼,
即可收聽課程!
老胡我在等著你!
???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