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長潭,就不得不提長潭特產(chǎn):佐酒者,胖頭魚;墊肚皮者,番薯慶糕。一葷一素,水陸并兼,交相輝映,成為長潭的代名詞。更有游客,酒興闌珊之際,余興尚存,填飽肚子之后,還捎此糕點回家,分贈給親朋好友。![]() 番薯慶糕是粗糧細做的典型代表。它的叫法也頗為別致。番薯慶糕確切的叫法是“番薯蒸糕”。但在臺州,“蒸”、“慶”的讀音幾近相同。不知是誰,率先將番薯“蒸”糕寫作番薯“慶”糕。“慶”字帶有喜慶的色彩,被大家欣然接受。大小飯店的菜單上寫的是“番薯慶糕”,當(dāng)?shù)卮迕褡约河≈频陌b盒上用的也是“番薯慶糕”。 ![]() “慶糕”本來是當(dāng)?shù)厥止じ恻c,用來果腹充饑,至多在當(dāng)?shù)剞r(nóng)家間流轉(zhuǎn)??墒请S著長潭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長潭人做起了番薯慶糕的買賣。在門口搭個灶臺,旁邊的圓盤上就放置番薯慶糕,覆蓋著紗布,現(xiàn)做現(xiàn)賣。也有小販,將之?dāng)R在小凳子上,或立或坐在路邊吆喝。雖然簡陋,但卻很有鄉(xiāng)土氣息。 ![]() 慶糕其實很常見,番薯慶糕也并非長潭獨有。但世人皆奉長潭出產(chǎn)的為上品,可見其絕非浪得虛名。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出產(chǎn)一方之特產(chǎn)。黃巖西部多山地,長潭的紅薯向來品質(zhì)上乘。制作番薯慶糕的原料,俗稱“番薯粉”,正是源自當(dāng)?shù)丶t薯。 ![]() 在番薯粉中摻入一定量的糯米粉和紅糖,拌勻后放入小蒸籠,再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桂花和芝麻,箬帽當(dāng)蓋蒸上約十分鐘,便大功告成了。粗糧細做的番薯慶糕,包含著稻麥香。這種氣味,像是山野的氣息,質(zhì)樸有如鄉(xiāng)人。它的顏色,不是潔白,也不是金黃,而是黃褐色,接近于大地的顏色。入口細膩,韌且柔滑;軟而不粘,甜而不膩。制作番薯慶糕的工藝雖不復(fù)雜,但要做得好吃也不是件易事。難做的地方在于如何把握好番薯絲粉與糯米粉間的比例。糯米粉放少了,則番薯慶糕糯性不夠,顯得過于硬邦邦;糯米粉放多了,則番薯慶糕有些粘牙,口感不好。只有比例恰當(dāng),才香糯可口。多年沉積的手藝,并非有秘而不宣之絕技,只是不偷工減料罷了。 ![]() 番薯慶糕是返璞歸真、粗細搭配的理想食物。對吃慣了精細食品的人來說,它是一個很好的回歸自然的選擇。很難想象,用極低廉的番薯,竟可以做出如此精致的糕點,讓吃過它的人久久不能忘懷。長潭產(chǎn)的番薯慶糕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使它有別于尋常人家的同類綠色食品。它松軟香甜,冷熱同樣好吃。桂花和芝麻,又給這道糕點增加了不少香味。尤其是沿用原始蒸籠和箬帽當(dāng)蓋而蒸的傳統(tǒng),使得大酒店用現(xiàn)代化設(shè)備做出的番薯慶糕都自嘆不如。 ![]() 作者:黃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