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老理兒大全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xiāng)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fā)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qū)走。
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fā)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里時,發(fā)現(xiàn)村里安然無恙。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fā)老人是幫助大家驅(qū)逐"年"獸的神仙。
人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白發(fā)老人驅(qū)逐"年"獸的三件法寶。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除夕 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具體說起來,“過年”是祭灶、除夕、過年、吃餃子,走親戚、元宵節(jié)和填倉節(jié)等一系列節(jié)假日的總稱。
祭灶: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續(xù)集:http://hi.baidu.com/hzzccn/item/75ff85a937473e716cd45592
辭灶后,據(jù)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后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F(xiàn)在農(nóng)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廣陳供品,有五個碗五雙筷子,五只酒盅,碗里裝貢品,魚,肉,這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我家是隨便,炸一些東西什么的,然后將五只酒盅里倒?jié)M酒,點著火,焚香秉燭,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是三代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叫做“發(fā)紙接種”。
擺放供桌學問: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42a790100bzoq.html
什么時候上墳?
一般是大年三十前一天(東北是三十晚上吃飯前上墳),上墳時候要除了要帶紙錢外,還要帶食物,愛喝酒的帶酒。最好還帶鞭炮?,F(xiàn)在有些公墓不讓放,也就算了。
拜年有什么講究?
拜年是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習俗始于古代,據(jù)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惫艜r又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解放前,好多地方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禮俗:無論在道路巷陌,還是家里屋外,只要遇到長輩,就要跪下來磕頭拜年。
磕頭有什么講究:
一般給長輩磕頭,最好是爺爺奶奶輩的,且不能多磕,會折壽。
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
一般給神佛磕頭事,手是需要正反一下的,表示清白。
除夕守歲。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這可以從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看出當時的守歲盛況來。延續(xù)至今,人們還有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的習慣。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還要接神敬天,即接回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吳爺,并敬告天地。
除日祭祖。除夕當天下午開始,儀式非常隆重。要把家譜掛上,備好香爐、燈籠、長錢、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點燃明燭,徹夜不息。
吃水餃是除夕的重要內(nèi)容。包水餃有的安排在除日下午,有的安排在辭歲酒之后。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在山東膠東一帶,餃子包好后還要放上桃枝,叫做“驅(qū)邪避惡”。餃子里面包上豆腐,吃著有“斗?!敝\,吉不可言。包上四樣素菜的餃子,叫做“四季發(fā)財”。包上糖塊的餃子,叫做“新的一年有甜頭”。包上花魚的餃子叫做“年年有余”。最普遍的是在餃子里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
除夕忌諱:除夕日有很多忌諱,如,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象元寶。除日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了以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神靈時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香臺前的元寶不能掃掉,送神后要用紙包起來,作為二月二圍宅之用,據(jù)說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一對紙做的小元寶到井臺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祭祖:過年最重要活動之一是祭祀,國有國祭,家有家祀。祭祖,是過年時每家必做的事情,有的地方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在明代的北京,則從除夕開始,在家里掛出先人畫像,用豬頭、熟食、糖果等供著,一直到正月初三才停供。
女人過年時最忌諱的地方,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即所謂“忌口”。迷信觀念認為,如果正月初一女人嘴里出現(xiàn)“窮”啊、“死”啊、“病”啊、“敗”啊、“倒”啊、“破”啊……這些非吉祥字眼,全家一年都要走背運。非說不可,則說代用詞,如油瓶倒了,說“到了到了”;煮餃子時餃皮破了,說“餃皮掙開了”。如果一不留神說錯了,則要趕緊說句討喜的話,最典型的是將碗打碎了,得高聲說“碎(歲)碎(歲)平安”。
過年時要學會做“懶女人”,灑水、掃地、倒垃圾、倒污水、裁剪、縫補……這些女人日常必做的事情,在正月頭幾天都不能做。如果勤快反而不好,迷信認為會把家里的福氣掃走、錢財?shù)沟簟⑦\氣剪斷。當然,過年時男人和小孩子也是要忌口的,只是比女人要求松一些。go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69e2040101fxnd.html
?。保f好話,忌罵孩子:傳統(tǒng)認為孩子初一若挨了罵,就要挨一整年的罵。尤其要求初一這天要說好話,不能說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區(qū)萬一小孩說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著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撈餃子時若餃子破了,不要說“破了”,要說“掙了",“掙了很多”云云... 意思是掙得錢多;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fā)打發(fā)”(發(fā)財之意)等等。
?。玻纱驋?,忌將垃圾掃出門外:過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后“灶王爺”,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將家中的財氣掃掉。
