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北京故宮館藏青銅器賞析

          錯金銅蟠龍,通高11.4cm

          器通體造型為一只兇猛的張牙舞爪的蟠龍。這只神獸似乎充滿了力量,蘊涵著一種一觸即發(fā)的強烈動勢。

          這件作品除對蟠龍動態(tài)的成功表現(xiàn)外,還有許多造型、裝飾方面的特點。

          它脫離了單視點的正面構(gòu)圖方法,具備了可供人圍觀欣賞的立體造型,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此器,形成了許多既銜接完整又各自獨立的生動畫面。

          龍頭規(guī)整,軀干起伏,腿部堅實粗大,棱角分明,再加韌勁的長尾,銳利的尖爪,將蟠龍的形象表現(xiàn)得極其生動傳神。

          作為裝飾品,龍的形體塑造大量運用了工藝美術(shù)手法。首先是形象的強烈夸張,圓睜的龍目,大開的巨口,卷鉤形的利爪,強調(diào)了塑造對象的主要特征。其次,龍全身裝飾了精美的嵌錯花紋,銅體金飾相互輝映,生動的造型與輝煌的色彩。這些花紋已不僅是為了美觀,同時也成為蟠龍形體塑造的重要手段。此器可稱魏晉裝飾藝術(shù)品中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文物可以欣賞到360°旋轉(zhuǎn)圖像。

          海獸葡萄紋鏡,唐,面徑11.9cm

          銅鏡圓形,厚重,質(zhì)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縟。其構(gòu)圖方式分作內(nèi)外兩圈,由于葡萄及長瓣花之枝蔓由內(nèi)圈連亙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緣,故世人亦稱此種銅鏡為“過梁葡萄紋鏡”。此唐鏡獸形鈕,鏡外緣為高直的窄線棱邊。

          西盟型蛙飾銅鼓,通高48.1cm,面徑64.3cm,足徑52.4cm

          此鼓形體高瘦,鼓面寬大,邊沿向外伸出,鼓身輕薄,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無分界標志。有扁耳二對,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當屬西盟型銅鼓。

          鼓身遍飾花紋。鼓面,以三弦或雙弦分暈,共22暈,1暈飾太陽紋12芒,間心形加線紋,以同心圓紋為主紋,2-5、17-20暈飾櫛紋夾同心圓紋帶,6、10、16暈飾填線雷紋,7、8、13、14暈以翔鳥、定勝紋為主紋,9、15暈飾小鳥紋,11暈飾方格紋,12暈飾櫛紋,21暈飾谷粒形紋,22暈飾雷紋,暈外四方各飾3朵團花,面邊緣飾一周蓮瓣紋,三累蹲蛙和一單蛙逆時針環(huán)列。鼓身,胸飾花紋6道,1、6暈飾雷紋,2-5暈紋帶與鼓面同;腰中部、下部紋帶基本與鼓面同,僅中部上端和腰部下端各多一道填線雷紋;足部花紋3道,1暈飾編織紋加同心圓紋,2暈飾雷紋加線,3暈飾櫛紋,足邊緣飾羽紋。鼓身兩側(cè)各有一道篾紋,壓于各弦紋下面。鼓耳飾弦紋。

          此鼓的鑄造全部用失臘法成形,工藝已有重要革新,花紋用捺板拍印。依據(jù)廣西龍州唐代墓葬出土的該類型鼓推斷,這件鼓的鑄造年代可早至唐代。

          “大和·夾鐘清”鐘,通高27.6cm,舞廣13.8cm,舞修17cm,鼓間14.7cm,銑間18cm

          此鐘屬橢圓筒式樂鐘。鈕作相對的扁體雙夔龍,龍首飾粟紋,龍身飾回紋,二龍之間有一方形小環(huán)鈕。鉦部周廓及篆帶飾多層蟠虺紋,乳枚作螺旋式半球體,隧部以蟠虺紋組成翼形圖案。鉦部正中正面陰刻篆書“大和”二字,周圍有明顯的鏟磨痕跡,顯然是在原有刻銘上改刻的;背面陰刻篆書律名“夾鐘清”三字。

          此鐘原為宋徽宗朝所鑄“大晟”編鐘之一。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后在北宋宮廷里停止使用。兩年后的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虜徽、欽二帝北去,同時劫走北宋的文物重器,其中包括“大晟”樂器。從此“大晟”樂器分散在燕京(后為金中都,今北京)、上京(金初期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境)兩地,劫余的一部分散落在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人統(tǒng)治期間,大晟樂器仍舊使用。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樂器上的“大晟”二字皆被刮去,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重新定名為“大和”,即今日所見的 “大(太)和”款鐘?!按蠛汀倍殖鲎越鹑烁目?,《金史·樂志》中的相關(guān)記載與實物所見痕跡可以互相印證。

          宣和尊,高29cm,口徑17.4cm,重5.4kg

          此尊屬三段式筒狀尊。廣口,鼓腹,圈足。通體飾花紋,口沿下飾仰葉紋,頸部為垂首弓身小蠶紋,腹部和圈足飾獸面紋。器身還裝飾了4條扉棱,上端齊于口沿,使器體愈顯莊重。

          尊內(nèi)底鑄大篆5行26字,釋作:

          唯宣和三年

          正月辛丑,皇

          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澤,其

          萬年永保用。

          這短短的26字,便把尊的定名、尊主、制作時間和用途都敘述清楚了。此尊為宋徽宗趙佶在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初五經(jīng)考證古器物而做,是陳設(shè)在方澤壇的禮器。

          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通高21cm,寬15.7cm,重2.28kg

          此鼎為圓形,短頸,鼓腹,雙立耳,四扁形獸足。器身飾花紋,以回紋、勾連紋為地,口沿下為一周對蟬紋,器腹主體紋飾為四組獸面紋,四足紋飾與造型相結(jié)合,形如上攀之龍。

          器外底有陰鑄篆體銘文,字口填漆。方款為“敬一主人”四字,邊款環(huán)以“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肆拾器”字樣。

