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其余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柏锢小币辉~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仫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但無文字,多數(shù)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仫佬的民歌也多姿多彩,仫佬人日常講話用本民族的“仫佬語”;但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的民歌,按形式可分為三種:一種叫“隨口答”,多是對(duì)唱式的“山歌”。由歌手即興編唱,無固定內(nèi)容,以情歌居多。第二種叫“口風(fēng)”,為諷刺歌,歌詞較文雅、語氣較溫和的稱“正口風(fēng)”,反之則稱“爛口風(fēng)”?!盃€口風(fēng)”多在比才斗智、抨擊壞人壞事時(shí)唱,尖銳潑辣,格式不拘。也是由歌手隨編隨唱,沒有固定的歌詞。第三種叫“古條”,是一種傳統(tǒng)敘事長歌,內(nèi)容多是長期流行于民間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故事,如《木洛大王》、《伏羲兄妹》、《梁山伯與祝英臺(tái)》、《呂蒙正》、《八寨趙金龍》、《梁大造反》、《唱羅城》、《孟姜女》、《劉三姐》等。有基本固定的歌詞,短的數(shù)十行,長的數(shù)百行。
仫佬族民歌的結(jié)構(gòu)形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直至幾十句一首的,句式又有三字句、六字句、十一字句、六字頭七字尾等,變化較多,一般都必須押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