?。常跻?、初二忌洗衣: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諱在這兩天洗衣服。
4.初一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認為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會被人催促著做事。
?。担鸦榕蛹沙跻?、四、五回娘家:過年期間,嫁出去的女子和女婿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女方娘家,據(jù)說這樣才不會把娘家吃窮。
6.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年初一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則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罚沙贼~頭、魚尾: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余”。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余。
8.忌討債:傳統(tǒng)認為,過年期間不管是被人要債還是向人要債的人這一整年都會很倒霉,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壓歲錢的來歷:
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自古至今,我國民間一直沿襲著春節(jié)前“掃塵”的習俗。老北京有句諺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買鮮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宵
正月初一宜祭祖
初二婦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四接財神
年初五啟市日
年初五俗稱「初五隔開」。這時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舖,大派開工利事給員工,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如洗頭、倒垃圾及掃地等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一樣的日子了。
年初六送窮神
年初七人壽年豐
春節(jié)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春節(jié)傳說之二: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辭灶后,據(jù)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后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F(xiàn)在農(nóng)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關于灶神,在我國說法頗多。有人說,灶神是上古人物祝融。祝融是火神,被民間轉為灶神?!抖Y記?禮器》中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另外,《淮南子?汜論》則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备哒T注:“炎帝、神農(nóng),以火德天下,死托祀于灶神?!?br>第三種說法是根據(jù)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說的,認為“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br>
除夕守歲。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這可以從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看出當時的守歲盛況來。延續(xù)至今,人們還有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的習慣。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還要接神敬天,即接回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吳爺,并敬告天地
除夕年夜飯。由于“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古時守夜、吃年飯之風相當盛行。這天晚上全家要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還要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辭舊迎新,通宵達旦。
除夕夜燃放的鞭炮。這與初一燃放的鞭炮含義不一樣,除夕是“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三元時刻,此時搶先放出“沖天炮”炮,可求得“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的吉兆,并有驅(qū)鬼神的意義。
除夕還有掛家堂字畫,貼春聯(lián)。年畫、窗花、春聯(lián),祭天、請神、祭祀等活動是除夕的主要內(nèi)容。春節(jié)張貼的家堂,即卷軸圖畫和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
除日祭祖。除夕當天下午開始,儀式非常隆重。要把家譜掛上,備好香爐、燈籠、長錢、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點燃明燭,徹夜不息。
包水餃、吃水餃是除夕的重要內(nèi)容。包水餃有的安排在除日下午,有的安排在辭歲酒之后。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在山東膠東一帶,餃子包好后還要放上桃枝,叫做“驅(qū)邪避惡”。餃子里面包上豆腐,吃著有“斗?!敝\,吉不可言。包上四樣素菜的餃子,叫做“四季發(fā)財”。包上糖塊的餃子,叫做“新的一年有甜頭”。包上花魚的餃子叫做“年年有余”。最普遍的是在餃子里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
除夕忌諱。除夕日有很多忌諱,如,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象元寶。除日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了以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神靈時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香臺前的元寶不能掃掉,送神后要用紙包起來,作為二月二圍宅之用,據(jù)說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一對紙做的小元寶到井臺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除夕與春節(jié)民俗之三--- 春節(jié):正月風俗多,吉祥鬧大年
正月初一 :
出天方。不少地方,元旦未明前拜神敬祖后,視歷書今年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面對吉方跑拜,稱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人人朝著吉方走,走到一座香火旺盛的廟上燒一股香,拜拜菩薩,祈求神明保佑自己這一年里凡事都順當。
開財門。“開正”進行后,天將啟明,闔家要穿戴新衣帽,由一家之主燃香開啟大門迎接財神,稱為“開財門”同時在門角焚香、燃放鞭炮,稱謂“開門炮仗”,表示除舊迎新。
掃帚節(jié)。正月初一的大節(jié)之中含著小節(jié),就是 掃帚節(jié)。民間有忌掃地,忌往外潑水,但要往家抱柴禾,此因柴與財音近之故。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老鼠娶親。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要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擾亂了老鼠。“老鼠娶親”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初三是赤狗日,諸事不宜。為了躲避兇險,所以人們要早早就寢。
