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與王安石之間的恩恩怨怨,乃是自宋之后人們長久議論的話題,直至今日,還有不少的學(xué)者在探討其中之原因。蘇軾與王安石之間的關(guān)系,有過從公開決裂到最終合好的過程,但究竟是真心合好,還是另有目的,當時學(xué)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最初蘇軾對王安石的惡感應(yīng)當是受其父之影響,而蘇洵在沒有見到王安石之前,已對其有惡感,其惡感之來由,應(yīng)當是本自三蘇的恩人張方平。
梧桐大道
張方平對蘇軾父子三人均有提攜之情,正是在張方平的大力舉薦下,三蘇得以揚名于京城。蘇軾在《張文定公墓志銘》中說:“晚與軾先大夫游,論古今治亂,及一時人物,皆不謀而同。軾與弟轍,以是皆得出入門下?!?/p>
張方平對蘇洵的欣賞,緣于兩人對一些歷史問題的看法相一致,故蘇軾、蘇轍也得以受到張方平的指教。那時張方平已經(jīng)不喜歡王安石的為人,《宋史·張方平傳》中說:“方平頃知皇祐貢舉,或稱其文學(xué),辟以考校。既入院,凡院中之事,皆欲紛更。方平惡其人,檄使出,自是未嘗與語也?!?/p>
半山園門前
想來,張方平在與蘇洵聊天時會談到他對王安石的看法,故蘇洵在沒有見到王安石之前,已對其有了一些成見。后來三蘇在張方平的資助下來到東京汴梁,蘇洵第一次見到王安石時,就對其有不好的印象。方勺在《泊宅編》中載:
歐公在翰苑時,嘗飲客??腿?,獨老蘇少留。謂公曰:“適坐有囚首喪面者何人?”公曰:“王介甫也,文行之士,子不聞之乎?”洵曰:“以某觀之,此人異時必亂天下。使其得志立朝,雖聰明之主,亦將為其誑惑,內(nèi)翰何為與之游乎?”洵退,于是作《辨奸論》,行于世。是時介甫方作館職,而明允猶布衣也。
大門開了
某天,歐陽修請幾位朋友吃飯,散席之后,蘇洵獨留下來問歐陽修,剛才在座的那位長的一臉喪氣的人是誰。歐陽修告訴他說,這就是頗有名氣的文士王安石,難道你沒有聽說過他的大名嗎?老蘇回答說,以我的觀察,此人以后必是亂天下者,一旦他能得志,即使是聰明的帝王也會受其騙。你為什么要跟這樣的人交往呢?蘇洵返回之后,根據(jù)自己對王安石的初次印象,寫了篇《辨奸論》。
《辨奸論》一文,被后世目之為蘇洵第一次見到王安石就看出此人是位大奸,后世論及王安石與三蘇的關(guān)系時,必引此文為據(jù)。《辨奸論》中先談到了兩位歷史上的奸臣:“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
重修碑記
然蘇洵認為即使王衍、盧杞這類奸臣也非一無是處,而后他不點名地提到當世有一人之壞,幾乎是把王衍、盧杞的惡行合二為一:“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p>
蘇洵說此人言行高蹈,自視甚高,然實際上陰險狠毒,作為一位官員,應(yīng)當衣著整潔,但此人卻像豬狗一樣完全不講究。《石林燕語》中說:“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jīng)歲不洗沐,衣服雖弊,亦不浣濯?!?/p>
佛像
王安石常年不洗澡,整天穿著臟衣服,以此可證,《辨奸論》上不點名所說之人就是王安石。后世大多由此文說明蘇洵有識人之慧,他在相見初期就看出了王安石的為人。其實,按照《堅瓠丙集》中的所言,王安石患有皮膚?。骸巴踅楦δ诉M賢饒氏之甥,銳志讀書。舅黨以介甫膚理如蛇皮,目之曰:‘行貨亦欲售耶?’介甫尋舉進士,以詩寄之曰:‘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鱗衣錦歸,傳語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笨赡苁沁@個原因,王安石不愿意洗澡。
但是,清初時卻有人指出《辨奸論》為偽作。提出這個觀點者乃是李紱,他在《書<辨奸論>后二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左路正廳
李紱首先認為《辨奸論》的文風與蘇洵其他文章不相符:“老泉文峻潔無長語,嘗言作文比喻不可太多,而《辨奸》一篇,援引膚漫,既引王、盧,又引豎刁三人,又引‘用兵者’,何其多耶?其立論既勉強而不可通,其措詞亦粗鄙而不可解也?!?/p>
