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電話的第一句話是什么?喂?那就要小心啦,一個“喂”字,可能讓你慢慢掉進騙子的陷阱,不信?如今騙子們的手法五花八門,“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讓你防不勝防。近期最朋友圈里最流行的一個騙局,就是利用家長的“恐懼”心理,通過“喂”這塊敲門磚來行騙。一個不留神,你銀行卡里的錢可能就與你無緣了。據(jù)《呼和浩特晚報》10月14日報道,呼和浩特玉泉區(qū)迎春小區(qū)居民劉女士接到一個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電話中傳出孩子哭鬧的聲音,緊接著就聽見孩子哭著叫了一聲:“媽媽!”但劉女士覺得聲音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于是掛斷了電話。片刻后她又接到這個號碼打來的電話,說的內(nèi)容與先前基本一樣,最后男子以強硬的口氣威脅要錢,否則就再也見不到孩子了。劉女士前思后想,總覺得應(yīng)該是騙局,所以始終沒有在電話里叫出孩子的名字。最后電話那邊的男子問她到底是不是某某某的媽媽,她回答說不是,對方便掛斷電話。事后經(jīng)核實,孩子一直在學校,沒有發(fā)生任何意外情況。瞧瞧,虧的這位媽媽警惕性高!沒有上當受騙。據(jù)說這是電話騙子的最新騙術(shù),各位爸媽尤其要警惕。生活中,這樣聰明的媽媽并不多見,總有些粗心的父母,愛子心切,難以分辨,被騙子們抓到破綻,開展行騙行動,一個不當心,家里辛辛苦苦賺的錢就可能就被騙子卷走了。那么,騙子們都會采取哪些行騙行為呢?家長們又該如何防范?這個是家長們經(jīng)常遇到的騙局,冒充綁匪綁架勒索相關(guān)親友。最近微信中又開始流行起來的詐騙就屬于此類,陌生電話打來,說綁架了小孩,再配合小孩可憐兮兮地叫媽媽聲,許多家長往往救子心切,難免中招。由于現(xiàn)在外賣、快遞火爆,很多家長對于陌生電話的防范意識普遍降低,給了騙子可乘之機。在接到陌生電話后,家長能不出聲盡量不出聲,讓對方先說話。如果出聲了,那千萬不要自報家門,等待電話對方說明緣由。很多家長就是由于匆匆忙忙地接電話,騙子還沒出口,就自己把信息漏個妥妥帖帖,給了騙子發(fā)揮的空間。其次,要及時求證,關(guān)于親屬的樣貌特征、穿戴衣服等,最后,可以打電話給相關(guān)親人看看具體情況。要是一時聯(lián)系不上,也可以求助警方幫忙求證。很多騙子喜歡冒充老師來詐騙,我是XX老師,學校里最近又有新的收費了,記得打到我的卡里,賬號:XXXXXX。由于家長們對于孩子在教育上的心態(tài)是,不惜一切投入,給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騙子們就利用家長的這種心理,通過補課費,教材費,甚至出車禍等收費形式,冒充老師行騙,一個不留神,就被騙了。對于孩子所在學校的情況、老師的情況,家長應(yīng)該有所了解,班主任等重要老師的電話號碼應(yīng)該及時留存。有騙子會聲稱換了老師新號,只是碰到需要交錢的情況,家長就應(yīng)該多一個心眼,打電話到學校、老師或者孩子的同學家長那邊詢問一番,避免上當受騙。總有些家長會收到一些這樣的電話:你的銀行卡透支了,或者劃款了,給你個所謂銀行電話處理,說你的銀行卡不安全,讓你把錢轉(zhuǎn)到所謂的“安全賬號”內(nèi)。這種詐騙方式是一種撒網(wǎng)撈魚,碰運氣。但總有些家長對號入座,反而中了騙子的下懷。對于此類電話號碼,收到后,可以先查看一下自己的銀行卡短信,如果有假冒的盜刷信息,直接電話到銀行的正規(guī)客服部查詢,這比騙子的電話、短信靠譜,且安心多了。同時,我們平時交往的時候,要多留心自己的個人信息外泄,特別是個人手機號碼、銀行賬號、網(wǎng)銀密碼等,這些信息的流失,導致詐騙案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有些騙子電話打得異常高大上,冒充財政局、稅務(wù)局等政府部門,聲稱可以領(lǐng)取“新生兒財政補貼”、“助學困難補貼”或者“購車補貼”,但需要先交保證金。要不就是最近有購買汽車或房屋將享受退稅政策,但需要交手續(xù)費……類似此類的詐騙手段。有些家長貪小便宜,反而被騙子乘機而入,丟失了手里的錢財。政府給補貼也好,退稅政策也罷,但這些和手續(xù)費、保證金通通都沒有關(guān)系。家長在想要占便宜前,要先想想有沒有這樣的好事兒,一旦涉及到交錢匯款的電話,更是要三思而后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千萬別因小失大。現(xiàn)在的娛樂節(jié)目越來越多,電視臺為了收視率通常會利用一些抽獎的手段來鼓勵觀眾們參與其中,而這種觀眾福利,也常常被騙子們利用,往往會有家長接到類似,我是XX電視臺的(策劃)工作人員,你中了XXXX獎,但是需要交付多少稅金,禮品才可以發(fā)送。很顯然,這類電話詐騙和冒充政府工作人員的詐騙是一類性質(zhì),都是利用人們喜歡占便宜的心態(tài)。等人們上鉤了,能占的就不是便宜,而是丟失金錢。天上掉餡餅,免費的午餐誰不愛?但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多思索有沒有這樣的好事情,家長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觀念,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不要輕信好事 ,貪圖便宜,避免因貪念或好奇心理作崇蒙受經(jīng)濟損失。
素材來源:網(wǎng)絡(luò),由教育百師通整合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讓我們一起傳播養(yǎng)生,讓健康永恒!
原創(chuàng)投稿QQ:2019137224 個人微信:jjjctw
溫馨提示: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養(yǎng)生交流社區(q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