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一年一度的春運也正式開始。多少人已經(jīng)買好車票歸心似箭了。吃一口家鄉(xiāng)的饃饃,喊一聲爹娘,雖然那之前有千辛萬苦,但都已微不足道。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80年的《人民日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人員流動限制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鄉(xiāng)外出務工、求學。諸多人群集中在春節(jié)期間返鄉(xiāng),形成了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運。
每年這個時候,總有那些渴望的眼神和單薄的身影讓人淚流滿滿。不知今年春運又將會是怎樣的呢?我們默默祝福,讓每一個弱小個體都能在這場規(guī)模宏大的春運途中,得到應有的尊重。
2008年2月1日的廣州火車站場景,當日廣州火車站運送20萬旅客返鄉(xiāng)。
由于春運期間人口密度大,不少列車都會存在超載現(xiàn)象。1995年1月19日,廣州火車站檢票口,一位年輕女乘客被人流擠哭了。
1999年春運,株州火車站,一輛開自河南的列車上,一個擠得受不了的老漢跳下火車,向警察求救。老漢的兒子沒跳下火車,被送往廣東。
2000年春運,一雙女子的腳,凝固了歲月的艱澀。
2001年春運,廣州火車站,長時間排隊讓一名女子在購票的隊伍中精疲力盡。鄧勃 攝
2002年春運,擁擠的車廂中一名小男孩被擠得大叫。 王建軍 攝
2006年1月18日,北京西客站候車室,一位母親咬斷方便面喂孩子,而她的孩子早等不及地張大了嘴巴。
2007年2月7日,一場暴雪突降太原市,在太原站購買車票的人們排成了長龍。
2008年1月27日,一名旅客頂著大雪在合肥火車站進站候車。
2008年1月31日,廣州,部分列車恢復運行,大批乘客聚集在火車站廣場外準備進站。一乘客暈倒在人群中,乘客把其抬高救出。陳奕啟 攝
2010年1月20日下午,寧波國際會展中心鐵路臨時售票點,長長的隊伍中,廣西小伙梁獻貴趴在隔離欄上酣然入眠,這是他三年來第一次回家。 張培堅 攝
2011年1月5日,一場名為“春節(jié)回家,鄉(xiāng)助同鄉(xiāng)”的公益活動在廣州啟動, 旁觀活動的人站在回家過年公益活動的廣告牌前,讓留意的人頓時覺得年味已近,以至于頗想回家。劉可 攝
2011年1月17日,在原杭州汽車東站春運火車票大賣場,來自湖南常德的牟師傅(左一)和兩名工友,裹著棉被,在寒風中等待買票回家。董旭明 攝
2011年1月18日,嘉興雪花飛舞,高照春運火車票臨時售票點,一民工用凍裂的手指夾著剛買到的車票,興奮地展示給仍在排隊老鄉(xiāng)看。儲永志 攝
2011年1月18日,在寧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白先生無語凝噎。
2011年1月26日,北京站,火車啟動前,一準備上車的女孩和送別的男友擁抱道別。
2013年1月26日,春運大幕開啟,一位女士身穿熊貓玩偶服,坐在火車上。她們一行四人,打算從北京始發(fā)前往河北保定,然后返回,有專人記錄全過程,以此方式感受春運的特別氣氛。
日子還在繼續(xù),2015年,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