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蓮崗文化到淮夷小國與中原夏商周的交往,從大秦時的淮陰、盱眙、東陽三個縣邑到淮安府變遷,我們祖先們在蘇北平原上創(chuàng)造了東南第一州的神話傳奇。滄海桑田,歷史巨變,在歲月更替中流逝了許多地名,這些地名為我們腳下這片泥土留下了一段段壯麗的史話。撫今追昔,復興運河之都,建成全面小康,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曾經輝煌的老地名。
清江——淮安市主城區(qū)的前身
淮安的中老年人對“清江市”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原淮陰地區(qū)專署所在地的縣級市名?,F(xiàn)在還有許多單位使用清江的名字,如清江中學、清江商場、清江拖拉機有限公司、清江石化有限公司等等。
清江,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里運河。明永樂13年(1415年),平江伯陳瑄用五個月的時間組織重新疏浚北宋喬維岳開挖的沙河,開鑿清江浦河道,由淮安城西管家湖導水,至鴨陳口入淮。在清江浦上建了四道閘。以清江浦所涉之地域為清江浦鎮(zhèn)。為了便于貯存、轉運糧食,陳瑄在清江浦設立常盈倉,后改建為豐濟倉。清順治初年,建造占地2000平方米,計500余間的豐濟倉。豐濟倉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糧倉”。此外,清江浦還設有常平倉2處、預備糧庫3處、莊倉(即民間糧庫)5處。清江浦從永樂年間逐步繁華,街市櫛比,人口密集,煙火數(shù)十萬家。加之,河道總督的駐扎,成為明清時期的一座新興大都市。到了近代,由于海運和鐵路的興起,清江浦失去了交通上的優(yōu)勢,往日的繁華成為過眼云煙。
清江浦在行政上隸屬于淮安府山陽縣,1762年因清河縣城毀于洪水,便將清江浦一帶由山陽縣劃歸清河縣,作為清河縣的新縣治。1914年,清河縣改名為淮陰縣,縣治清江浦。1951年,將清江浦城區(qū)設立縣級清江市,作為淮陰地區(qū)公署所在地。1956年,清江市和淮陰縣調整區(qū)劃,將清江市的王營鎮(zhèn)劃歸淮陰縣領導,淮陰縣的機場、缽池、太平、韓城4鄉(xiāng)劃歸清江市領導。1958年,淮陰縣與清江市合并為淮陰市。1964年,撤銷淮陰市建制,恢復淮陰縣和清江市建制,淮陰縣政府駐清江市。1972年,淮陰縣政府復遷至王營鎮(zhèn)。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的體制,調整部分行政區(qū)劃。將淮陰地區(qū)改為淮陰市;撤銷清江市,將其分為清浦區(qū)和清河區(qū),作為淮陰市的市轄區(qū)。2001年,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保留清河區(qū)、清浦區(qū),并作為城市的主城區(qū),將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楚州區(qū)(2012年改為淮安區(qū))和淮陰縣改為淮陰區(qū)。 晚報讀者 陳伯新
都梁——盱眙人十分喜歡的名字
盱眙人之所以喜歡把自己叫做“都梁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盱眙境內有座都梁山。都梁山,也叫南山,因盛產都梁香草而得名。香草,又名澤蘭,都梁香,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上部分枝,頭狀花序形成緊密的傘房狀,總苞鐘狀,具花5朵,白色。芳香植物,含精油與香豆素。全草藥用,據說可治流感。相傳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書畫家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奇秀的南山,詩興大發(fā),即賦一首:“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并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都梁山被易名“第一山”。
二是隋煬帝在此建了都梁宮。為了加強對東南方的統(tǒng)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qū)的軍事力量,隋大業(yè)元年(605年),煬帝征發(fā)河南、淮北等地數(shù)百萬人開鑿了舉世奪目的大運河。大運河雖使數(shù)以萬計的勞動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為后代修建了一條南北暢通的經濟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大運河沿線又修筑了40多所豪華宏麗的離宮別館。位于盱眙第一山的都梁宮,即是之一。都梁宮周回二里,有宮殿三重,長廊環(huán)回。還有亭臺樓閣、流泉曲水等勝跡佳處。
三是在盱眙歷史上有個叫“都梁”的行政區(qū)劃名。戰(zhàn)國時,楚國東侵擴地至泗水上,盱眙為楚邑,名叫都梁。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縣名初為“盱臺”,后為“盱眙”。
