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1136
124
編輯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 [1] 邢州堯山縣(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2] 五代時期后周開國君主(951—954年在位),順州刺史郭簡之子。
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加入后唐莊宗李存勖親軍。后協(xié)助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憑借佐命之功,累遷檢校司徒、樞密使、天雄軍節(jié)度使,平定河中,鎮(zhèn)守鄴城,受到后漢隱帝劉承祐猜忌,發(fā)動兵變,攻破開封,推翻后漢隱帝,不久率軍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將推戴,黃袍加身,于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后周。在位期間,崇尚節(jié)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好轉(zhuǎn)。 [3]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歲,謚號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于嵩陵。死后由侄子柴榮繼承皇位。 [4]
郭威的父親郭簡,擔任晉王李克用的順州(今北京順義縣)刺史,后為割據(jù)幽州節(jié)度使劉仁恭所殺。郭威此時僅數(shù)齡,隨母親王氏前往潞州,王氏在路途中不幸辭世。郭威依靠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 [5-6] 也有說法是郭威本姓常,幼年隨母親改嫁郭家,故冒姓郭。 [7]
郭威十八歲時,澤潞節(jié)度使李繼韜招募兵士,他去應招,李繼韜見便收留他在身邊做“牙兵”(藩帥的親兵)。郭威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么小的過失也經(jīng)常遷就他。郭威好斗,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閑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后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終于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jié)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jiān)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后來,李繼韜被李存勖派兵攻滅,郭威收編進了后唐軍隊,入了莊宗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8]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后漢。不久,攻下開封,定為都城。郭威幫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tǒng)帥大軍的將相。不久,后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受顧命,擁立劉承祐繼位,是為后漢隱帝。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 [9] 當時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永興節(jié)度使趙思綰、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 [10]
乾祐元年(948年),劉承祐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柵筑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后漢政權轉(zhuǎn)危為安。之后,郭威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jié)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jié)制。 [11]
劉承祐自繼位后,就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乾祐三年(950年),劉承祐與親信李業(yè)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zhèn)寧軍節(jié)度李弘義誅殺侍衛(wèi)步軍指揮使王殷,企圖一舉鏟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劉承祐令郭威誅殺諸將,致使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cè)”。 [12]
劉承祐見郭威起兵造反,便派兵抵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jié)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脫偵察郭威的動向。瑽脫被郭威軍抓住,郭威叫瑽脫奏請劉承祐把李業(yè)等人縛送軍中。劉承祐拿著郭威奏章給李業(yè)等人看,李業(yè)等都說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他命令將郭威家族的所有成員推上刑場,這里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新五代史》:“嬰孺無免者?!保?span style="line-height: 0;position: relative;vertical-align: baseline;top: -0.5em;margin-left: 2px;cursor: pointer;padding: 0px 2px;"> [13]
后漢軍在七里坡之戰(zhàn)大敗,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李三娘),讓太后臨朝聽政,并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jié)度使劉赟為帝。隨后,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御。途經(jīng)澶州時,士兵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開封,逼迫太后授為“監(jiān)國”,奪得國政。廣順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初五日),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后周。 [14]
郭威立國后,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變后梁以來軍人政權的丑惡形象。他崇尚節(jié)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yǎng)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并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 [15]
郭威去曲阜拜謁孔廟、孔子墓,并下令修繕孔廟,禁止在孔林打柴毀林,造訪孔子后裔,提拔其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為周王朝治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后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余物色”;廢止了后晉、后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nèi)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shù)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xiàn)佃戶充永業(yè) ,使編戶增加3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nóng)民耕墾為永業(yè),提高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
郭威的治國體制,是通過改革達到統(tǒng)一中國的目的。他所進行的改革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提倡節(jié)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chǎn);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tǒng)一,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爭。郭威的政治、經(jīng)濟改革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17]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節(jié)儉,盡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生活異常儉樸,衣食住行都很節(jié)儉,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chǎn)品,珍寶就更不用說了。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嘗盡人間疾苦,也經(jīng)歷了國與家的災難,如今當了皇帝,怎么能養(yǎng)尊處優(yōu)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經(jīng)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怎么能用這種東西!”
