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即將回歸。不久前看電視《澳門歲月》,七歲小姑娘領(lǐng)唱“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十分激動人心。這首聞一多于1925年寫的詩,寫得多好啊! Macau是澳門的葡文名, 由媽港或媽閣翻譯來的。這媽港、媽閣是紀(jì)念媽祖的港口或廟宇。媽祖出生于福建莆田縣湄州島,離泉州不遠。唐宋泉州海上交通發(fā)達時,湄州島是海上運輸樞紐之一。據(jù)《莆田縣志》記,媽祖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3月23日。生時不啼哭直到滿月也不叫一聲,因名默娘。她自幼聰穎,誦讀詩書,16歲踩浪渡海,救助不少遇險的漁民。 公元987年她28歲,九月初九在湄州島湄嶼峰羽化升天。后更護佑海上航船。傳說她乘席渡海,云游島嶼,人稱龍女。又說她穿紅衣飛翔海上。尤其宋徽宗宣和年間,給事中路允迪出使海上,中途遇大風(fēng),八條船溺沉7條, 只見紅衣龍女坐路舟船桅上,船獨保全。還奏朝廷,特賜廟號順濟。到南宋淳熙間加封靈惠。元代海運日增,更求助于媽祖。《元史-祭祀志》:“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 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yīng),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日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 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海上颶臺風(fēng)忽起,惡浪滔天的時候,航行極不安全。人們只有乞求神靈幫助。媽祖林默娘水性好,又聰明,慷慨救人危難,便成了航海人的“保護神”。據(jù)記述,明代鄭和下西洋和清施瑯收復(fù)臺灣都得到媽祖的神助。因此,永樂加封普濟天妃,康熙加封為天后。后來,沿海各地、海外華僑聚居的港埠都建有媽祖廟,稱天妃廟、天妃宮或天后宮等。不少地方還以媽宮、媽港、媽閣、馬(媽)祖島命名。如臺灣澎湖列島上最大的島嶼馬公島的“馬公”即“媽宮”訛變而來。馬公島上的天后宮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而臺灣臺南赤嵌樓附近有一座大天后宮,正殿供奉湄州媽祖金身,兩側(cè)祀千里眼、順風(fēng)耳二將,旁祀四海龍王、水仙尊王,是護航救難的神祗?,F(xiàn)有咸豐帝、光緒帝御筆匾,著名于世?! ”本┦欠褚灿袐屪鎻R呢?又建于何時何地?《日下舊聞考-郊垌》載:“出朝陽門關(guān)沿河往南有天妃宮?!?這是明代嘉靖時《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記載。舊聞考錄明代邱《天妃廟碑》寫:“京城舊有天妃廟,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橋之西。景泰辛未,道士邱然源援南京例,請升為宮……成化庚子,然源乃慕材鳩工,拓大而一新之。祠神之功,茲其稱矣?!薄 ”f景泰已有,還說舊有天妃廟。又起于何時?查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此見北京古籍出版社的輯佚本)于《祠廟·儀祭》中有海漕天妃,記“天妃,姓林氏。興教軍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有殊相,能知人禍福,拯人急患難?!笨梢娫本┘从刑戾鷱R,因海運漕米而立的?! 度障屡f聞考》此條目“臣等謹(jǐn)案”說:“天妃宮今存。其地名大橋北西河沿。邱碑文亦存。”可見天妃宮在乾隆晚期尚存。邱碑說都城巽隅大通橋就是城東南東便門北邊通惠河上的大通橋。碑說天妃宮在橋西,臣按語說大橋北,應(yīng)在大通橋西稍北,約在今北京站東街東頭稍南,這個大通橋即漕運通惠河的終點。原有橋有閘,80年代初期橋和閘還在,因修路拆去。筆者記得曾寫文說應(yīng)保留這古跡。元代開始從江南海運漕米到直沽(天津),再從直沽經(jīng)白河到通州,由通州經(jīng)通惠河運糧來京,漕船直到大通橋下。所以于大通橋西建天妃宮,祈佑漕船順利平安通過江海波濤到京是很自然的。元泰定三年(1326年)于直沽南、北運河和海河交匯的三岔口兩岸建天妃宮(今天津舊城東北角)。則北京大通橋邊的天妃宮也建于元泰定年間或稍后。 《光緒順天府志》記通州也有天妃宮兩座,一在北門內(nèi),一在門外,自也是祝佑漕運安全的。媽祖廟———天妃宮牽連著澳門、臺灣和北京。古老中華文化風(fēng)俗是根深葉茂的。 趙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