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為命的媽媽和女兒,靠賣菠蘿維持生計。
在得知女兒想吃冰棍時,媽媽便帶著女兒一起制作菠蘿冰棍,同時也支持女兒把自制菠蘿冰棍拿到市場售賣的想法。
開始的時候,女兒一根冰棍也沒有賣出去,面對失落、迷茫的女兒,媽媽依然笑著鼓勵女兒:你不如去菜市場觀看別人怎么賣東西的吧!
女兒看完菜市場上大家的做法后,瞬間頓悟,并參考他們的做法去賣冰棍,結果來買的人絡繹不絕。
看著女兒的成功,這位媽媽感嘆道:我很開心看見她能從生活中學到的經驗,還有學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孩子的成功更多是源于媽媽的高情商。
雖然母女生活并不富裕,媽媽學歷也不高,但不管對待生活還是工作,媽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成長中,媽媽也沒有過多地插手孩子的生活,反而是言傳身教去教育和引導。
哪怕遇上困難挫折,也耐心地引導孩子看著自己怎么做,目的是給孩子充分的學習、犯錯、總結的機會。
能量是會傳遞的,這位媽媽所傳遞出的正能量會讓孩子渾身發(fā)光,最終,讓他們擁有向命運搏擊的力量。
正如童話作家鄭淵潔曾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母親的情緒和態(tài)度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01
高情商媽媽會保護好孩子的尊嚴
每個孩子從“自我意識”形成后,便慢慢懂得什么叫“自尊”,這讓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比期待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孩子?!?/span>
從根本上說,就是把孩子看作為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父母在指責,而孩子總是悶不吭聲地低下頭。
父母似乎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想法。
能否在你每次責怪孩子之前,先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成熟的父母不會第一時間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正如我們向他人訴苦,實際上,我們只是想找個聆聽者,而不是主要尋求這個人的幫助。
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并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
相反,如果對方不斷一連串地向你提出建議,哪怕建議再好,我們也會感到孤獨,甚至覺得不被理解,有種受傷害的感覺。
對于孩子而言,道理也一樣。面對出現問題的孩子時,你不要和他們一樣也變成孩子,和他們一起急。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該靜下心來,耐心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先理解他們的感受,然后再和他們一起決定該怎么做。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決定。
之前黃磊女兒多多染發(fā)一事引發(fā)了眾多網友對他們家庭教育方式的評論。
但多媽也從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育兒方法。
不管是女兒打耳釘、涂指甲等等,多媽都保持了尊重的態(tài)度,從不干涉、不反對。
也正因為多多在像朋友一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從小得到父母的尊重,才會如此自信大方,也看不出屬于13歲的叛逆。
看似是“不管不顧”的教育,實則是在充滿信任和尊重的環(huán)境下成長,才會讓多多獨立自立、自信大方!
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時,也強調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可以讓孩子學會取舍,也學會為自己所選擇的承擔后果。
02
高情商媽媽都懂得共情
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曾是這樣定義共情:
所謂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共情在家庭教育上非常重要,可以做到“共情”的媽媽,他們在與孩子的關系上都會很融洽,更容易化解孩子的問題。
胡可可以說是共情能力很強的媽媽。
節(jié)目中,其中一個情節(jié)講到:她帶小兒子體檢的時間過長,耽誤了準時接送大兒子安吉下課,讓安吉在培訓班等了足足2個多小時。
面對生氣的安吉,胡可蹲下來一邊安撫安吉,一邊說:你畫的畫好漂亮(嘗試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然后再耐心地解釋遲到原因。
安吉把自己畫的蝸牛送給媽媽,胡可瞬間補充說“是不是說媽媽很慢,像蝸牛一樣慢”。
此時,安吉眉開眼笑,原諒了媽媽。
共情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如何把“共情”能力很好地運用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每個高情商媽媽都需要掌握的。
共情的第一步:傾聽
很多家長在接到老師投訴孩子調皮或其他不好的行為后,最先做出的是對孩子各種指責和教育,甚至有急性子的家長不禁打斷孩子的解釋,開始自己的“演講”。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在傾訴的過程中感到自己發(fā)言權得不到尊重,便會產生對抗情緒,從而導致溝通越來越困難。
其次,如果孩子長期沒有得到完整的表達機會,他的表達能力也會逐漸降低,繼而產生自卑情緒。
所以,傾聽孩子的想法,也是拉近與孩子距離的第一步。
共情的第二步:感受
共情的理解,正如《共情力》一書所寫“共情不是同情,而是放慢節(jié)奏,關注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來努力理解另一個的獨特感受,做出利他行為。”
共情的第三步:3句話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難過/難受吧?