在治理國家方面,雖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后梁以來軍人政權的丑惡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于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span>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后周世宗繼續(xù)他的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柴榮(日后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 [19] 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于節(jié)儉,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庇指嬲]晉王榮(即柴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tǒng)統(tǒng)被人發(fā)掘、盜竊,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jié)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jié),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里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苯又?,他大封群臣,命柴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于范質(zhì)、王溥,如今他倆并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宮中的滋德殿,享年五十一歲。謚號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四月。葬于嵩陵。 [20-21]
編輯
郭威稱帝之后,馬上就著手治理國家,進行改革來增強國力。他從小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對民間疾苦也有親身體會,所以首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罷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營田務。在早年朱溫征伐淮南時,朱溫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幾十年之后,到后周時仍然在收,當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廢除這項既過時又累民的稅收。至于營田務,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區(qū)設置的由戶部直接管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機構,所屬的農(nóng)民負擔很重。郭威廢除營田務后,將原來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農(nóng)具都賜給他們永久使用。這項措施加上牛租的廢除,極大地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其間,有人建議將一些好的營田賣掉,就能得到數(shù)十萬緡錢來充實國庫,郭威卻說:“讓百姓得利,就像國家得利一樣,朕要這些錢干什么?”此外他還下詔,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來加收百姓賦稅,原來普遍存在的正稅以外的雜稅一律廢除。
郭威又下詔減輕了后漢殘酷的法律,比如,后漢規(guī)定,盜竊一文錢的也要處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經(jīng)常株連親族,后周則規(guī)定,不是反叛和殺害親屬之類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連親屬。后漢時,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實行國家壟斷專賣,凡是民間有人私自買賣的不論多少一律處死,后周則大大減輕了處罰,而且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一兩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則處死。此外,在后漢時禁止民間收藏買賣牛皮,私自買賣一寸的就要處死,后周規(guī)定,有田四十頃的才收取一張牛皮的實物稅,其余的民間可以隨意買賣。郭威了解民間用牛皮的地方很多,所以為百姓生活著想,才有此規(guī)定。 [22]
后漢劉承祐(開國皇帝劉知遠之子)即位之后,李守貞伙同趙思綰、王景崇,發(fā)起叛亂。劉承祐先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討伐。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擊敗李守貞后,李守貞退守河中城,閉門不戰(zhàn)。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圍城,從春天一直圍到夏天,始終沒有攻破河中城。劉承佑只好請出老帥郭威。