淮浦——漣水古時的行政單位
淮浦,這個名字與古射陽幾乎是同時誕生,同時消失。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淮浦縣,屬臨淮郡。這是漣水縣內區(qū)域建制的開始。王莽時,改淮浦為淮敬。東漢光武帝時,將臨淮郡并為東???,將淮浦改回,屬東??ぁC鞯塾榔?5年(72年),封子衍為下邳王。七年后,以臨淮故地為下邳國,淮浦屬之。三國時,淮浦屬魏,劃歸廣陵郡。西晉不變。東晉十六國時,淮浦先后屬后趙、前燕、前秦、東晉。
南北朝時,淮浦先屬劉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以東??偌街?,稱北東海郡,僑治連口(今漣城),并于北境設襄賁縣屬北東???。建武二年(495年),廢除淮浦。自此淮浦之名不存?;雌值孛嬖?00多年。
楚州——史上最高行政級別的地名
581年,西魏輔政大臣楊堅逼外孫周靜帝讓出帝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不僅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還使隋王朝政權穩(wěn)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為減輕百姓負擔,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改為州、縣兩級行政體制。
楊堅十分崇敬漢初大將軍韓信,對他在秦末兵亂中協(xié)助劉邦統(tǒng)一中國所做的功勛表示敬佩,也對鳥盡弓藏后的韓信慘遭殺害十分惋惜。當政第三年,就在韓信的家鄉(xiāng)以韓信曾封“楚王”為名設為楚州(相當于現(xiàn)在省級單位),治壽張(今淮陰區(qū)東南一帶)。這是淮安境內史上最高級別的行政區(qū)劃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現(xiàn)重慶市設西楚州,在淮安設東楚州,治山陽縣。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唐開元中,定天下州府為“四輔、六雄、十望、十緊”,“四輔”為京城四面之州郡,其余的雄州、望州、緊州的遴選都以城市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口及經濟發(fā)展狀況作依據,楚州被列入十大緊州之一。盛唐以后,緊州名錄雖經數(shù)次調整,但楚州始終包括在內。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后,因楚州鹽業(yè)興盛與唐朝重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為運淮交匯、淮河入??诘某萏峁┝税l(fā)展機遇,使得唐朝的楚州十分繁榮。
北宋時期,北方經濟十分依賴南方支撐,漕運量比唐代大幅度增加,楚州的漕運業(yè)較為發(fā)達,帶動了水利、倉儲、造船、商貿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當時楚州城是個十幾萬人口的大城市。
南宋時期,由于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成了南宋的邊關重鎮(zhèn)。1135年,韓世宗以京東、淮東路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招討使置司鎮(zhèn)楚州。后淮南東路鎮(zhèn)撫、都統(tǒng)、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長期開府楚州山陽,并設楚州團練使、兵馬鈐轄、兵馬都監(jiān)等武官。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楚州被廢除,山陽縣升為淮安軍。
此后,楚州作為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直至2001年2月,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楚州區(qū)。11年后的2012年1月,楚州區(qū)更名為淮安區(qū)。楚州地名累計使用約630年。
安東——漣水人總愛用的別稱
淮浦地名消失后,漣水縣域基本屬于襄賁縣,直到585年改襄賁為漣水縣。因縣北有漣水而得名。此后40年曾屬漣州與金城縣。627年,恢復漣水縣。此后,隸屬來回變動,但漣水地名相對固定。
1260年,南宋名將夏貴破李松壽于城下,收復漣水。1262年改為安東州,漣水縣屬安東州。安東地名首次出現(xiàn)。
1275年,安東州歸附,元廢除漣水縣并入安東州。1290年,劃歸山東路。1292年,改隸淮安路。元朝至正年間,安東州為趙君用和張士誠占據。1366年,朱元璋的軍隊攻下淮北。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降安東州為安東縣,隸屬淮安府。清朝延續(xù)了明朝建制,仍叫安東縣,隸屬淮安府。
1914年,因與奉天省(今遼寧)安東同名,將安東縣改為漣水縣。