          作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禮器的造型、紋飾于一體,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圓鼎上,同時采用扁平外撇的獸體替代圓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的圓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對方鼎和圓鼎的雙重模仿。紋飾的仿鑄采用商周時期普遍流行的蟬紋和獸面紋,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獸面紋為主體、以蟬紋帶為附屬的古風。

          麻江型禽獸紋銅鼓,通高19.1cm,面徑32.6cm,足徑33.3cm

          此鼓體小而扁矮,面徑略小于胸徑,鼓身中部起凸棱,使鼓分成上下兩節(jié),兩側(cè)有扁耳二對。此鼓當屬麻江型銅鼓。

          鼓通體遍飾花紋。鼓面,以單弦或雙弦分暈,共10暈,1暈飾太陽紋,光芒細長,穿4暈,間心形紋,2暈飾紋,3暈飾櫛紋,4、8 暈飾素紋,5、7、10暈飾乳釘紋,6暈飾荷鋤人、雞、牛、兔、狗、鶴、豬、馬、羊、蛙、魚、寶珠紋,以龍紋為主紋,9暈飾雷紋,暈外還有雷紋、印記與萱草紋。鼓身,胸飾4道花紋,1暈飾乳釘紋,2暈飾線紋,3暈飾雷紋,4暈飾荷花紋。兩對耳間各飾立體青蛙一只。腰中凸棱以下有4道花紋,與胸部同。足飾一道復線角形紋。鼓內(nèi)飾有人物、干欄、房屋、倉囤、魚、龍、豬、牛、羊等紋飾。

          此鼓花紋簡略,鑄工粗糙,表現(xiàn)出銅鼓制作的衰落跡象。此外,銅鼓上單獨的禽、獸紋飾是從十二生肖演化而來,明清兩代的瓷器和銅器上均常見此類紋飾,故推斷此銅鼓的時代為明代。

          北京故宮館藏青銅器賞析(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

          獸面紋鼎,通高21cm,寬18.3cm,重1.04kg

          鼎圓體,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雙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點。頸部飾獸面紋,無地紋。

          鼎是青銅禮器中最重要的一類器物,自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明清時代,是青銅器中流行時間最長的器物。

          獸面紋觚,通高15.1cm,寬10.7cm,重0.37kg

          觚體圓,喇叭形狀,侈口,束腰,圈足。腰飾獸面紋,無地紋,上飾弦紋二道,下飾弦紋三道。

          獸面紋觚形體較小,紋飾簡單,頸部較短,口沿向外伸張不大,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銅觚的特點。

          弦紋盉,通高21.2cm,寬14.7cm,重1.36kg

          盉上部為半圓形,頂部有一傾斜的管狀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邊,腹部整體作三個袋狀尖足,有一素鋬,頸部有一窄沿,下飾弦紋三道。

          此弦紋盉形狀較原始,其設(shè)計、鑄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銅器的特征。

          獸面紋方壺,通高28.1cm,寬13.8cm,口徑10.4×7.3cm,重1.38kg

          壺體扁方,直頸,直口,頸兩側(cè)各有一環(huán)耳,長方圈足,足上有四個方穿孔。頸部飾弦紋二道,肩、足各飾目雷紋一圈,腹飾獸面紋,上方飾目雷紋一圈。

          網(wǎng)紋斝,通高25.8cm,寬17.1cm,重0.93kg

          斝圓體,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內(nèi)側(cè)有一圈唇邊,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錐足,足中空。腹飾網(wǎng)紋,網(wǎng)紋中飾乳釘紋。

          此網(wǎng)紋斝形制較為原始,紋飾、鑄造工藝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風格。

          此網(wǎng)紋斝收購于1957年。

          獸面紋斝,商早期,高25cm,口徑18cm

          此斝頸口侈大,口沿處有兩根立柱,立柱頂端飾火紋,頸腹分段,頸部下端環(huán)飾獸面紋,腹部呈圓弧狀鼓出,弧形單柄,平底,三角形錐狀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顯特征:立柱為不甚發(fā)達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則日見發(fā)達和突出。立柱頂端所飾火紋(舊稱渦紋)是太陽的標志,其形狀為圓形,中間略突起,周邊有旋轉(zhuǎn)的弧線環(huán)繞。早期的火紋主要出現(xiàn)在銅斝上,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斝已飾有火紋,到了商代早期,火紋普遍出現(xiàn)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紋逐漸從斝轉(zhuǎn)移至鼎、簋之類器物上。

          斝是體形容量最大的飲酒器,《周禮·考工記·梓人》賈公顏疏引《韓詩說》云:“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斝在等級上則比較低,《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斝)?!爆F(xiàn)在通稱為斝的青銅器,名稱是宋人所定,始見于《博古圖錄》。

          關(guān)于斝的用途,有種說法認為它是溫酒用具,但在禮制方面,據(jù)《禮記》、《左傳》等書所載,斝主要是用來行祼禮的酒器。

          獸面紋爵,通高16.1cm,寬14.8cm,重0.24kg。1956年收購,是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橢圓體,口內(nèi)側(cè)有一圈唇邊,長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寬帶,平底,底下有三錐足。腹飾獸面紋,無地紋。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樸,紋飾簡單,鑄造粗糙,是青銅器初級階段。

          獸面紋尊,通高32.4cm,寬24.1cm,重3.03kg

          尊圓體,口沿外折,寬肩,鼓腹,高圈足,頸、足均飾弦紋,肩飾目紋及連珠紋,腹飾獸面紋,周圍襯以連珠紋,足上正背兩面各有一個十字孔。

          此獸面紋尊的造型較特殊,既具尊的特征,又有罍的特點。尊、罍同為盛酒器,均束頸、大腹、高圈足,所不同的是尊大口,肩部無耳,罍口較小,肩上一般有耳,有環(huán)。

          此尊收購于1958年。

          商代后期

          小臣□方鼎, 高29.6cm,口徑22.5×17cm,重6.18kg

          方唇,二直耳,長方形腹,四柱足。頸飾夔紋,以云雷紋為底飾,腹飾大獸面紋,每面兩側(cè)下部均飾一倒夔紋。

          器內(nèi)壁鑄銘文4行22字:

          王賜小臣(音午)渪

          積五年,用

          作享太子乙家

          祀尊。父乙。

          大意是:商王賞賜其近臣渪地五年的積貯。因此作了這件鼎,置于家廟,用來祭享死去的父親太子乙。

          這件銅器銘文中的小臣、太子乙與王族之間的關(guān)系值得注意,銘文說明小臣和太子乙是父子關(guān)系,他們的族名是。如果太子乙可以理解為王太子的話,則說明即商王族的名號。享,是一種祭祀名稱,指供奉食品給死去的父祖。

          田告方鼎,通高15.6cm,寬15cm,重1.68kg

          鼎長方體,方口唇,雙立耳,直壁,四柱足。有蓋,蓋扁平,上有一環(huán)形鈕??谙嘛棲F面紋,腹上有三排乳釘紋,排列成“凹”形,足飾三角云紋。

          蓋與器有對銘,各2行6字:

          田告作

          母辛尊。

          銘文記田告為其母辛做祭器。

          此鼎為陜西寶雞出土。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寬17.1cm,重3.12kg

          鼎長方體,口沿外折,口上有雙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谙隆⒏共康乃慕羌白闵暇型估?,腹部中央飾勾連雷紋,左右及下方各飾三道乳釘紋,口下和足部飾獸面紋。

          器內(nèi)壁上有銘文1行4字:

          作父丁。羊。

          銘文記:為父親丁做器?!把颉睘樽迕?/p>

          □鼎,通高35.3cm,寬51cm,重9.74kg

          鼎圓體,口沿外折,雙立耳,大腹,頸部及腹部均有六凸棱,腹下有三柱足。頸部飾夔紋,腹部飾獸面紋,足根部以凸棱為中心飾獸面紋。

          器內(nèi)壁有族名“”(音陷)。

          父乙鼎,通高28.7cm,口徑24cm,重6.88kg

          鼎圓形,雙立耳,三柱足,腹起六道扉棱。鼎身飾三組獸面紋,足飾蕉葉紋。

          器內(nèi)壁刻“作父乙□”5字銘文,表示做器者為自己死去的父親名“父乙”者做此祭器。

          □豆,通高10.5cm,口徑12.1cm,重0.68kg

          □豆圓口,淺腹,直壁,高圈足。口下飾凹弦紋一周,腹飾圓渦紋,足飾凸弦紋二周。器內(nèi)底鑄銘文“”字,代表器物所屬者的族徽。

          商豆傳世極少,該豆的造型、紋飾及鑄造工藝十分古樸,具有較原始的特征。

          獸面紋兕觥,通高15cm,寬20cm,重0.72kg

          兕觥失蓋,橢圓形體,口上有流,鋬上鑄一獸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體以雷紋為地紋,飾獸面紋和夔紋。

          此兕觥紋飾華麗,工藝精美,屬難得之佳作。

          受觚,通高26.4cm,寬14.8cm,重0.93kg

          觚圓體,形似喇叭,侈口,細頸,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頸部飾蕉葉紋,腰飾獸面紋,腰與足之間有十字孔二及弦紋二道,足部鏤空透雕獸面紋。銘文“受”字在足內(nèi)壁上,受為族名。

          商代后期的青銅觚比前期觚高,口部逐漸增大,器身變細,十字孔變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商、周時期,青銅觚的足部飾鏤空透雕紋飾較為罕見。

          □癸觚,通高30.9cm,口徑16.3cm,重1.26kg

          觚高體細腰,大口外侈,圈足。頸部飾蕉葉紋,腰部上方飾蠶紋,腰與足飾獸面紋。圈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內(nèi)刻 “癸”二字銘文。“□”代表某一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觚是族為其父輩名“癸”者所做的器物。

          亞鳥出戟觚,商晚期,高26.5cm,口徑15cm,底徑8cm

          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裝飾,圈足。器形高挑細長,中部明顯收縮,具有商代后期銅觚的明顯特征。觚身有許多精細的紋飾,從上至下分為四層:頸部飾以該時代流行的蕉葉紋;頸下端飾蛇紋,蛇頭部寬大,眼睛突出,此種紋飾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腰部及以下分飾兩層獸面紋,顯示出禮器所特有的高貴。底部有圖形銘文,釋為“亞鳥”,此觚因而得名亞鳥出戟觚。該圖形銘文為當時一個家族的族徽標志。

          青銅觚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逐漸減少。據(jù)《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載:“執(zhí)觴、觚、杯、豆而不醉?!滨且环N最基本的飲酒器具,常伴隨爵、斝成組出土,說明在禮制中觚多是與爵、斝配套使用的。

          邐簋, 高14.2cm,口徑19.7cm,重2kg

          圓腹,圈足,半圓形雙獸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頸前、后鑄半浮雕對稱二獸頭,每三個獸頭兩側(cè)各飾一夔紋,圈足上飾雙夔合成的獸面紋,均勻地構(gòu)成了四組獸面圖案。

          器內(nèi)底鑄銘文3行19字,合文1字:

          辛巳,王飲多亞

          ,享京,邐

          賜貝二朋,用作太子丁。 。

          大意是:在辛巳這一天,商王在廳中宴請眾官員,隨后又在京地舉行祭享典禮。邐可能因參與上述活動有功而被商王賞賜兩串貝。為此作簋,用以紀念太子丁。

          亞□簋,通高22.4cm,寬26cm,重3.16kg

          簋圓體,有蓋,蓋頂正中有一圓握,上有二穿孔,握兩旁各有一系鈕,與二穿孔在平行線上,深腹,腹兩側(cè)各有一獸耳,圈足較矮,且外撇。蓋邊、頸部及足上均飾夔紋組成的獸面紋,頸部正背兩面各飾一浮雕犧首。

          蓋、器有對銘,3行16字:

          己亥,王賜貝,

          在闌。用作

          父已尊彝。亞(音貫)。

          銘文記述,己亥這一天,王賞賜貝,在闌地。因此為父已做祭器。做器者的族名是“亞”。

          此簋造型普通,紋飾簡單,但商代帶蓋的簋較少,傳為河南洛陽出土。章乃器先生捐獻。

          乳釘三耳簋,通高19.1cm,口徑30.5cm,重6.94kg

          簋圓體,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獸耳,高圈足。頸部飾目雷紋,腹部以鞭形雷紋作襯托,飾乳釘紋。耳上獸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裝飾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組成三組獸面紋。