趙匡胤跟著郭威一路行軍,在后漢乾祐元年(948年)8月20日到達了河中。先是稍事休整。并沒有勸李守貞投降,更沒有故作姿態(tài),去訓斥甚至懲罰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奮軍心,只是帶上了些人,輕裝簡騎地圍著河中城轉(zhuǎn)了幾圈。之后,他下達了第一道命令――常思筑寨于河中城南,白文珂筑寨于河中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筑寨于河中城東,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設人馬。同時征調(diào)周邊五縣百姓近三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筑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面對質(zhì)疑,郭威不動聲色,他的沉默讓所有人都閉上了嘴。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絕不露頭的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沒有準備的后漢軍一片慌亂,只得放棄了堡壘,向新筑的營寨里撤退。等后漢軍重新集結(jié),列隊出寨,準備痛扁敵人時,敵人已經(jīng)不見了。憤瞞、激動、勞累,再加上這些日子以來不斷積壓的郁悶,讓這些火氣旺盛的大兵們再也控制不住。
郭威的第二條命令。大兵們終于知道了那些征調(diào)來的農(nóng)民工們?yōu)槭裁礇]被遣散回家了,這些人得重新勞動,把剛剛被毀的堡壘再筑起來,而他們也別想閑著,以前干什么,接著繼續(xù)練!只不過他們很是奇怪,看起來這場戰(zhàn)爭的主角像是這些勤勞的農(nóng)民工,而他們這些當兵的,只不過是這些農(nóng)民工的保鏢。
之后,只要堡壘出現(xiàn),李守貞就會心急火燎,不計利害地率隊出城,不管用什么樣的代價,都一定要把堡壘毀了,然后他才能帶著人馬逃回城。如此周而復始,持續(xù)了接近整整一年。
郭威終于下達了第三條命令,命全體士兵進攻河中城。在三面強攻、北面放行的情況下,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貞貫徹了自己絕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體自焚。 [23]
編輯
郭威生于亂世,長于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后盾,取后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在提倡節(jié)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zhàn)亂的局面開始轉(zhuǎn)向統(tǒng)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統(tǒng)一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威深愛其妻,在其妻亡后,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為了紀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榮的確有才,所以把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其妻侄柴榮。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薛居正:周太祖昔在初潛,未聞多譽。洎西平蒲阪,北鎮(zhèn)鄴臺,有統(tǒng)御之勞,顯英偉之量。旋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偦⒙靡允幧窬?,不無慚德;攬龍圖而登帝位,遂闡皇風。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所以魯國兇徒,望風而散,并門遺孽,引日偷生。及鼎駕之將升,命瓦棺而薄葬,勤儉之美,終始可稱。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誅,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豪,傷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24]
趙光義:周太祖為人多任權詐,以胥吏之行,圖帝王之位,安能享國長久? [25]
王夫之:司馬昭、郭威雖逆,而固非朱溫之暴,可以理奪者也。 [26]
范文瀾:對沙陀人的野蠻性政治開始進行改革,使呻吟在戰(zhàn)亂暴政下的民眾感到有些希望了。 [15]
編輯
后漢隱帝不聽母親讓人下詔與郭威和好的勸告,領兵出征,結(jié)果被亂兵殺死,蘇逢吉也自盡了。郭威不費什么力就進了開封。聰明的郭威并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嚴禁士兵掠奪騷擾京城,恢復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劉崇的兒子劉赟來繼位,以此穩(wěn)定宗室。
等一切穩(wěn)定之后,郭威就將他的稱帝計謀實施了:讓手下將領發(fā)了假情報,說契丹要南下進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領兵出城,到了澶州,數(shù)千將士發(fā)生兵變,以黃旗加于其身,擁立他為帝。
郭威稱帝建的國號是大周,因為他說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歷史上稱為后周,以便和周朝區(qū)分開。郭威仍然以開封為后周的首都。稱帝之前,郭威又派王峻殺死了在半路上的劉赟。劉崇因此和后周結(jié)下死仇,聯(lián)合契丹來攻打后周,但在高平之戰(zhàn)中被郭威的養(yǎng)子周世宗柴榮打敗。
郭威和別的軍人不同,他并沒有單憑武力發(fā)展,他看到了知識的力量,特別是兵書,沒事的時候他總是拿著書看,有些文化的李瓊見他愛學習,就將自己正讀的兵書《閫外春秋》推薦給他看,李瓊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本書里就記載了許多存亡治亂、賢愚成敗的事例。”郭威邊看邊讓李瓊教他,看得愛不釋手,李瓊對他的影響很大。
在劉知遠任后晉侍衛(wèi)親軍都虞侯時,他主動投到他的手下。劉知遠很喜歡這員干將,視為心腹,不管劉知遠到哪里任職都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督率親軍。
