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曾發(fā)生過一件趣事。
有一位黨史工作者采訪開國上將葉飛,問,當年新四軍有一位叫葉王陶的猛將,在粟裕大將指揮下屢屢打勝仗,怎么現(xiàn)在完全沒有這個人的消息了?
葉飛上將愕然。
若不是上了年紀,以葉上將當年的虎威,估計要把這位黨史工作者好好批評一頓。
葉王陶哪里是一位猛將,那是當年粟裕手下的三位大將葉飛、王必成、陶勇的并稱。
說完趣事聊正題。
一、葉陶王還是葉王陶?
當年在新四軍時,葉飛、王必成、陶勇三位,大部分時間是以葉、王、陶的序列出現(xiàn)的,但眾所周知的是,1947年初華中野戰(zhàn)軍和山東野戰(zhàn)軍合并后,序列卻變成了葉、陶、王。
即一縱司令葉飛、四縱司令陶勇、六縱司令王必成。
通常來講,編制上的序列先后,并不絕對意味著該部隊主官能力的高低,但多少也能反映出一些東西,比如部隊上下共同的認知、定位。
如果是一支戰(zhàn)斗力很弱,主官能力很一般,也沒打過多少勝仗的部隊,通常不會排在靠前的序列位置。
畢竟對軍隊來說,序列、番號是榮譽的一部分,軍人很在乎這個。
所以我們講,從新四軍的葉王陶到華東野戰(zhàn)軍的葉陶王,里面肯定發(fā)生了一些什么。
我們先大致介紹一下葉飛、陶勇、王必成三位將軍的背景。
葉飛出生于1914年,生于菲律賓。葉飛與粟裕打交道時間較早,是閩東游擊隊出身,沒有參加長征,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與其他在江南堅持斗爭的游擊隊一同編入新四軍。葉飛在三大虎將中資歷稍稍顯得根紅苗正一些,大體上是中央紅軍序列的,雖說當時閩東獨立師時代中央紅軍已經(jīng)長征了。到新四軍后最早接受陳毅指揮,后來逐步列入粟裕麾下。從用兵風格上講,三人之中葉氏最似粟裕,深得粟裕運動戰(zhàn)、大兵團作戰(zhàn)的精髓。
王必成生于1912年,湖北麻城人。看到這個地名,熟悉軍史的朋友們大致就能知到,王必成中將的最早出身是黃麻起義部隊,紅四方面軍干部,在徐帥手下打過仗。長征到達陜北后,到抗大學習,后被分配到新四軍工作,開啟了在粟裕手下打仗的生涯。
陶勇原名張道庸,生于1913年,安徽霍邱人,也是大別山區(qū)的,與王必成同是紅四方面軍系統(tǒng)。說一個八卦,陶勇于1939年改名為陶勇,取后兩字的諧音,勇更符合陶將軍的人設,勇猛無倫,三虎將中論勇猛剽悍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但有意思的是,陶勇改名之事,竟然有兩個說法?!吨袊嗣窠夥跑姼呒墝㈩I傳》注記中饒有興趣的都記載了,第一種說法是陳毅、粟裕提議,陳毅說改個名字,粟裕則說把姓去掉,叫陶勇。此說是當事人之一粟裕大將在《憶戰(zhàn)將陶勇》中回憶的,葉飛、鐘期光(曾任新四軍一師政治部主任、華野政治部副主任)、王必成等人作旁證。第二種說法是梅嘉生(曾任新四軍一師參謀長、華野四縱參謀長,陶勇的重要指揮助手)、惠浴宇(曾任新四軍蘇中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華野十一縱政治部主任)等人回憶,由陳毅直接改名。
《高級將領傳》編寫組也確定不了哪個是真,就采用了第一種說法。該系列傳記編纂于2003年,當時新四軍、老華野和三野高級將領還有一些健在的,比如張震上將(他老人家開國是中將,88年晉升為上將,2015年去世),但此事仍無法確證。
筆者提這個八卦什么意思呢?歷史的真相并不是一清二楚、纖毫無誤的,很多細節(jié)需要多方對比,才能得出更接近真實的結論。一個人的名字尚有這么多曲折,何況評價戰(zhàn)將的地位呢?
二、陶勇何時超越王必成?
