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檉,字與幾,當(dāng)涂人,宣和三年登何煥榜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兼樞密使承旨終左司
◆李容,乾道二年登蕭國粱進士
◆李唐佐,湻熙十一年與侄繼同登衛(wèi)經(jīng)榜進士
◆李繼,與叔唐佐同登衛(wèi)經(jīng)榜進士,授福建莆田知縣
◆李倫,嘉熙二年登周垣榜進士
◆李夢蔣,湻佑四年登劉夢炎榜進士
◆李時中,實佑四年登文天祥榜進士
◆李萬化,萬歷丁酉科鄉(xiāng)試甲辰科登楊守勤榜進士,廣東參政
◆李一,萬歷己酉科鄉(xiāng)試庚戌科進士,任吏部文選司
◆李棠,宣德丙午科鄉(xiāng)試庚戌科進士,任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升本部右侍郎
◆李玠,宏治甲子科鄉(xiāng)試登乙丑進士
◆李瑜,正德丁卯鄉(xiāng)試登丁丑科進士,任工部主事升刑部員外郎中
◆李鍵,嘉靖丙午進士,通政司參議四州參政
◆李鋕,萬歷甲戌進士,兵部武選司郎中巡撫鳳陽都察院僉都御史
◆李正蒙,萬歷庚辰進士,禮部儀制司主事
◆李嶷,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狀元及第。同榜有王昌齡,常建等共十九人??脊伲簢?yán)挺之。試題為《積翠宮甘露頌》。 李嶷曾任右武衛(wèi)錄事參軍官職,為一時名士。擅詩,今《全唐詩》存其詩六首。
◆李琚,頓邱(今河南清豐)人。字號不詳,生于周武后延載元年(694),卒于唐玄宗天寶九年(748)。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顏真卿等,考官:孫逖。本科試題為《梓材賦》和《武庫詩》。李琚同年又得博學(xué)宏詞科第一名。所做之賦為《公孫弘開東閣賦》。 李琚曾官石山縣令,官至洛陽尉,與顏真卿過從甚密。善書法,尤工'八分書'。開元二十五年(737)撰《唐真定令杜府君遺愛頌》即以'八分書'之體書之。
◆李巨卿,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十年(751)辛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人。同榜有錢起等??脊伲罕渴汤衫铟?。試題為《豹舄賦》和《湘靈鼓瑟詩》。
◆李博,籍貫、字號、生平失考。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庚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七人??脊伲荷隙紴槎Y部侍郎薛邕,東都為留守張延賞。
◆李郜,年里、生平俱不詳。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辛未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七人,又三人。其中有鄭嵎等人??脊伲憾Y部侍郎韋愨。 其人史傳無名,事跡失考。
◆李億,字子安,年里及生卒年不詳。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戊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脊伲褐袝崛死罘?。 取狀元后入仕,官授補闕。納女詩人魚玄機為妾,恩愛異常。久為其妻所不容。至咸通年中逼使魚玄機出家于長安咸宜觀。魚玄機一往情深,多次寄詩,然而李億不敢與魚玄機交往。魚玄機后因殺人而被處死。李億亦不知所終。
◆李筠,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辛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四十人。其中有聶夷中、公秉億、許棠等人??脊伲褐袝崛烁邷?。 其人名不見經(jīng)傳,事跡失考。
◆李瀚,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昭宗龍紀(jì)元年(889)己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五人。其中有溫憲、吳融等人??脊伲憾Y部侍郎趙崇。 其人史傳無名,余事不詳。
◆李超 唐代狀元。及第時間不詳。 唐懿宗咸通末年(約872年)任湖州(今屬浙江)牧。 當(dāng)時鄭渾之為蘇州錄事,談銖為鹽官,鐘輻為院巡,都是由廣文館博士到地方任職的小官。而與蘇州接壤的湖州,連續(xù)兩任李超、趙蒙都是狀元,因此人們說:'湖接兩頭,蘇連三尾。'以此推斷李超、趙蒙為狀元。
◆李迪,濮州(今山東鄄城)人,字復(fù)古。生于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卒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O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狀元。李迪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丞,真宗封禪泰山時,李迪因事貶為海州監(jiān)稅。召還京師后,奉命糾察刑獄案件。真宗素聞亳州盜賊橫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訪,很快平息盜賊。進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xué)士,知永興軍。邊帥曹瑋上疏請求增兵固防,真宗以為懦怯,欲斬首。李迪力陳曹瑋有勇有謀,乃忠臣良將,他日定能邊關(guān)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為皇太子后,寇準(zhǔn)被*臣丁渭誣陷罷相,真宗欲以李迪為相,李迪堅辭不受。真宗任命李迪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渭專權(quán),排除異已,李迪被罷相,知鄆州,幾被迫害至死。史秒此時“朝中正人為之一空”。民間流傳:“欲得天下寧,當(dāng)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臺,王曾為相,李迪起為秘書監(jiān),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為資政殿學(xué)士,判尚書都省。不久,復(fù)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 景佑中(1034—1037),李迪被呂夷簡排擠陷害,罷為刑部尚書,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軍損失慘重,李迪自請戍邊,仁宗不許,命李迪為彰信軍節(jié)度使,知天雄軍。李迪積郁不快,一年后,請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歸故里。慶歷七年(1047),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歲。贈司空,侍中,謚文定?;实塾H自豪其墓碑曰:“遺直之碑”,又改其鄉(xiāng)曰:“遺直鄉(xiāng)”。