郭威臨事很有計謀,劉知遠設法爭取過來的吐谷渾部駐扎在太原,軍隊實力很強,也有不少財物,劉知遠想據(jù)為己有,也為了防備以后他們再反叛投奔契丹,就想趕走他們,但又沒有好辦法。郭威就獻出計策,讓劉知遠找個罪名除掉其首領,然后將財物和軍隊收納,不但能除掉這支反復無常的勢力,還能補充軍需。劉知遠照計行事,如愿以償,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在契丹滅后晉的時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勸說劉知遠稱帝,因而成為后漢的開國功臣。國家初創(chuàng),郭威在各方面都為劉知遠出謀劃策,使后漢政權很快穩(wěn)定下來,作為重臣郭威在劉知遠臨終時被任命為托孤大臣,隱帝繼位后,讓郭威任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不久后漢就發(fā)生了三鎮(zhèn)叛亂,三鎮(zhèn)即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鳳翔(今陜西鳳翔)、永興(今陜西西安),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沒什么成效。于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廣交將士和文臣,兩軍交鋒時又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馬上賞賜,負傷的他也親自去撫慰。不管是誰提的建議他都能虛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計仇,終于使將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氣和戰(zhàn)斗力。郭威虛心聽取將領們的建議,博采眾長,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后用圍困打消耗戰(zhàn)的辦法與敵對壘,一年后,在城中糧草已盡,士氣喪失的時候一舉攻陷,李守貞和妻子自焚而死。其他兩鎮(zhèn)也先后平定。
郭威又為后漢的穩(wěn)定立下了大功,但他并沒有借此要高官厚祿,而是借機提高自己的威望:當隱帝要賞他時他說破賊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朝中的將相安定朝廷供給軍需也有功,于是要隱帝賞賜史弘肇等人,他又說大臣們也有功,蘇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郭威又說各地駐軍將領和州縣官吏也有功勞,讓隱帝嘉獎他們。郭威不貪功,但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謀略要遠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鎮(zhèn)之后,隱帝又將北方的鄴都也就是魏州駐守防御契丹的重任交給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為他是否帶樞密使之職離京發(fā)生了爭執(zhí),兩派大臣矛盾激化,雖然史弘肇堅持要隱帝同意讓郭威帶樞密使赴任,但郭威對朝中之事很不放心,臨行時懇切地對隱帝說:“蘇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舊臣,都很盡忠為國,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當無事。邊疆之事臣一定盡忠報效,不負陛下重托?!彪[帝也有點不愿郭威出京,他對郭威說:“朕夜里夢見你變成了驢,馱著我升了天,等我下來后,你又變成了龍,離開我向南去了?!惫犃藫嵴拼笮Α4蟾烹[帝這時已經(jīng)擔心郭威對他皇位構成的威脅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時候才誅殺史弘肇等人,然后又派人去殺他。
郭威到任后,積極備戰(zhàn)防御契丹,但他出來不久朝中就發(fā)生了大事,隱帝沒有聽他的話,而是相反,聽從了舅舅李業(yè)的挑撥,誘殺了史弘肇等人,聽到郭威起兵的消息連他的家屬也全部殺死。然后命另一個舅舅李洪義到鄴都去殺郭威等人。
李洪義和李業(yè)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將消息告訴了他。郭威聽從了親信魏仁浦的計策,倒過來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詔書,說是讓郭威殺眾將,以此來激怒他們,眾將果然聽命于郭威,以誅殺奸臣清君側(cè)為名殺向了京城。
編輯
高祖父:信祖睿和皇帝郭璟
高祖母:睿恭皇后張氏
曾祖父:僖祖明憲皇帝郭諶
曾祖母:明孝皇后申氏
祖父:義祖翼順皇帝郭蘊
祖母:翼敬皇后韓氏
父親:慶祖章肅皇帝郭簡
母親:章德皇后王氏
皇后:圣穆皇后柴氏(柴皇后) [27]
董德妃
兒子
周世宗柴榮,郭威養(yǎng)子(內(nèi)侄),柴皇后的侄子
剡王郭侗,初名青哥,為漢隱帝所害。太祖即位,詔贈太尉,賜名侗。顯德四年追封。
杞王郭信,初名意哥,為漢隱帝所害。太祖即位,詔贈司空,賜名信。顯德四年追封。
女兒
三女:樂安公主,為后漢所害,廣順元年二月追封 [28] ,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國長公主。 [29]
四女:壽安公主,下嫁張永德,廣順元年四月封 [30] ,至顯德元年,封晉國長公主。
五女:永寧公主,廣順元年九月追封 [31] ,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國長公主。 [32]
編輯
《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一》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書·太祖紀一》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周書·太祖紀二》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書·太祖紀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周書·太祖紀四》 [4]
《五代會要》
編輯
后周太祖郭威死后葬于嵩陵。嵩陵在今河南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