葉王陶、葉陶王,兩種排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葉飛上將始終穩(wěn)居首位。
三位虎將首次合體,是在1940年7月。當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下轄三個縱隊,分別是一、二、三縱,葉飛、王必成、陶勇?lián)嗡玖?。組建不久就打了黃橋決戰(zhàn),那時粟裕指揮三個縱隊打仗,在使用上基本不分先后。
葉王陶的名氣就是黃橋決戰(zhàn)打出來的,當時排名就是按序列來的,葉王陶。
但是細觀新四軍的發(fā)展脈絡,隱隱約約還是有區(qū)別的。一縱葉飛是司令兼政委,三縱陶勇也是司令兼政委。而王必成只任司令,另有政委劉培善。
這是戰(zhàn)時一種潛在的規(guī)矩。即當一支部隊軍事主官威望極高、能力極強、沒有和他相匹配的政工干部時,就采取司令政委一人兼任的辦法,目的就是統(tǒng)一事權,做到快速反應。
四大野戰(zhàn)軍及晉察冀軍區(qū)乃至志愿軍,彭林陳聶都有過一段或全部司令員兼政委的經(jīng)歷,就是戰(zhàn)爭時期特殊條件決定的特殊體制,基本上反映的是兼任者的威望和能力。
再往后,三個縱隊改為新四軍一師的三個旅后,王必成、陶勇都配了政委,獨有葉飛始終兼任。更不要說后來葉飛還給粟裕當了副師長,實力穩(wěn)穩(wěn)超出王、陶一頭。
再后來呢,葉飛當了華野一縱司令,1949年初華野整編為三野,葉飛出任四大兵團司令之一,與陳士榘、王建安、宋時輪并駕齊驅(qū)。80年代一度做到海軍政委和司令員。陶勇的最高成就是海軍副司令員。
接下來就看看陶勇何時后來居上,從好哥仨的老三,反超到老二。
我們遍觀新四軍戰(zhàn)史,陶勇的建制序列和職務一直沒有超越王必成,關鍵的轉(zhuǎn)折發(fā)生在1946年5月。當時新成立的華中野戰(zhàn)軍下有五個主力縱隊,分別是六、七、八、九、十縱。王必成任六縱司令,陶勇任八縱司令。葉飛當時已經(jīng)北上劃入山野序列了,不在這五個縱隊之中。
但到6月,華中野戰(zhàn)軍按照國共整軍協(xié)議(當年2月簽訂),把兩個較強的縱隊改成了師,這一方面也是向山野對齊,山野主力都是師。哪兩個縱隊呢?王必成六縱、陶勇八縱。
但整編后令人意外的是,陶勇八縱改編為華中野戰(zhàn)軍第一師,王必成縱隊改編為六師。粟裕自兼一師師長,譚震林任六師師長,陶勇是一師副師長,王必成是六師副師長。
又過了半年,就是著名的華野成軍,華中的幾支部隊都改編為華野主力縱隊,陶勇順理成章地擔任華野四縱司令,王必成則任六縱司令。前面幾個縱隊司令都是老資格,一縱葉飛,二縱韋國清,三縱何以祥(陳老總袖子里的小老虎)。
葉王陶就此變成了葉陶王……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發(fā)了這樣的變化呢?
三、反超于無形之中
陶勇勇猛能打,必定是主要原因。但王必成也不弱,客觀地講,筆者感覺也就是在伯仲之間,沒有十分明顯的差距。否則當年不會齊名于世。
在這個前提下討論,就得往深里看一層。只從新四軍、華東野戰(zhàn)軍的建制序列沿革表面看,找不到實在具體的證據(jù)。
筆者反復對比王必成、陶勇二將軍的傳記,也沒有明顯的區(qū)別,敵后抗戰(zhàn)、黃橋決戰(zhàn)、蘇中七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蘇北、萊蕪、孟良崮等等,基本經(jīng)歷相同。
后來在哪里找到間接原因呢?《粟裕文選》。
這套書的寶貴價值,筆者認為甚至高于《粟裕傳》和《粟?;貞涗洝贰?/p>
一來,這是當年作戰(zhàn)的第一手文書、電報、講話,沒有后來回憶時顧及誰的感受而言有深淺顯隱,主打一個真實、客觀。
二來,回憶錄和本傳多是記敘事情的結過、概要,文選中列入的電報,很多都具體到了戰(zhàn)役指揮的細節(jié)。
正是這些細節(jié),為我們揭開了當時王陶二將作戰(zhàn)中很難察覺的區(qū)別。
第一個點是蘇中七戰(zhàn)。
粟裕部署首戰(zhàn)泰宣戰(zhàn)斗時,主力分別是一師和六師,也就是陶、王兩師。對這兩個師的使用,粟裕是有區(qū)別的。
下圖是《粟裕文選》所載《宣泰戰(zhàn)斗部署》
王必成主打泰興,以其為餌,吸引敵來援,主旨要打援敵。而以陶勇一師為主力,打援敵。粟裕在解放戰(zhàn)爭大部分時間主要軍事思路是圍城打援、運動戰(zhàn)殲敵,打援是重點。粟裕采取的是先發(fā)制人,令陶勇率部直接奔襲八十三師的出發(fā)地宣家堡,滅掉李天霞整編八十三師的兩個團,毛主席親自來電詢問是否打的真是八十三師,蓋因此師系抗戰(zhàn)主力,原來的一百軍,讓日寇都吃過苦頭。