          商代三耳簋較為少見。

          癸□簋,通高12.7cm,口徑12.8cm,重1.78kg

          簋侈口,鼓腹,圈足。通體以雷紋作地,口沿處飾蕉葉紋,頸部飾浮雕獸首及夔龍紋,腹、足部飾獸面紋。

          器內(nèi)底有“癸”二字銘文?!啊睘樽寤?。銘文表明此器是為族名為“癸”的先輩做的祭器。

          亞鳥寧盉,通高31cm,口徑12.5cm,重3.86kg

          盉圓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蓋與頸有鏈相連,蓋頂有一菌形鈕。器身前有一管狀流,后有獸首鋬。蓋、頸部飾獸面紋一周,流飾蟬紋,鈕上飾火紋。

          鋬內(nèi)有銘文6字“亞鳥寧從父丁”?!皝啞睘楣倜?;“鳥”、“寧”、“從”均為族徽;“父丁”指死去的父親名“父丁”者。銘文記載有“亞”這個職官身份的“鳥”、“寧”、“從”三個族為其死去的父親名“父丁”者做此盉。

          矢壺,通高34.6cm,寬24.5cm,重6.49kg

          壺扁圓體,侈口,束頸,雙貫耳,鼓腹下垂,圈足。從口沿至足部共有6層紋飾,一、三、五層飾獸面紋,二、四、六層飾夔紋,雙耳飾獸面紋。通體以雷紋作地紋,整體紋飾細密華麗。

          壺內(nèi)底鑄銘文“矢”字,“矢”為做器者的族名。

          冊方斝,高28.5cm,寬16.2cm,重3.12kg

          平口,平蓋,方體,圓角,垂腹。平底,下有四個三棱尖足,足略外撇。蓋頂上有一雙鳥形鈕,鳥背向而立,蓋上飾獸面紋??趦蓚?cè)各有一傘形方柱, 柱上飾齒形紋及云雷紋,口下飾葉紋一周。腹部四面飾獸面紋,間飾八個倒置的夔紋,腹側(cè)有一獸形把手。足外側(cè)飾蕉葉獸面紋。該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穩(wěn)重。腹部以雷紋為地,上面平雕獸面紋及夔紋,紋飾精美,細膩。斝體方者少見。

          器內(nèi)底上的銘文“冊”,代表族徽。

          獸面紋角,商晚期,高19cm,口徑16cm

          角敞口,圓底,三角形錐狀三足,無柱和鋬。器物最夸張的部位是大而外撇的敞口,自口部以下逐漸收縮至底部。主體紋飾為巨眼、長角、獠牙的獸面紋。在獸面鼻梁的位置有出戟裝飾,鑄造的十分細致精美。

          這件角形態(tài)較為特殊。角與爵功相近,但在具體用途上的差別尚難確知。從出土情況看,確有以角代爵的現(xiàn)象。

          父已角,通高20.5cm,雙尾間寬16.5cm,重1kg

          角口部雙尾呈凹弧形,圜底,腹側(cè)有一獸首鋬,三錐形足。腹飾獸面紋。

          鋬內(nèi)有銘文“父已”兩字,表明做器者是為祭祀自己的父親“父已”而做此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長圓腹,圜底,前流后尾,流側(cè)有傘形柱,獸首扳,三錐形足。器身起扉棱,兩面均飾獸面紋,輔以三角紋和雷紋。流外側(cè)有銘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銘文“作尊”,表明“舟”是這件青銅器的所有者,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時期,“尊”既指一種盛酒器,又是對酒禮器的統(tǒng)稱(共名)。此件器物的銘文“尊”是第二種含義。

          此爵的流與柱上分鑄的銘文構(gòu)成完整的內(nèi)容,這在爵中十分少見。

          子工萬爵,通高21.1cm,寬16cm,重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錐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獸首鋬???、流、尾下均飾蕉葉紋,腹部飾獸面紋。

          鋬內(nèi)有銘文“子工萬”。“子”為爵稱,是貴族男子的稱謂;“工”表示負責管理工匠;“萬”是族徽。此銘文表明“萬”這個氏族是承擔管理工匠之職的貴族。

          亞□方罍,通高60.8cm,寬37.6cm,重20.8kg

          罍方體,方口,有蓋,直頸,肩部兩側(cè)各有一獸首銜環(huán),鼓腹,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腹部正面下方有一獸首鋬,方圈足外撇。蓋、頸、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蓋作屋頂形,頂上有一鈕。鈕、蓋、腹部飾獸面紋,頸、肩、足部飾夔紋。

          蓋、器有9字對銘,蓋銘2行,器4行:

          亞(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彝

          銘文大意是:為祭祀歷代先王后妃及太子而做該器?!皝啞笔亲銎髡叩淖迕?。

          玉刃矛,通高18.3cm,寬4.8cm,重0.1kg

          矛由青銅柄和玉刃兩部分組成。柄呈錐狀,中空,兩側(cè)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為桃形,有槽,葉形玉刃鑲嵌其上。柄飾獸面紋及葉形紋。

          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延續(xù)到漢代,是戰(zhàn)爭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矛不是實戰(zhàn)兵器,而是用于禮儀之器?!  ?/p>

          青銅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見。

          亞□盤,通高12.8cm,寬35.3cm,重4.24kg

          “盤”圓體,寬口沿外折,淺壁,高圈足。盤內(nèi)飾龍紋,龍首碩大,雙目凸起,雙目間有一錐形凸棱,龍尾繞盤一周,龍紋間隙飾夔紋。外壁飾菱形雷紋,并飾三只浮雕獸首。足上有6條凸棱,以凸棱為中心飾三組獸面紋。盤內(nèi)底龍首處有銘文“亞(音疑)”二字,“亞”是活躍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的一個部族的族名。

          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jù)《禮記·內(nèi)則》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于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后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戰(zhàn)國時逐漸消失。