◆李可封,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圣宗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甲辰科狀元。此科及第者僅三人。李可封中狀元后,曾于景福元年(1031)被興宗詔見,以崇祿卿身份與工部尚書高德順出使宋國,將圣宗有關(guān)遺物送予宋朝。余事不詳。
◆李炯,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圣宗太平四年(1024)甲子科狀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詳。
◆李君裕,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道宗大康九年(1083)癸亥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一人。余事不詳。
◆李石
李石,籍貫不詳,又名安弼。生卒年不詳。遼天祚帝乾統(tǒng)七年(1107)丁亥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人。李石中狀元后,累官至翰林學(xué)士。遼燕京被金國所破時,遼興節(jié)度副使張轂與時立愛降金,金任命張轂為平州留守,試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遼降臣左企弓奉命遷燕民北行,路過平州,張轂召李石商議,將左企弓殺死,反金投宋后,李石改名為安弼。在宋朝,李石官至徽猷閣待制。余事不詳。
◆李寶信,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宣宗建福元年(1122)壬寅科狀元。余事不詳。
◆李球,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德興元年(1122)壬寅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八人。余事不詳。 注:遼史352頁載:“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等引唐靈武故事,議欲立淳。耶律淳不從,官屬勸進曰:‘主上蒙塵,中原擾攘,若不立王,百姓何歸?宜熟計之?!旒次?。百官上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大赦。放進士李寶信等一十九人。”遼史353頁載:“……淳病死,年六十……。德妃為皇太后,稱制,改建福為德興元年,放進士李球等百八人?!?/span>
◆李遵頊 (西夏) 西夏都城興定府(寧夏銀川)人,其祖上原為拓跋氏,唐賜姓李,宋賜姓趙,即帝位后用趙姓(見《辭海·中國歷史紀(jì)年表·宋、遼、金紀(jì)年表》)。廟號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慶十年(1203)癸亥科狀元。 李遵頊中狀元后,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發(fā)動宮廷政變,自立為帝時,年四十九歲。改元光定。光定四年(1214),應(yīng)蒙古征調(diào),李遵頊發(fā)兵三萬幫助蒙古攻掠金國,因兵敗寧州,拒絕再次發(fā)兵助攻,致使蒙古軍隊攻打西夏,李遵頊出奔西涼,轉(zhuǎn)而采取聯(lián)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夏聯(lián)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軍配合不力,西夏軍隊再次受挫,聯(lián)宋攻金策略遂告失敗。后李遵頊又聯(lián)蒙抗金。由于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上的反復(fù)無常及戰(zhàn)事頻繁,致使西夏國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頊自號上皇,傳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頊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謚號英文皇帝。
◆李俊民,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字用章。生于金世宗大正十六年(l176),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庚申科狀元。 李俊民中狀元后,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不久,棄官講學(xué),門生眾多,遠近聞名,人稱“莊靖先生”。 李俊民在宣宗南遷后隱居不出,金亡后亦不仕元,后病卒于家,享年八十五歲。 李俊民工詩文,詩多憂憤之音,風(fēng)格深沉幽遠,所做《亂后寄兄》詩云:“萬井中原半犬羊,縱橫大劍與長槍。晝峰夜火豈虛日,左觸右蠻皆戰(zhàn)場。丁鶴歸來遼已冢,杜鵑猶在蜀堪王。此時不識連昌樂,目送孤鴻空斷腸?!睌懥水?dāng)時戰(zhàn)亂情景,抒發(fā)了亡國之痛。李俊民著有《莊靖集》七卷。
◆李演,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字巨川。生年不詳,卒于金衛(wèi)紹王崇慶二年(1213)。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狀元。 李演中狀元后,任應(yīng)奉翰林文字。貞佑初(1214),任城為戰(zhàn)火所困,李演身著喪服,為濟州刺史謀劃防守之策,并招集州人為兵,與元軍搏戰(zhàn)三日,但因兵士皆為市民組成,戰(zhàn)斗力極弱,李演兵敗被俘。元軍將領(lǐng)見其衣冠異于常人,且知其名,便問:“汝非李應(yīng)舉乎?”李演答道:“我是也。”元將好言撫慰,并許以官祿。李演道:“我書生也,本朝何負于我,而利人之官祿哉!”遂后慷慨赴義,年僅三十余歲。金朝追贈為濟州刺史,詔令有司為之立碑。
