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可以指酒壺(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就我求清酒,朱繩提玉壺(辛延年《羽林郎》)”;“玉壺挈美酒,送別強(qiáng)為歡(李白《送梁四歸東平》)”;“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壺清酒就倡家(崔顥《渭城少年行》)”……提及“玉壺”二字,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什么?一個玉質(zhì)的盛酒器皿,亦或是從小熟記心間的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作為古代詩文中的常見意象,“玉壺”除了是酒壺的美稱,以及借指漏壺之外,實(shí)則還有著許多比喻引申的含義。
玉壺還指月光(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所謂“潔白如玉”,玉壺晶瑩剔透的特質(zhì)讓歷代詩人愿意用它來比喻皎潔的月色或清澈透明的風(fēng)光物色。唐代朱華的《海上生明月》有言:“皎皎中秋月,團(tuán)團(tuán)海上生。影開金鏡滿,輪抱玉壺清?!痹娙私柚钪械娜粘J挛飦肀扔髟律?,讓讀者更為切實(shí)地感受到那一輪明月,仿佛月光也灑在了你我的身上。又有一首《日暮山河清》描寫道:“天高爽氣晶,馳景忽西傾,山列千重靜,河流一帶明。想同金鏡澈,寧讓玉壺清。”全詩以玉壺收筆,將澄澈的風(fēng)景匯聚于心,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玉壺還指神仙境界(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繼而,自然界的喻指也被應(yīng)用到了神仙世界,借由壺公與費(fèi)長房的傳說(按:壺公修道于玉壺之中,《后漢書·費(fèi)長房傳》和葛洪《神仙傳》中均有記載),玉壺被渲染上了宗教色彩,代指神仙之境。王績的《贈學(xué)仙者》:“玉壺橫日月,金闕斷煙霞”;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曷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李白的《對雪醉后贈王歷陽》:“君看昔日汝南市,白頭仙人隱玉壺”;中唐鮑溶的《與峨眉山道士期盡日不至》:“玉壺貯天地,歲月亦已長”,無一不是通過合理的想象,將玉壺等同了修身煉丹的神仙世界。
當(dāng)然,最為常用的玉壺意象還是將其與人品行的清白高潔相比。早在南朝·宋,鮑照便有一首《代白頭吟》寫正直清白之人反遭猜忌和中傷,詩的開篇即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以琴弦喻人之正直,以玉壺喻人之清白。后世受此影響逐漸出現(xiàn)相似用法,駱賓王的《別李嶠得勝字》:“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面對即將分別的友人,詩人無以為贈,唯有一片高潔的心性與真情。直至詩人王昌齡,用一首《芙蓉樓送辛漸》真正將玉壺與高潔捆綁在了一起:“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敝敝溉诵牡脑娋洳粌H讓其流傳至今,家喻戶曉,更是得到了眾多詩人的廣泛認(rèn)同,在作品中反復(fù)效仿。杜甫有《贈特進(jìn)汝陽王二十韻》:“研寒金井水,檐動玉壺冰”;元稹有《諭寶二首》:“冰置白玉壺,始見清皎潔”;楊澤民也有《醉桃源》:“十年依舊破衫青,空書制敕綾。但知心似玉壺冰,朱衣休涕零。”
讀到這里,再次談及“玉壺”,你的眼前會不會出現(xiàn)一輪皎潔的明月,會不會出現(xiàn)一個亦真亦幻的神仙世界,又會不會立刻聯(lián)想到高潔的品行呢?千年的沿襲演變,讓一把小小玉壺的背后蘊(yùn)含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一切皆因那份無暇與澄澈。
文/董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