          □勺,口徑7.8cm,長12.3cm,重0.32kg

          勺直口,圜底,腹側(cè)有一柄,柄中空,其近勺端處上下穿孔,另一端鑄銘文“”?!啊睘樯字鶎僬叩淖寤铡?/p>

          獸面紋甗,通高80.9cm,口徑44.9cm,重40.02kg

          甗侈口,雙立耳,三蹄形足。頸、腹部起扉棱。頸部飾由夔紋組成的獸面紋,腹部飾變形三角形夔紋。三足上部飾長有牛角的大獸面紋,下部飾弦紋三道。

          此甗花紋精細,型體高大,為青銅甗中之較大者。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寬18.6cm,重4.65kg

          彝方體,平底,長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頂形蓋,蓋上有一屋頂形鈕。蓋、腹、足上出八條棱脊,飾獸面紋和夔紋。

          蓋內(nèi)側(cè)與器內(nèi)底有對銘“王生女”。銘文標其所屬,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稱女的器物。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寬21.5cm,重5.78kg

          卣方體,斜肩,腹部平直,有蓋,蓋頂上有一屋頂形鈕,有提梁,提梁兩端各有一獸首,蓋、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肩部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蓋飾獸面紋及夔紋,頸部飾夔紋,腹部飾夔紋及獸面紋,足飾夔紋,通體無地紋。

          蓋、器有7字對銘:

          ㄐ毌六六六父戊

          銘文大意是:該器是為去世的父親戊做祭器,在做器時進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畫符號是“六六六”?!皑袣笔亲髌髡叩淖迕?/p>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寬36.9cm,重8.86kg。傳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陽

          橢圓腹提梁卣。蓋、頸、圈足、提梁皆飾夔紋,頸中部兩面飾小獸頭各一。

          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蓋及內(nèi)底各鑄“亞獏父丁”4字,是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幾件之一。外底銘釋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義)

          其兄(貺)麗,殷

          于夆,田雍。賓

          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揚)于上下帝。

          (麗:《周禮·校人》“束帛麗皮?!薄蹲ⅰ贰皟善ひ??!敝敢粚ΛF皮。兄(貺):即賞賜。賓: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諸侯稱“使”,被使者按例需對使者有所饋贈,饋贈稱“賓”。 )

          銘文大意是:商紂王命令其去夆地發(fā)布政令,在雍地田獵,并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酋首返贈其五串貝。時值商紂王二年正月丙辰日,舉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對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貢獻。

          這件銅器的銘文對研究商代晚期王室與周圍方國的關(guān)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國制度、歷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有的學者懷疑這件卣的銘文是偽刻的。為此,我院對該卣進行了X射線檢測分析,經(jīng)透視光片驗證,器物銘文部分與器底及圈足是一整體,沒有焊接痕跡,可以排除偽銘的可能。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徑6.6cm,重3.54kg

          卣圓口微侈,長頸,方腹,圈足。有蓋,蓋鈕作立鳥狀。卣肩兩側(cè)各鑄一浮雕臥鳥,雙鳥背向,尾上卷與卣的提梁相連。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內(nèi)部相通的“十”字形孔洞。卣蓋、器腹和圈足上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地紋,均飾以獸面紋。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內(nèi)曲折相連,兩者結(jié)合,既有貯酒之功用,又有觀賞之效果,構(gòu)思巧妙,匠心別具,反映出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

          □貝鸮卣,通高17.1cm,寬14.2cm,重1.18kg

          卣為雙鸮相背而立形,蓋為鸮首,兩側(cè)各出一尖喙,頂有一菌形鈕,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飾浮雕翼紋,頸部飾雕浮雙獸首。

          蓋、器對銘“貝”二字?!啊蓖ü?,指箭囊?!柏悺睘樽寤??!柏悺北砻髌髦鶎佟柏悺笔且粋€武官氏族。

          獸面紋大鉞,高34.3cm,寬36.5cm,重5.8kg

          形體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兩角外侈,平肩,長方內(nèi)。肩上有二穿,用來縛扎和加固鉞柄。鉞體上方裝飾三個帶花蕊的圓形浮雕,間飾細膩的獸面紋,下方為獸面三角形紋。鉞體兩側(cè)鏤空。

          此鉞氣魄恢弘,造型與紋飾別致而和諧,雕刻細膩華麗,是青銅鉞中的精品。

          山婦觶,通高17.5cm,口徑8.6cm,重0.66kg

          觶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上飾火紋,蓋面飾乳丁雷紋一周,頸、足部飾夔紋。

          器內(nèi)底有銘文“山婦”二字?!吧綃D”即“婦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為自己私名的一位貴族身份的婦人。

          三羊尊,高52cm,口徑41.2cm,重51.3kg

          尊為大口廣肩型,厚唇外折,細頸上有三道凸弦紋。肩部等距離地裝飾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頭,間以回形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較肥碩,紋飾更為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上邊有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較大圓形孔,這是商代銅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紋地上飾有六組獸面紋。全器圖案布局錯綜復雜,繁而不亂,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中之最大者。

          這件尊是經(jīng)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并在肩部相應(yīng)的位置上預(yù)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國先民的智慧與技巧,表現(xiàn)了當時冶鑄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從大口、廣肩、低體、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個大孔和繁縟的紋飾、華麗而又莊重的造型等特點來判別,此尊應(yīng)屬于商代晚期器物,其時代相當于公元前十三世紀左右。

          三羊尊造型端莊富麗,制作精美,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佳作之一。

          友尊,高13.2cm,口徑20.7cm,重2.72kg

          尊侈口,束頸,圓體,鼓腹,圈足。口下飾一周葉形紋,頸飾兩道圈帶紋,間飾雷紋,腹部用雷紋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紋,足飾瓦紋,上有三個“十”字孔。器外底鑄銘文“友”字,為該器作器者的家族名號。銘文在外底較為少見。

          九只象紋是該器的主題紋飾,簡練的線條勾畫出象的形象:碩大的身軀,垂尾,圓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張地描繪象的長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長度超過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動逼真,因此,該尊又稱九象尊。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寬22.5cm,重3.35kg