◆李獻能,河中(今山西運城)人,字欽叔。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卒于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乙亥科狀元。 李獻能先祖曾為金吾衛(wèi)上將軍,號稱:“李金吾家”。獻能兄弟四人以文學(xué)知名,且相繼進士擢第。故李氏又有“四桂堂”。 李獻能苦學(xué)博覽,善屬文,尤長于四、六駢體之文。中狀元后,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在翰苑十年,出為鄜州(今陜西富縣)觀察推官。未幾,遷為修撰。正大末年(1231),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副使充河中帥府經(jīng)歷官。元兵破河中,李獻能奔陜州,代理左右司郎中,遇趙三三兵變被害,年僅四十三歲。 李獻能擅長議論,每說古論今之時,聲音宏亮,作詩有志于風(fēng)雅,又刻意于韻律樂章。任職翰林時,應(yīng)對機敏,言辭得體。趙秉文,李純甫嘗言:“李獻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泵棵糠Q譽獻能,使其不得離翰苑。 李獻能家中富有資財,然而盡喪于貞佑之亂,在京師無以自資。其母平素用度豪奢,厚于自奉,稍不如意,即有嚴(yán)詞惡語加之于人。但李獻能卻能處之自若,時人稱其純孝。
◆李塘,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庚寅科狀元。余事不詳。
◆李安,山西襄垣人。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金朝某科狀元。 據(jù)《山西通志)載:“李安,襄垣人,及第第一。府、省試并為舉首。舊志宋天圣間三元??h志據(jù)其孫讓,元進士,定為金初人?!庇纱丝芍畎彩墙鸪挠忠粋€三元狀元,另一個為孟宗獻(“四元狀元”)。
◆李黼,穎州(今河南阜陽)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jiān)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國子監(jiān)丞,升宣文閣鑒書博士兼經(jīng)筵官。李黼受命巡視河渠,根據(jù)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跡修浚。后歷任秘書太監(jiān),禮部侍郎,外調(diào)授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總管九江。盜起,攻陷城多處,造船企圖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以忠義激勵士氣。至正十二年,賊犯,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以長木、鐵錐沿岸設(shè)置刺盜船不得動。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等路軍民都總管。盜勢盛,其余守臣棄城而逃,唯李黼獨守孤城,亦無援兵。臨戰(zhàn)之時,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戰(zhàn),張弩射敵。盜繞其他城門而入。巷戰(zhàn),李黼知力不敵,揮劍叱盜大呼:“殺我,毋殺百姓!”盜自背后來,刺黼落馬。李黼與從子俱罵賊而死。百姓聞之,哭聲震天。葬其于江州城東門外。追贈攄忠秉義效節(jié)功臣、資德大夫、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崇烈”。
◆李齊,祁州蒲陰(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統(tǒng)元年(1333)左榜狀元。 李齊年少家貧,勤奮求學(xué),工于辭章。應(yīng)試得中漢、南人榜進士第一名后,授承務(wù)郎。歷官僉河北淮西行省廉訪司事,移知高郵府。為政有聲名。至正十年(135O),盜突然闖入府驛站,掠十二馬而去。李齊奮起,追而殺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觀保造兵仗武器,企圖進行搶劫掠奪。被李齊抓獲誅殺。至正十三年,張士誠作亂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齊前往招安,被張士誠扣壓。久而久之,賊內(nèi)訌,李齊得以返回。不久,張士誠又起事,殺參知政事趙璉,劫財掠民,攻破興化。使李齊出守甓社湖。張士誠攻破高郵城,李齊回救,遭賊閉門相拒?;试t凡叛逆者赦之。張士誠聲稱:“李知府來,乃受命。”李齊受命于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獄。張士誠本無降意,故意拖延,官軍攻城。賊以李齊為質(zhì),讓他下跪。李齊叱道:“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張士誠怒而強扼使其跪,李齊挺立而被拉倒,繼而被捶碎膝而后剮死。人們論道元科舉三魁:泰不華沒于海上,李黼隕于九江,李齊死于城上,皆不負所學(xué)。
◆李騏 福建長樂人,本名馬,字德良。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戊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李旻 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陽(一作子旸),號東崖。生于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1445),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狀元。
◆李春芳 直隸興化(今江蘇興化)人,字子實,號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卒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狀元。
◆李群(805-?),合肥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甲辰科狀元。李群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同隱于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均頗有文名,為宰相李宗閔所知。李宗閔曾傳言,“如主考,廬山四友當(dāng)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果是李宗閔主考。李群年方18歲,獨自一人離山。到京應(yīng)考時,還是遲到了,考試已開始,貢院已鎖門。他情急地捶門請求入院應(yīng)試。李群容貌秀美,氣質(zhì)不凡,竟使主司為之動容,便放其入考,終一舉奪魁。