這種說法并不謹嚴,畢竟一個人的文風是多樣性的,并不能因為某人寫了一篇其他的文風就認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李紱的論證并不僅這一條,他又從《蘇洵文集》的版本上找依據(jù),李紱說:“余少時閱世俗刻本《老泉集》,嘗書其《辨奸論》后,力辨其非老泉作,覽者猶疑信相半。欲得宋本參考之,未之得也。蓋馬貴與《經(jīng)籍考》列載《嘉祐集》十五卷,而世俗所刻不稱‘嘉祐’,書名既異,又多至二十卷,并刻入《洪范》《謐法》等單行之書,又增附錄二卷,意必有他人贗作闌入其中?!?/p>
碑廊
后來李紱又得到了明嘉靖間張鏜翻刻的《蘇洵文集》,其中也無《辨奸論》一文,于是他更加覺得這篇《辨奸論》乃是他人偽作。余外,李紱還提出了其他幾條證據(jù),但是當代學(xué)者曾棗莊先生反對李紱的觀點,他在《<辨奸論>真?zhèn)慰肌分姓f:
元豐以前知道《辨奸論》的人并不多。這是因為蘇洵剛寫出《辨奸論》時,除張方平“一見以為與我意合”外,連蘇軾兄弟都有“嘻,其甚矣”之諫(《謝張?zhí)W热四鬼贂罚?,當然不宜公布。而在熙寧間,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蘇軾兄弟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弄得狼狽不堪,當然也不敢公布。二是在元豐年間,在反新法的張方平、蘇軾兄弟看來,蘇洵的預(yù)言已完全證實,王安石已失勢,閑居金陵,于是張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特全載之”,以表彰蘇洵的先見之明;但這時仍是神宗當朝,王安石的一套新法大體仍在推行,蘇軾兄弟的處境正非常困難,所以對張方平表彰其父雖感激涕零,卻沒有把墓表“入石”。
每塊碑都有介紹牌
正因如此,蘇洵著作的宋刻本中有些版本沒有收錄《辨奸論》一文,這正是李紱起疑的原因。王水照先生所撰《<辨奸論>真?zhèn)沃疇帯芬晃膭t談到了國圖所藏宋刻孤本《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該書原為鐵琴銅劍樓舊藏,據(jù)《鐵琴銅劍樓藏宋元本書目》考證,該書:“殷、徵、匡字缺筆,而桓字不改作威,亦不缺筆,疑是北宋麻沙本也?!惫释跛照J為:“經(jīng)復(fù)核,書中《管仲論》《春秋論》中多處‘桓’字均不諱,瞿氏的考證似可信從,應(yīng)定為北宋末年宋欽宗趙桓以前的刊本。而此書第三卷卻收有《辨奸論》全文?!?/p>
以此來說明李紱所見宋本不廣,故其結(jié)論自然不準確。但是鄧廣銘先生曾請目錄版本學(xué)家沈乃文對國圖所藏所謂的北宋刻本進行了鑒定,沈先生認為此本乃是南宋孝宗時所刻:“在宋刻本中,凡‘桓’字避諱,必出欽宗后,但某幾處‘桓’字不諱,不能定其必出欽宗之前?!额惥幵鰪V老蘇先生大全文集》的刊刻當與《黃庭堅集》相去不遠,以定在宋孝宗在位期間較合事理?!保ㄠ噺V銘《再論<辨奸論>非蘇洵所作——兼答王水照教授》)
正廳內(nèi)景
與李紱持同樣觀點者,還有清人蔡上翔,他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繼續(xù)搜集材料,以證《辨奸論》之偽。蔡上翔乃是從蘇洵的卒年來推論:“所最怪者,無如攙入命相制詞,明允卒于治平三年;至熙寧三年,安石始同平章事,是時安道同朝,安得錯繆至此!”
蔡稱蘇洵去世于治平三年,而熙寧三年王安石始任宰相之職,所以他在《辨奸論》一文中不可能敘述王安石左右朝政之事。
對于蔡上翔所提出的疑問,章培恒先生在《獻疑集》中予以了反駁:“但是,《墓表》明明說:蘇洵‘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實治平三年四月?!壬葲],三年,而安石用事?!灾纹饺晗峦迫?,為熙寧二年,即安石為參知政事之年,‘安石用事’確自此年始。作者既知安石于蘇洵死后三年才‘用事’,當然不會認為他在蘇洵生前就已拜相。換言之,《墓表》作者縱或不是張方平,但他卻跟張方平同樣知道王安石拜相在蘇洵死后。因此,假如《墓表》確把安石命相制當作蘇洵生前的事來敘述。那就證明了下列事實:一個人即便像張方平那樣地準確知道王安石在蘇洵死后才拜相,但在其敘述中仍會誤把這個史實顛倒過來。既然如此,那又怎能根據(jù)《墓表》中的那一敘述而斷言其非張方平所作?”
