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位于北京的涵芬樓遭日軍轟炸,幾十年藏書焚為灰燼,數(shù)十萬冊珍籍被戰(zhàn)火燒毀。在這場火災中,《元朝秘史》躲過一劫,幸得留存至今。
《元朝秘史》,又稱《元秘史》《蒙古秘史》(以下簡稱《秘史》),為13世紀形成的皇家秘典,是以編年體形式記述蒙古族發(fā)源、發(fā)展及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帝國的歷史文獻。然而,以回鶻式蒙古文成書于1240年的原典,未能流傳至今。明洪武年間,始有宮廷刻本,稱《元秘史》,為十二卷,用于教習蒙古語。明永樂初,又被當作史籍,抄入《永樂大典》卷5179-5193中,由十二卷改為十五卷,題名遂改為《元朝秘史》。隨著《永樂大典》的散失,此幾卷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明時期《秘史》是以563個漢字拼寫蒙古語,附漢語旁譯和總譯的“漢字音寫本”。
流傳至今的《秘史》版本眾多,明洪武年間刻本為《秘史》漢文系統(tǒng)祖本,彌足珍貴,現(xiàn)寄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由其間接抄得完本——清顧廣圻校本(簡稱顧校本),為現(xiàn)存《秘史》最佳本,收入《四部叢刊》三編中,深受學界青睞。
顧廣圻生于1770年,卒于1839年,字千里,號澗蘋、無悶子,別號思適居士、一云散人。他是元和(今屬江蘇蘇州)人,清朝著名的??睂W家、藏書家、目錄學家,先后校有《禮記》《儀禮》《國語》《戰(zhàn)國策》《元朝秘史》等。
他的藏書處為“思適齋”,著有《思適齋集》,錄其校書、刻書序跋,含為校勘《元朝秘史》所撰跋,講述顧校本產生經過。顧校本底本影元槧本舊抄本原主為金德輿(1750-1800),后傳入晉江張?zhí)?。甲子年?804)顧廣圻在張家見過此舊抄本,乙丑年(1805)年“遂慫恿古余(張敦仁,1754-1934)先生借來覆影此部”,并對此影抄本細校勘,每卷以朱筆記若干頁某日校,書末日期為“二十六日校畢”。卷十末頁存周鑾詒(1829-1885)題識:“光緒癸未(1883)八月寓意園,取此本與連筠簃刻本對讀一過。周鑾詒記。”說明此時顧校本從張敦仁次子手中流出,經清沈濤、楊書云,已由敬征及其孫盛昱收藏。
愛新覺羅·盛昱(1850-1900),滿洲鑲白旗人。學問博雅,庋藏圖書處曰郁華閣。1912年5月,郁華閣藏書開始流出。其間,傅增湘為自己和涵芬樓購得珍貴古籍,中含顧校本《元朝秘史》,在《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詳載得此書經過。
1932年1月28日,涵芬樓遭日軍轟炸,顧校本《元朝秘史》能夠逃過大難,與傅增湘及陳垣先生密切相關。陳垣為??备靼妗对厥贰芬约爸卧罚奶幗栝啞对厥贰?,顧校本亦其所借對象之一。傅增湘于1931年4月18日致張元濟函告知陳垣有意借用此《秘史》一事。張元濟4月25日回函已由友人帶去。正因此次借出,此《元朝秘史》躲過1932年1月28日涵芬樓大難,傅增湘感慨“此書二十年前自余手訪得之,二十年后又借余手保全之,冥寞中似有數(shù)存。余又烏敢貪文之功,以為己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