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太原的時候,時逢天下大亂,他不愿意當(dāng)大隋王朝的隨葬品,決定鋌而走險,起兵爭雄。在李淵對李世民起兵的建議猶豫不決的時候,李世民的好朋友劉文靜決定幫李世民一把。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勸李淵起兵,李淵終于決定揭竿而起了。
李淵打進長安之后,成了大唐開國皇帝。李淵論功行賞,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劉文靜四人并稱開國一等功臣。李建成受封太子,李世民位遵秦王,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官拜宰相。李淵這個安排,搞得是秦王不服太子,劉文靜和裴寂兩個宰相也是互不服氣,結(jié)果惹出了一大堆麻煩事。
李淵
秦王不服太子,引發(fā)了黨爭。裴寂是站在太子一邊的,劉文靜作為李世民的好朋友,自然站在李世民一邊。李世民平定薛仁杲(音:搞)的時候,劉文靜做為李世民的副手立下了戰(zhàn)功。劉文靜在外面拼命打仗的時候,裴寂則在朝中搬弄是非,讓劉文靜圣眷日衰。
李建成
唐朝的時候,實行群相制,宰相有好幾個。裴寂的宰相職位是仆射,有實權(quán)。劉文靜的宰相職位是納言,權(quán)力本來就比仆射小,又長期追隨李世民在外征戰(zhàn),從而被排擠出大唐權(quán)力中心。劉文靜覺得自己的才能超過裴寂,又有平定薛仁杲的武功加持,地位應(yīng)該在裴寂之上。劉文靜覺得自己現(xiàn)在圣眷日衰,一定是裴寂在皇帝面前說了他的壞話。
裴寂
有一天,劉文靜喝醉酒了,拿著寶劍砍樹,邊砍邊說:“有機會一定要殺了裴寂!”
劉文靜這話讓他的小妾聽到了,這個小妾因為沒有得到劉文靜的寵愛,就想置劉文靜于死地。小妾抓住劉文靜的話柄,向朝廷告發(fā)了劉文靜謀反。宰相被告發(fā)謀反,這是大案,李淵馬上成立了高規(guī)格調(diào)查組審理此案。
劉文靜
負責(zé)審理此案的李綱和蕭瑀問劉文靜有沒有謀反,劉文靜承認對裴寂不滿,但是否認謀反。李綱和蕭瑀不敢判決,給李淵上了一份報告,他們都認為劉文靜雖有怨言,但是沒有謀反。
李世民作為劉文靜的頂頭上司兼好朋友,也上書李淵,要求李淵饒劉文靜一命。《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對于劉文靜案的態(tài)度是:“秦王亦以文靜首決非常計,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賜全宥。”
李世民
劉文靜案給李淵出了個大難題,他也知道劉文靜沒謀反,但是他為了打擊秦王黨羽,依然殺了劉文靜。李世民看到李淵不顧他苦苦哀求,依然殺了他的好朋友劉文靜。李世民知道父親對他有疑心,這對父子之間的隔閡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李元吉
劉文靜一案,是李世民政治生涯的一次大考驗,也是太子與秦王黨爭中一次勝利。劉文靜死后,李世民受到了牽連,兵權(quán)被剝奪。恰好這個時候,李元吉被劉武周打敗,李淵迫不得已,只好重新起用李世民,李世民才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后,劉文靜被恢復(fù)官職,劉文靜的兒子還娶了公主為妻。至于裴寂嘛,在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后,就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