◆李亞荀宋端拱元年(988年) 夔州路轉(zhuǎn)運使
◆李處厚宋慶歷二年(1042年) 廬州知州
◆李 謨宋皇佑元年(1049年) 校書郎
◆李馀慶宋皇佑元年(1049年) 歸安知縣、常州知州
◆李處道宋治平四年(1067年) 同谷知縣
◆李 撰宋熙寧六年(1073年) 彭澤知縣、太仆寺主簿
◆李彌大宋崇寧五年(1106年) 刑部、工部尚書?!锻ㄖ尽氛`為福清人
◆李彌遜宋大觀三年(1109年) 徽猷閣學(xué)士、知端州、漳州
◆李彌正宋宣和二年(1120年) 吏部郎中
◆李□(扌為) 宋紹興八年(1138年)
◆李少英宋乾道二年(1166年) 蕭山尉。《八閩》作陳少英
◆李 橐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 《通志》作李橐
◆李 庚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奉議郎
◆李 琪宋慶元二年(1196年) 祭酒
◆李寧之宋嘉定四年(1211年) 韶州知州
◆李 韶宋嘉定四年(1211年) 禮部尚書
◆李 鑒宋嘉定十年(1217年) 廣州提舉
◆李 任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朝請郎
◆李應(yīng)東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李汝□(扌為)宋端平二年(1235年)
◆李先登宋端平二年(1235年)
◆李國梁宋淳佑七年(1247年)
◆李泰來宋淳佑七年(1247年)
◆李謙之宋淳佑七年(1247年)
◆李 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瓊山知縣
◆李士文明嘉靖八年(1529年) 浙江按察使。東岱人
◆李 光崇寧五年(1106)丙戌科蔡嶷榜 上虞人資政殿學(xué)士
◆李 貫 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李易榜 上虞人(特奏名)
◆李孟博 紹興五年(1135)乙卯科汪應(yīng)辰榜 上虞人探花(光子)
◆李 澤 紹興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趙逵榜李以成 上虞人 (特奏名)
◆李以成 紹興三十年(1160)庚辰科梁克家榜上虞人(特奏名)
◆李知新 慶元二年(1196)丙辰科鄒應(yīng)龍榜上虞人 (一說慶元五年)
◆李知孝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趙建夫榜上虞人 寶謨閣直學(xué)士(光孫
◆李 復(fù)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趙建夫榜上虞人 (光曾孫)
◆李士特 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留夢炎榜 嵊縣人
◆李 瑾 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毛澄榜 山陰人 廣東僉事(交州衛(wèi)籍
◆李懋芳 萬歷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周延儒榜 上虞人 僉都御史
◆李 沖 崇禎十年(1637)丁丑科劉同升榜會稽人 丹陽知縣
◆李安世 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楊廷鑒榜 山陰人 尚寶司卿
◆李 平 順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徐元文榜 山陰人 編修(一作會稽人,一作上虞人)
◆李 瀛 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胡任輿榜山陰人 三原知縣(一作上虞人)
◆李發(fā)枝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李蟠榜 山陰人 深州知州(一說臨海縣教諭)
◆李登瀛 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王世琛榜 山陰人州同揀選武清縣丞署良鄉(xiāng)縣知縣升涿州判署吳橋縣知縣歷署永定河北岸分府
◆李祖望 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王世琛榜 會稽人 (寄籍恭城,一說李望祖)
◆李侍堯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金德瑛榜 山陰人 兩廣總督
◆李祥麟 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莊有恭榜 上虞人 安南知縣(一作會稽人)
◆李堯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金榜榜 山陰人 翰林,知府
◆李 珪 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錢棨榜 山陰人 (寄籍廣西恭城)
◆李 泉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王以銜榜山陰人 屯留知縣(寄籍宛平)
◆李青選 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戴蘭芬榜 山陰人
◆李攀龍 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李振鈞榜 山陰人 寧武府知府(改名光涵,寄籍大興)
◆李國琇 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崇綺榜 山陰人 建寧知府(寄籍大興)
◆李慈銘 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黃思永榜 會稽人 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
◆李以秉 上虞人
◆李 銳 萬歷二十三年(1595)乙未 山陰人 把總
◆李 彬 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會稽人 都司(一說順治十二年,一說十五年)
◆李 標(biāo) 康熙三年(1664)甲辰山陰人 (一作錢塘人)
◆李藹 晉江人咸平三年(1000年)陳堯咨榜
◆李惟幾晉江人寶元元年(1038年)
◆李頗 晉江人慶歷二年(1042年)楊寘榜
◆李晟 晉江人慶歷二年(1042年)楊寘榜
◆李邦美晉江人紹興二年(1132年)