          尊圓體,侈口,直頸,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飾三層紋飾:上層飾四牛紋,牛曲腿而臥,嘴微張,目視前方,二牛間各飾一個半浮雕獸首;中層飾四條錐形凸棱,間飾四只目紋,目紋四周為四瓣葉紋;下層飾單首雙身龍紋。

          此尊通體紋飾均采用半浮雕藝術(shù)手法,無地紋襯托。

          器內(nèi)底有銘文1行3字:

          作尊彝。

          亞□方尊,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

          口內(nèi)側(cè)鑄銘文2行9字:

          亞(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彞。

          銘文大意: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方尊傳世較少。傳世的亞器有50件上下,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僅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guī)模都不小,其中一座還是有四個墓道的大墓。加上眾多的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再從本器銘文看,能祭祀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會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間蘇埠屯還曾出土過一些“亞器”,也有學者就此推測蘇埠屯是亞族的墓葬區(qū)。

          春秋

          鄭義伯□,春秋前期,通高45.5cm,口徑14.7cm,重9.66kg

          侈口,細頸,碩腹,附獸耳。有蓋,蓋口納于頸中,蓋鈕如繩,蓋頂面及邊均飾一道重環(huán)紋。器口下飾回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鱗紋,鱗紋上下各飾一道相向的瓦紋。蓋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頸部有32字,蓋、器銘文大意相同。器頸部銘文為環(huán)行排列:

          鄭義伯作尊,以行,以順我鄭囗。我用以為粦順,我以囗獸。用賜眉壽,孫子唯永寶。

          大意是:鄭義伯自做祭祀用,持之以行,可以順我鄭國。我用它來和順鄰邦,用它在林中狩獵。祈望能降賜長壽,子孫永寶。

          該器造型莊重,紋飾肅穆,有西周晚期青銅器的遺風,是春秋前期青銅的代表作。

          陳侯鼎,高23.6cm,口徑31.6cm,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雙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環(huán)飾竊曲紋帶。

          器內(nèi)壁鑄銘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陳侯作□

          嬀四母媵鼎,

          其永壽用之。

          該器的鑄造時間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鑄器者為陳侯,物主為“□嬀四母”,“其永壽用之”為祈語。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陳侯王室,嬀字前無法辨認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從器物的特征看,陳侯鼎的盂腹較似以毛公鼎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類器,但已變淺,蹄足也向細長發(fā)展,竊曲紋筆道略見粗疏。銘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時也考慮左右之間的交替,筆道流暢,遒勁有力,從銘辭內(nèi)容看屬媵器之類。上述各項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類器及其它類別的青銅禮器共有的時代特性,故定陳侯鼎為春秋早期器。

          該鼎原為前清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舊藏,《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著錄。陳氏手拓其銘,傳之于世。五十年代,該器歸為國有,入藏故宮博物院。

          鑄子叔黑□簠,高17.8cm,寬27.6cm,重4.24kg

          器斜壁,腹較淺,有簡化的獸首形環(huán)耳,器與圈足的底邊均有“”形缺口。蓋可卻置。

          器、蓋對銘,各4行17字:

          鑄子叔黑

          (音夷)肇作寶,

          其萬年眉

          壽,永寶用。

          銘文大意為鑄國公子叔黑自作寶簠,祈望萬年長壽,永寶用之。

          傳此器為清光緒初年出土于山東桓臺。

          梁伯戈,長17.5cm,寬9.4cm,重0.28kg

          戈為魏國的兵器。援的前鋒呈圭角狀,上刃在援末揚起,與長欄的上端形成弧線,下刃與胡自然相接,內(nèi)為長方形,有一長穿,欄上兩面各飾一獸頭,欄內(nèi)側(cè)有三長穿。

          穿旁正反兩面共有銘文2行14字:

          抑鬼方,抑攻方。

          梁伯作宮行元用。

          銘文記述梁伯做的是近衛(wèi)部隊宮行使用的戈,用來對付攻方敵人。

          圭形援頭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與長欄相連成上揚的曲線則多見于春秋以前,而欄上飾物又常見于春秋早期以后。綜合考察,本器的鑄造年代當定于春秋前期。

          援: 青銅戈部位名稱,即戈前端兩側(cè)帶刃的部分,與柲方向垂直的兩側(cè)帶刃部分。柲即戈柄。

          胡:青銅戈或戟鋒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為鋒刃,一面有案,以用線索固定于柲上。

          內(nèi):位于戈頭后部。當援戳刺敵人時,可增加力度與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對方的攻擊。

          欄:戈頭中部位于援、內(nèi)之間的凸起的長條。

          番君鬲,高11.8cm,寬16cm,重1.46kg

          鬲口沿寬且外折,束頸,突肩,有凸棱,襠部趨平,足呈獸蹄形。肩飾變形竊曲紋。

          口沿有銘文17字:

          唯番君伯自作寶鼎,萬年無疆,子孫永用。

          銘文意為:番君伯自作寶鼎,祈望萬年無疆,子孫永用。

          西周晚期,束頸鬲開始逐漸消失。春秋早期的鬲多沿襲西周晚期的式樣,此器是當時尚遺存的一件典型的束頸鬲。又由于鼎、鬲形近,所以此鬲又名為鼎。

          毛叔盤,高17.2cm,寬52.5cm,口徑47.6cm,重14.26kg

          盤敞口平緣,斂腹,外侈圈足下加飾三個牛形附足。雙耳起自腹部,上飾鳥紋和蟠虺紋,腹、圈足飾蟠虺紋。

          器內(nèi)底有銘文4行23字:

          毛叔媵彪氏

          孟姬寶盤。其

          萬年眉壽無

          疆,子子孫孫永保用。

          銘文記述毛叔送給女兒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寶盤,希望她萬年長壽無疆,子孫后代永遠享用。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甗分體式。甑呈長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內(nèi)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nèi)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于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于腰際,足為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huán)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huán)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xiàn)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huán)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nèi)環(huán),只剩下外環(huán)。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于過渡階段。