安東作為地名在江蘇存在652年歷史。其一度時期是州的行政區(qū)劃,級別較高,故很多漣水人喜歡用其作為別稱。歷史上安東的范圍一般含現(xiàn)在的漣水縣、灌南縣、響水縣、濱??h等區(qū)域。
山陽——千年州府路郡治所地
古時候人們常以山水與陽光的向背來給城鎮(zhèn)命名。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據《淮安府志》記載:“治西北十五里”有山名缽池。清代朱涵描寫缽池“山經鍛煉,故隱隱隆隆,無巉巖峻嶺之觀。然樹木陰翳,山經環(huán)疊,遙望蔚然;晦明風雨,俯仰百變,皆有可樂。邑在山之南。故以山陽名焉。”可見,山陽是因在缽池山南而得名。
東漢建武15年(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兩郡被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zhèn)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
隋開皇12年(595年),移楚州治山陽縣,不久廢除楚州。隋大業(yè)(605~618年)初,將淮陰縣并入山陽縣,不久又改回頭。唐武德年間先后設立東楚州與楚州,治均在山陽縣。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設立了楚、泗、承州。漣水軍鎮(zhèn)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zhèn)撫大使等均駐節(jié)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
元至元13、14年(1276年——1277年),先后于山陽設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元至元20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山陽縣地域兼及數(shù)縣,縣境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zhèn)、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至正26年(1366年),朱元璋設立淮安府,治山陽。
清雍正九年(1731年),從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各劃一部分土地設立阜寧縣,以廟灣鎮(zhèn)為阜寧縣治,并割馬邏、羊寨子等東北鄉(xiāng)鎮(zhèn)入阜寧縣。乾隆27年(1762年),清河縣城毀于洪水,將山陽縣的清江浦作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余鄉(xiāng)(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
此后,山陽縣境沒有較大改變。一直沿襲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國3年,因與陜西省山陽縣同名,將其名改為淮安縣。山陽作為地名在蘇北大地存在了1800多年。
射陽——曾與山陽并存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臨淮郡,轄29個縣,射陽、淮陰等縣俱在其列。后來,王莽篡漢,大改天下地名,將射陽縣改為監(jiān)淮亭。
東漢光武帝并臨淮入東海。明帝永平15年(72年),裁臨淮郡,射陽等縣劃歸徐州廣陵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公元220年-265年,三國時,曹魏廢除射陽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設射陽縣,隸屬徐州廣陵郡。簡文帝元嘉八年,射陽縣劃回臨淮郡。晉代社會動蕩不安,郡縣歸屬多變,郡縣又多僑置,射陽與山陽二縣并存。
南朝劉宋因順延晉制,射陽縣仍屬南徐州刺史臨淮太守。南齊(479年-502年),仍設射陽縣,屬南徐州臨淮郡,但屬于“江左流寓”的僑置郡、縣,郡無實土。而此時的山陽郡、山陽縣,漸成重鎮(zhèn),是有實土的郡、縣,山陽縣實兼有射陽縣地。其實射陽縣已名存實亡,山陽縣便單獨存在下來。南齊末年,射陽縣被廢除。
古射陽縣前后共存在近六百年。古射陽縣治的故城就是現(xiàn)在的淮城鎮(zhèn)。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出廣陵至山陽白馬湖,穿過白馬湖不久,即從山陽城西部,即當時已廢置的射陽城邊流過,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
現(xiàn)在的射陽縣境大部分為明代以后逐步形成的陸地,一部分屬山陽縣,一部分屬鹽城縣。雍正九年(1731年),阜寧建縣后,一部分屬阜寧縣,一部分屬鹽城縣,均屬淮安府。1916年后,先后隸屬淮揚道、G·M·D江蘇省政府等。1942年4月,才正式成立射陽縣。古射陽地名比今射陽縣早20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