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公元187~226年),作為曹魏的繼承人,打破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格局,自立為帝。他擁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立中書省以鞏固中央集權,設九品中正制以收歸朝廷的人事權。他也有著高深的文學造詣,與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稱為“三曹”。在人格上,與其父曹操的多重人格相比,曹丕則顯得善謀多詐而不能容人,而這種人格特征與他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情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自卑情結
在心理學上,自卑是指個體的一種軟弱、無能、低劣或自感不如別人的復合心態(tài)。阿德勒(Adler)認為,自卑感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情結,它起源于童年時期的弱小和無助,加上器質(zhì)性的缺陷和社會性的挫傷,會使人形成一種復雜的情節(jié),即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多數(shù)是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反復刺激而慢慢形成的,也有的是突然的強烈刺激形成的。其形成后,意識往往過于執(zhí)著,負向暗示不斷加強,最終表現(xiàn)出多種癥狀,主要有:(1)、封閉自我以掩飾自身的弱點;(2)、對周圍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3)、有超現(xiàn)幻想及嚴重的孤獨感;(4)、十分在意競爭結果。與此同時,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的煎熬。它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驅(qū)動力,以求改善處境并爭取優(yōu)勢,從而超越自我,達到人格升華。
曹丕自卑情結的產(chǎn)生
如同阿德勒所言,曹丕自卑情結的產(chǎn)生源于其童年與青年的不快。照理說,作為曹操的兒子,本應該是成長在眾星捧月的優(yōu)越環(huán)境中,但曹丕的成長環(huán)境遠非如此。
首先,曹丕母親的出身并不顯貴。曹丕母卞氏她原為歌姬,身份低微卑賤。她后來之所以被立為正室,是由于曹操曾欲迎正室丁夫人回而不得,愛妾劉夫人又已病故,不得以才得以冊立。此外,曹丕雖是曹操與卞氏的長子,卻并不是曹操二十五個兒子中的長子,而按照立長為嫡的封建制度,曹丕的身份始終得不到曹操的重視。
其次,曹丕長期不受寵。據(jù)《三國志》載,曹丕少有逸才,通讀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時,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如此文韜武略俱全的曹丕,卻得不到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丕23歲時,司徒趙溫舉薦他為孝廉,但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兒子,不是因為他有真才實學,而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所以免去了趙溫的官職。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卻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曹操對曹丕的苛刻及不看重。
此外,曹丕的大哥曹昂,聰明且性情謙和,深為曹操所喜愛,20歲時即舉為孝廉。他的大弟曹彰,膂力過人,武藝精熟,能徒手與猛獸搏斗,自小立志為大將,也頗為曹操所喜愛。他的二弟曹植,才華橫溢,志趣高雅,且為人謙遜,深曹操所鐘愛。特別是他的五弟曹沖,更是生性聰慧,洞悉世情,且仁愛有禮,一直為曹操所鐘愛??梢韵胂?,在眾兄弟都受到父愛滿足的同時,得不到父親關注的曹丕內(nèi)心該有多么自卑和不甘。然而,正是這種劣勢使他學會了隱忍和謀劃,為最終獲得繼承權做了很好的鋪墊。
公元208年,曹沖病逝,曹操異常痛心,曹丕在一邊勸父親節(jié)哀,曹操脫口說道:“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雖然只是簡略的描述,但也可以想象曹丕所遭遇的尷尬和委屈,真心的勸慰在父親的眼里成了幸災樂禍的表現(xiàn),曹丕能不嫉妒他那些深受父親喜愛和器重的兄弟么?曹丕稱帝后也曾說過:“若使倉舒(曹沖的字)在,我亦無天下。”可見他對兄弟才華的羨慕和戒心。
曹丕自卑情結的后果
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是“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曹丕性格缺陷所在——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不僅對能臣加以威逼,甚至對血脈相連的兄弟也不放過,這種殘忍和善謀正是他自卑情結的衍生人格。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殘害自家兄弟