          陳子匜,高16.7cm,寬29.8cm,重2.09kg

          匜口緣曲,流槽不太長,腹較淺,龍形鋬,下具四只扁獸足。以蟠螭紋為主體紋飾。

          器內(nèi)有銘文5行30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陳子子作孟

          媯女媵匜。用

          祈眉壽萬年

          無疆,永壽用之。

          銘文大意:在正月第一個吉日丁亥這一天,陳子之子為他的女兒孟媯女做陪嫁用的匜,并祈求長壽,永遠保用此器。

          獸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2.3cm,寬42.7cm,重4.88kg

          匜淺腹,獸頭形曲管式流,龍形鋬,圜底下具4個扁獸足。全器滿布紋飾,匜腹上一條條一首雙身的螭龍相互糾結(jié),螭目突出,構(gòu)圖明快簡潔。龍形鋬的龍首下探,銜于匜尾,龍尾下垂,尾端外卷,龍身隆起作弓形,龍背、龍首處各立一小龍。此龍形鋬造型之生動,裝飾之繁縟,在東周銅匜中非常突出。

          這件銅匜器形精美,做工細致,極具觀賞性,堪稱同時代銅器中的一件佳作。

          蟠螭紋編镈(3件),春秋后期,通高61.4cm,寬41.3cm,重34kg;通高61cm,寬39.5cm,重31kg;通高56.3cm,寬36.3cm,重30kg

          三器均為闊腔平口,截面呈橢圓形。鈕為鏤空的蟠螭形,舞、篆、隧等處飾蟠虺紋,有36個乳丁枚。

          此套編镈形體巨大而不笨拙,厚重中寓精巧,威嚴中寓柔美,是銅镈中組合完美之器。

          邗王是野戈,春秋后期,通高6.9cm,寬14.9cm,重0.24kg

          吳國兵器。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圓形銎,上有一“穿”?!皟?nèi)”呈鏤空的鳥獸狀。援兩面有8字銘文:

          邗王是野,

          作為元用。

          意為吳王是野做此自用戈。

          “邗王”即“吳王”,由以下文獻和實物可得以求證:《說文》:“邗,本屬吳?!薄蹲髠鳌ぐЧ拍辍罚骸皡浅勤鯗贤ń??!?“吳”亦稱“吳干”,《戰(zhàn)國策·趙策》中有“吳干之劍”。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的趙孟壺上有銘文“遇邗王于黃池之會”,所記正是《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吳王夫差十四年“吳王北會于黃池”之史實。

          此戈造型新穎獨特,漂亮的鏤空紋飾使人耳目一新。

          婁君盂,通高12.8cm,寬33.2cm,重2.28kg

          此盂斂頸,折肩,腹圜收,平底,肩上有二獸耳。頸、腹部以兩周绹紋作界欄飾于主紋上下。主紋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小方格內(nèi)飾橫豎線條為地紋,每一方格內(nèi)有多枚具有一定長度的青銅刺,細如針尖,整體效果是尖刺密集叢生。器內(nèi)底有銘文6行26字:

          唯正月初吉,

          婁君伯□自

          作□盂。用祈

          眉壽無

          疆,子子孫孫寶

          是尚。

          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個吉日,婁國國君伯□自做盛食之盂,用來祈求長壽無疆,子孫后代寶用此盂。

          越王者旨於賜劍,春秋后期,通長64cm,寬4.7cm,重1kg

          劍前鍔略有弧曲?!扒o”作實心圓柱形,莖上有兩道箍,便于纏“緱”?!案瘛睂挾?。劍格兩面共有銘文8字,一面為“越王者旨”;另一面為“越王於賜”。

          此劍的所有者為“越王者旨於賜”?!罢咧肌弊x為“諸稽”,是越王的氏,“於賜”則為名。越王於賜即越王鼫與(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之子。

          與此劍同銘器傳世共有7件。

          獸耳虎足方壺,春秋后期,通高87.5cm,寬47.2cm,重41kg

          此壺有蓋,蓋似華冠。直口厚唇,束頸修長似扁方筒,鼓腹,圓形底。頸飾蕉葉紋,頸兩側(cè)附一對壯碩的龍形耳,龍回首卷尾呈蹲立狀,雙龍耳上鑄有細縷孔。腹飾界欄狀凸棱,上區(qū)飾蟠虺紋,下區(qū)光素無紋。圈足飾蟠虺紋和云紋,足下臥二虎。此壺造型優(yōu)雅,紋飾繁縟精美,龍虎上下呼應(yīng),栩栩如生。

          匏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3.1cm,寬40cm,重6.32kg

          匜作半匏狀,曲緣,近口處飾一周绹紋。短槽流,與流相對的一側(cè)腹部內(nèi)收,鋬銜小環(huán)。下具3個扁長的矮足?!蹲髠鳌酚小胺顓F沃盥”之語,所以匜當為盥洗注水之器。本器設(shè)計成瓢形正是應(yīng)其功用而為。

          蟠虺紋镈,春秋后期,通高108cm,寬93.5cm,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為橢圓形。透空蟠虺紋鈕,層層相錯,華麗且工整?!拔琛?、“篆”、“隧”等處均飾蟠虺紋,有36個乳丁“枚”。

          秦子戈,春秋后期,長23.1cm,寬11.5cm,重0.240kg

          戈長刃,直“內(nèi)”,內(nèi)上有一長“穿”,“胡”上有三穿,有“欄”。援上刻劃銘文15字:

          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guī)燉@,

          用逸。宜。

          記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兩軍,迅速出動。宜地(“宜”為地名)所造。

          矢鏃,春秋后期,長7.5cm,寬2.2cm,重0.0185kg

          此矢鏃銳鋒,兩翼張開,翼端呈收削之勢。

          青銅鏃始見于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時期可見帶鋌雙翼鏃,有的雙翼還呈鏤空狀。春秋時期常見的形制有翼型和無翼型,其中翼型鏃之雙翼出現(xiàn)了收削的趨勢。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cm,寬27.3cm,重1.1kg

          匜曲緣,淺腹,短槽流,小圓鈕形鋬,平底??谕怙椑准y和蟠虺紋。器內(nèi)底有銘文2行7字:

          蔡子佗自

          作會匜。

          大意是蔡國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蟠虺紋鑒,春秋后期,通高34.3cm,口徑42.5cm,重5.6kg

