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馬培童
獨辟蹊徑境界寬
——馬培童的焦墨山水之路
文 ●周節(jié)文
中國畫發(fā)展得相對成熟的是山水畫,它的標志就是把所有的筆法歸納成勾皴點染幾道程序,山水畫走在了前面。馬培童先生的焦墨山水走的就是這種相對的程序和相對的符號化。符號化了以后,你可以從你的角度去理解,他可以從他的角度去理解,甚至有人會問,說我看不懂又如何欣賞?這是個人的看法,因為他的作品,需要特別的欣賞方式,這種方式需要一個視覺訓練適應過程,需要一定的習慣才行。他用焦墨作畫,舍去了大量的常用的手段和筆墨語言,猶如清唱,沒有伴奏,更沒有華麗的燈光,在這樣特定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作品,更需要扎實的功力,所以會給人特殊的藝術感受。
馬培童近十年來重點研究的是焦墨山水畫。焦墨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個類別,黃賓虹之后,也有人研究并實踐焦墨山水,但為數(shù)不多。因為焦墨山水不易掌握,靠一枝筆,一瓶墨汁,一張紙,其它甚至連水也不用,直接用墨畫出山水的千姿百態(tài),大千氣象,難度可想而知。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在這方面辛勤耕耘,奮發(fā)創(chuàng)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馬培童焦墨山水畫的基本面貌。培童的作品多從寫生中來,有真切的生活感受。今年4月,他與兒子國華一起赴黃山寫生,我在微信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的速寫,同時也把寫生中的體會、感悟記下來,以利創(chuàng)作,這種認真的積累是非常難得的。他的焦墨山水和以前相比,朝前推進了一大步。他更深入的刻畫了各種物體的結構,在細微處他比以前更深入一些,但又不失大氣,和整體。詩書畫一體把焦墨山水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他堅持深入生活,堅持寫生,堅持自己的筆法和精神追求。當畫壇還在爭論如何“打進去”如何“走出來”時,他已經(jīng)用焦墨山水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和境界。他的焦墨山水,凸顯了中國畫筆墨之精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回避了某些傳統(tǒng)文人畫嚴重脫離生活的弊端,為中國焦墨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在當前物欲橫流的市場環(huán)境下,書畫家包裝炒作盛極一時,他不刻意追逐名利甘于寂寞,用比較單純的生活方式,保持著藝術家的純粹性。
他沉潛了十幾年,用富有詩性的眼光和胸懷反思社會、體味人生、觀照自然,盡力營造一個寧靜、美好、光明的藝術新天地,蘊含著一層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兼收并蓄、入古求新的氣韻和氣魄。
做為一名畫家,他能夠以虔誠之心擁抱大自然,經(jīng)常和大自然溝通,從大自然當中升發(fā)出來的東西,有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畫面給人一種安靜感,這是彌足珍貴的。徐悲鴻先生說“靜”是判斷一切中國畫的關鍵。所以,看馬培童的畫,整體畫面安靜,畫家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比較平穩(wěn),只有“靜”才能悟道,才能產(chǎn)生靜穆之氣,遠離浮躁,才能升華出好的作品。
馬培童的焦墨山水,讓人眼前一亮,畫的有“意思”,有他自己的個性。元人黃大癡說,“畫不過意思而已”,這話說的非常樸實也很有內涵。一個“意(意思)”字道出了中國畫的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它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精神特性的追求。唐人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的郭若虛說“得自天機,出于靈府”,黃修復講究“情高”“格逸”,大米主張“山水心匠”,小米強調“心畫”,清初的苦瓜和尚說“夫畫者,從于心也者”。中國山水畫不是大自然山水的“照相機”式的“再現(xiàn)”,而是畫家“胸中丘壑”的筆墨“表現(xiàn)”。清人唐志契在他的《繪事微言》中說:“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適宜,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準繩也;筆之所在,如豐神秀逸,韻致清婉,此士大夫趣味也”。講“筆”,“士大夫趣味”,正是馬培童焦墨山水的“意”之所在。
一陰一陽,陰陽相生;一動一靜,動靜相宜;一虛一實,虛實相應;其精神層面的內涵非常豐富。培童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對浩瀚宇宙、對天地造化、對自然萬物有所呈現(xiàn)的無言大美的一種筆墨表達,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種接近藝術本真的筆墨語言去感知去體認宇宙大道。這是一條極其寂寞而又漫長的藝術之路,唯有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愈行愈艱,愈行愈堅而愈行愈寬。
右:范 曾 左:馬培童
馬培童:
筆名:守一。男,1956年7月26日出生。自幼酷愛并自學繪畫。江蘇徐州沛縣人。1978-1985年在胡寨鎮(zhèn)電影院美工,創(chuàng)作的電影海報《喜盈門》、《烏紗夢》在省、市獲獎。1985-1988年任沛縣梆子劇團舞美設計。70年代師從沛縣著名畫家周節(jié)文、程大利老師學習中國畫創(chuàng)作,90年代起拜張仃為老師學習焦墨山水。2000-2002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研修班進修。2008-2009年在中國國家畫院程大利導師山水畫工作室進修。守一在做書畫經(jīng)紀人的十多年,堅持研究傳統(tǒng)山水。其作品取法黃公望、王蒙等大家。在拜訪當代著名畫家時得到范曾、劉大為、劉文西、楊之光、馮遠、劉勃舒、方楚雄、李剛等名家的指導和示范。在李剛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研究焦墨胡楊、古樹等大型創(chuàng)作,可謂采眾家之長。至今一直研究焦墨山水。2014年創(chuàng)立銅柱堂焦墨研究室。作品被國內外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企業(yè)家及個人收藏。
馬培童先生以焦墨表現(xiàn)的是乾坤萬象的精神氣概。穿插在群山眾水間的細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見茍且。習畫伊始即以大山大水為師,不斷磨練筆墨之法,從而成就滿紙波濤起伏真力彌漫,傳達著造化創(chuàng)生震天撼地的動力。他的畫扎實、充實,氣象渾厚又不乏靈趣,漸進之功使然。
【編輯:柳紫胭 本文、圖與開平文化微信公眾平臺、“云端外“微博同步】
開平文化藝術顧問(排名按姓氏筆畫)
王澤起 任慶萍
宋大勇(臺灣旅美華僑) 恒 智(書畫僧)
宴本立 高勁松
徐繼偉 黃風東
湯清海 湯德新(美籍華人)
劉旭劉運君
劉達之 範 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