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
凝聚著深沉古樸的鄉(xiāng)情,
張揚(yáng)著徽人的個性,
流傳于大江南北。
石頭粿,徽商必備的“行軍糧”
徽州曾是個閉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貧。它的商路可不好走,一來山地多阻隔,二來水路耗時間。山重水復(fù),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路上的口糧。“粿”(guǒ)就是口糧的首選。
粿,由米粉、面粉、薯粉等蒸制成糕,口味軟糯,鮮香誘人,是極可口的小食。
徽州歙縣名小吃“石頭粿”,則是經(jīng)石頭輪番壓制的粿。
取和好的油酪面,搟開填餡,再放置在平底鍋煎烙;接著,店家祭出傳家寶——一塊油光滑潤的黑石頭,將這石頭放在“餅”上反復(fù)按壓,餡料里的油脂便被逼了出來,香味四溢。
經(jīng)過石頭的輪番壓制,“石頭粿”減了肥,里面的油脂卻并不少,便攜頂飽味醇厚,成了徽商必不可少的行軍糧。
臭鱖魚,“輕度腐敗”
有美食家調(diào)侃道:徽菜的特點(diǎn)就是“輕度腐敗、嚴(yán)(鹽)重好色”。
徽菜中最具名聲的菜品——“臭鱖(guì)魚”,便是“腐敗”的代表。 “臭鱖魚”在徽州本地被稱為“腌鮮鱖魚”。
傳至外地,名字卻換了“臭”字。不過這一“臭”,反吸引了不少獵奇“逐臭”的食客,臭味倒也成了異香。
腌鱖魚最早是出于商運(yùn)活魚的保鮮需求。先把魚裝進(jìn)木桶里,再一層一層潑灑鹽水在魚身上,運(yùn)送途中不時翻動,到了目的地,魚的腮還是紅彤彤的,完整如生。
傳統(tǒng)制作的臭鱖魚,魚肉鮮美、肉質(zhì)近似上等黃魚,汁水十足。取出一條,先煎后燒,重手下醬油、輔以筍片、火腿、蔥、姜、蒜與紅干辣椒,末了加芫荽提香增色,上桌就是一盤風(fēng)景,咸辣鮮甜,添酒吃飯,快意至極。
八公山豆腐,鹽重好色
就算食材是豆腐,徽州人也都能燒得色彩斑斕。徽菜名吃“八公山豆腐”就是典型。
八公山相傳是劉安與李尚等八人談仙煉丹、論道著書的地方,風(fēng)清水麗,以泉聞名。舊時人們用此處山泉制作豆腐,成品白嫩細(xì)膩、晶瑩剔透、托之不散、聞之不腥。
把豆腐切成方片,入冷水鍋中燒開,再用細(xì)籮裝起來,瀝干水備用。起鍋,燒花生油,把豆腐沾一層濕淀粉,扔下鍋炸一通,色澤金黃的時候撈起來,倒進(jìn)密篩中控油。
再起一鍋,下豬油,燒熱后加青翠蔥段爆香,再倒入白筍片、黑木耳、紅蝦與炸好的豆腐,加一勺清湯后開始燒,燒后勾芡即可。
做好的豆腐不僅美味,醉眼觀望,油光旖麗下,那一盤顏色就是一幅油畫。
豆腐天下,花樣繁多
淮南是豆腐的故鄉(xiāng),而徽人尤其擅長做豆腐。除了上文提到的八公山豆腐,還有歙縣特產(chǎn)“臘八”豆腐,經(jīng)過冬季的曬制,色澤黃潤可人。另外還有名滿天下、樣貌可愛的“毛豆腐”。
徽菜,
看似粗樸厚重的菜品下,
蘊(yùn)含著至柔至精細(xì)的道理。
既使人大飽口福,
又是徽州風(fēng)情文化的結(jié)晶。
資料與圖片來源
《中華遺產(chǎn)》2015年第05期及網(wǎng)絡(luò)
文丨韓韜
編丨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