對比其他傳記所載宣泰戰(zhàn)斗戰(zhàn)果,陶勇全部殲滅目標,王必成只打掉泰興大部,沒有實現(xiàn)全殲。
1946年8月13日李堡戰(zhàn)斗結束后,粟裕召開大會檢討總結作戰(zhàn)情況,指出泰興戰(zhàn)斗的不足。說有的部隊輕敵,延遲了主力東移的時間,不能及時部置好打援部隊。若不是敵人因泰興之戰(zhàn)驚慌,泰興極有可能打不好。
說的就是王必成六師。
當然不是說王師打的不好,而是在粟裕極高的軍事水平和眼界來看,達不到他的要求。
陶勇一師則沒有這個問題。
這是一重原因。
另一重原因是第二次漣水戰(zhàn)役。
第一次漣水之戰(zhàn)我軍慘勝,第二次漣水之戰(zhàn)張靈甫七十四師慘勝,漣水城亦告易手。
單從一城一地之得失,不是無關大局嗎?為什么說二戰(zhàn)漣水對王必成有影響呢?王必成臨場指揮固然有問題,但問題絕不出在戰(zhàn)術端,而是通過戰(zhàn)術層面反映的戰(zhàn)略問題。
筆者起初想在《粟裕文選》中找到粟裕對第二次漣水戰(zhàn)役的具體檢討,沒找到,因那時粟裕忙于和山野爭論到底北上還是南下。
而在漣水之戰(zhàn)粟裕和山野、中央軍委討論到底保蘇中還是撤山東的來往電報中,觀察出粟裕對王必成失漣水的微妙態(tài)度。
因為電報數(shù)量極多,就不一一細引了,只說大概。
粟裕主張保蘇中,反復陳說蘇中的重要性。他說兩淮失守后華中危急,自第一次漣水之戰(zhàn)后始告穩(wěn)定。(見1946年12月6日粟裕向軍委及陳黎張電報)??梢娝谠V膽B(tài),第一次漣水戰(zhàn)役,實是粟裕堅守華中不欲北撤的重要一役,漣水城在他心目中即是止跌回穩(wěn)的重要戰(zhàn)役支點。
此戰(zhàn)之后,粟裕打算以主力再度南下,擊退國軍的進攻,就算蘇中奪不回來,起碼要保住蘇北。
同在此電報,粟裕對王必成六師提出批評,漣南戰(zhàn)斗中,六師輕易放棄欽工陣地,使?jié)i水再受威脅。
怎么看待粟裕的這個批評呢?
漣水戰(zhàn)役后,仍是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基本面。保衛(wèi)漣水很不好保,必須以十分精準的戰(zhàn)術行動、極其高明的戰(zhàn)役指揮,才能保衛(wèi)好。從大的局面來看,王師能打到這個程度也算不錯了。但不錯與完美,無疑還有較大差別。
粟裕反復強調(diào),兩淮失守后,鹽阜漣沭四城是最后根本,任何一城都不能丟。結果就在陶勇率一師南下到鹽城打擊國軍時,漣水丟了。粟裕的心情可想而知。
粟裕讓陶勇一師出鹽城以南作戰(zhàn),令其單獨作戰(zhàn)。而六師與二縱(即韋國清縱隊)、七縱一同采取守勢,亦可見兩師戰(zhàn)斗力的差距。
我們回過頭來看,1946年6月陶勇建制序列反居王必成之前,或許還有一重可能是粟裕想把較弱的縱隊編到自己手下親自帶,相對強一點的六縱給譚震林帶,實現(xiàn)強弱搭配、戰(zhàn)力均衡。就像1947年七月分兵后,葉飛、陶勇兩縱出去獨立作戰(zhàn),這是粟裕對他們的信任,如同對陳士榘唐亮、許世友譚震林一樣信任。而六縱被粟裕帶在身邊,或可同此一理。
也有可能是筆者枉自揣測。姑作一說存之。
到了1947年春的萊蕪戰(zhàn)役,一四六諸縱都參加了,戰(zhàn)后檢討時,粟裕再次點了六縱的名,說六縱強攻口鎮(zhèn)不下,導致野司的指揮意圖險些發(fā)生改變,若不是國軍也錯進錯出給我們提供新的機會,萊蕪戰(zhàn)役的結果有可能小很多。
一次攻堅不行是偶然,兩次也可解釋為多種因素,但連續(xù)多次還這樣,就只能從戰(zhàn)斗力本身找問題了。粟裕眼光敏銳,葉陶王之排序變動,豈是出自輕易?
以上都是純軍事分析,不涉及對開國將帥們?nèi)魏尾痪础?/p>
一四六、葉陶王都是為革命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功勛部隊、功勛之臣,再次向革命元勛們致敬!
參考文獻:
《粟裕文選》
《粟裕傳》
《粟裕回憶錄》
《新四軍文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卷14《王必成傳》、卷34《陶勇傳》
《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第三野戰(zhàn)軍戰(zhàn)史》
《王必成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