王安石胸像
曾棗莊的反駁方式是從句讀下手,他認為李紱和蔡上翔斷句錯了:“這段文字是首講王安石的影響自‘嘉祐初’至‘傾一時’是講王在‘嘉祐初’的影響;自‘其《命相制》’至‘幾于在人’,是講王在熙寧初的影響?!畠A一時’處不應(yīng)用逗號而應(yīng)用句號,‘嘉祐初’三字只是前句的時間限制詞,并不包括后句(自‘其命相’至‘幾于圣人’)?!?/p>
余外,還有一些學(xué)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論證《辨奸論》的真?zhèn)?,但總體上說,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辨奸論》的確是蘇洵所作。他寫完之后拿給兩個兒子看,蘇軾都認為此文的言詞太尖銳了,故蘇洵此文當時未拿出示人,他的早期文集中也未收入,晚出文集反而收錄了此文,以至于引起偽作之說。
出土的陶瓷
從蘇洵的世界觀來看,他與王安石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他寫這樣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亦不為怪。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稱:
蘇明允本好言兵,見元昊叛,西方用事久無功,天下事有當改作,因挾其所著書,嘉祐初來京師,一時推其文章。王荊公為知制誥,方談經(jīng)術(shù),獨不嘉之,屢詆于眾,以故,明允惡荊公甚于仇讎。會張安道亦為荊公所排,二人素相善,明允作《辨奸論》一篇,密獻安道,以荊公比王衍、盧杞,而不以示歐文忠。荊公后微聞之,因不樂子瞻兄弟,兩家之隙,遂不可解?!侗婕檎摗肪貌怀?。元豐間,子由從安道辟南京,請為明允墓表,特全載之,蘇氏亦不入石,比年傳于世。
雙硯
蘇洵會將自己的事功思想融入文中,當時李元昊叛亂而后建立了西夏,蘇洵認為這乃是朝廷疏于軍事所致。蘇洵來到東京汴梁時帶來了自己的文章,很多人欣賞他的觀點,但王安石看到后,很不贊同蘇洵的觀念,他當眾貶低蘇洵之文。老蘇聽聞到這些言論后,十分痛恨王安石,于是蘇洵就寫了《辨奸論》一文。他只將此文拿給張方平看,但即使這樣,還是有人聽聞到蘇洵寫出了這篇文章,此事傳到了王安石耳中,于是王安石一并痛恨起了三蘇。宋元豐年間,蘇轍在南京見到張方平時,請其為父親寫《墓表》,于是張方平把《辨奸論》一文全部收錄在《墓表》中,由此讓更多的人讀到了該文。
另一個院落
蘇軾早年的文風頗像其父蘇洵,因為有以上的過節(jié),王安石同樣不喜歡蘇軾之文,邵博在《邵氏聞見后錄》中載:
東坡中制科,王荊公問呂申公見蘇軾制策否,申公稱之。荊公曰:“全類戰(zhàn)國文章,若安石為考官,必黜之?!惫是G公后修《英宗實錄》,謂蘇明允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xué)云?!队⒆趯嶄洝罚骸疤K洵卒,其子蘇軾辭所賜銀絹,求贈官,故贈洵光祿寺丞”,與歐陽公之志:“天子聞而哀之,特贈光祿寺丞”不同。王荊公書也。又書洵機論橫策文甚美,然大抵兵謀權(quán)利機變之言也。蓋明允時,荊公名已盛,明允獨不取,作《辨奸》以刺之,故荊公不樂云。
入內(nèi)參觀
東坡的科考之文被王安石看到了,他說此文風有戰(zhàn)國習氣,如果我是主考官一定要讓他落選。后來王安石主修《英宗實錄》時,也不忘寫上蘇洵之文有戰(zhàn)國習氣。蘇洵去世后,蘇軾辭謝了皇上所賜錢物,只要求給父親贈官,王安石仍然想辦法貶低蘇洵的名譽。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蘇洵的那篇《辨奸論》。
朱熹也認為《辨奸論》乃是蘇洵的作品,《朱子語類》中載:“老蘇辨奸,初間只是私意如此。后來荊公做不著,遂中他說。然荊公氣習,自是一個要遺形骸、離世俗底模樣,吃物不知饑飽。嘗記一書,載公于飲食絕無所嗜,惟近者必盡。左右疑其為好也,明日易以他物,而置此品于遠,則不食矣,往往于食未嘗知味也。至如食釣餌,當時以為詐,其實自不知了。近世呂伯恭亦然,面垢身污,似所不恤,飲食亦不知多寡。要之,即此便是放心?!侗婕椤芬源说葹榧?,恐不然也。老蘇之出,當時甚敬崇之,惟荊公不以為然,故其父子皆切齒之?!?/p>
梁架結(jié)構(gòu)
朱熹說蘇洵當年寫《辨奸論》時,只是他的一些認識,未成想王安石后來的所為卻都被老蘇說中了,這也說明蘇洵作為在先。而后朱熹講到了一個他聽到的傳聞:王安石完全不講究吃喝,一桌子菜他只吃離他最近的那一盤,并且一吃就吃得很干凈。身邊的人疑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這道菜,于是第二天把那道菜放得離他很遠,而放了另一道菜在王安石手邊。王吃飯時不再吃那道放得遠遠的菜,依然吃放得離自己最近的菜。