          鑒窄口緣,束頸,短肩。四獸耳銜環(huán),兩兩相對。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鑒身的主體紋飾是相互纏繞、呈網(wǎng)格狀布局的虺紋,在中部加飾兩道凸起的三角云紋帶。足飾兩周橫向排列的海貝紋。此鑒整體造型與裝飾勻稱諧調(diào),是鑒中的佳品。

          齊縈姬盤,春秋后期,通高15cm,寬55.5cm,重11.39kg

          盤侈口,淺腹,圈足外撇。雙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邊緣處各飾一對伏犧。盤外壁以一蟠螭紋為主體紋飾。器內(nèi)底有銘文4行23字:

          齊縈姬之

          作寶盤,其眉

          壽萬年無疆,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大意是記齊國縈姬的侄女(“”在古文獻中指侄女)做寶盤,祈望萬年長壽無疆,了孫后代寶用此盤祭享。

          其次勾鑃,春秋后期,通高51cm,寬19.9cm,重7kg

          器曲口,腔體窄而深,兩側(cè)略傾,長柄。腔體近柄處飾回紋和蕉葉紋。兩側(cè)鼓部有銘文32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其次擇其吉金鑄句鑃。

          以享以孝,用祈萬壽。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大意是:在正月第一個吉日丁亥這一天,其次選上好的銅料鑄此勾鑃,用來祭享以表達孝意,祈求萬壽。子孫后代,永保用之。

          此器為浙江武康山出土,同出7枚,其中兩件有銘文。

          蟠虺紋□,高32.5cm,口徑24.6cm,重7.08kg

          (音靈)大口外侈,有一周平邊,頸大而短,廣肩,上飾雙獸耳,耳上套環(huán),大腹,平底。以蟠虺紋為主題紋飾。

          魯大司徒□,高28.6cm,寬25.2cm,重7.24kg

          直口淺盤,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蓋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卻置。整體飾變體蟠虺紋,蓋的捉手和圈足鏤空。

          蓋、器對銘,各4行25字:

          魯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壽萬年無疆,子子

          孫孫永寶用之。

          銘文大意:魯國的大司徒厚氏元自做盛食之,祈望萬年長壽無疆,子孫后代永遠寶用此器。

          蓋的捉手和圈足處理成鏤空式樣,是春秋時的常見特點。此為1932年山東曲阜林前村出土,共出的還有兩件同銘器。

          能原镈,通高40.8cm,寬31.8cm,重18.84kg。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縣)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撥交故宮。

          這件镈用以懸掛的鈕由兩獸相對而成,兩面有36枚扁平乳丁,構(gòu)成镈身紋飾的主體,其余部分則飾以蟠虺紋。

          镈的兩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鑄銘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稱勞曰利,連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毙袆t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組的編镈,由數(shù)器銘文合為一整篇,本器銘文只是其中一段。這一組編镈共有多少件,現(xiàn)已難于查考。已知除故宮這件外,臺北故宮也有一件。從銘文內(nèi)容來看,整組編镈的數(shù)目遠不止這兩件。這組器上的文字極難釋讀,過去的學者依稀認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為“能原鐘”,或干脆承認無法釋讀,名之為“奇字鐘”。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南方(如當時的楚、蔡、徐、曾、吳、越等國)盛行一種極為夸張的美術(shù)體字,被稱為“鳥蟲書”,其特點是文字筆畫與鳥形畫混寫在一起。經(jīng)過數(shù)代學者的研究分析,這種書體大多數(shù)字的書寫規(guī)律已被掌握,但鑄刻在越國樂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屬變體的鳥蟲書,仍難以釋讀,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組典型器物。

          近來,我院為解決金文研究中的這一難題,在院刊發(fā)起對“能原镈” 的討論,得到學術(shù)界的廣泛支持。其中,曹錦炎先生的論文對這組銘文的總體內(nèi)容提出了解讀看法,現(xiàn)將他對镈銘內(nèi)容的分析轉(zhuǎn)述如下:

          “由于莒國擴張疆土,侵及了邾國,越國為之調(diào)停,主持了這次疆土劃分,并趁機擴土筑城,將邾、莒兩國連在自己腳下。銘文記錄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辭內(nèi)容?!?/p>

          (越:春秋時期南方古國,曾稱霸江南,并北上圖謀中原。本銘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圖中原的行動之一。)

          蔡子鼎,高33cm,寬28.2cm,口徑23cm,重6.77kg

          器身連蓋近球形,蓋上有透空捉手,蓋、腹、足相對應(yīng)各鑄二環(huán),能用繩穿系,附直耳,下具三個獸蹄足。通體飾變形蟠虺紋和三角紋。蓋上鑄有5字銘文:

          蔡子之鼎。

          記此鼎為蔡子所有。

          蟠虺紋鼎,高45cm,寬55.5cm,重24.56kg

          鼎大腹,圓底,蹄形足。有蓋,蓋飾三環(huán)鈕和三道蟠虺紋。雙附耳,耳兩面飾蟠虺紋,兩側(cè)飾回紋。腹飾二道蟠虺紋,間以繩紋。足飾獸面紋。

          此鼎器體較大,花紋精細。蓋上的三環(huán)鈕是春秋時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紋為主體紋飾,也體現(xiàn)了春秋時期器物的特點。

          蟠虺紋大鼎,高75cm,寬102cm,口徑77cm,重64.2kg

          鼎圓形,侈口,斂頸,有附耳,圓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環(huán),環(huán)上飾獸頭。頸飾重環(huán)紋、蟠虺紋、三角紋,腹上下飾二道繩紋,間飾蟠虺紋、下垂蕉葉紋,足飾獸面紋。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時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現(xiàn)的重環(huán)紋,至春秋時逐漸被蟠虺紋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時有重環(huán)紋和蟠虺紋,是兩種紋飾轉(zhuǎn)換過程的反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青銅器:尊
          簡介我國青銅器文化一[130P]
          T75 西周青銅器
          博物館青銅器驚艷奇妙夜
          【大象視界】走進奇幻的高古世界,這些奇珍你見過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青銅器藏品欣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