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武漢是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的統(tǒng)稱。但是在民國16年也就是公元1927年以前,并沒有武漢這個稱謂。
那一年,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合為京兆區(qū),定名“武漢”。
在此之前,人們熟知的地名是武昌和漢口。
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自然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三鎮(zhèn)隔江相望。
漢口,顧名思義就是漢江之口,是漢江注入長江的地方。
那么武昌呢,這個名字又有什么含義?
說到武,先說個小故事。
武昌這個地方,至商朝開始,就是楚國的腹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雖然文人輩出,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楚文化。但卻是以武力聞名九州的。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三年后改革朝政,攻滅庸國,開始爭霸戰(zhàn)爭。楚莊王八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周邊諸侯小國,最后打到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
兵臨城下,周定王驚慌失措,派人“慰勞”楚軍。楚莊王問來使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是天子權力的象征。楚莊王此問,意在逼周天子讓位,自己取而代之。來使答道:“在德不在鼎?!艿码m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背f王雖然口稱楚國就算用釣魚鉤的勾尖都能鑄出九鼎外,但也怕自己成為天下公敵,便退兵了。這是“問鼎中原”典故的由來。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晉大戰(zhàn)。晉國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戰(zhàn)后,楚莊王欲將晉軍的尸體堆積在黃河邊,筑成“京觀”,被大臣勸止。
這件事成為成語“止戈為武”的由來。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zhàn),才是真正的武功。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事實果然如此。此事過后,陳國、蔡國、許國、鄭國都依附了楚國。
三國時期,孫權將東吳政治中心遷鄂(今湖北鄂州),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為“武昌”。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贊,會有更多精彩內(nèi)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