朱熹講這個故事,乃是想說明老蘇在《辨奸論》中以不講吃穿來認定王安石之奸,顯然有些過分了,因為做大事之人,根本不講究吃穿用。蘇洵從個人生活習慣上指斥王安石,很容易讓人有泄私憤之感,但他對王安石思想的批判,顯然是出于社會觀的不同,比如蘇洵在《上皇帝書》中說:“法不足以制天下。以法而治天下,法之所不及,天下斯欺之矣。且法必有所不及也。先王知其有所不及,是故存其大略,而濟之以至誠。使天下之所以不吾欺者,未必皆吾法之所能禁,亦其中有所不忍而已?!?/p>
側(cè)脊
而王安石則最為強調(diào)法制的重要性,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起手即稱:“愢愢然??痔煜轮貌话?,此其何故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p>
是實行法制還是應(yīng)用儒家教化,這才是王安石與蘇洵的本質(zhì)區(qū)別,但蘇洵在《辨奸論》中以生活習慣來指斥王安石為奸人,顯然是沒有找準靶的。然曾棗莊仍然認為:“文章論王安石為奸雖不可?。黄淞⒄撚凇彩轮唤饲檎?,鮮不為大奸慝’,足資歷代執(zhí)政者借鑒?!?/p>
俗話說看不上是彼此的,老蘇這樣厭惡王安石的行為,當然王安石同樣討厭他,故蘇洵去世后,張方平、歐陽修、韓琦等許多名家紛紛撰文予以紀念,唯獨王安石不這么做。
中廳
蘇洵在家中當然會跟兩個兒子談到他對王安石的看法,想來,蘇軾兄弟在未見到過王安石時,已對其有了不好的印象。更為重要者,乃是蘇軾與王安石的理政觀念有較大差異,王安石執(zhí)政后實行變法,他效仿的是商鞅,但蘇軾對商鞅所崇尚的刑名之學(xué)深惡痛疾。蘇軾在《學(xué)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中寫道:“商鞅之見孝公也,三說而后合。甚矣,鞅之懷詐挾術(shù)以欺其君也。彼豈不自知其不足以帝且王哉?顧其刑名慘刻之學(xué),恐孝公之不能從。是故設(shè)為高論以衒之?!?/p>
蘇軾認為商鞅其實懂得刑名慘刻之學(xué)不是正道,但他還是選擇以法家思想來說服秦孝公,所以蘇軾認為商鞅乃是用欺詐之術(shù)來騙其君。其實蘇軾的所言乃是本自《史記·商君列傳》中所載的商鞅自己說的一段話:“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p>
窗欞
當時秦孝公急切尋求強國之術(shù),于是商鞅投其所好,就用功利的法家思想來說服秦孝公。這種功利思想在短期內(nèi)收效甚大,很快能讓君王看到效果,但蘇軾認為這種做法敗壞了人心。
正因為這種觀念,有些人把王安石目為改革派,與之相對的蘇軾就成為了反對改革者,比如蘇軾在《策略三》中寫道:“夫天下有二患,有立法之弊,有任人之失。二者疑似而難明,此天下之所以亂也?!?/p>
蘇軾的這篇文章被認為是針對王安石而來者,他說當時朝政有兩大問題,一是立法的弊端,二是用人失當,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他在《策略三》中進一步寫道:“臣竊以為當今之患,雖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國家法令凡幾變矣,天下之不大治,其咎果安在哉?”
東廳
在蘇軾看來,隨意更改祖宗之法,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雖然他在文中沒有點出王安石之名,但可以想象王讀到該文時何等之生氣?!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中記載了王安石讀到此文時的反應(yīng):“初,軾為國子監(jiān)考試官,時二年八月也。安石既得政,每贊上以獨斷,上專信任之。軾發(fā)策云: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滅。事同功異,何也?安石見之,不悅。上數(shù)欲用軾,安石必沮毀之?!?/p>
王安石生平繪畫
但是蘇軾并非反對社會變革,其實他在《策略一》中就說過:“方今之勢,茍不能滌蕩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見其可也?!敝筇K軾在此文中又引用了孔子贊賞《易經(jīng)》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后他接著說:“由此觀之,天之所以剛健而不屈者,以其動而不息也。惟其動而不息,是以萬物雜然各得其職而不亂,其光為日月,其文為星辰,其威為雷霆,其澤為雨露,皆生于動者也。使天而不知動,則其塊然者將腐壞而不能自持,況能以御萬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