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生活》的期待,相信許多人是因為張國立,因為曾經(jīng)的《金婚》。演完帝王將相之后,張國立全情投入到小人物的演出中。這一次,更是“一小到底”,在“大生活”里,他的人生就像一個冷笑話。導演黃力加此前執(zhí)導的電視劇也并不陌生:《親兄熱弟》、《神醫(yī)喜來樂》。對于大生活背景下,個人的小細節(jié),小命運都有很不錯的把握。看過電視劇在衛(wèi)視片花,這應該是一部讓人笑著哭的片兒??催^電視劇之后,只能說它比《金婚》遜色,《大生活》是一部需要耐心看下去才能喜歡上的電視劇。
相比電視劇,我更喜歡王朔在片子原著前言中的一段話:“我們大多數(shù)人過著浮躁的生活,來去匆匆,一路風塵。有本事的人,如果再有些運氣,就被稱為‘成功人士’,過波濤洶涌,呼風喚雨的所謂‘大生活’;有本事卻沒有運氣的人,過牢騷滿腹,陰暗潮濕的小生活;沒有本事的人,卻很少,這世上幾乎沒有人會由衷地認為自已是傻瓜……”原著作者喬瑜是四川蒼溪人,已故。王朔說,這是一本“奇書”,搜索喬瑜,得到的資料很少,盡管他是一名著名的川籍本土作家,比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等等都曾是他參與創(chuàng)作和編劇的作品,《大生活》是他生前面世的最后一部作品,這讓再看電視劇的我?guī)Я嗽S多悲情心態(tài)。任何劇作都源于生活,“大生活”里的小人物們像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喬瑜一樣,但他們秉承了作家的心愿:生下來,活下去,即是生活。
從這個角度看,《大生活》是拍出了成都的緩慢悠閑,小市民的善良機敏。人就像弓,生活中的諸多不順就像張弓的手,弓彎曲,忍讓。張國立扮演的柳東是一個好人,如果好人的定義是無條件的樂于助人,那柳東可以打滿分。在他身上,集合所有中年男人的不幸:貌美的妻子離家嫁高官,自己下崗轉(zhuǎn)崗成為清潔工人,有父輩托孤的老戰(zhàn)友需要照顧,有一事無成的弟弟需要幫襯,以及諸多意外帶給這個善良小人物的“累贅”:幫助自己間接害死的報販的家人,照顧撫養(yǎng)一個于自己無關的流浪兒童。但最大的不幸是,在這些善事之后,他卻比原來更加凄苦,悲慘。之所以生活中的柳東是一個冷笑話,好人沒好報,但承受是沒有選擇的生活下去。《大生活》前半段的敘事緩慢,為小人物的哀傷一步一步抵達頂點積累。他一步一步的承受,一步一步的妥協(xié),我們在他的妥協(xié)里無奈的笑了。但這妥協(xié)構不成哭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里多少都有這樣哭笑不得的無奈。只是在《大生活》里,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故事發(fā)生在成都,只有在成都,那份緩慢、悠閑、承受與忍受才能順理成章。播出前夕,片方把影片作為紀念地震一周年的“禮物”開始在衛(wèi)視播放。讓更多人理解成都這個“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城市,以及在這個城市,信奉“世上悲歡亦偶然,何時爛醉錦江邊”這樂觀態(tài)度的成都人。所以,故事再離奇凄苦,柳東始終笑著,每一道看似過去不的坎兒,都讓他宛若重生。故事的結尾,那個小人物苦盡甘來的團圓結局,更像我們對坎坷生活的一餐美夢。相信在現(xiàn)實中,會有人比柳東更倒霉,更善良,卻無法等到苦盡甘來,但片中傳達給我們的“生下來,活下去”是最打動人心的。
當然,片子有許多無法規(guī)避的缺點,比如四川方言的識別性并不像東北方言,陜西方言那樣高,許多北方觀眾對于電視劇采用普通話雜糅四川話的方式并不認同。這樣的方式容易分散對劇情的觀眾,走神兒是關鍵。不過慶幸的是,最近的電視劇表單中,《潛伏》等一大批碟戰(zhàn)片,戰(zhàn)爭片首輪播出接近尾聲,《大生活》又因金牌主演張國立,加上諸多電視劇臉熟明星的加盟,自身優(yōu)質(zhì)再加毫無對手,我們的選擇自然有了“鎖定”。故事前幾集對人物悲苦命運的鋪陳,緩慢瑣碎,從第十集開始才看到故事張力,加上對四川方言的習熟,會更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