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求仁得仁,全在自己,不待外求,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罷了。所以求諸己的意思,在于凡事要先把自己的責任盡到,本分做好。必求自盡,心才能安。
文/清江
《論語·衛(wèi)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君子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一件事(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君子自責己德行之不足,不責人也。小人不自責己,而責人之也。君子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身,舉凡各種才能職業(yè),無事不求之于自己。小人好名求譽,舉凡鉆營請托,無事不求之于人。
君子小人之分別,就看其所追求的東西。君子也有所求,但是求之在己,不求于人。
《中庸》說:“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倍苏约?,而不苛求別人,就沒有怨恨;上不埋怨天,下不責怪別人。
所以君子安于所處的境地以等待天的賜命,而小人不走正道,靠冒險企望意外獲得成功或免于不幸。
魯相公儀休可算是深明此理。據(jù)記載: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公儀休嗜魚而不受他人所贈之魚(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贝嗣鞣蚴讶瞬蝗缱允岩?;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公儀休愛好吃魚,貴為相國,而不受別人進獻的魚,是有自己的考慮在其中的。
正是因為自己喜歡吃魚,才不能接受其他人的贈送。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身居高位,受人恩惠,難免替人說情辦事,如此一來,豈不是貪贓枉法了嗎。
這樣的結果就是相國做不成了,魚也吃不上了。不貪圖他人的一點小便宜,自給自足,自得其樂,又何必看別人臉色辦事過活呢。
所以靠人不如靠己,靠己才能長久。
未來很長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宋代張端義所撰《貴耳集》卷上也曾記載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宋)孝宗幸天竺,至靈隱,見觀音像手持數(shù)珠。問曰:‘何用?’僧凈輝對曰:‘要念觀世音菩薩?!瘑枺骸阅顒t甚?’曰:‘求人不如求己?!?/p>
觀音手拿佛珠寓意何在,暫且不論,但僧人凈輝的回答卻十分巧妙,發(fā)人深省。法力無邊之觀音尚且要自求,何況我輩凡人乎?
“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仁得仁,全在自己,不待外求,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罷了。所以求諸己的意思,在于凡事要先把自己的責任盡到,本分做好。必求自盡,心才能安。
凡事要先想自己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如克己復禮這樣的修身之事,是我們的正當事務,不可不盡己所能去求。至于窮通夭壽那在于天,用舍毀譽那在于人,和自身無關,求之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