第二句:我想你那樣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第三句:我知道,其實你也不想這樣。
在傾聽和感受后,媽媽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把負面情緒釋放出來。
媽媽在對孩子的共情表達方式上,可以參考簡·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表達方式:
我(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感覺詞匯(類似于傷心、憤怒、生氣……)+是因為(孩子情緒不好的導火索)+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
這樣的表述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然后讓孩子感到安慰,待穩(wěn)定孩子情緒后,再和孩子分析處理問題。
03
高情商媽媽懂得把控自己情緒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到:“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對母親有著一種本能的依賴,母親的性格、語言、行為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媽媽的不好情緒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張愛玲是一個傳奇的才女,但也是一個不幸的才女。
從她的作品中,我們總能讀到一點冷峻和灰色調。她傳奇的一生以及性格都可以追溯到她的原生家庭。
她曾這樣描述她的母親“她才醒來總是不甚快樂的,和我玩了許久方才高興起來?!?/p>
母親也曾因為張愛玲不能達到她的嚴格要求,對張愛玲咆哮、辱罵,甚至在張愛玲生病需要照顧時,卻說她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后來,張愛玲在自傳體小說《易經》中以女主角琵琶的口吻說道:“爸爸從來沒有傷過我的心,因為我從來沒有愛過他。
可你(她的母親)不一樣,你比他還過分”。
由于張愛玲媽媽的情緒、行為等為她成長過程中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直到她生命將近油枯燈滅之際,依然為自己和母親的關系耿耿于懷。
媽媽的情緒可能只是一時,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有可能是一生的。
就像這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里面講的就是媽媽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企鵝媽媽生氣一聲吼,就把企鵝寶寶的身體吼得散掉了。
媽媽每一次的情緒不受控,對孩子弱小心靈的傷害,絲毫不亞于那只受傷的小企鵝。
高情商媽媽會時刻保有一份溫和有愛的模樣,這樣,孩子才會自由、快樂地成長。
04
如何成為一位高情商媽媽
1.避免比較
大部分父母的眼中總有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你是不是也對孩子說過“誰家的孩子考試比你好”,“誰家的已經鋼琴10級了”......
你的每一次情緒失控、失望,也許就源于你覺得孩子不如別人家。
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沒有錯,但硬要把自家孩子培養(yǎng)成別家的,就有錯。
梨就是梨,蘋果就是蘋果!
把羨慕別家孩子的精力,拿來欣賞自家孩子,你會驚覺,教育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
因為欣賞,足以讓一個孩子驚天逆轉!
2.理解和接受你的孩子
心理學家羅杰斯有句話“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擁有的特點,才可以和孩子和諧共處。
請接納孩子的的現狀、矛盾、沖突和他們表現出的一切情緒化行為,只有接納了,才能接納孩子整個人,才能逐步化解問題所在。
3.學會耐心等待
龍應臺曾說“孩子,你慢慢來”。可現實中,太多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顯得沒耐心。
建議媽媽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安的種子》這本繪本。
這是一本頗有禪意的繪本,每個孩子都是千年蓮花的種子,尊重它原來的樣子,鄭重地給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過程。
4.保持幽默感
當孩子出錯時,媽媽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讓孩子改正,當孩子沮喪時,媽媽可以以幽默方式讓孩子破涕為笑。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幽默感是不帶諷刺和調侃,而是讓孩子在笑聲或者放松的氛圍中接受媽媽的管教。
好媽媽的“好”,更好在有高情商,高情商的媽媽才是孩子美好未來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