除了早年戰(zhàn)死的曹昂和早逝的曹沖,曹丕對其它威脅自己權勢的兄弟都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整肅。首先對大弟曹彰,曹丕在繼位后首先奪了他的兵權。黃初二年,曹彰進爵為公,次年又被立為任城王。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入京都朝覲,卻忽然暴斃于府邸中,享年約35歲。對此,《魏略》記載: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由此可見,為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賈逵打聽過魏王印璽的事,曹丕認為他有不軌之念,因此在他來朝拜時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忍受不了這種慢待,于是忿怒暴死。后人曾懷疑這是因為曹丕對曹彰下了毒手,此雖無詳細記錄,卻也與曹丕弄權直接有關。
更明顯的是曹丕與曹植的繼承權之斗。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曹操的這些言行在無形中使曹植卷入了爭奪繼承權的漩渦。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曹丕繼位后,怕曹植爭位,要曹植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xiàn)“兄弟”二字,成則罷手,不成則殺身。曹植略加思索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由此可見,曹氏兄弟的關系有多緊張。
事實上,曹丕對自家兄弟嚴加看管,他們表面上貴為王公,卻實為囚徒。曹丕的這種態(tài)度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兒子曹睿,使得他對自家叔親嚴管如舊。到后來,當司馬炎篡魏時,曹家勢力竟毫無抵御能力。這一尷尬局面的出現(xiàn),正是曹丕自卑情結釀的苦果。
二、對舊臣寡恩
曹丕對手下能臣也沒有曹操的容量。比較突出的是張繡事件。197年,張繡對曹操降而復戰(zhàn),致使曹操長子曹昂被殺,猛將典戰(zhàn)死。后來張繡再降曹操時,曹操不僅不怪罪,還宴請張繡,更是結成兒女親家,大封其功績。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去柳城征討烏桓,還沒有到達就死了。對此,《魏略》言:曹丕因曹昂戰(zhàn)死之事對張繡不滿,說:“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張繡心不自安,隨后自殺。
此外,于禁曾是曹操手下的猛將,在219年戰(zhàn)關羽時被俘投降,后被解到東吳扣押,至221年方歸,曹丕見于禁須發(fā)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拜于禁為安遠將軍。不久后,曹丕派遣于禁出使吳國,并特地命他走前去朝拜曹操的陵墓。于禁在陵中看到了關羽戰(zhàn)樊城、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畫像,感到慚愧萬分,不久便病發(fā)而死。
三、報復心理重
曹洪是曹操的從弟,家富但性格吝嗇。曹丕年少時,曾向他求借不果,因此耿耿于懷。曹丕繼位后不久,就階級狠狠整治了一番曹洪?!段郝浴吩唬翰茇б宰锸詹芎?,曹真正在其左右,說道:“如今誅曹洪,洪必以為我在譖言害他了。”曹丕道:“是我自要治他,卿又有何豫呢?”此時,卞太后責怒于曹丕,并言:“梁、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曹丕不得已下詔釋了曹洪,但仍沒入其財產(chǎn)。卞太后又為曹洪請言,曹丕不得以才將部分家財還給曹洪,由此可見曹丕的記仇心有多重。
總之,曹丕雖只在位6年,雖兢兢業(yè)業(yè)地做了很多事,卻待人十分刻薄寡恩。如果他能克服個人的自卑情結,像他父親曹操那樣寬厚待人,任用賢才,那曹魏的局面將會大有不同,至少不會倒臺得這么快。
職場之自卑的蛻變
職場中,需要人有自信和自我肯定,但是現(xiàn)實中自卑的人卻大有人在。他們或者自怨自艾,或者膽小怯弱,或者離群獨處。那么,如何克服自卑的心態(tài),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解脫呢?下面提幾條建議:
1. 平衡自我,心態(tài)積極:就是端正自己的得失心,實現(xiàn)自我心態(tài)的平衡和穩(wěn)定,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并積極進取。
2. 理性看待自我: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理性認識自我的缺點和優(yōu)點,不盲目攀比他人,走自己的路,奮發(fā)努力,不斷進步。
3. 化自卑動力:就是在意識到自己的劣勢后,進行多面思考,不沉溺于消極情緒,而是把自卑作為前進的驅(qū)動力,改善自我,超越自卑,達到自我的升華。
總之,自卑應該成為自我成長的動力,而不應該成為自我行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