◆李宗翰晉江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衛(wèi)涇榜
◆李三接 晉江人慶元五年(1199年)曾從龍榜
◆李 實 字石洲,坊廓都(今陸豐市碣石鎮(zhèn))人,祖籍江蘇無錫。年少家境清貧,曾投碣石永興寺以抄寫謀生,后因僧人所忌,怒而離寺,發(fā)憤讀書,聰慧勤學(xué)。明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廣東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第三甲第12名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江南監(jiān)察御史(官秩正七品),掌糾劾官邪,條陳治道,巡按地方及兼管之事。
◆李 汪 坊廓都(今陸豐市碣石鎮(zhèn))人,明宣德四年(1429年)己酉科武舉人
◆李 棠 字方伯,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明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舉人
◆李文簡 明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科貢生,任廣西交趾縣主簿
◆李 瑯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貢生
◆李 山 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貢生
◆李良知 石帆都(今陸豐市)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貢生,任浙江臺州府儒學(xué)訓(xùn)導(dǎo),護理刑事
◆李鷹揚 石帆都(今陸豐市)人,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武舉人
◆李 湛 號澄川,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舉人,歷任府學(xué)樂會儒學(xué)教職,以才德訓(xùn)導(dǎo)生員,嗣后,卒于樂會官舍,時人為之惋惜
◆李天花 字貞德,號管春,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zhèn)后圍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第36名武舉人。咸豐甲寅(1854年)年、丙辰(1856年)年間,協(xié)助海豐縣防御“三點會”之亂,經(jīng)廣東總督毛大人、巡撫郭大人奏準(zhǔn),授以守備之職
◆李鼎黃 字利鉉,海豐縣人,清順治年間貢生
◆李 蟠 字尚基,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清康熙年間貢生
◆李 章 海豐縣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恩賜副貢生
◆李 奈 海豐縣人,清嘉慶年間恩貢生
◆李可琛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zhèn)后圍村)人,清道光年間貢生
◆李達泉(?—1891年)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清道光年間附貢生
◆李松棟 字秉益,海豐縣人,清咸豐年間歲貢生
◆李春培 字象卿,海豐縣人,清咸豐年間歲貢生
◆李振鈞(?-?),字仲衡,號海初,太湖縣人,清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狀元。其父李長森是乾隆四十九年的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李振鈞是繼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之后30年太湖縣的第二位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達八九年,累官至侍郎
◆李叔春萬歷十七年己丑科 官按察使副使
◆李逢申 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官工部郎中
◆李世祺天啟二年壬戌科官太仆寺少卿
◆李成大字就甫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縣尉
◆李德遂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李文定字從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李爆祥(1554年前后在世)字密嚴(yán),明代貴池源頭(今石臺貝田鄉(xiāng)源頭村)人。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旋任山東布政司金事。嘉靖十三年(1534)遷任河南布政司參政,十四年春晉浙江按察使,未幾,晉為江西右布政使,后轉(zhuǎn)任四川左布政使
清代武狀元:
◆李顯光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如柏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甘肅寧夏。
◆李埃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國梁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直隸豐潤。
◆李威光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廣東長樂。
◆李云龍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 直隸阜城。
◆李白玉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直隸蔓城。
◆李相清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山西陽曲。
◆李廣金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山西靈邱。
◆李信直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 直隸晉州。
◆李夢說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山東陽谷。
李姓歷代狀元名錄,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