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內(nèi)心愈為充實,他對其他讓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這就是為什么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我么不應(yīng)該老是想到我們的計劃,熱切地展望未來,或是把自己沉溺于往事的痛悔之中,我們要記著:“現(xiàn)在”是唯一的真實和肯定?!拔磥怼睅缀蹩偸遣环衔覀兊钠谕?,“過去”也跟我們的假定有所不同。
如果他不喜歡獨處,他不會喜愛自由,因為人只有在單獨時才有真正的自由。人在社會中一定需要克制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如此。
那種真正的心境平靜,那種內(nèi)心的完全安謐,是塵世上僅次于健康所能給予我們的最高祝福,只在個人獨處時才能夠達到,而要讓安謐成為一種持久的情緒,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退隱之中。
我已經(jīng)說過,人們因為忍受不了獨處而對人和氣友善。他們變?yōu)橛憛捵约?。?nèi)心的空虛促使他們與人交往,還往外國旅行。他們一直在尋找某種刺激,尋找他們所能忍受的最強烈的刺激——與他們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的興奮;如果他們沒有友伴,他們的心情會下沉,陷入可悲的沮喪。
要養(yǎng)成跟人交往時維持幾分孤獨態(tài)度,學(xué)習(xí)甚至跟友伴在一起時依然故我;不立刻說出你的想法,在另一方面,對別人所說的話,不必太推敲字義;在道義上或智力上,不對別人期望過高,并加強對他人意見的淡漠感,這就最能練習(xí)人人贊美的容忍精神。
一個人的個性越獨特、越具價值和意義,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時地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fā)展的大致脈絡(luò)和自己的計劃,這對他大有好處。
總的來說,我們受別人歡迎的程度和我們降低對別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相等同,并且,我們這樣做必須出于真心實意,而不是虛情假意,也不是出于對他人的容忍,因為容忍植根于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