正月初四
正月初五
捏小人。北方初五藥包餃子,稱“捏小人”,意即防止小人亂說亂道,以圖吉利。
補天穿。傳說,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個洞,需要幫它修補一下,以免天雨成災,叫做“補天穿”。
春節(jié)前后,又逢立春,有“咬春”的習俗。“咬春”要吃“心里美”或“賽梨”的紫心蘿卜,還要吃春餅、互贈春盤(以春菜和生菜等食物裝成的拼盤)。“春盤”,始自兩千年之前,稱為“五辛盤”,即五種具有辛辣味的蔬菜裝成的菜盤。春季,江蘇地區(qū)有:“江蘇人不吃好,一把白米一把草”的說法,所謂的草,即五種具有辛辣性質(zhì)的野菜,如蒿子、野蒜、馬蘭頭等。
舞龍唱戲。表演龍燈舞、獅子舞、秧歌舞、坐花轎、跑旱船等,到了隋唐之時,在張燈之外,還有連臺唱戲慶賀,戲臺連接竟有八里之長。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燃燈禮佛。以華北、西北地區(qū)為盛。山西《介休縣志》記有:“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
主要飲食。北京及河北一帶流行“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的說法;而天津則要吃米飯魚湯。西北地區(qū)如:山西是煮黃米糕;
填倉節(jié)一過,長達四十五天的新年就算過去了。農(nóng)耕時代的人們,又開始了一年的春種、夏耕、秋收和冬藏的辛勤勞作。而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的人們,也開始了全年的正常工作。
除夕與春節(jié)民俗之七---龍頭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
陰歷二月二日,俗謂“龍?zhí)ь^”,也稱為“青龍節(jié)”或“春龍節(jié)”、“龍頭節(jié)”。山東一些地區(qū)叫“二月二”。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jié),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陜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jié)”、“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lián)系驚蟄增加了龍?zhí)ь^的內(nèi)容,并逐漸演變成以驅(qū)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jié)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現(xiàn)在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蝎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jù)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僅可以辟蝎,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F(xiàn)在除膠東部分地區(qū)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豆風俗的一個新發(fā)展。
二月二日的節(jié)日風俗,許多都與龍?zhí)ь^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zhí)ь^,據(jù)說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fā)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面條,名為“龍須面”。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團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面條叫龍須,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zhí)ь^這天理發(fā),小孩子這天入學謂占鰲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面缸里,祝愿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jié)序。
二月二的節(jié)日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面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確保糧倉。棗莊、單縣的人們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說:“二月二,不干活,坐下來,吃大饃?!?br> 過去人們一般把春龍節(jié)作為年節(jié)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yè)??富畹拈L工開始上工,謂之上工日;一般農(nóng)家開始試犁。海陽等地習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后牽牛到田間象征性地耕一耕。龍口的風俗是二月二日起農(nóng)作,事先擇毋倉試犁。傳說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這天要祭土地神,大約也與春季生產(chǎn)即日開始有關。魯西北地區(qū)還有二月一日接太陽的習慣。
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此外,當天還要舉行許多關于龍的活動
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因此這些地區(qū)把填倉作為主要活動,將龍?zhí)ь^與填倉節(jié)一起來過。填倉要由長輩用灶灰或用谷糠,在院子里畫谷倉,畫好后抓些五谷雜糧放在倉子里,用來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糧食滿倉。
南方地區(qū)還有引田龍的習俗,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
小吃:華北和京津地區(qū)這天要食餅,謂之龍鱗餅;還要吃面者,謂之龍須面。此外閨中女子要停止針線,以恐傷及龍目。南方,家家戶戶除吃面條外,還要炸油糕、爆玉米花。并將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何謂“金豆開花”?這源自民間傳說:二月二這天龍吳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因此必須用開花的“金豆”送之以示吉,為此百姓就將玉米爆開了花,以代表“金豆開花”之意。小美
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
【二月二龍?zhí)ь^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钡拿裰V。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泵魅擞谵日⒍薄兜劬┚拔锫浴肪矶?,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饼堅谥袊说男哪恐杏兄鴺O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zhí)ь^”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農(nóng)諺“二月二,龍?zhí)ь^”,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qū)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zhí)ь^”指的是經(jīng)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都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