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信公號是可以賺錢的。閱讀量大,靠讀者打賞,就可以賺上一筆,如果再有公關公司找上門來,在公號上發(fā)廣告,那就可以拿“日進斗金”來形容了。有的公號,一則廣告收費幾十萬,更多的是收個兩萬三萬,加起來也是不小的數(shù)目。
據(jù)報道,網(wǎng)紅、大V們靠這一手能賺幾個億,營收超過大部分經(jīng)濟實體,所以,他們也相當“嘚瑟”,真的認為自己找到了金礦,而且是別人難以復制的。不就有大V寫文,奉勸大家別再做公號了嗎?理由就是:市場蛋糕已經(jīng)分完了。
不過,這些名目繁多的“紅火”,必須有一個基礎,那就是足夠的閱讀量。達到巨大閱讀量,是最難完成的工作。很早以前就有江湖傳言,說有人花錢刷量,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是買來的。這次微信升級,導致刷量機故障,把江湖傳言變成了事實:原來,那些數(shù)據(jù)還真是假的,那些表面風光特愛教育人的大V們,都是花架子。
花架子不是為了面子上好看,而是為了騙人。一騙公眾,讓人以為自己的公號炙手可熱,引發(fā)人們的從眾心態(tài),騙著騙著,假的就成真的了。二騙廣告客戶,拿著虛假數(shù)據(jù)去套取巨額廣告費用,嚴格意義上說,屬于商業(yè)欺詐。最后,騙來的錢,還是得消費者去埋單。
說白了,某些大V們靠著轉載、扒稿子獲取內容,再靠花錢增加粉絲量和閱讀量,與公關公司合謀“空手套白狼”,以這樣非正當?shù)氖侄稳カ@取巨大利益。這讓花了大價錢的客戶、辛辛苦苦寫公號的作者,情何以堪?
這樣迅猛而快速的財富積累,實際上是一種“自殺”行為。如果那些認真做公號的作者們耗時費力卻不能得到應有的報償,而投機取巧者卻靠弄虛作假輕易發(fā)財,將會嚴重地打擊人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微信公號這個受到歡迎的載體,也會逐漸變得缺乏內容,最終走向優(yōu)汰劣勝的惡性循環(huán)。
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平臺和機構,為了維持表面的繁榮,對此采取了縱容和無視的態(tài)度,甚至還會給那些作假的大V頒獎。有的媒體稱此為“泡沫”,這個“泡沫”五彩繽紛,但最終有一天會被戳爆,讓苦心發(fā)展的自媒體平臺失去公眾的信任,最終喪失活力。
數(shù)據(jù)作假,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毒瘤。微信刷量、淘寶刷單、微博刷粉……諸如此類,手段類似,都是以獲利為目的,對公眾進行欺騙。這一次,是因為偶然的因素,讓騙局得以曝光,否則,還不知道這個局面要維持多久。既然有契機了,那么希望平臺的運營者抓住機會,徹底對大V們予以梳理,對那些造假者要堅決清理門戶,同時在技術上設立門檻,來制止造假。
也奉勸某些平臺運營者,眼光要放長遠一點,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推薦也好、頭條也好,關鍵要看內容,而不是比誰花的錢多。要把因果關系理清,這樣才會長久,才不會讓原創(chuàng)內容缺失,最后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當然,那些已經(jīng)上當受騙的廣告客戶,也不該就此吃啞巴虧。建議拿起法律的武器,對造假的公號大V與合謀的公關公司們進行起訴,追回損失。這不完全是出口氣的事情,而是為了警醒后來者。既不下工夫做內容、也不好好做推廣,只靠著扒文刷量賺錢的,都屬于不誠信之列,要付出代價。否則,互聯(lián)網(wǎng)的透明與公平,根本無從談起。
文 | 法晚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